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靜思齋·於嶽原創、自行拍攝,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昨天夫人提議去趙縣柏(音bǎi)林禪寺散散心,我表示同意。我們樓裡有兩位「級別較高」的居士,每年春節都會收到寺中僧人送來的對聯,因此我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柏林禪寺之名了。而在若干年前我也曾來過一次,不過那次可沒留下什麼好印象,當時門口招徠生意的商販和「導遊」一群圍上來實在讓人很煩躁。如今看起來當地是對此有過一些整治的,然此風猶存,只能說是好些了,我「只」被問了四五回吧。另外友情提示,在柏林禪寺西邊的柏林大街,有一挺大的免費停車場(見下圖紅筆標識),如果您在附近路邊被老鄉攔下來掏錢停車,那就恭喜您中招啦。
如今石家莊地區最著名的寺廟可能首推正定的隆興寺(大佛寺),這是從旅遊的角度來說的,但作為佛教信徒,柏林禪寺才是最重要的修行禮佛之地。柏林禪寺始建於漢獻帝建安年間,追溯其歷史,香火綿延足有1800多年,它曾用過觀音院、永安院、柏林禪院等寺名,在元代改稱柏林禪寺,一直沿用至今。由於自唐以來歷代多有頂級高僧坐鎮,柏林禪寺逐漸成為燕趙地區名副其實的佛教中心,亦是禪宗歷史上的一座祖庭,其重要的地位自古有之。
顧名思義,禪寺之得名是因為一片柏樹林,而古代的這片柏樹林,也還真有20餘株「幸」存至今。不過此幸亦為不幸,在近百年間,柏林禪寺遭到了滅頂之災,到1988年時,寺中所有的殿堂法物已是蕩然無存,碩果僅存者,僅一塔和這20餘株老柏樹了(淨慧法師的照片展中有一張當年的老照片,可惜由於玻璃反光我沒法複製下來)。自80年代末開始,時任河北省佛教協會會長的淨慧法師親自主持柏林禪寺的重建,歷時十餘年,才有了如今重煥光彩的宏偉風貌和如織的遊人香客,淨慧法師可謂功德無量矣!
由於寺中基本上所有的建築都是90年代之後落成的,柏林禪寺從傳承關係上雖號稱千年古剎,但嚴格來說已並不能算是古蹟。網上也有不少關於柏林禪寺是國保單位的說法,此說雖不是空穴來風,其實也並不準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中是有「柏林寺」,但那是北京的柏林寺,可不是指這裡,很可能是被一些不知詳情的朋友搞混淆了。而同批另有「柏林寺塔」被列入,也就是我在上段中提到的那碩果僅存的「一塔」,這確為貨真價實的古蹟。非是我故意咬文嚼字,從文物的角度來說,塔和寺真不是同一概念,所以說,這座柏林寺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柏林禪寺目前並不是。我之前有一篇正定開元寺的文章中(本系列第13篇),也談過這個主體問題,那個情況還複雜些,有興趣的朋友可參考。
前面已經把柏林禪寺鋪墊完了,作為國保尋蹤系列小文,自也要留些筆墨給這座塔了。柏林寺塔又名趙州禪師舍利塔,建於元文宗天曆三年(1330年),塔額上書「特賜大元趙州古佛真際光祖國師之塔」。這座塔的「主人」其實是一位唐代高僧——從諗禪師(趙州禪師)。趙州禪師是禪宗歷史上一位震古爍今的大師,據說他在八十高齡時行腳至趙州,在此弘法四十年,120歲時圓寂,如果歷史記載沒有誇張的成分,這般長壽可比金氏世界紀錄還厲害。
柏林寺塔是一座八角七層密簷式磚塔,通高33米,結構嚴謹,工藝高超,據說塔內供有從諗禪師的衣缽和舍利。現在已經不知,為何在禪師圓寂四百多年後忽然為他建了座塔?也不知為何僅有這座塔能在大劫難倖存下來?或許這正是因為千百年來人們對這位大和尚的景仰之情吧,總之這般藝術瑰寶能夠存世實在是幸事。由於趙州禪師在海內外佛教界影響力很高,常有國外僧侶來此參拜,我們來的這會就恰逢一隊韓國和尚。
在1966年的邢臺大地震中,柏林寺塔遭到了嚴重的損毀傾斜,1997年由新加坡的高家仁居士捐資重修,乃重現舊日之風貌。我隨著人們靜心饒塔禮拜一圈,又手撫千年老柏,慢慢的,最近積鬱的煩悶心情似乎恢復了50%。步出柏林禪寺後為時尚早,於是又去轉了兩處,趙縣的旅遊產業貌似不算發達,但文物古蹟卻密集,本是來寺中散心,一上午竟也走訪了三處國保。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前文連結:尋訪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2)——石家莊蒼巖山福慶寺
靜思齋 於嶽
2019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