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快樂
農曆七月初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是中國古代的婦女節,也是中國人真正意義上的情人節。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凡間的婦女在七夕之夜向織女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唐詩人杜牧《秋夕》云:「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相傳,每逢七夕之夜,抬頭就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以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夜深人靜時,在浩瀚無邊的星空下,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在坐看牽牛織女星,坐看天上人間的思念終相逢,坐看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大概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夜。
那麼,怎麼在夜空中尋找留下千古佳話的牛郎星、織女星呢?在晴夜,可找一處不受城鎮燈光影響的安全地方,最好是在天黑後兩小時左右,此時沒有多少月光的影響,事先約好親友或情侶,找好躺椅。在萬籟俱寂的夜晚,仰頭靜望,當你看到橫貫長空的銀河時,會有一種舒適的精神享受。在頭頂附近,銀河中間與兩邊有3顆明亮的星星,其中最亮的一顆呈青白色,她在銀河西北邊,這就是織女星。織女星的下方有四顆較暗的星,組成小小的平行四邊形,它們就是神話傳說中織女編織的美麗雲霞和彩虹的梭子。另一顆亮星在織女星的南偏東,即銀河的東南邊,他就是牛郎星(又名河鼓二)。牛郎星是顆微黃色的亮星,在他兩邊的兩顆小星叫扁擔星,傳說中是牛郎挑著一對兒女。
神話傳說中的織女是天帝的女兒,她私自下凡與牛郎相愛,生育了一對兒女,可是天帝硬逼著織女離開人間,只允許織女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與牛郎和兒女相會。此時,天上的喜鵲會為他們搭起彩色橋。
情人節:「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說起七夕,相比於乞巧的風俗,現代人更多想到的是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人們對於美好愛情的嚮往,給七夕融入了浪漫色彩。從古代詩詞來看,有人說,是白居易的一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讓七夕成了定情的代名詞。
或許因為牛郎織女的愛情充滿著悲劇色彩,從《古詩十九首》裡《迢迢牽牛星》中的「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到曹丕《燕歌行》中的「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從白居易《七夕》中的「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到李清照《行香子•七夕》中的「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關於七夕的描寫多是「歡少離多」。
但宋代詞人秦觀卻在《鵲橋仙》中為「愛情悲劇」翻案,道出:「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願天上人間,佔得歡娛,年年今夜。」宋代詞人柳永也一返傷感情調,在《二郎神•炎光謝》中抒發了對純真愛情的美好祝願和熱烈嚮往。
除了愛情,還有借七夕抒寫友情的——「緱山仙子,高清雲渺,不學痴牛騃女。鳳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慾去。」 宋代詞人蘇軾在《鵲橋仙•七夕》一詞中這樣表達對朋友的情誼;也有在七夕夜表達去國懷鄉之感的——「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緒風初減熱,新月始登秋。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唐代詩人孟浩然七夕佳節身在他鄉,生起無限羈旅窮愁之感,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細細品味七夕詩詞,不難發現,從乞巧納福的習俗到牛郎織女的傳說,無論是對心靈手巧的祈願、還是對美滿姻緣的期盼,七夕從古至今都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七夕節,是中國的情人節,不僅歷史悠久,而且蘊意深長,實在不遜於西方的情人節。歷來有多少少女、少婦仰望夜空,乞求織女能賜予她們心靈手巧和幸福。
祖國的疆域廣袤萬裡,文化博大精深,民俗流光溢彩,七夕就是鑲嵌在這片蘊藏深厚底蘊土地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它是華夏女子的節日,這節日裡蘊含了從漢代一路走來的文明,這節日裡也飽含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時至今日,七夕成了愛情的節日,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