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現存的威震華夏之門——震華門(長門)

2020-12-17 逍遙遊遍

震華門是襄陽古城六座城門之一,也是襄陽古城現存的三座古城門之一。其位於襄陽城東北角,北逼漢水,西鄰漢江一橋,南接襄陽市老年大學,東臨閘口。

震華門,因該城門系鄧愈修建且其由此出兵北上中原得名。其俗稱「長門」,因其主城門洞深長得名。

震華門樓(老照片)

明初,湖廣平章鄧愈鎮守襄陽,在整修舊城的同時,將東北隅城垣擴展至漢江邊,增闢震華門。明弘治中,副史毛憲重建城樓。明萬曆四年(1576),襄陽府知府萬振孫為長門題稱:震華門。明崇禎末,都御史王永祚重建城樓。清順治五年(1648),襄陽縣知縣董上治為長門題額:威震華夏。清道光六年(1826),襄陽府知府周凱重修城樓。民國三十四年(1945)左右,因年久失修,城樓坍塌。

震華門處城牆遺址

1970年,闢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護橋部隊營房區。1993年,城樓修復如昔。後來,其被一房地產公司租用。現今,襄陽市文物部門已收回。2006年,襄陽市城鄉規劃部門編制長門遺址保護規劃。2018年11月,襄陽市文物部門對外發布震華門修繕招標公告。

震華門整體面貌保存較好,不僅甕城完整,而且城樓高聳。其城樓巍然聳立於主城門上,西向,二層,四柱三間,鬥拱飛簷,紅稜黑瓦,絲毫不遜臨漢門城樓。其甕城現存臺高7米,深25.5米,寬34.5米。存東西二門,且兩門不在同一軸線上。東向者為甕城門,城門洞長12米;西向者為主城門,城門洞長達34.4米,有「48步不見天」的美譽。如此深遠寬闊的城門洞、甕城,在全國府城之列罕見,是名副其實的「威震華夏」的「長門」。

震華門設計獨特。北側牆體直臨漢江,牆堤一體,既便守城,又利防洪。主城門洞深長,戰時便於屯兵和藏身,以更好地打擊敵人。兩門洞均建有水、旱兩道閘門,既可解決防禦、交通問題,也可臨時封閉以阻遏洪水。

震華門原與襄陽城連為一體。1969年修建漢江一橋、1970年修建護橋解放軍部隊營房,連接震華門的城牆基本拆除殆盡。今原部隊營房水塔拐角尚殘存一段,呈垮塌狀斜立地面,一旁還有十多塊城牆青磚散落。據測量,城磚一般長0.4米、寬0.2米、厚0.1米,每塊磚重7至20千克,最長的城牆磚長度達到0.49米。此段城牆夯土裡,包裹大量小塊城磚。專家據此推斷,此段城牆為明初所建,修築時有宋元城牆痕跡。

文物愛好者曾在長門附近的民房牆基工地拾得一方明代銘文磚。此磚長0.42米、寬0.18米、厚0.11米。磚體側面楷體豎寫3行41字銘文:「襄陽府穀城縣提調官縣丞宋忠修,司吏許英、的當人何仁佐、作匠易應才、人戶杜三保,洪武十六年□月□日。」磚體稜角、文字少有損毀,叩擊之,聲音清脆鏗鏘,可見質量之精。這塊銘文磚,不僅註明襄陽府穀城縣,還將當地官吏、作匠、人戶等人姓名銘刻在磚體上;不僅見證了明初朱元璋「高築牆」的立國方針在軍事重鎮襄陽得到落實,而且還可窺見當年的社會形態與制度,簡潔的銘文其實就是一種公開的責任書。

震華門樓(夜景)

如今,長門遺址公園正在建設之中。遺址公園佔地9.2萬平方米,擬在此修建古戰船,恢復長門碼頭這座古襄陽重要的戰時碼頭;修築中心環島,使水系連通護城河;同時以長門城樓和古城牆為依託,建設青少年軍事訓練基地和遺址紀念廣場等設施,展示古代軍事文化等。

震華門(長門)遺址公園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楊立武 朱家紅 李德亮 齊曉豔)

相關焦點

  • 襄陽古城——「華夏第一城池」
    襄陽,有2800多年建制歷史,更名之前稱之為襄樊,是襄陽、樊城兩城合稱,樊城因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於此而得名,襄陽以地處襄水之陽而得名。樊城始於西周,襄陽築城於漢初。自東漢獻帝荊州牧劉表徙治襄陽始,襄陽曆來為府、道、州、路、縣治所。
  • 襄陽城牆及城門甕城——「鐵打的襄陽」之基礎保障
    此後,襄陽城為州、郡、道、路、府、署、市等治所之地。」「華夏第一城池」。東長門曰「震華」。目前,存有臨漢門、震華門2座城門樓,拱宸門、震華門2座城門甕城,仲宣樓角樓1座。當敵人攻入甕城時,守軍關閉主城門和甕城門,即可對敵形成「甕中捉鱉」之勢。襄陽拱宸門(大北門)甕城保存完好。
  • 襄陽六座城門不僅東西南北門,大名和來歷更鮮為人知
    和旁邊的魁星樓,仲宣樓、文廟構成襄陽讀書士子的敬拜廟祠,受到學子們的推崇。每到求學,考試之際這裡總是人山人海匯集了各路學子。如今南門城樓雖早被拆除,但文昌門的稱呼卻一直喊到現在。位於南門橋附近南湖賓館也成為襄陽最有文藝氣息的園林賓館。
  • 關羽為何能夠「威震華夏」?那就要從襄陽的戰略位置來看了
    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三國志》威震華夏在當代成語詞典中的意思是:指氣勢強勁,威力無比,震懾了整個華夏大地。也常用來比喻聲勢和影響極大。對於關羽獲得"威震華夏"稱號來說,是在著名的襄樊之戰中所獲得的。
  • 襄陽六座城門城的雅號,你知道嗎?
    習池風景異,歸路滿塵艾 」大家好,這裡是襄陽,我們都知道北京城有句順口溜,內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典一口鐘。然而我們襄陽城也是非常出名的,據襄陽志書記載,萬曆四年,襄陽知府萬振孫,為六座城門首題名稱:東門叫「陽春門」;南門叫「文昌門」;西門叫「西成門」,小北門叫「臨漢門」,大北門叫「拱宸門」,東長門叫「震華門」。
  • 三國中,只有兩位稱得上超級名將,一位威震華夏,一位威震江東
    威震華夏關雲長關羽早年殺人後亡命天涯,一路上和官府鬥智鬥勇學會一番本領,黃巾起義時和劉備張飛結為兄弟一起討賊。關羽深諳擒賊先擒王的道理,在戰場上專門斬殺黃巾賊渠帥,終於平定幽州地區黃巾之亂。後來劉關張跟隨公孫瓚參加虎牢關之戰,西涼猛將華雄用武藝死死壓制聯軍,關羽提刀上馬斬首華雄,後來三兄弟又合力擊退呂布幫助聯軍奪城,從此關羽聲望大漲,聞名於天下。官渡之戰時期關羽作為曹操的客卿,也和曹操約法三章。曹操被河北大將顏良圍困白馬城,曹操部將徐晃、樂進被顏良擊傷,關羽知曉後提刀上馬,在萬軍中僅用一個照面就斬殺顏良,幫助曹操解圍。
  • 關羽打仗不怎麼樣,為何降個于禁就威震華夏了?真相原來是這樣
    守衛襄陽的曹仁在關羽的潮汐攻勢下變得異常艱難。曹操不得不派五子良將之一"的于禁前去支援,結果又被關羽打敗。 這就是史書上所說的「降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 「漢中爭奪戰」、「襄樊會戰」,讓劉備的蜀漢部隊如日中天。蜀漢也是漢。它的歷史上的叫法不是「蜀漢」,而是「漢」!
  • 為何關羽在襄樊之戰中被稱為威震華夏?
    眾所周知,關羽在襄樊之戰,不但俘虜了于禁,而且迫使曹操想遷都以避鋒芒,所以關羽在襄樊之戰的表現被人稱為威震華夏。其實,所謂威震華夏是對武將功勞的肯定,主要說的是對曹魏的影響,關羽在襄樊之戰對曹魏造成的影響非常大。
  • 關羽沒能拿下樊城,反而還把荊州丟了,哪裡「威震華夏」了?
    當年,他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旋即又以丟荊州、走麥城的失敗,黯然謝幕。然而,由於關羽被貼上了「剛愎自用」、「情商不高」等標籤,他的功績,一直以來也被人們所質疑。特別是他的「威震華夏」,有人說這純屬僥倖,或者乾脆就是浪得虛名,歷史書和小說中的吹捧而已。
  • 總覽「武聖」關羽的傳奇人生,他如何威震華夏!
    眾視之,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聲如宏鍾,立於帳前。紹問何人。公孫瓚曰:「此劉玄德之弟關羽也。」紹問現居何職。瓚曰:「跟隨劉玄德充馬弓手。」帳上袁術大喝曰:「汝欺吾眾諸侯無大將耶?量一弓手,安敢亂言!與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試教出馬,如其不勝,責之未遲。」袁紹曰:「使一弓手出戰,必被華雄所笑。」
  • 襄樊之戰如果把于禁換為張遼,關羽還能威震華夏嗎?
    公元219年,關羽在劉備、諸葛亮等人的授意下,發動了襄樊之戰。關羽不愧為劉備的最強戰將,瞬間將襄陽攻陷,然後率領重兵圍困樊城。可以說若不是曹仁坐鎮樊城,估計曹軍會全線崩潰。而于禁所率領的七支軍隊應該是雪中送炭。于禁不但率領重兵,還有驍將龐德作為先鋒。于禁老成持重,龐德英勇善戰,這樣安排可以說是曹操精心安排的。
  • 襄陽都有什麼「絕活」,憑什麼獨得恩寵,還號稱「華夏第一城」
    清初,有位在沿革地理和軍事地理方面頗有造詣的學家顧祖禹曾說過,「湖廣之形勝,以天下言之,重在襄陽。」以史實而言,此話一定都不過分,襄陽作為一座文化名城,距今已有近3000年歷史,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同時還有著「華夏第一城」的別稱。
  • 武聖關羽的封神之戰,一戰威震華夏,卻為滅族埋下禍根!
    公元219年,關羽領軍北進,在襄陽、樊城一代將曹仁分割包圍,強大的壓力下,曹仁只好向曹操告急求援。得知消息後,曹操趕忙安排手下大將于禁和龐德領軍救援,來抵擋關羽的進攻。正在兩軍相持不下的時候,襄樊一代卻連續下起了十餘天的暴雨,導致漢水暴漲山洪暴發。
  • 北京華夏非遺襄陽公司與襄陽華僑城籤約共同打造華夏非遺工坊
    9月28日下午,北京華夏非遺襄陽文化產業有限公司與 襄陽華僑城文旅發展有限公司在華僑城創展中心會議室舉行了項目合作洽談會暨華夏非遺工坊籤約儀式,襄陽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孫峰列席見證籤約儀式,北京華夏非遺襄陽文化產業董事長熊福章與襄陽華僑城總經理丁未明共同執筆籤約。剪紙李秀玲老師,龍鳳書王順祥老師,荊山牡丹畫蔡明振老師,銀工藝姚述宜老師等多位襄陽非遺文化圈的大咖攜原創作品參加了活動。
  • 三國關羽威震華夏的封神一戰:水淹七軍,真是靠水攻成就的嗎?
    可是這些名將中,稱得上威震華夏的,寥寥無幾,一個巴掌都數的清。官渡的曹操、赤壁的周瑜、夷陵的陸遜,還有襄樊的關羽。 無論是正史的《三國志》,或是名著小說的《三國演義》,關於此戰的描述頗多,將此戰視作關羽的威震華夏的一戰。此戰說法頗多,名著《三國演義》是講關羽決堤漢水,人力所為;正史《三國志》是歸因於連下十餘天暴雨漢水暴溢,天災導致。是人力還是天災,誰也說不清,唯一能夠確定的是:此戰之後,關羽軍功蓋世。
  • 襄陽古城牆上的城門樓
    他對襄陽小北門上的城樓進行了維修。竣工之日,宋鼎作詩,群僚奉和。孟浩然當時應該也在,就借這個機會表明了自己的「返耕之意」。詩中「麗譙非改作,軒檻是新圖」二句,說明城樓未重新翻造,只有欄檻是新修的。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最遲在韓朝宗任襄州刺史時,小北門城上便有了城樓。 唐德宗貞元年間(785年—805年),曹王李皋(李世民五世孫)任襄州刺史時,又對城樓進行了整修。
  • 襄陽古城:《三國演義》故事密集之地,諸葛臥龍曾在這裡躬耕十年
    襄陽城總長為7322米,城垣上設置垛堞4000多個,護城河最寬處250米,自古就有「鐵打的襄陽」、「華夏第一城池」之說。襄陽城共有六座大城門,即大北門、小北門、長門、東門、西門和南門。襄陽城與仲宣樓、鼓樓、襄陽護城河等歷史名勝融為一體,交相輝映,為中華腹地山水名城。襄陽城的最初雛形出現在春秋初期,即北津戍。
  • 船堅炮利︱慘敗中的亮色:1884年閩江口之戰中的長門炮臺
    英軍調查資料附圖中有一座「4門炮的暗炮臺」,通過其文字記載,判斷其就是福州長樂區猴嶼鄉象嶼村現存的象嶼炮臺,該炮臺的構造也符合李鶴年等在奏摺中提及的「鑿山為洞」。根據這些圖像資料和現存的象嶼炮臺,不難看出這一時期閩江口修築的炮臺號稱「西式」,實際上設計相當原始。象嶼炮臺僅有四條進深約5米的拱頂三合土隧道用以安設火炮,沒有任何供火炮旋轉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