少年流離歐陽詢祖父歐陽頠歷任使持節、都督衡州諸軍事、安南將軍、徵南大將軍等要職。歐陽詢的父親歐陽紇20歲隨父從軍,驍勇善戰,後來子承父業,任都督交、廣等十九州諸軍事,廣州刺史等職。陳宣帝太建元年(569年),皇帝因猜疑其懷有二心拜其為左衛將軍。
歐陽紇於是據廣州起兵反叛,第二年春兵敗被擒,舉家上下僅歐陽詢一人因逃匿而豁免,其餘悉數被殺。此時歐陽詢年僅13歲,此後兩月,皇太后駕崩,大赦天下,歐陽詢因此而免死,逃過一劫,並被父親生前好友江總收養。歐陽詢隨養父20餘年,長居建康(今江蘇南京)。
《翰墨之冠》歐陽詢自幼聰敏好學,博覽古今。相傳在閱讀時可一目十行,卓然超群。至隋朝時,歐陽詢就書名大盛,曾升任至太常博士,入唐後即被授予高官要職。歐陽詢初習書聖王羲之,終集百家之長,而自成一家。相傳初唐年間,不遠萬裡前來大唐朝覲的高麗國使團的使者,多次請求高祖,想要親眼見到能夠寫出如此險絕平正、方勁修長的歐陽詢本人,也由此可以看出歐陽詢當時在海內外書壇影響力的深廣。歐陽詢以其書法中的嚴謹法度、勁峭骨力,終被世人譽為「唐人楷書第一」,宋《宣和書譜》稱其正楷為「翰墨之冠」。歐陽詢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並稱「初唐四家」。
《化度寺碑》「化度寺碑」全稱《化度寺故僧邕禪師舍利塔銘》。全碑撰文由唐人李百藥執筆,由初唐書法大家歐陽詢親自書丹。全碑內容敘述「化度寺已故僧人邕禪師自幼與佛結緣、參禪修行的經歷,以及最終成為出家人典範的事跡。」相較於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一碑,「化度寺碑」與「九成宮碑」風格相似。在用筆上,挺拔瘦硬;在結字上,中宮緊收、延展修長。但相較於「九成宮碑」早立一年的「化度寺碑」來說,其用筆多取法王羲之、內斂含蓄、圓潤靈動,免去了「九成宮碑」的鋒芒感。古語有稱:「此碑模勒之工,非後世所及,故稱楷法極則。」
(文章內容由秉仁書院張曉華老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