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你2》不定義女團:多元化審美的出現,是否與女性主義有關?

2020-12-09 HYK傳媒在校生

目前最火的綜藝,當屬槽點多多的「年度大戲」——《青春有你2》。

不僅僅有「小作精」虞書欣誇張的「哇哦」,李熙凝的「淡黃的長裙,蓬鬆的頭髮」更是強勢出圈,成為2020無人不知的熱梗。

一眾選手在舞臺上battle,在鏡頭前又哭又笑。充滿戲劇性的剪輯更是輕易地把握了觀眾的情緒,送自家姐姐C位出道成了粉絲們的不懈追求。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樣的女性才是粉絲心中理想的idol呢?

《青你2》的導師蔡徐坤喊出振聾發聵的宣言:

「我們不定義女生,不定義女團,請大家帶著對『X』的無限想像,親手選出2020最能代表女團的九位訓練生吧。」

01傳統女性偶像定義

不管是日韓的偶像產業,還是國內的粉絲認知中,偶像必須要有標準,仿佛工廠流水線上的商品,可以批量製造,而打破這個標準則意味著不尊重這個行業。「偶像」要極力與過分「人性」的舉止保持界限,比如私下戀愛、舞蹈不努力或者說髒話、有不文明舉止,都會被稱為「偶像失格」,雖然這在日常生活中是人之常情。

以依靠宅文化興起的養成系女團SNH48(又戲稱為「塞納河」)為例,SNH48最初的目標受眾以15-25歲的宅男為主。她們以蓬蓬裙、蝴蝶結、絲帶和亮片營造出夢幻的形象,組合成員都是面容姣好的年輕女孩,其服裝多具日式女團的風格,多數成員的髮型都具有長發和齊劉海等特徵,這都體現了一種低齡、清純甚至柔弱的女性氣質,迎合了主導性的男性凝視的期待。

作為視覺主體,她們是被男性觀看的客體,「體會到觀看者目光帶來的權力壓力,通過內在觀看者的價值判斷進行自我物化」,進而自我塑造,迎合需求。

此次借《青你2》「出村」的SNH48成員的有許佳琪、戴萌、許楊玉琢、莫寒等10名選手,然而她們的首秀卻被導師Lisa認為缺乏生命力,「連眨眼睛的頻率都是一致的」。

《青你2》重新定義的女團標準,便是要展現每個訓練生的個性與特點,「女團沒有固定的形狀,每個人都是最真實的自己。」

02「非典型」偶像出現的原因

「中國女孩」陳珏、「爆炸甜心」安崎、「高冷特種兵」喻言、「甜酷自信」謝可寅等個性鮮明的選手令人印象深刻。選手們身上反映出了更獨立、更自信、更多元包容的女性價值觀和審美,觀眾在關注和選擇的過程中往往被這種多元化吸引。

這種現象很大程度上與節目的受眾定位有關。與SNH48一開始為年輕男性受眾量身定做不同,《青你2》的受眾中,女性佔到了約66%,約82%的受眾是24歲以下的年輕人。

(來自骨朵數據)

「顧客就是上帝」,經濟獨立與消費能力給予女性更多話語權,或所謂「自由選擇的權力」。正如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女性主義者弗裡丹態度的轉變,在女性運動開始時她反對選美,因為它象徵一種普遍意義上的蔑視,「仿佛她們只是三圍的尺寸」,而當女性進入社會,被當作人來看待,就可以選擇喜愛美麗。

女性開始擁有了對「美」的解釋權,以女性視角來表達女性作為主體的價值,實現女性的身份認同和自我投射。

《青你2》的選手中,有幾位選手可謂徹徹底底挑戰了傳統的女團定義。當然,也承受了極大的爭議。最具代表性的選手有上官喜愛、劉雨昕、陳珏等人。

「咔咔真唱,一頓暴跳」的上官喜愛剃著寸頭,在外形上有別於一般女團的「甜美、清純、性感」的討好型外表,但紮實穩定的唱跳功夫讓她贏得大家的喜愛。

上官喜愛說出:「我們時而是騎士,時而是駿馬,時而是鎧甲,時而是姑娘。」

這段話或許告訴了我們《青你2》火爆的原因:女性自我意識覺醒、追求獨立的背景,鼓勵了多元審美的存在,允許女性保持自身的原始魅力,允許她們成為自己的「騎士/駿馬/鎧甲/姑娘」。

目前穩居C位的劉雨昕,是《青你2》走中性風格路線的選手人氣最高的。短髮又清秀的她選擇在主題曲舞臺上C位穿短褲跳舞。

而在最新一期的節目中,劉雨昕坦言自己受到的質疑,在原先的女團「蜜蜂少女隊」中一度被認為「因為我的形象,導致了整個團隊糊掉」。而談及自己的感受,她認為「不應該通過頭髮長短和穿著來定義一個人」「每個人的靈魂都應該是自由的」。

很多人對中性美持有片面的理解,將中性美理解為「亦男亦女」「不男不女」,並認為是一種性別的扭曲。

波伏娃指出「女人並不是生就的,而寧可說是逐漸形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經濟上,沒有任何命運能決定人類女性在社會的表現形象。」同理,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的定義,也是由整個文明一起完成的。

中性美是對「男性陽剛,女性陰柔」的主流審美的抵抗,是對傳統的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的挑戰。當今電視文化中,存在一種潮流,它打破了傳統的性別概念,出現了模糊了性別界限的男女偶像。如今掌握娛樂話語權的多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他們往往反傳統,這也是中性美潮流出現的一部分原因。

粉絲崇尚個性與自我的價值觀,讓養成系女偶像的類型開始垂直分化,消費也變得越來越多樣。對觀眾來說,「上官喜愛」「劉雨昕」們的符號意義或許比她們在節目中的表現更加重要。

03改變刻板印象任重道遠

「不定義女生,不定義女團」式的綜藝的出現,真的打破了對女性偶像的刻板印象嗎?

話不能說死,未必。

冰清玉潔爭C位是惡意剪輯的鐵證

首先,一檔綜藝節目必然以營利為目的。「動機不純」的前提,投票過程的不透明,意味著最終的出道位註定是資本的博弈。籤了經濟公司的訓練生不是素人,不僅在節目中的真情流露是否有表演成分存疑,藏在幕後的後期剪輯更決定了觀眾可以看到誰,看到她怎樣的一面。層出不盡的「人設」的出現,是否在塑造一種新型的刻板印象呢?

其次,在反覆強調「重新定義女團」的同時,反而對「女團標準」進行了更清晰的定義,加強了性別刻板印象。比如,上官喜愛被評價為「像三十歲的大媽」、「顏值也太低」,陳珏被評價為「回答問題拘謹,情商低」「顏值不適合女團」,而中性風格的劉雨昕、陸柯燃、林凡等選手由於穿著短褲拍照跳舞,都被認為是「鐵T」(打扮男性化的女同性戀),進而受到詆毀。這些評價的背後,可以看到大部分觀眾潛意識中預先設定的女性偶像標準,其實並沒有偏離傳統審美。

而這也從側面印證,改變刻板印象不能僅靠口號。

以中性美為例,早在2005年湖南衛視推出的《超級女聲》中,李宇春、周筆暢等中性化代表的女生就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她們留短髮,穿牛仔服,以中性的外形和裝扮贏得大眾的喜愛,那時「春哥」的惡搞稱呼、圖片便已經出現。

15年過去了,不管是《創造101》《青春有你2》《創造營2020》中,都不乏中性偶像的出現,而這類節目默認出道位中只能存在一個中性化偶像甚至沒有,她們依舊受到惡意的攻擊。其他中性參與者的存在,更像是純粹的時尚娛樂因素,是為了被消費而增加的。

時間不能重刷掉偏見與歧視,改變刻板印象任重道遠。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

參考資料

[1]36氪.疫情阻擊「出村路」,成立八年的SNH48能穩住嗎?

[2] 北京大學社會化媒體研究中心.規訓與抵抗:從《青春有你2》談女性成名的建構性與女性審美多元化

[3] 李銀河.《女性主義》

[4] 黃良奇.超越女性主義:新媒介環境下的性別形象建構與消費[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3,25(06):45-50.

[5] 季於峻男,吳競韡.論女性電視節目中的性別政治——基於女性主義媒介批評的視角[J].今傳媒,2014,22(08):67-68.

[6] 張楷悅.中國偶像養成類節目的傳播與影響——以《青春有你2》為例[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0(04):172-173.

[7] 好娜.「養成系」:偶像文化產業在中國的興起與困境[J].傳播力研究,2019,3(02):5-6.

[8] 毛悅.女性主義在網絡真人選秀節目中的投射——以騰訊視頻《創造101》為例[J].今傳媒,2019,27(01):102-104.

相關焦點

  • 「不定義女團」,青春有你第二季能實現審美多元化嗎?
    「大媽」式的長相和身材到底適不適合女團?中性風選手能不能穿褲子跳主題曲中心位?「不定義女團」,說的到底是靠選秀「神獸」不靠選秀實力出圈,還是說打造支持審美多元化,擺脫男性凝視的女團?從2018年的國內首檔女團成長節目《創造101》開始,關於女團與男性凝視、多元審美以及性別平等的討論就沒有停止過。
  • 黑白文娛「青2」觀察:不定義,去標準,嘗試擊穿大眾文化
    不定義,去標準,反傳統。「我們覺得每個女孩都會有自己吸引人的點,同時也應該讓每個不一樣的點都能被看到。所以我們不會定義和限制她們被看到的應該是哪一面。」《青春有你2》則又一次在高速的運轉中,敏銳尋找這些變量的增長空間,力圖讓偶像群體與更大的市場,彼此看見。不定義女團,定義新市場「如果要說目標,就是每一年根據當下的市場環境怎麼把這個平臺做到更好。」製片人吳寒告訴我們。
  • 專訪THE9:不定義女孩,不定義女團
    今年夏天伊始,隨著《青春有你2》(以下簡稱為《青你2》)的落幕,劉雨昕、虞書欣、許佳琪、喻言、謝可寅、安崎、趙小棠、孔雪兒、陸柯燃這9個突然闖入大眾視野的女孩,以THE9女團身份出道。輿論不停地討論著她們的一切,粉絲熱烈地追逐著她們的身影。有人認為她們的誕生詮釋了中國女團、偶像的另一種可能性,也有人在旁觀,她們的未來,該何去何從。
  • 青書館X圍爐:有關女性主義的三個議題
    原創 圍爐weiluflame 圍爐前言本期圍爐是由青書館Y-talk與復旦圍爐的合作夜話,以最近的女性主義事件為議題,邀請各位來自不同學院、不同專業與不同性別的同學,就個人經歷和學習經驗進行自己的想法分享。
  • 《乘風破浪的姐姐》:消費主義與女性主義合流的陷阱
    最新的豆瓣評論,三星以下的打分不計其數一、女性生存法則:容貌、身材與互撕 說實在的,《乘風破浪的姐姐》之所以在一開始能爆火,不僅是因為它在第一期精準擊中了廣大女性觀眾的痛點:當「白幼瘦」審美主流化,30+姐姐們該何去何從?
  • 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女性主義的定義
    由詹森·劉易斯(Jone Johnson Lewis)進行了重要的補充也被稱為:女權主義批評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是文學分析,從的角度來看出現女權主義,女性主義理論和/或女性主義政治。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基本方法包括:與女性角色認同:這是挑戰作者以男性為中心的觀點的一種方式。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認為,文學中的女性歷史上是從男性視角看待的。重新評價文學和文學的世界:這涉及到社會是否主要重視男性作家和他們的文學作品,因為它重視男性而不是女性。
  • 女性主義不等於「女性的」主義
    20世紀70年代以後,女性主義與其他各種社會思潮相結合逐漸形成了一套獨特而完整的理論體系。從其學術流派來講,目前學界有幾十種乃至成百種定義,如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社會主義女性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後現代女性主義、文化女性主義等等。單從這一系列概念的命名就可看出女性主義與其他學術思潮的關聯,以及對現實社會未來發展走向的關注立場和價值取向。
  • 從《浪姐》翻車看女性議題:萬茜虛火、審美窄化、女性平權
    除了年齡上的設限,《浪姐》對「女團」的認知仍然模糊不清。不可否認,《浪姐》試圖改變市場對亞洲女團「青春少女」的傳統定義,但從第一期到最近一期,從穿著到選歌,節目的審美模式日益趨同。一群原本「姐味十足」的女明星開始「扮嫩」,「颯、炸、爽」逐漸成為浪姐們舞臺考核的「隱形標準」,賽制設置「101」化,舞臺表現「婧女」化,成熟女性的魅力與真正技能並未得到釋放。
  • 容貌焦慮,終將引發反審美PUA大戰
    再通過某音與某書的衝刷,審美特徵的定義已經內化為大眾審美認知的一部分,無數次出現,無數次復刻更是深化了單一審美特徵,如網紅臉在大眾審美認知模式中的固化。網紅臉實際上是一種「集優式」的審美特徵,所謂「集優式」就是個體將其認為最美的五官特徵和臉型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張新的臉。
  • 女藝人紛紛微博表態,女性主義大元年到來了嗎?
    性騷擾、家庭暴力、月經羞恥、職場平等,表面上看上去是不同的事,但共同的根源都是性別壓迫、是女性沒有得到尊重、沒有取得平等。自身的多元性疊加中國社會內的巨大差異性,使得女性主義的發展圖譜變得十分複雜。「女性主義和社會審美,社會責任,家庭觀念,經濟能力,精神觀念等等這些關聯都很大。在社會整體層面,甚至在中國女性群體本身,都還沒有形成非常一致的共識。」
  • 《青你2》第三次公演第一,劉雨昕:別用外貌定義女生
    在《青春有你2》第三次公演中,劉雨昕作為歌曲《Lion》的「C位」,以183個助力值「斷層式」拿到全員第一。這並非節目中她第一次讓外界為她的業務能力和人格魅力感到驚豔。在這個舞臺上,劉雨昕是與眾不同的。中性的外形,炫酷的颱風,讓她在百餘位訓練生中脫穎而出,被更多人熟知。但能站上這一場場只有幾分鐘展現機會的舞臺,劉雨昕卻走了十幾年。
  • 女性主義|劉霓:社會性別——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中心概念
    然而「gender」這個詞作為女性主義理論中的一個概念,它所具有的含義就絕不僅僅是這麼簡單了。在2000年出版的由洛蘭·科德主編的《女性主義理論百科全書》中,有關社會性別的詞條中談到:在普通字典的定義中所遺漏的正是社會性別——基於生物學的性別基礎上的社會角色——對於女性主義思想的意義。
  • 了解女性主義藝術、藝術史和批評的12步指南|KONGBAI
    你是否希望女性藝術家成為你的榜樣,你對她們有足夠的了解嗎?通過小組工作坊、小組藝術項目或展覽,女性主義藝術實踐也開創了協作的,有時是集體的工作方法,這些方法試圖挑戰有關藝術概念的觀念,即藝術是個別天才在工作室裡獨自辛勤工作的產物。這裡的政治包括女性地位的政治變化,以及文化政治的廣義定義,包括關於代表政治的問題。要理解這些關係,你不僅需要學習文化,還需要了解政治。
  • 科幻中的女性主義:國內科幻小說缺少女性的自我審視
    近日,在上海科技大學召開的科幻影視產業論壇上,一場有關「科幻中的女性主義」討論正在展開,韓松、趙海虹和黃藝馨在現場分享了他們的觀點。韓松(右)當女性開始狩獵男性在韓松的知名作品《美女狩獵指南》中,曾嘗試探討性別與權力意識、禁忌的挑戰與建構等話題。
  • 有關女性主義的五點錯誤認識
    大多數要唱衰女性主義的人、團體和體制會把女性主義與這些觀念結合在一起:(1)女性主義者都是一些憤怒的、發牢騷的女人,她們摩拳擦掌,毫無幽默感,隨時誇大女性的狀況;(2)女性主義者們要麼憎恨男人,要麼希望變成男人,自私地想要獲得駕馭男人的權力;(3)所有女性主義者都是拉拉,都是希望與其他女人形成愛情關係的女人;(4)女性主義者都反對母親的角色
  • 《青你2》出道團配置,能打嗎?
    據不完全統計,決賽當天,《青春有你2》相關話題共78次登上全球Twitter趨勢榜,另衝上了30+次微博熱搜,熱度爆表。但與此同時,選手演唱出現「車禍」,高關注選手乃萬、金子涵等人未能成團,尤其路人緣頗佳的乃萬「卡十」出局等情況也引發爭議。
  • 藝術與女性主義的革命
    許多人說女性主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一個藝術流派,但它的形成有別於過去各個派別:原因之一是過去多經由極具代表性與個人風格的藝術家,以宣言或其它著作,為他所屬的流派做明確的闡釋與辯論。臺灣《典藏今藝術》4月號刊文,分析了藝術與女性主義的革命的關係。  原文摘錄如下:  何謂女性主義?   什麼是女性主義?
  • 《使女的故事》出續作《證言》:不被女性主義所定義的阿特伍德
    這位女士告訴她,當時在南美內戰中出現了很多暴力事件,其中被侮辱和被損害的大多是女性,但是外界沒有人知道這些事情。阿特伍德聽聞事件之時,就意識到文學一定要發揮目擊者的力量,把世界上已經發生的事情記錄下來。到了柏林之後,阿特伍德了解了很多冷戰期間東歐國家的內幕,包括羅馬尼亞關於女性生育權的770法。這些歷史並沒有被反覆述說,不知道的人也就不知道了。
  • 審美多元化究竟該何去何從?
    認為「油頭滿面A4腰,矯揉造作蘭花指」這種「娘炮之風」帶來的泛娛樂化最終會導致「娛樂誤國」,對病態審美造成的不良社會後果表達優思。「凡事都應當有度,越過底線就會走向反面,不是審美 ,而是審醜」。而人民日報於9月7日發表的《什麼是今天該有的「男性氣質」》則認為:審美多元尊重為先,涵養氣質莫缺包容;精緻、細膩、溫柔可以是對於男性多元化審美中的一種。
  • 女性藝術不等於女性主義藝術
    所以當我們談論女性主義藝術時不能把他脫離開原來的歷史上下文,單獨拿出來運用。當女性主義藝術脫離開它原來產生的語境孤立出來時,勢必會喪失其內在精神和活力,徒然成為一種生硬的軀殼。但女性藝術在中國的狀況恰恰是沒有精神的軀殼狀態,女性主義藝術被曲解成女人的藝術,但凡性別是女性,做和女性有關的藝術就被歸類為女性藝術。女性藝術於是取代女性主義藝術。而中國的女性藝術大多淪為女人氣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