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華門是襄陽古城六座城門之一,也是襄陽古城現存的三座古城門之一。其位於襄陽城東北角,北逼漢水,西鄰漢江一橋,南接襄陽市老年大學,東臨閘口。
震華門,因該城門系鄧愈修建且其由此出兵北上中原得名。其俗稱「長門」,因其主城門洞深長得名。
明初,湖廣平章鄧愈鎮守襄陽,在整修舊城的同時,將東北隅城垣擴展至漢江邊,增闢震華門。明弘治中,副史毛憲重建城樓。明萬曆四年(1576),襄陽府知府萬振孫為長門題稱:震華門。明崇禎末,都御史王永祚重建城樓。清順治五年(1648),襄陽縣知縣董上治為長門題額:威震華夏。清道光六年(1826),襄陽府知府周凱重修城樓。民國三十四年(1945)左右,因年久失修,城樓坍塌。
1970年,闢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護橋部隊營房區。1993年,城樓修復如昔。後來,其被一房地產公司租用。現今,襄陽市文物部門已收回。2006年,襄陽市城鄉規劃部門編制長門遺址保護規劃。2018年11月,襄陽市文物部門對外發布震華門修繕招標公告。
震華門整體面貌保存較好,不僅甕城完整,而且城樓高聳。其城樓巍然聳立於主城門上,西向,二層,四柱三間,鬥拱飛簷,紅稜黑瓦,絲毫不遜臨漢門城樓。其甕城現存臺高7米,深25.5米,寬34.5米。存東西二門,且兩門不在同一軸線上。東向者為甕城門,城門洞長12米;西向者為主城門,城門洞長達34.4米,有「48步不見天」的美譽。如此深遠寬闊的城門洞、甕城,在全國府城之列罕見,是名副其實的「威震華夏」的「長門」。
震華門設計獨特。北側牆體直臨漢江,牆堤一體,既便守城,又利防洪。主城門洞深長,戰時便於屯兵和藏身,以更好地打擊敵人。兩門洞均建有水、旱兩道閘門,既可解決防禦、交通問題,也可臨時封閉以阻遏洪水。
震華門原與襄陽城連為一體。1969年修建漢江一橋、1970年修建護橋解放軍部隊營房,連接震華門的城牆基本拆除殆盡。今原部隊營房水塔拐角尚殘存一段,呈垮塌狀斜立地面,一旁還有十多塊城牆青磚散落。據測量,城磚一般長0.4米、寬0.2米、厚0.1米,每塊磚重7至20千克,最長的城牆磚長度達到0.49米。此段城牆夯土裡,包裹大量小塊城磚。專家據此推斷,此段城牆為明初所建,修築時有宋元城牆痕跡。
文物愛好者曾在長門附近的民房牆基工地拾得一方明代銘文磚。此磚長0.42米、寬0.18米、厚0.11米。磚體側面楷體豎寫3行41字銘文:「襄陽府穀城縣提調官縣丞宋忠修,司吏許英、的當人何仁佐、作匠易應才、人戶杜三保,洪武十六年□月□日。」磚體稜角、文字少有損毀,叩擊之,聲音清脆鏗鏘,可見質量之精。這塊銘文磚,不僅註明襄陽府穀城縣,還將當地官吏、作匠、人戶等人姓名銘刻在磚體上;不僅見證了明初朱元璋「高築牆」的立國方針在軍事重鎮襄陽得到落實,而且還可窺見當年的社會形態與制度,簡潔的銘文其實就是一種公開的責任書。
如今,長門遺址公園正在建設之中。遺址公園佔地9.2萬平方米,擬在此修建古戰船,恢復長門碼頭這座古襄陽重要的戰時碼頭;修築中心環島,使水系連通護城河;同時以長門城樓和古城牆為依託,建設青少年軍事訓練基地和遺址紀念廣場等設施,展示古代軍事文化等。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楊立武 朱家紅 李德亮 齊曉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