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多年前,唐代有位姓張的詩人。如果沒有當年那首詩,那麼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人們很難會記得他,畢竟那是一個群星閃耀 的時代。
這位姓張的詩人叫張繼,他流傳下的作品很少,唯有《楓橋夜泊》一首七言絕句被全唐詩收錄。全詩內容如下: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短短28字,沒有一句直表內心感受,但作者複雜落寞的心情早已躍然紙上,形成一種畫面。「落月」,「烏啼」,「霜滿天」等實景無一例外地都在調動著讀者的情緒。
這首詩在藝術上的造詣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同時裡面的文本內容又間接地提升了蘇州和寒山寺的知名度,是一筆無價的文化遺產財富。很多外地的朋友關於蘇州的認識源於在小學時對《楓橋夜泊》的學習,以至於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後還能想起那句「姑蘇城外寒山寺」。
寒山寺
蘇州古稱姑蘇、平江,其中尤以姑蘇的名稱享譽中外。蘇州目前沒有沿用「姑蘇」作為自己的市名,但尚存一個姑蘇區,這也算是對歷史的一種傳承。類似這樣的例子非常多,例如西安的長安區、寶雞的陳倉區等等。
「姑蘇」一詞相傳起源於大禹治水時期。那時的太湖地區經常深受水患威脅,大禹有兩位得力助手,可以說是左膀右臂,一位叫「胥」,是舜的大臣奔的兒子;另一位叫「冥」,是舜的民政大臣契的兒子。冥在治水工程中不幸殉職,胥則功成名就。
大禹
洪水退去後,重建家園需要一個經驗豐富的領導。胥因抗洪得力,同時又具備一定的政治資源,於是他就被封在了當地擔任部落首領。自後,這一地區就以「胥」為名,稱「姑胥」。在吳越土語中,「姑」是一個發聲詞,並沒有實際意義,常作專有名詞的的前綴詞。「胥」字年代久遠,不容易辨認,而在吳語中,「胥」、「蘇」兩字相近,於是「姑胥」就漸漸演變成「姑蘇」了。
太湖風光
現在的蘇州雖然是一個地級市,也沒有江蘇省會之名,但卻有省會之實。她是一個傳統與現代結合緊密的綜合花園。
蘇州不僅有以蘇州園林、蘇繡、崑曲等為代表的傳統優秀文化遺產,也有以蘇州工業園區、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等為代表的現代國家級經濟開發區。
即使強省會戰略一直幫助南京穩步提升自己的實力,但蘇州毗鄰上海的地緣優勢同樣也在持續發力。未來一段時間內,蘇州和南京還會繼續在吳越大地上角逐。
下一節繼續講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