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畫家畢卡索簡介:畢卡索生平經歷是怎樣的?畢卡索最著名的畫有哪些?本文這就為你介紹:
西班牙畫家畢卡索簡介
巴勃羅·畢卡索(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法國共產黨黨員。是現代藝術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畢卡索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是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天才。
畢卡索的藝術生涯幾乎貫穿其一生,作品風格豐富多樣,後人用「畢卡索永遠是年輕的」的說法形容畢卡索多變的藝術形式。
史學上不得不把他浩繁的作品分為不同的時期——早年的「藍色時期」、「粉紅色時期」、盛年的「黑人時期」、「分析和綜合立體主義時期」(又稱「立體主義時期」)、後來的「超現實主義時期」等等。
他於1907年創作的《亞威農少女》是第一張被認為有立體主義傾向的作品,是一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著名傑作。它不僅標誌著畢卡索個人藝術歷程中的重大轉折,而且也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發了立體主義運動的誕生。
畢卡索是位多產畫家,據統計,他的作品總計近37000件,包括:油畫1885幅,素描7089幅,版畫20000幅,平版畫6121幅。
在1999年12月法國一家報紙進行的一次民意調查中,他以40%的高票當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十個畫家之首。
畢卡索生平經歷
一、童年時期
1881年,畢卡索生於西班牙安達魯西亞自治區的馬拉加市,是唐·何塞·路伊茲·伊·布拉斯可和瑪莉亞·畢卡索·伊·洛佩茲的第一個孩子。
畢卡索受洗後,被授以教名「巴布羅·迭戈·何塞·弗朗西斯科·狄·保拉·胡安·納波穆西諾·瑪莉亞·狄·洛斯·雷梅迪奧斯·西普裡亞諾·狄·拉·聖地西瑪·特裡尼達·路易斯·畢卡索」
畢卡索從小就很有藝術天賦,他會做惟妙惟肖的剪紙,還創作了許多驚人的繪畫作品。左鄰右舍都稱嘆不已,稱他為天才。
然而,這個「天才」卻不是一個優秀的學生,上課對他來說簡直就是折磨,聽課時他不是漫無邊際地幻想,就是看著窗外的大樹和鳥兒。畢卡索成了同學們捉弄的對象。
作為壞學生,在學校關禁閉已成了畢卡索的家常便飯,禁閉室裡只有板凳和空空的牆壁,可是畢卡索卻很高興。因為他可以帶上一疊紙,在那裡自由地繪畫。有了父親的支持,畢卡索每天都沉浸在想像的天地裡,雖然功課不好,但他卻在繪畫的天地裡找到了快樂。
1889年,畢卡索完成第一件油畫作品《鬥牛士》;1894年,首度展出作品。1895年,畢卡索進入巴塞隆納的隆哈美術學校。
1897年,他又進入馬德裡的皇家聖費南多美術學院就讀,油畫作品《科學與慈善》獲馬德裡全國美展榮譽獎,後來又在馬拉加得到金牌獎。
二、藍色時期
1900到1903年,是畢卡索人生的低潮。1900年,畢卡索來到巴黎,並在1904年定居在那裡。這期間他的創作被稱為"藍色時期",是他第一次形成自己的風格。
這個時期作品背景藍,人物藍, 頭髮、眉毛、眼睛皆藍,藍色主宰了他一切作品,背景簡化(如《熨燙衣服的人》),避開光感和深度的感覺,把人物結合成一種簡單的圖樣,其中沉重,強烈而流動的線條,給人以不真實的、虛擬世界的印象(如《兩姐妹》)。
這種線條具有情感的重量。畫家後來的作品大多具有這種富於表現力的線條的特點。這些特點是從觀察人的動作和姿勢中得到的。
這一時期也是畢卡索對現實生活關注的時期,他還沒有脫離普通群眾太遠去追求某些哲理性強於藝術性的表現。
那時候的藍色,是貧窮和世紀末的象徵,於是作品多表現一些貧困窘迫的下層人物,畫中的人物形象消瘦而孤獨。至於為什麼畢卡索會採用藍色作為主調,尚沒有確定的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是受法國畫家莫奈和卡裡埃的影響,認為這種色調加強了畫面中的詩意成分。另一種說法則認為,畢卡索之所以偏愛藍色是因為它代表著憂鬱。也就在那片單色的淺藍、粉藍、深藍、湛藍中,畢卡索開始走上他的成功之路。
他在這一時期,目擊貧困、絕望與孤寂的人們,加上好友卡薩赫馬斯因失戀而自殺的影響,其作品常以藍色為主調,加強了憂鬱和悲哀的氣氛。
三、玫瑰時期
1904年春,畢卡索在巴黎蒙馬爾特區永久地定居下來,隨著他遷居巴黎、與菲爾南德·奧裡威爾的同居,他的藍色風格時期也宣告結束。
柔和的粉紅色調開始滲透到他的畫布上的單一藍色中去(《扇子女人》),很快成為他畫布上主要的顏色(《花籃女人》)。
那種暖洋洋的、嬌滴滴的玫瑰紅色代替了空洞抽象、沉重抑鬱的一片藍色。青春和愛情活生生地出現在畫面上,人物形象往往是一些富有青春美或是魁梧的人。
「玫瑰紅時期」就這樣開始了,畢卡索的油畫進入了完全新的世界,一個與流浪藝人和雜技演員接軌的世界,於是也有人稱之為"馬戲團風格"(《馬上的姑娘》)。
在這時,畢卡索的聲望使他得到了與眾多女人接觸的機會,在這個充滿欲望和希圖的時代,他用公牛一般的意志統轄著他的女人們(《玫瑰色的裸女們》)。
1905年下半年,與奧裡威爾關係破裂後,畢卡索進入了他的第一個古典主義時期,表現出他對藝術形式無休無止的探索(《土耳其裝束的夫人》)。
他預示著畢卡索藝術思想中的一個新的傾向,他追求古典式的單純線條,勻稱和永恆的和諧。粗大的造型如同雕像一樣簡練,沒有偶像的背景和與主題無關的任何細節(《立著的裸女》)。
造型人物,開始帶上了某種幾何形的稜角和簡化了的結構,不再用什麼玫瑰色和淡藍色,而是用簡樸的褐黃色;與此同時,又有力圖強調和保持畫面的平衡感。
1906年,畢卡索結識了馬蒂斯。他從這位野獸派泰鬥那裡發現了黑人雕刻,從此迷上了黑人雕刻,並吸收其藝術精華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去。這年,畢卡索將調色板上的胭脂洗掉,換上灰褐色的顏料,為文學家斯坦因畫肖像。
代表作品《斯坦因畫像》,是畢卡索從『玫瑰紅時期』躍入「立體主義時期」的跳板,即受到原始藝術的影響,也注意了幾何學的基本形,畫中的手是寫實的,而臉卻似土著面具式的形象。
四、藝術轉折
在1907年,畢卡索從事一件有重大意義的作品的創作,這件作品是他的經驗總結,並且標誌著他未來的活動朝現代派方向發展的開端。這部作品就是《 亞威農的少女》。
這位西班牙畫家的著眼點,不像野獸派那樣放在色彩上,而是放在形體上,他採用靈活多變且層層分解的、雄渾有力的、寬廣而有概括性的平面造型的手法,把形體的結構隨心所欲地組合起來。
這些平面甚至發展到超越單個的物象,囊括周圍的全部空間。這時我們還沒有達到完全理性地控制物體,但是,畢卡索的畫已經導致我們必須走上這一道路。
到1909年,畢卡索才確立了真正嶄新的繪畫語言,這語言是從事物的內涵去認識和解析,而不再只是從事物的視覺表象來描繪事物的形象了。
《亞威農的少女》徹底否定了文藝復興時期以來視三度空間為主要目的的傳統繪畫。畢卡索斷然拋棄了對人體的真實描寫,把整個人體利用各種幾何化了的平面裝配而成,這一點在當時來說,是人類對神的一種褻瀆行為。
同時它廢除遠近法式的空間表現,捨棄畫面的深奧感,而把量感或立體要素全體轉化為平面性。這幅畫,既受到塞尚的影響,又明顯的反映了黑人雕刻藝術的成就。強化變形,其目的也是增加吸引力。畢卡索說:「我把鼻子畫歪了,歸根到底,我是想迫使人們去注意鼻子。」
五、立體主義
不久之後,畢卡索創立了立體主義。這個時期的觀點是:不要去描繪客觀物體的外表形態,而是把客觀物體引入繪畫,從而將表現具象的物體本身和表現抽象的結構形態綜合起來。
按照傳統的透視法,只有一個固定的感覺,多重透視的畫法是不允許的。畢卡索開創的這種立體主義的造型方法,就是要通過畫面同時表現人(有臉有背)的所有部分,而不是象傳統畫法那樣以一個固定視點去表現形象。
畢卡索的新古典主義繪畫雖然描繪了三維空間的立體結構,但與傳統的古典主義繪畫相比,其韻味迥異其趣,那巨大的結構和人體造型等無不表現畫家對其中線、面與體積的相互關係,以及其形成的空間的關注。
用似乎洪荒偶人的笨拙粗稚(《海灘上奔跑的婦人》、《熟睡的農民》、《坐著的裸女》)大大否定了以往古典派的比例法和印象派的自然法。
事實上,畢卡索的新古典主義繪畫並非與立體主義相對抗,而是一種對立體主義的純然淨化,是在重新研究其本質構成上進行的旁支探索。
1909年 解析立體派開始;創作《費爾南德頭像》;1912年 把上膠的紙貼到畫上,進一步發展立體主義;1917年 在義大利邂逅舞者歐嘉·科克洛娃,創作《歐嘉的肖像》;1918年 與歐嘉結婚,與馬蒂斯舉行聯展;1920年 手工彩繪珂羅版《三角帽》;1922年 創作《海邊奔跑的兩個女人》;
六、超現實主義
很快,畢卡索步入了他生命中最神秘的「超現實主」探索,當撕裂的造型(《格爾尼卡》)、深邃和兇殘(《女主角》)代替了以往的憂鬱或是怪誕的時候,畢卡索的生活也陷入了一個個的旋渦。
他開始以放蕩不羈的個人形象展現在公眾面前。女人們在這個狂暴、貪婪的男人身上渴望著分享他的藝術靈感與名氣,但她們得到的卻只是虛無而殘酷的現實。
相對感情而言,畢卡索更看重她們的身體,為了使她們在使他娛興之餘成為他聽話的創作工具(《哭泣的女人》、《自我陶醉的女人》),他甚至使用了許多令人瞠目的低級手段。
1927年 邂逅年僅17歲的瑪麗·德蕾莎·沃爾持,成為畢卡索的模特。並生下女兒馬姬;1929年 與雕塑家貢薩列斯一起創作雕塑和鐵線結構。作以女人頭像為題的攻擊性系列畫作,顯現婚姻危機,結識達利;
七、蛻變時期
1932年 創作《紅色扶手椅中的女人》; 《讀書》(La Lecture),展示了畢卡索(Pablo Pieasso)的金髮情人瓦爾特(Marie-Therese Walter)胸口半露地搭著披肩、膝上擱著一本書,坐在椅子上頭倚著紅色椅背打瞌睡的模樣。
該畫在2011年2月8日於英國倫敦再次成交,以九百萬英鎊為底價,六分鐘內有至少7名來自世界各地的買家投標,最後由俄羅斯客戶通過電話買下,成交價為兩千五百二十萬英鎊。
1933年 以雕塑家工作室為題,創作石版畫
1934年 創作以鬥牛為題的作品;
1936年西班牙內戰暴發。認識多拉。瑪爾,並創作《多拉·瑪爾的肖像》;
1937年 創作完成《格爾尼卡》;
1938年 創作《女孩與小船》(《girl with a boat》)
1942年 創作版畫《大自然的故事》
1943年 邂逅22歲的弗朗索娃·吉洛;
1944年 加入法國共產黨;
1945年 開始嘗試石版畫創作;
八、田園時期(1946—1973年)
1947年 兒子克洛德降生。在陶藝家哈米耶工作室制陶,至1948年共作了2000件陶藝術品;
1948年 為世界和平會議作「和平之鴿」海報和《貢戈拉的二十首詩》;
1949年 創作《卡門》系列;
1950年 獲列寧和平獎章;
1953年 在瑪都拉陶藝工作坊邂逅傑奎琳·洛克;
1954年 開始創作德拉克羅瓦的「阿爾及利亞女人」變奏系列;
1956年 與克羅魯佐共同拍攝電影《神秘的畢卡索》公映;
1957年 在紐約現代藝術館舉辦「畢卡索75歲紀念展」,創作版畫《鬥牛系列》;
1958年 畢卡索為設在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總部大廈創作了壁畫《伊卡洛斯的墜落》;1959年 創作仿馬奈《草地上的午餐》變奏系列;
1961年 與35歲的傑奎琳·洛克結婚,並慶祝畢卡索80大壽;
1963年 繪製《畫家與模特兒》;
1966年巴黎大皇宮及小皇宮舉辦大型《畢卡索回顧展》。創作《流沙系列》;
1968年 創作《塞萊斯蒂納》和《可笑的男人》系列版畫;
1970年 把西班牙家中保存的近2000件早期作品捐贈給巴塞羅納畢卡索美術館;
1971年 巴黎國立現代藝術館舉辦了《畢卡索誕生90周年回顧展》;
1973年4月8日,92歲的畢卡索逝世於坎城附近的幕瞻市。4月10日葬於佛文納菊別墅花園裡。
畢卡索最著名的畫有哪些?
一、《亞威農少女》
《亞威農少女》是由西班牙畫家巴勃羅·魯伊斯·畢卡索創作於1907年的一幅油畫。現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這幅畫畫面上一共有5個少女,或坐或站,搔首弄姿,在她們的前面是一個小方凳,上面有幾串葡萄。人物完全扭曲變形,難以辨認。
畫面呈現出單一的平面性,沒有一點立體透視的感覺。所有的背景和和人物形象都通過色彩完成,色彩運用得誇張而怪誕,對比突出而又有節制,給人很強的視覺衝擊力。
《亞威農少女》在以後的十幾年中使法國的立體主義繪畫得到空前的發展,甚而波及到其他領域。不僅在美術上,連芭蕾舞、舞臺設計、文學、音樂上,都引起了共鳴。
《亞威農少女》開創了法國立體主義的新局面,這是一幅與以往的藝術方法徹底決裂的立體主義作品,畢卡索也成了這一畫派的風雲人物。
二、《卡思維勒像》
這幅《卡思維勒像》,清楚顯示了畢卡索是怎樣將這種分析立體主義的繪畫語言,用於某個具體人物形象的塑造的。
令人費解的是,恰是在這種分解形象和捨棄色彩的極端抽象變形的描繪中,畢卡索始終不肯放棄對於模特兒的參照。
為了畫這幅畫,他讓他的這位老朋友卡思維勒先生耐著性子擺好姿勢,在他的面前端坐了有二十次。他不厭其煩地細心分解形體,從而獲得一種似乎由層層交迭的透明色塊所形成的畫面結構。
畫中色彩僅有藍色、赭色及灰紫色。色彩在這裡只充當次要的角色。雖然在線條與塊面的交錯中,卡恩維勒先生形象的輪廊還能隱約顯現,然而人們卻難以判斷其與真人的相似性。
三、《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畢卡索作,1937年,布面油畫,305.5×782.3釐米,馬德裡索菲亞王妃藝術館館藏。
畢卡索雖然熱衷於前衛藝術創新,然而卻並不放棄對現實的表現,他說:「我不是一個超現實主義者,我從來沒有脫離過現實。我總是待在現實的真實情況之中。」
這或許也是他選擇畫《格爾尼卡》的一個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畫的對於現實的表現,卻與傳統現實主義的表現方法截然不同。
他畫中那種豐富的象徵性,在普通現實主義的作品中是很難找到的。畢卡索自己曾解釋此畫圖像的象徵含義,稱公牛象徵強暴,受傷的馬象徵受難的西班牙,閃亮的燈火象徵光明與希望。
當然,畫中也有許多現實情景的描繪。畫的左邊,一個婦女懷抱死去的嬰兒仰天哭號,她的下方是一個手握鮮花與斷劍張臂倒地的士兵。
畫的右邊,一個驚慌失措的男人高舉雙手仰天尖叫,離他不遠的左處,那個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樣地倉惶,以致她的後腿似乎跟不上而遠遠落在了身後。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難者的真實寫照。
畫中的諸多圖像反映了畫家對於傳統繪畫因素的吸收。那個懷抱死去孩子的母親圖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聖母像傳統;手持油燈的女人,使人聯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個高舉雙手仰天驚呼的形象,與戈雅畫中愛國者就義的身姿不無相似之處;而那個張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則似乎與義大利文藝復興早期某些戰爭畫中的形象,有著姻親關係。
由此可以看出,畢卡索不僅是一位富於叛逆精神的大膽創新者,同時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傳統的藝術家。
乍看起來,這幅畫在形象的組織及構圖的安排上顯得十分隨意,我們甚至會覺得它有些雜亂。這似乎與轟炸時居民四散奔逃、驚恐萬狀的混亂氣氛相一致。
然而,當我們細察此畫,卻發現在這長條形的畫面空間裡,所有形體與圖像的安排,都是經過了精細的構思與推敲,而有著嚴整統一的秩序。雖然諸多形象皆富於動感,可是它們的組構形式卻明顯流露出某種古典意味。
我們看見,在畫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圖像互相交疊,構成了一個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軸,恰好將整幅長條形畫面均分為兩個正方形。而畫面左右兩端的圖像又是那樣地相互平衡。可以說,這種所謂金字塔式的構圖,與達文西《最後的晚餐》的構圖,有著某種相似的特質。
另外,全畫從左至右可分為四段:第一段突出顯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強調受傷掙扎的馬,比喻了在戰鬥中最無辜的百姓,其上方那盞耀眼的電燈看起來好似一隻驚恐、孤獨的眼睛。
第三段,最顯眼的是那個舉著燈火從窗子裡伸出頭來的「自由女神」在其之下,是一位婦女,她朝著自由女神走去,象徵著人們渴望和平和自由。
而在第四段,那個躺在地上的男子,象徵著戰鬥中不屈的戰士,他手那拿一支劍。劍上的花,是一朵雛菊,而手上的的傷痕,是殉難耶穌手上的聖痕,這都是這幅畫中的贖罪跡象,雖然微小,但很清楚。
畢卡索以這種精心組織的構圖,將一個個充滿動感與刺激的誇張變形的形象,表現得統一有序,既刻畫出豐富多變的細節,又突出與強調了重點,顯示出深厚的藝術功力。
在這裡,畢卡索仍然採用了剪貼畫的藝術語言。不過,畫中那種剪貼的視覺效果,並不是以真正的剪貼手段來達到的,而是通過手繪的方式表現出來。
那一塊疊著另一塊的「剪貼」圖形,僅限於黑、白、灰三色,從而有效地突出了畫面的緊張與恐怖氣氛。
四、《和平鴿》
《和平鴿》是為聯合國專門創作的世界友誼作品,從此和平鴿來代表和平。
布拉克出生於塞納河畔阿爾讓特伊的一個漆工家庭,其父親和祖父都是業餘畫家,這使他自幼便對繪畫產生濃厚的興趣。
1893年,布拉克全家移居勒阿弗爾,不久他便在當地一所美術學校學習。
1902年,他進入巴黎美術學校,受到博納的指導,後又轉入安貝爾學院。他於1904年創辦了自己的畫室。
1905年在參觀了秋季沙龍之後,他對野獸派繪畫產生濃厚興趣,遂在以後兩年中參加了野獸派繪畫運動。不過,他的作品卻以其「安詳如歌一樣」的基調,與那種色彩強烈、筆法奔放而令人興奮的地道的野獸派作品風格迥異。「他的性情極為平穩,因而不濫用野獸派畫家陶醉其中的自由。」。
1907年,他與畢卡索相識,深為其作品《亞維農的少女》所傾倒,兩人遂成為至交,共同籌划起立體主義運動。
如何評價畢卡索?
畢卡索是20世紀現代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遺世的作品達二萬多件,包括油畫、素描、雕塑、拼貼、陶瓷等作品。
畢卡索是位多產畫家,據統計,他的作品總計近 37000 件,包括:油畫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畫20000 幅,平版畫 6121幅。
跟一生窮困潦倒的文森特·梵谷不同,畢卡索的一生輝煌之至,他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活著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羅浮宮的畫家。
在1999年12月法國一家報紙進行的一次民意調查中,他以40%的高票當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十個畫家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