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本報以《醫生「被迫」收紅包交成患者住院費》為題,報導了曲周縣醫院主任醫師王貴辰將患者執意送來的紅包轉交成患者住院費的事跡。石家莊市民張元元致電本報表示自己也有同樣的經歷。
張元元稱,今年1月底,其母親在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以下簡稱「醫大一院」)進行手術。聽從家人建議,她決定給主刀大夫送2000元紅包。不料,主刀大夫執意不收,在她放出「狠話」後,醫生才收下了這份「心意」。不過,讓張元元既意外又感動的是,當她為母親結算住院費時發現,之前送的2000元紅包已被主刀大夫充到了住院費中。
經歷:醫生把紅包充入住院費
「我想了很久都不知道怎麼感謝這位大夫,就想著給報社打電話念叨念叨。」張元元說,今年1月底,她61歲的母親因為心臟病需要做心臟支架手術。經過打聽,她選擇到醫大一院給母親做手術。張元元說,安排母親住院後,她和家人商量後準備給母親的主刀醫生送2000元紅包,「就是希望醫生能把手術做好,免得母親受罪。」因為她經常聽別人說,不給醫生送紅包,患者手術中就會痛苦,醫生也不認真。
讓張元元沒想到的是,主刀醫生劉剛堅決不收這2000元紅包,這讓她不知所措。於是,她「急中生智」發出「狠話」,如果不收,她估計會暈倒,還得先救她。最後,劉剛大夫「被迫」收下了她的「心意」,她的心才踏實下來。
張元元稱,劉剛大夫等經過會診,認為她的母親身體整體血管狹窄,並不適合做心臟支架手術,通過藥物治療會更合適。張元元一家人接受了劉剛大夫的建議,住了一段時間後便為母親辦理了出院手續。讓張元元十分意外的是,她發現之前送給劉大夫的2000元紅包已被充進了母親的住院費用中。「當時知道後特別感動,感覺碰上好醫生了。」張元元說,如今她的母親在家裡一直靠藥物治療,效果不錯。
昨日,記者從醫大一院宣傳部了解到,張元元口裡的劉剛大夫系該院副院長兼心內一科主任,但該院婉拒了記者的採訪。
經過多方打聽,記者聯繫到了劉剛大夫,他正在外地出差。在電話裡,劉剛大夫告訴記者,當時患者送紅包很堅決,為了讓患者放心他只好假裝「妥協」收下紅包,隨後便把2000元交到了醫院的計費部門。
現象:患者家屬下跪強送紅包
昨日,針對就醫時送紅包的看法,記者採訪了多位市民,普遍認為送紅包已是不成文的「規則」,並稱不送紅包會不踏實。「大家都送,自己不送不太好。」市民梁先生稱,他妻子生孩時,託熟人找到一家醫院婦產科主任。「儘管找的是熟人,心裡還是不踏實。」梁先生說,在手術前,他包了500元紅包送給了這位主任。當時,這位主任也是拒收,梁先生再三堅持,這位主任只好收下,不料手術結束後,又將500元退回。
市民盧女士稱,做手術送紅包最重要,不送會受罪,並稱主刀大夫、麻醉師等一個都不能少。「其實,讓我自己說我也不知道送了管用不管用,求個心裡安慰。」盧女士也坦言,她曾經看到有朋友沒有送紅包,手術照樣很成功。
石家莊市第二醫院的工作人員稱,今年2月3日一名李姓患者找到了該院胸外科大夫周宇,執意要其收下500元現金。周宇大夫堅持不收,與李姓患者推來擋去。不料李姓患者竟急得大喊,「再不收我就給你跪下了。」說著就雙腿跪了下去,周宇只好收下。隨後,周宇將500元交到了收費處為李姓患者交了住院費。
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宣傳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院也經常發生患者向大夫送紅包的情況。很多也是患者堅持送,大夫們只好先收下,過後再歸還患者或者充到患者治療費用中。
觀點:送紅包是對醫生的不信任
對於送紅包,記者採訪了多位醫生。這些醫生告訴記者,不排除有個別大夫會收受患者紅包,但絕大多數大夫對紅包其實很排斥,更願意通過自己的醫術去贏得患者好的口碑,並希望送紅包的風氣得到扭轉。
石家莊市第二醫院心胸外科主任李偉稱,作為醫生最大的成就是看著病人痊癒出院。醫生救人,最想得到的是患者認同自己醫術,而不是紅包。而且,送紅包有時會對醫生產生負作用,影響醫生判斷力,幹擾醫生對病情的分析。其實最好的「紅包」是患者對醫生的醫術認可的口碑。「送紅包是病人家屬對醫生醫術的不信任,也不一定能達到理想效果。」醫大一院劉剛大夫表示,目前,社會上一些不良社會風氣使得病人家屬對醫患關係的認識產生了扭曲,認為送紅包就是「規則」。他認為,患者應當樹立正確思想,正確認識醫患關係。
一名不願具名的省級醫院大夫稱,醫生做工作是在經營口碑、社會的評價,絕對不會因為誰送紅包就好好做手術,誰不送就敷衍了事,這等於自斷後路,砸自己名聲。醫生希望從患者處得到的是足夠的信任與認可,而不是紅包。(燕趙都市報記者任利 實習生解保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