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西安12月12日專電(記者 馮國)秦政在中國政治史的演進上具有重要地位,直接涉及秦朝行政管理的秦封泥無疑是珍貴文物。專家最新研究發現,秦封泥涉及的秦朝縣名竟近140個,這對於重新解讀秦代官僚機構和中國縣域發展史等均具有重要的學術和現實意義。
在紙質公文行世之前,中國公文在秦漢時期處於簡牘文書階段。人們通過把簡牘文書或物品以繩綑紮,在繩結處回檢木,上封蓋有鈐印的膠泥塊,以防洩密、備檢核,古人謂之「封泥」。接收人割斷繩索後開封並保存封泥,最後會作廢處理。因封泥的表面有官職名稱,背面留有掛繩的痕跡,人們通過研究封泥就能得到秦帝國通信系統的運作情況等重要信息。
為紀念中國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先生,日本秦漢史學會會長、日本學習院教授鶴間和幸著文認為,根據《漢書》地理志記載,西漢末年全國有1587個縣,不過秦代的縣數還不太清楚。通過對秦封泥的研究可知,目前封泥中發現了約140個縣,已成為研究秦代縣制的珍貴史料。
讓人驚奇的是,如果把封泥上的縣的分布區域標註在地圖上,就會發現它們並非是凌亂不堪的,而是趨近於秦始皇巡遊全國路線附近的縣。以第五次巡遊為例,在所經的藍田、上洛、商、鄧、蔡陽之後,就出現了雲夢、廬山的封泥,在經歷陽、堂邑、海陵後,就出現了琅琊、黃等封泥,這對於秦始皇巡遊路線的選擇與政治、社會意義等都具有間接的價值指向。
長期致力於秦封泥研究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副研究員劉瑞說,自1995年在西安北郊相家巷發現大量秦封泥以來,目前秦封泥的數量至少數千枚。總體上看,秦封泥可分為三期,即秦國、秦始皇與秦二世三個階段,雖然秦封泥的分期目前尚未達成共識,但這對於研究秦帝制的形成與演進,尤其是秦漢歷史地理等具有重要價值。
由於部分縣名在《漢書》地理志中也沒有記載,專家認為有必要將其與睡虎地秦墓竹簡、裡耶秦簡、嶽麓秦簡等秦簡,或者張家山漢簡秩律上的西漢初期的264個縣進行對照研究。由於張家山漢簡的縣的分布中看不到秦代封泥中出現的山東半島或江南地區的縣,這表明秦代封泥的縣的分布是不均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