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最火的綜藝,當屬槽點多多的「年度大戲」——《青春有你2》。
不僅僅有「小作精」虞書欣誇張的「哇哦」,李熙凝的「淡黃的長裙,蓬鬆的頭髮」更是強勢出圈,成為2020無人不知的熱梗。
一眾選手在舞臺上battle,在鏡頭前又哭又笑。充滿戲劇性的剪輯更是輕易地把握了觀眾的情緒,送自家姐姐C位出道成了粉絲們的不懈追求。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樣的女性才是粉絲心中理想的idol呢?
《青你2》的導師蔡徐坤喊出振聾發聵的宣言:
「我們不定義女生,不定義女團,請大家帶著對『X』的無限想像,親手選出2020最能代表女團的九位訓練生吧。」
01傳統女性偶像定義
不管是日韓的偶像產業,還是國內的粉絲認知中,偶像必須要有標準,仿佛工廠流水線上的商品,可以批量製造,而打破這個標準則意味著不尊重這個行業。「偶像」要極力與過分「人性」的舉止保持界限,比如私下戀愛、舞蹈不努力或者說髒話、有不文明舉止,都會被稱為「偶像失格」,雖然這在日常生活中是人之常情。
以依靠宅文化興起的養成系女團SNH48(又戲稱為「塞納河」)為例,SNH48最初的目標受眾以15-25歲的宅男為主。她們以蓬蓬裙、蝴蝶結、絲帶和亮片營造出夢幻的形象,組合成員都是面容姣好的年輕女孩,其服裝多具日式女團的風格,多數成員的髮型都具有長發和齊劉海等特徵,這都體現了一種低齡、清純甚至柔弱的女性氣質,迎合了主導性的男性凝視的期待。
作為視覺主體,她們是被男性觀看的客體,「體會到觀看者目光帶來的權力壓力,通過內在觀看者的價值判斷進行自我物化」,進而自我塑造,迎合需求。
此次借《青你2》「出村」的SNH48成員的有許佳琪、戴萌、許楊玉琢、莫寒等10名選手,然而她們的首秀卻被導師Lisa認為缺乏生命力,「連眨眼睛的頻率都是一致的」。
《青你2》重新定義的女團標準,便是要展現每個訓練生的個性與特點,「女團沒有固定的形狀,每個人都是最真實的自己。」
02「非典型」偶像出現的原因
「中國女孩」陳珏、「爆炸甜心」安崎、「高冷特種兵」喻言、「甜酷自信」謝可寅等個性鮮明的選手令人印象深刻。選手們身上反映出了更獨立、更自信、更多元包容的女性價值觀和審美,觀眾在關注和選擇的過程中往往被這種多元化吸引。
這種現象很大程度上與節目的受眾定位有關。與SNH48一開始為年輕男性受眾量身定做不同,《青你2》的受眾中,女性佔到了約66%,約82%的受眾是24歲以下的年輕人。
「顧客就是上帝」,經濟獨立與消費能力給予女性更多話語權,或所謂「自由選擇的權力」。正如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女性主義者弗裡丹態度的轉變,在女性運動開始時她反對選美,因為它象徵一種普遍意義上的蔑視,「仿佛她們只是三圍的尺寸」,而當女性進入社會,被當作人來看待,就可以選擇喜愛美麗。
女性開始擁有了對「美」的解釋權,以女性視角來表達女性作為主體的價值,實現女性的身份認同和自我投射。
《青你2》的選手中,有幾位選手可謂徹徹底底挑戰了傳統的女團定義。當然,也承受了極大的爭議。最具代表性的選手有上官喜愛、劉雨昕、陳珏等人。
「咔咔真唱,一頓暴跳」的上官喜愛剃著寸頭,在外形上有別於一般女團的「甜美、清純、性感」的討好型外表,但紮實穩定的唱跳功夫讓她贏得大家的喜愛。
上官喜愛說出:「我們時而是騎士,時而是駿馬,時而是鎧甲,時而是姑娘。」
這段話或許告訴了我們《青你2》火爆的原因:女性自我意識覺醒、追求獨立的背景,鼓勵了多元審美的存在,允許女性保持自身的原始魅力,允許她們成為自己的「騎士/駿馬/鎧甲/姑娘」。
目前穩居C位的劉雨昕,是《青你2》走中性風格路線的選手人氣最高的。短髮又清秀的她選擇在主題曲舞臺上C位穿短褲跳舞。
而在最新一期的節目中,劉雨昕坦言自己受到的質疑,在原先的女團「蜜蜂少女隊」中一度被認為「因為我的形象,導致了整個團隊糊掉」。而談及自己的感受,她認為「不應該通過頭髮長短和穿著來定義一個人」「每個人的靈魂都應該是自由的」。
很多人對中性美持有片面的理解,將中性美理解為「亦男亦女」「不男不女」,並認為是一種性別的扭曲。
波伏娃指出「女人並不是生就的,而寧可說是逐漸形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經濟上,沒有任何命運能決定人類女性在社會的表現形象。」同理,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的定義,也是由整個文明一起完成的。
中性美是對「男性陽剛,女性陰柔」的主流審美的抵抗,是對傳統的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的挑戰。當今電視文化中,存在一種潮流,它打破了傳統的性別概念,出現了模糊了性別界限的男女偶像。如今掌握娛樂話語權的多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他們往往反傳統,這也是中性美潮流出現的一部分原因。
粉絲崇尚個性與自我的價值觀,讓養成系女偶像的類型開始垂直分化,消費也變得越來越多樣。對觀眾來說,「上官喜愛」「劉雨昕」們的符號意義或許比她們在節目中的表現更加重要。
03改變刻板印象任重道遠
「不定義女生,不定義女團」式的綜藝的出現,真的打破了對女性偶像的刻板印象嗎?
話不能說死,未必。
首先,一檔綜藝節目必然以營利為目的。「動機不純」的前提,投票過程的不透明,意味著最終的出道位註定是資本的博弈。籤了經濟公司的訓練生不是素人,不僅在節目中的真情流露是否有表演成分存疑,藏在幕後的後期剪輯更決定了觀眾可以看到誰,看到她怎樣的一面。層出不盡的「人設」的出現,是否在塑造一種新型的刻板印象呢?
其次,在反覆強調「重新定義女團」的同時,反而對「女團標準」進行了更清晰的定義,加強了性別刻板印象。比如,上官喜愛被評價為「像三十歲的大媽」、「顏值也太低」,陳珏被評價為「回答問題拘謹,情商低」「顏值不適合女團」,而中性風格的劉雨昕、陸柯燃、林凡等選手由於穿著短褲拍照跳舞,都被認為是「鐵T」(打扮男性化的女同性戀),進而受到詆毀。這些評價的背後,可以看到大部分觀眾潛意識中預先設定的女性偶像標準,其實並沒有偏離傳統審美。
而這也從側面印證,改變刻板印象不能僅靠口號。
以中性美為例,早在2005年湖南衛視推出的《超級女聲》中,李宇春、周筆暢等中性化代表的女生就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她們留短髮,穿牛仔服,以中性的外形和裝扮贏得大眾的喜愛,那時「春哥」的惡搞稱呼、圖片便已經出現。
15年過去了,不管是《創造101》《青春有你2》《創造營2020》中,都不乏中性偶像的出現,而這類節目默認出道位中只能存在一個中性化偶像甚至沒有,她們依舊受到惡意的攻擊。其他中性參與者的存在,更像是純粹的時尚娛樂因素,是為了被消費而增加的。
時間不能重刷掉偏見與歧視,改變刻板印象任重道遠。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
參考資料
[1]36氪.疫情阻擊「出村路」,成立八年的SNH48能穩住嗎?
[2] 北京大學社會化媒體研究中心.規訓與抵抗:從《青春有你2》談女性成名的建構性與女性審美多元化
[3] 李銀河.《女性主義》
[4] 黃良奇.超越女性主義:新媒介環境下的性別形象建構與消費[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3,25(06):45-50.
[5] 季於峻男,吳競韡.論女性電視節目中的性別政治——基於女性主義媒介批評的視角[J].今傳媒,2014,22(08):67-68.
[6] 張楷悅.中國偶像養成類節目的傳播與影響——以《青春有你2》為例[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0(04):172-173.
[7] 好娜.「養成系」:偶像文化產業在中國的興起與困境[J].傳播力研究,2019,3(02):5-6.
[8] 毛悅.女性主義在網絡真人選秀節目中的投射——以騰訊視頻《創造101》為例[J].今傳媒,2019,27(01):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