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封泥研究發現秦始皇時期近140個縣

2020-12-11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網西安12月12日專電(記者 馮國)秦政在中國政治史的演進上具有重要地位,直接涉及秦朝行政管理的秦封泥無疑是珍貴文物。專家最新研究發現,秦封泥涉及的秦朝縣名竟近140個,這對於重新解讀秦代官僚機構和中國縣域發展史等均具有重要的學術和現實意義。

    在紙質公文行世之前,中國公文在秦漢時期處於簡牘文書階段。人們通過把簡牘文書或物品以繩綑紮,在繩結處回檢木,上封蓋有鈐印的膠泥塊,以防洩密、備檢核,古人謂之「封泥」。接收人割斷繩索後開封並保存封泥,最後會作廢處理。因封泥的表面有官職名稱,背面留有掛繩的痕跡,人們通過研究封泥就能得到秦帝國通信系統的運作情況等重要信息。

    為紀念中國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先生,日本秦漢史學會會長、日本學習院教授鶴間和幸著文認為,根據《漢書》地理志記載,西漢末年全國有1587個縣,不過秦代的縣數還不太清楚。通過對秦封泥的研究可知,目前封泥中發現了約140個縣,已成為研究秦代縣制的珍貴史料。

    讓人驚奇的是,如果把封泥上的縣的分布區域標註在地圖上,就會發現它們並非是凌亂不堪的,而是趨近於秦始皇巡遊全國路線附近的縣。以第五次巡遊為例,在所經的藍田、上洛、商、鄧、蔡陽之後,就出現了雲夢、廬山的封泥,在經歷陽、堂邑、海陵後,就出現了琅琊、黃等封泥,這對於秦始皇巡遊路線的選擇與政治、社會意義等都具有間接的價值指向。

    長期致力於秦封泥研究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副研究員劉瑞說,自1995年在西安北郊相家巷發現大量秦封泥以來,目前秦封泥的數量至少數千枚。總體上看,秦封泥可分為三期,即秦國、秦始皇與秦二世三個階段,雖然秦封泥的分期目前尚未達成共識,但這對於研究秦帝制的形成與演進,尤其是秦漢歷史地理等具有重要價值。

    由於部分縣名在《漢書》地理志中也沒有記載,專家認為有必要將其與睡虎地秦墓竹簡、裡耶秦簡、嶽麓秦簡等秦簡,或者張家山漢簡秩律上的西漢初期的264個縣進行對照研究。由於張家山漢簡的縣的分布中看不到秦代封泥中出現的山東半島或江南地區的縣,這表明秦代封泥的縣的分布是不均勻的。

相關焦點

  • 秦始皇親自經手的250件"秦封泥"回歸中國
    250件「秦封泥」回歸中國入藏南京藝蘭齋美術館的消息引起了普遍關注。這批封泥為什麼叫「國寶」?它們怎麼會流失海外?昨日,記者採訪到了相家巷出土秦封泥研究的權威專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周曉陸和中國古陶文明博物館館長路東之。     命途多舛的國寶     封泥又叫泥封。
  • 8枚秦封泥勾勒出「大西安」歷史區域
    據介紹,秦封泥是上世紀90年代末在西安漢長安城遺址出土的,被學術界譽為「秦代文書封緘制度的結晶」「秦朝中央的檔案館」,是「繼秦兵馬俑、秦簡牘之後秦文化發展史上第三大考古發現」。」龐任隆介紹,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目前館藏350個秦封泥品種,幾乎囊括了「三公九卿」的主要部門和官職,其中102個品種153枚為秦郡縣(含地名、山名)封泥。
  • 「右丞相印」秦封泥現身西安
    日前,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召開2017秦封泥學術研究成果新聞發布會,公布了3項秦封泥學術研究重大成果。其中,代表秦代「三公九卿」最高級別的孤品官印「右丞相印」現身,包括李斯在內的多位秦丞相都可能使用過這枚印章。
  • 塵封兩千年的秦封泥故事
    如今,存留下的秦封泥成了研究秦代歷史的事實依據。   20世紀90年代中期,西安北郊漢長安城遺址大量秦封泥的發現和出土,在中國文物考古界引發強烈關注。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不失時機地收藏了其中的781枚。這些秦封泥包含了對秦代職官、地理、文書、璽印、書法等方面的內容研究。
  • 5件秦封泥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曾由秦始皇親自拆啟
    昨日下午,華商報記者從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首批100件秦封泥精品文物被定級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77件被定為國家等級文物,23件為一般文物。其中有名的丞相呂不韋的「右丞相印」等5件封泥被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這些封泥不少是當年秦始皇親自拆啟的。  秦封泥是個啥?
  • 西安現大量秦封泥 規格極高或經過秦始皇親手拆封
    [摘要]展出的781枚秦封泥幾乎囊括了「三公九卿」的主要部門和官職,如丞相、奉常、郎中令、太僕、宗正等,完整地勾畫出秦官僚機構的網絡圖,填補了秦史研究的空白。 直到上世紀90年代,秦封泥逐漸被發現,大量在漢長安城的莊稼地裡翻出。那時,在西安當工人的閻小平喜歡收藏,誤打誤撞發現了秦封泥。「我也不知道有沒有價值,就想收齊它。」他一枚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幾年間就收藏了幾百枚。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一份學術刊物複印件評價秦封泥的價值「可媲美兵馬俑的發現」,他就覺得這東西不能留在自己手中。
  • 親歷者揭秘「秦封泥」發現始末
    那麼,被考古專家譽為「秦代文書封緘制度的結晶」、「秦朝中央的檔案館」,其價值媲美秦兵馬俑、湖北出土的秦簡,對研究秦歷史具有極高價值的秦封泥是如何被發現的?近日,三秦都市報記者獨家專訪了曾將600多枚秦封泥交獻給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的收藏愛好者閻小平,揭開了一段塵封往事。
  • 8枚秦封泥佐證 秦時渭南歷史發展脈絡
    會議一致認為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館藏秦封泥豐富的內涵和信息,佐證渭南轄縣歷史的發展脈絡,進一步明晰渭南地區在秦代的旅遊地理位置和價值,宣傳渭南地區文物歷史文化的重大發現,彰顯渭南市人民政府對文物資源、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研究成果的重視應用,同時,也揭示了秦時內史郡渭南的版圖架構。 「白水」縣名傳承已達4000年 「郡縣治,天下安。
  • 8枚秦封泥佐證秦時渭南歷史發展脈絡
    會議一致認為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藏秦封泥豐富的內涵和信息,佐證渭南轄縣歷史的發展脈絡,進一步明晰渭南地區在秦代的旅遊地理位置和價值,宣傳渭南地區文物歷史文化的重大發現,彰顯渭南市人民政府對文物資源、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研究成果的重視應用,同時,也揭示了秦時內史郡渭南的版圖架構。
  • 原標題:親歷者揭秘「秦封泥」發現始末
    那麼,被考古專家譽為「秦代文書封緘制度的結晶」、「秦朝中央的檔案館」,其價值媲美秦兵馬俑、湖北出土的秦簡,對研究秦歷史具有極高價值的秦封泥是如何被發現的?近日,本報記者獨家專訪了曾將600多枚秦封泥交獻給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的收藏愛好者閻小平,揭開了一段塵封往事。
  • 秦封泥對中華文明的五大貢獻
    二十世紀90年代中期發現出土於西安北郊漢長安城遺址相家巷村的秦封泥,被譽為繼秦俑、秦簡牘之後,秦文化發展史上第三重大發現。它以秦代文字書法的原真性和秦代篆刻藝術的原真性雙重身份,見證了中國書法和中國篆刻在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時還原補充了秦代歷史地理的諸多空白。
  • 秦封泥文字藝術探析
    ,不僅是文物考古工作的一項重要發現,而且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古文字系統的內容,秦封泥上的印文是中國古文字的重要分支之一,是研究古文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漢字古文字的重要財富。又在說王莽時期書體時曰:「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也。三曰篆書,即小篆,秦始皇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左書,即秦隸書。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這王莽「六書」中除了隸書,大概都屬於秦篆的範圍。而秦封泥上的文字又屬於秦篆大範圍中的標準字體。大部分秦公印封泥文字,應該是標準的秦篆,更能代表當時官方的正式字體。
  • 陝西公布8枚秦封泥研究成果
    新華社西安5月17日電(記者王釗、楊一苗)記者從16日召開的「大秦渭南-渭南秦封泥歷史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了解到,陝西公布了「下邽丞印」 「蘋陽丞印」等8枚秦封泥研究成果。封泥也稱「泥封」,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文書的封緘形式之一。書寫有文字的竹簡或木牘被綑紮之後,在繩結處敷以特製的膠泥,再在膠泥上鈐戳呈報人或部門的印章,可以防止文書在傳遞途中被人偷看。因此,封泥也被稱為中國最早的文件保密手段。
  • 陝西公布8枚秦封泥研究成果 秦時大西安的範圍有多大
    陝西公布8枚秦封泥研究成果 秦時大西安的範圍有多大時間:2018-05-17 22:17   來源:華商報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陝西公布8枚秦封泥研究成果 秦時大西安的範圍有多大 本報訊(記者 陳夢揚) 秦時大西安的範圍有多大?
  • 西安現大量秦封泥 再現秦「三公九卿」 郡縣地名
    昨日下午,華商報記者從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首批100件秦封泥精品文物被定級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77件被定為國家等級文物,23件為一般文物。其中有名的丞相呂不韋的「右丞相印」等5件封泥被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這些封泥不少是當年秦始皇親自拆啟的。  秦封泥是個啥?
  • 秦封泥研究最新成果發布 三枚封泥揭秘秦職官制度
    大公網5月17日訊(記者李陽波)在第41個國際博物館日來臨前夕,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16日在西安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了該館最具代表性的三枚秦封泥最新研究成果。據悉, 「右丞相印」經考證為秦最高級別官印,「櫟陽丞印」和「上雒丞印」則釐清了櫟陽城和商於古道的歷史。
  • 2200年前秦封泥李斯所用「右丞相印」現身
    圖為揭秘歷史的秦封泥 西安新聞網訊 5·18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5月16日,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召開了2017秦封泥學術研究成果新聞發布會,公布了最新秦封泥三項重大成果如今這些小小的秦封泥既可窺見當初的那些印章模樣,也成為了解秦代城市、官職制度的歷史「指南針」。 記者從會上獲悉,這次公布的研究成果中,「右丞相印」是國家一級文物,是5年來陝西文物普查中的陶質文物的最高成果。比起一般指甲蓋大小的的秦封泥,這枚更大一些、字跡更完整。它直徑2.5釐米,上面的字跡都是秦小篆,文字很完整。「使用這枚印的人相當於今天的國家總理,像李斯等人都用過。
  • 每天批閱竹簡120斤 秦始皇也是「蠻拼的」
    因封泥的表面有官職名稱,背面留有掛繩的痕跡,人們通過研究封泥就能得到秦帝國通信系統的運作情況等重要信息。那麼,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這批罕見的秦封泥會埋藏在相家巷村的農田裡呢?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館長龐任隆研究發現,相家巷地處渭河南岸,秦代這裡當屬都城鹹陽渭南宮區,是皇帝居住辦公之地。秦王朝上至左右丞相,下至郡縣官吏的奏章皆由皇帝親覽。日積月累,剝下的封泥數量可觀。
  • 秦封泥研究成果:封泥被稱為中國最早文件保密手段
    新華社西安5月17日電(記者王釗、楊一苗)記者從16日召開的「大秦渭南-渭南秦封泥歷史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了解到,陝西公布了「下邽丞印」 「蘋陽丞印」等8枚秦封泥研究成果。封泥也稱「泥封」,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文書的封緘形式之一。
  • 第二批秦封泥研究成果昨日公布
    光明網西安5月16日訊(記者張哲浩 見習記者張亞雄)16日上午,「大秦渭南-渭南秦封泥歷史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新聞發布會暨「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書法教育發展委員會」成立大會在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舉行。文化藝術界專家學者、媒體記者共50多人出席發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