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女孩們請記得,不論你幾歲,都請一定要喜歡現在的自己」
文/王語華
讀者來信裡,有一位讀者寫到:25歲時不甘心在老家工作,出來闖蕩。很努力的過了兩年,卻感覺自己啥也做不好。
27歲了,沒男友、工作不穩定,自己在外面呆了兩年又要回老家,覺得丟人,好窩囊。哭了.......
她說的那種「挫敗感」很熟悉,很多人都提起過。雖說,缺乏人生規劃是一方面原因,可到底怎樣的人生才算成功呢?沒有結婚、沒有好工作,就是失敗嗎?就是窩囊嗎?我們是不是一直活在「討厭自己」中?
忽然覺得,這個社會對一個人的「成功」定義,標準過於單一。
事業有成?有房有車?有鈔票?結婚生子?妻美夫帥?
想起最近看的一部電視劇《俗女養成記》講的也是這個話題。
主角就是如你我一般平凡姑娘——陳嘉玲:
39歲,沒房沒車、沒老公沒孩子,工作湊合,愛情平淡。
-01-
「40了,我的人生一事無成,動彈不得。」
39歲的陳嘉玲,從臺南老家來臺北漂泊多年。
看起來,她就像你隔壁辦公桌的那個姑娘,踩著高跟鞋、塗著靚麗的口紅、穿著合身的職業裝裝,出入高樓大廈的寫字樓。
工作是董事長秘書,聽著體面,做的事卻瑣碎而缺乏成就。接待客戶、安排老闆日程、考察下屬。
還要,處理老闆的私事,老闆娘,都需要她「伺候」。
陳嘉玲有一位同居三年多的男友,兩人沒了甜蜜浪漫,只有睡在一起的「兄弟情感」。
一次,嘉玲參加前男友的婚禮,看到大學時的前男友,如今有錢有顏,還即將要娶一位暢銷書作家。
對照自己的無頭蒼蠅般的「人生」,嘉玲備受打擊,喝得酩酊大醉。
送她離開的同學在背後嘲諷她:「二十歲喝醉酒是可愛,四十歲啊,可憐。」
-02-
「沒有活成世俗羨慕的模樣,也絕非一無所有」
巨大的落差和對比,讓陳嘉玲無法入睡,嘉玲回憶自己究竟如何成了現在的模樣?
某天,她決定不再忍受這樣的人生了!
氣勢洶洶地辭了忍受多年的老闆,「我要服務你,服務你老婆,還要服務你的萬小姐。」
「老娘,不幹了!」
原本男友準備了浪漫的求婚儀式,可嘉玲明白兩人之間早沒了愛情,不想再過勉強的人生了。她對男友說出了分手。
嘉玲離開了臺北,回到家鄉臺南。可離不開的是內心濃濃的失敗感!
嘉玲在弟弟的車上,崩潰到哭。
陳嘉陵的家境雖普通,但一家人很溫馨有愛。家永遠是她的退路,家人的包容和理解,讓她慢慢接受了現實。
爸爸不但沒嫌女兒被退婚丟臉,還擔心女兒會不會被人欺負。連阿嬤,也寬慰她:時代不同了,沒嫁的也有很多。
看著哭哭啼啼的姐姐,弟弟安慰她:「好啦,我以後給你靠啦!」
當你拼命地追求金錢、事業、愛情時,只有你的家人他們只要求你活得健康平安。家人才是最後的港灣。
-03-
這輩子其實很長,長到你可以跌倒再站起來。
劇中,陳嘉玲在40歲,終於和自己達成了和解。
她終於想通一件事:不必勉強自己,不必在意其他人的眼光,好好愛自己!
世間的多數人還是討厭自己,所以人生那麼短,何必苛責自己,愛自己才能得到幸福,並不一定要擁有多少的金錢和地位。
這輩子其實很短,做夢又醒過來,短得你沒時間再去勉強自己,沒時間再去討厭你自己。
你是從幾時開始忘記了?忘記了這輩子其實很長,長到你可以跌倒再站起來。
你又是從幾時開始忘記了?
於是她不再裝成淑女的模樣,討好婆婆和老闆;她接受自己原本俗氣的模樣,開始享受來之不易的自由;她想要為了自己,更勇敢一點;也想要為了家人的愛和期盼,更大膽一點。
飾演陳嘉玲的謝盈萱感嘆:「我跟陳嘉玲一樣,也曾在自信與自棄間轉圈,這部劇映照了太多……」
導演嚴藝文說:「女孩們請記得,不論你幾歲,都請一定要喜歡現在的自己。」
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我不再犧牲自己的自由時間,不再去勾畫什麼宏偉的明天。
今天我只做有趣和快樂的事,做自己熱愛,讓心歡喜的事,用我的方式,以我的韻律。
看完這個劇,我想說的是:
一輩子很長,別總嫌棄自己,只要不是故意的,錯了還可以改,跌倒了還可以重來。
如果生活不夠眷顧你,至少我們先接受自己、寵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