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至美·天下獨絕

2020-12-09 煙塵細軟

我一直覺得博聞容易強記難。

印象中二者全佔的一個是範曾另一個就是馬未都。

這幾年持續關注馬未都,尤其他的著書立說,尤其《嘟嘟》和《醉文明》系列。

也去過一次他的觀復博物館,著中式襖褲的馬爺,像是民國走來的舊人。

現場聽馬未都背誦《醉翁亭記》,十分流利,緊接著他開始解析《醉翁亭記》。

他說此文寫得極美:一步三嘆搖曳生姿,全是判斷句,文言表達嚴謹,使用詞彙準確。

《醉翁亭記》其實有許多是駢偶句,「而」字用得多,使這些句子的表達方式靈活多變。

例如「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與「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都是六字一句,「而」字的位置不同,句子結構、節奏也隨之產生變化,不顯得呆板。

駢偶句的使用使文章讀來朗朗上口,有很強的音樂美感。

駢句在先秦文章中就有,但不是有意而為的,漢代產生賦這一文體之後,才盛行起來。

到六朝時更發展成為駢體文,而且多用四言六言的句子排比對偶,稱為「駢四儷六」。

中唐以後,駢體文衰落,但人們在文章中仍常用駢句,而且不限於四言六言。

一般的說,一篇文章中僅使用幾個駢句,算不得「駢散結合」,必須使駢句達到一定的數量,才可以算得。

馬未都說這麼美的一篇文章如果真的嚴格按照我們今天語文老師的要求,尤其四百字的一篇文章還不夠字數,高考作文要求八百字,《醉翁亭記》四百字按照要求才寫了一半,再加中間21個判斷句,那麼基本上這個就不給分了。

可你能說這個千古名篇不好嗎?

所以,文無定法是至理名言。

後來他又舉例說《蘭亭集序》,轉換成今天的事件用白話說就是這樣的了:「2016年,農曆是個猴年,夏天來到的時候我們聚會在景山公園的萬春亭,學習好的和不好的全來了,老師也來了同學也來了,這裡也沒什麼高山大河就幾個慢坡幾個土包兒還有幾個死水潭,那水都發臭了,兩棵歪脖樹,每人發一紙杯倒點兒橙汁兒,沒有搖滾樂也沒有樂隊來咱們喝一口說一句也湊活,這一天呢沒有霧霾刮著小風兒。」

這段兒聽得我直樂。

但真實。

大白話真沒有古文那種言簡意賅的美感。

文言和白話,實物是古已有之,名稱卻是近幾十年來才流行的。

兩個名稱相互依存,互為對立面:因為提倡按照口語寫,所以以傳統為對立面,並稱作白話;

因為一貫用脫離口語的書面語寫,所以以革新為對立面,並稱作文言。

文言,意思是只見於文而不口說的語言。

白話,白是說,話是所說,總的意思是口說的語言。

兩者的內涵和關係相當複雜,

五四運動中胡適提倡了白話文,提出「八不主義」。

他的「八不」都是消極的,不要這樣,不要那樣,沒有積極的東西。

「要」怎樣,讓他忽略了一種東西:語言的藝術性。

結果,他的「白話文」成了「大白話」。

他的詩寫:「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

實在是一種沒有文化的語言。

黃侃、黃季剛就曾強烈反對白話文。

一次宴會, 胡適滔滔不絕地講墨學。

黃侃為了試一試胡適是否學到了家,便開始怒罵起來。

哪知道胡適的墨學也只是學到些皮毛,聽了黃侃罵他之後,自己也大怒,黃侃因此而嘲笑他。

宴會之後,黃侃講課,說文言文的好處,又把戰火燒到胡適身上。

黃侃講:「如果胡適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電報雲『你的太太死了,趕快回來啊!』

而用文言文則是『妻喪速歸』四字即可。」

1926年7月, 胡適遊歷莫斯科,在給朋友的信中寫到:「到了蘇聯,看到人家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鬥,便深深感到中國的『新政客』除了不研究問題,不延攬人才之外,還有一個大毛病,就是沒有理想,沒有理想主義……他們在此做一個空前的偉大的政治新試驗;他們有理想、有計劃、有絕對的信心,只此三項就足使我們愧死。我們這個醉生夢死的民族怎麼批評蘇聯!」

我查了查,當初激烈反對白話文的兩個人除了黃侃還有一位不懂外文的翻譯家林紓。

1897年,林紓的妻子去世,他很傷心,朋友們就勸他與懂外文的朋友合作來翻譯外文小說,想讓他從喪妻的苦悶中解脫出來。

有個懂外文的朋友叫王壽昌是林紓的同鄉好友。王壽昌曾經在法國留學6年,不但法語精湛,而且文學修養高。

林紓不懂外文,兩人合作的方式是王壽昌口譯,林紓筆錄。

那時,閩江的一小船上常可看到這樣一幅景致:王壽昌手捧原著,一邊瀏覽,一邊口述;林紓則展紙揮筆,進行文學性加工。

林紓耳聰手疾,文思敏捷,經常是王壽昌剛說完一句,他就已寫好一句。一天4個小時下來,記下的文字已有6000多字。兩人合作的第一部小說就是法國作家小仲馬的《茶花女》。

因為心境悲涼,林紓常常被故事中的主人公打動,行文也在不經意間添加了對亡妻的思念。

而王壽昌也是性情中人,每次譯到纏綿悱惻的情節,兩人就相對而哭,此事被朋友們傳為笑談。

1899年夏天,譯書《茶花女遺事》公開發售。

一時間,洛陽紙貴,風行海外。在之後的27年裡,林紓在對外文一竅不通的特殊情況下,與魏翰、陳家麟等曾留學海外的才子們合作翻譯共計至少213部西洋小說。

林譯小說是一種意譯,類似於「再創作」,大部分譯作可以看成是優美的古文佳作。

而林紓就是極力反對白話文的代表人物。

儘管胡適在國內受到質疑,他還是堅持新文化,接受新試驗,反對腐朽,放眼看世界。

新文化運動的主戰場上,還有胡適的好朋友陳獨秀 、 李大釗 ,他們的思想與世界文化發展方向相符。

因此,黃侃再罵胡適 ,文言文最終還是成為了歷史,白話文佔領了後來的文化陣地。

「妻喪速歸」也成為文言文與白話文鬥爭的典故。

後來魯迅先生說過要上下四方尋找一種最黑最黑的咒語來咒罵反對白話文的人,但他在書的後記裡寫「時大夜彌天、碧月澄照,饕蚊遙嘆,餘在廣州」,誰能說這是白話文呢?

古人說「無一字無來歷」,是有道理的。

語言是一種文化積澱,語言的文化積澱越是深厚,語言的含蘊就越豐富。

比如毛澤東寫給柳亞子的詩:

「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讀華章。」

單看字面,「落花時節」就是落花的時節。但是讀過一點舊詩的人,就會知道這是從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裡來的:

「岐王宅裡尋常見,

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

落花時節又逢君。」

「落花時節」就含有久別重逢的意思。

毛澤東在寫這兩句詩的時候未必想到杜甫的詩,但杜甫的詩他肯定是熟悉的。此情此景,杜詩的成句就會油然從筆下流出。我還是相信杜甫所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多讀一點古人的書,方不致「書到用時方恨少」。

今天公推的一些五四散文大家,如朱自清、冰心、周作人甚至魯迅等,其實不少文章都多多少少有一些初期駕馭白話文的磕磕碰碰。

這批人在中國文學史上最早使用現代白話文創作。

他們本身古文功底深厚,當時放開手寫白話文,沒有任何現存典範標準可參考,開了先路,都值得佩服。

建國後能夠流暢成熟又不失古文雅致的現代白話文寫作,首推汪曾祺,其次孫犁,接下來巴金、楊絳、王世襄等。

非常抱歉,幾乎都是民國過來的。

讀汪曾祺的文字心裡只有舒服和親切。

汪曾祺語言最妙的特點就是清新自然,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矯飾容易,要寫簡單難。

用簡單的語詞表盡意思,還能留下恰到好處的餘味,大概只有汪曾祺。

老實說,追溯一下,是《詩經》才有的感覺。

木心確實另類,是為別的味道,雖然有些篇章讀不起來。

阿城的小說語言好,散文雜文就又未必。

王安憶、賈平凹、閻連科、餘秋雨等可算過關,賈還有特色。

至於現代,當屬沈從文、周作人、張愛玲、老舍、梁實秋等。

廢名、胡蘭成好,但是別樣的好。

曾經看過胡蘭成早期的《西江上》,有自戀拖沓之虞這裡面,沈從文建國後幾無創造,搞了文物研究;

周作人按旨只能翻譯,白髮感慨「壽則多辱」;

張愛玲西去美國,寂寥而終;

這幾人都沒有機會繼續煉化自己的語言。

張愛玲的文感極佳,修辭一流,可惜漸差。

老舍的白話文不以雅勝,而以市井氣、北京味、靈活度佔一席,可惜死得早。

現在呢,我是沒看見真正佩服的。

董橋、余光中只是盡力模仿,模仿到他們自己都覺得像了。

讀多了董橋,現在居然膩了。

典型的港臺文人腔,帶上英式匠氣,勉稱一家,卻也不乏矯揉造作,不宜過譽。

總之,古文白話自清末民初不斷爭論,我個人還是覺得文言文大美。

文言文變成白話文,百多年過去,至今半生不熟,造型的、視覺的作品,也都為難。

就譬如用油畫描繪中國古人,毫無靈氣、仙氣、真氣。

幾天前臨《與朱元思書》:「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

多好啊!

越讀越美!

還是古文好!

相關焦點

  • 《與朱元思書》天下獨絕:全篇僅144字,美到極致!
    吟誦此文,但覺景美、情美、詞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卻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令人嘆為觀止。閱讀時要注意作者是怎樣抓住山光水色的特點模山範水的。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譯】風和煙都消散了,天和山變成相同的顏色。(我乘著船)隨著江流漂蕩,隨意的向東或向西漂流。從富陽到桐廬,一百裡左右,奇異的山,靈異的水,天下獨一無二的。
  • 河南黃華山,瀑布天下獨絕!
    元好問《遊黃華山》黃華水簾天下絕,我初聞之雪溪翁。丹霞翠壁高歡宮,銀河下濯青芙蓉。「湍聲洶洶轉絕壑,雪氣凜凜隨陰風」,金代詩人元好問在《遊黃華山》中描摹出黃華山瀑布天下獨絕的景象。河南省林州市的黃華山位於林慮山主峰東側,這裡旖麗壯觀的山水風光引得古往今來不少王侯將相、名士僧侶前去遊覽,也因此留下了一系列古建築群和不少與之相關的詩文和書畫。
  • 賞析《與朱元思書》: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上)
    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從富陽到桐廬,一百裡左右的水路。富春江的奇山異水,天下獨一無二。這句話點明了作者本次旅行的線路是富春江。並且行文吐墨,都飽含激情,不吝溢美之詞。同時,奇山異水四個字也點明了主題,為後面詳細的寫景埋下了伏筆。
  • 中國這佔據最美縣城榜首的桐廬,有「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之美稱
    桐廬自古以「山青、水秀、史悠,境幽」聞名於世,素有「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之美稱。桐廬境內錦峰秀嶺,洞奇石美。更有"天下獨絕"的富春江、天目溪,如碧玉飄帶縈繞縣境,山表水秀,勝跡處處。這裡青山環抱,碧水浸染,江城相依,色彩斑斕,如詩畫般的意境,勾勒出一幅秀美靈動、絢麗多姿的水墨畫卷;這裡城市綠樹成蔭整潔清新,鄉村白牆黛瓦和諧溫馨,處處聽得到鳥鳴。
  • 《直方周易》乾九二 文言曰:見龍在田,時舍也。九二 文言又曰:見龍在田,天下文明。
           《直方周易》乾【乾】九二 文言又曰【乾】九二 文言又曰:見龍在田,天下⑴文注釋:⑴「天下《孟子·公孫丑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荀子·禮論》:「故至備,情文俱盡;其次,情文代勝。」⑶「明」完備。
  • 《嚮往的生活》拍攝地,更有「天下獨絕」的富春江,這裡你來過嗎
    中國最美縣城、民宿聚集地、白鷺棲息地、滑翔傘富春江……距離杭州一個小時的桐廬,沒有莫千山的名氣與華麗,卻有著自己的節奏,好玩、淳樸,今天就和冬兒一起去桐廬看一看,體驗一下它的美。桐廬始建於225年,已近1800年歷史。桐廬因為有藥祖桐君老人在此結廬煉丹而得名,更因為東漢名士嚴子陵在此地隱居而名揚天下。
  • 湖南郴州這條江,綿延5公裡大霧卻吸引無數遊客來拍照,天下獨絕
    位於湖南省郴州市的小東江,是當之無愧的攝影勝地,雖在千年前它已有「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漂碧,千丈見底」的美譽。小東江河段連綿於青山之間,自南向北流於山谷中,逆流而上沿河岸為依山而建的公路。每天日出前後至上午8時許,河霧瀰漫於河面之上。因為前一天去晚了,於是最後一天的清晨五點就起來,趕在早晨六點進入小東江二號橋,準備看一看濃霧時的小東江,當然,每天早上6點到7點,這裡都會安排一個漁夫在這裡表演撒網,這也是攝影愛好者必追的一齣好戲,畢竟小東江的美,是以神奇的雲霧與詩情畫意交織的美!
  •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與朱元思書》素描(曾冬)
    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碧,千丈見底。遊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欲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浙江桐廬最美的六個旅遊景點
    桐廬始建於公元225年,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自古以山青、水秀、史悠、境幽聞名於世,素有「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之美稱。桐廬境內錦峰秀嶺,洞奇石美。更有天下獨絕的富春江、天目溪,如碧玉飄帶縈繞縣境,山表水秀,勝跡處處。下面就一起去看一下浙江桐廬最美的六個旅遊景點吧。
  • 《直方周易》乾 用九 文言 曰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用九 文言 又曰 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直方周易》乾【乾】用九 文言曰乾元用⑴九,天下⑵治⑶也。」      ⑵「天下」【譯】文言 乾元用九,就是讓我們從中看到了最大的法則。(那就是要做好世間任何事情都要有好帶頭人。)
  • 《直方周易》坤 六五 文言 曰 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曰 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此文言段落較長以下將其分段註解。《戰國策·齊策》:「我孰與城北徐公美?王勃《滕王閣序》:「賓主盡東南之美。《呂氏春秋·具備》:「宓子之德至矣。」
  •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巫山、巫水、巫文化
    巫山奇山異水,天下獨絕,聞名不如一見 結合現時代發展,交通的便捷,人們對於旅遊,了解各地人文景色,觀看不同風景奇聞
  • 乾坤兩卦及文言按帛書整理
    雲行雨施,天下平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乾元用九:乃見天則。「見龍在田」,天下文明。「見龍在田」,利見大人。知至至之,可與言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
  • 賞析《與朱元思書》: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下)
    賞析《與朱元思書》: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上)這也是為了文體的四字句考慮的】【軒:向高處伸展】【邈:向遠處伸展】【激:擊打】【泠泠、嚶嚶:都是擬聲詞,分別形容了泉水和鳥兒的叫聲】【好:女子貌美;好鳥:漂亮的鳥】
  • 郎豔獨絕,世無其二:甄嬛對果郡王表白的這句詩,原是誇獎神仙的
    郎豔獨絕,世無其二。甄嬛念的這句詩,意思是:石塊相壘成的玉山,挺立的青翠蒼松。玉的內涵、和松的氣質,這些都是來比喻男子的美貌與品質,可以想見這是一位多麼獨特的男子。在古代,詩人們常用玉來形容男子貌美和高尚的品德。
  • 宋元明清:文言小說的——發展
    (《中國小說史略》)元代,是雜劇、散曲和講史平話興盛的時期,文言小說幾成鳳毛麟角,只有宋遠《嬌紅記》比較著名。從唐末至明初,文言小說創作出現了「低谷」.明清時期,特別是明嘉靖以後.文言小說再次勃興。其原因一是隨著城市經濟的迅猛發展,生產關係中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以及印刷業的發達所帶來的全社會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閱讀需求更加廣泛;二是唐代小說的復出,大大開闊了文人創作的眼界.唐代小說單本,至明代已經什九散亡;宋初太平興國年間,李防曾奉救監修宋初以前文言小說的總集《太平廣記》,後因有人提出小說非後學所急,遂擱R未印。
  • 再道「白話」與「文言」
    漢語之美,竟被外國人用的如此貼切、如此極致,小編甚是汗顏。冷靜思考卻是要從「文言」與「白話」的關係論起了。今日小編就跟大夥嘮嘮這「白話」與這「文言」。但是我們的文化傳承主要以文字記錄的方式留存下來,而這些文字多為文言,所以官方及書籍中均使用文言,地方百姓交流自然是以白話為主。為何文字記載多用文言呢,因為文言文言簡意賅,關鍵當時載體介質為竹木簡,寫書與讀書也是個很費體力的活。所以為了節竹簡省絲帛,文言文才大行其道,《詩經》、《左傳》、《春秋》等古人先賢的文字即是明證。
  • 文言用詞法——文言語法的特點
    國風——語法構築語言之美在兩千多年前的周朝就有「卜爾萬壽無疆」的話。所說的「小異」,就是現代漢語相區別的文言語法的特點。理解了文言用詞規則,從動詞的使動用法(動詞的使動用法特點就是主語使賓語發生謂語表示的行為動作)上去分析,便迎刃而解。結合上文「廣故數言欲亡」,按照動詞使動用法解釋「忿恚尉」就通順了。第三、文言造句規則,較今天也有些特殊的地方。主要表現在判斷句式、被動句式、習慣格式、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及句子的特殊結構等方面。
  • 4提案都未過 臺灣高中語文課綱文言比例訂45至55%
    據報導,預計於2019年實施的十二年「國教」課綱(2019課綱),語文課綱方面,臺灣「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研究發展會研修小組將文言文課數比例訂在45%至55%,但進入「教育部」課審會程序,高中分組卻建議調降為以30%為上限,引起軒然大波。臺「教育部」10日上午9時30分召開課審會,至約晚間7時30分散會,達成多項結論。
  • 《直方周易》坤 六三 文言 曰 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
    曰 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此文言段落較長以下將其分段註解。《孟子·萬章上》:「禹避舜之子於陽城,天下之民從之。《論語·學而》:「先王之道,斯為美。《論衡·感虛》:「疑世人頌成,聞曾子之孝天下少雙,則為空生母扼臂之說也。」(空:憑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