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文化:我國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

2020-11-24 中國金融新聞網


  漢五銖錢


  天然海貝

 

 秦半兩錢


  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歷史的傳承性和廣泛的傳播性。中國古代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進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為人類文明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如果要選擇一種最能承載和代表中國古代文化的載體,則非中國古代錢幣莫屬,這是由錢幣的特殊屬性決定的。

  錢幣文化的內涵及特性

  錢幣是指退出流通的貨幣,貨幣強調的是經濟屬性,而錢幣強調的是文化屬性。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使用金屬貨幣的國家之一,最早的貨幣是天然海貝,這從中國文字結構上就可證明,如凡與價值有關的字,絕大部分從「貝」。分貝成貧、貝少為賤,這說明早在文字形成的時候,貝已經是體現價值的東西了。銅貝出現於公元前九世紀的商代中晚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銅貝的鑄造,標誌中國進入了金屬鑄幣時代。早期的金屬鑄幣,形制上來源於刀、鏟等原始農具,秦朝統一為圓形方孔錢。材質多用銅、鐵,而不用金、銀等貴金屬。錢幣圖飾不用人物或動物圖案而為文字,早期多記幣值為稱量貨幣,唐朝開始統一記年號稱「通寶」。紙幣是中國最早發明使用的,萌芽於唐末,產生於北宋,由雕版印刷製成。歷經南宋和金,到元代制度完備,實行純紙幣制度,明清兩代也都有發行。

  錢幣文化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其他文化要素所不具備的特性。

  首先,錢幣是中國古代文化最早的組成要素。隨著生產的發展,人類社會出現了最初的分工。當產品有了剩餘,就出現了交易,自然就產生了貨幣。因此,可以說錢幣是中國文化最早的組成要素,這是其他文化要素所無法相比的。

  其次,錢幣伴隨中國古代文化延續發展,從未間斷。從商代中晚期出現銅貝開始,歷經春秋戰國時期的刀布幣、秦半兩、漢五銖、唐開元,直至延續到清末的制錢。從公元前十一世紀,到公元後二十世紀初,錢幣貫穿了三千多年的整個中國古代史,並呈現出文化在發展中所具有的時代性、傳承性及傳播性。這也是其他文化要素所望塵莫及的。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錢幣承載和涵蓋了歷史進程中幾乎全部的文化信息,這更是任何其他文化要素如文學藝術、器物以及科技發明所不能替代的。如:

  形制上,為圓形方孔。一般認為這蘊含了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和哲學思想,是古代陰陽八卦學說的具體體現。其所倡導的「外圓內方」、「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單位上,早期鑄有面值,屬稱量貨幣,如秦半兩、漢五銖。唐朝鑄開元通寶錢,不再紀重,規定每十枚開元錢重一兩,每一枚開元錢稱一錢,十錢為一兩,這就是重量單位「錢」的由來,是中國衡法改為十進位的關鍵,俗稱的「半斤八兩」逐漸失去其原初的意思,錢幣直接影響了度量衡單位及十進位的實行。

  圖飾上,不用人物或動物圖案而為文字。錢幣上的文字,秦以前是所謂大篆,秦以後是小篆,六朝以後多用隸楷。唐代開元通寶錢使用的是隸書。宋代文學藝術空前繁榮,表現在錢文書法上,更是豐富多彩,各種書體全有,一部錢幣史所呈現的就是一部中國古代書法史。除漢字外,少數民族政權鑄造的錢幣上還有各種少數民族文字,一部錢幣史又是一部少數民族古文字大全。

  技術上,先秦使用範鑄,早期為泥範,基本是一錢一範。後來使用陶範、石範及金屬範,六朝時期開始採用疊鑄技術。到唐朝時發展為翻砂澆鑄。紙幣的使用則促進了造紙技術和雕版印刷術的改進和發展。無論是鑄造銅錢還是印刷紙幣,為滿足社會流通需要,使用的一定是當時最成熟的技術;從防私鑄及防偽造考慮,所採用的又必定是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因此,可以說一部錢幣史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青銅鑄造史、造紙史和印刷史。

  錢幣不同於一般的物品,是社會產生重大變革或發生重要事件的產物和象徵。任何一枚錢幣的鑄造都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和原因,同時也對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每一種錢幣總是在繼承原有錢幣的基礎上而有所發展,既有歷史的延續性又具有鮮明的時代性。這種時代性,從唐朝開始表現為隨年號的變更而鑄造相應的年號錢,使得錢幣的發行與歷史的進程如此的緊密相連,以至於可以說,一部錢幣史所串聯的就是一部中國古代史。

  一枚錢幣,可以流通全國乃至整個世界。錢幣不僅是交換的手段,同時也是政治主權的象徵和文學藝術、鑄造(印刷)技術的傳播媒介。如,中國古代的印刷技術,就是通過元代波斯伊利汗國仿照元鈔發行紙幣而傳入伊朗並進而向西傳入歐洲的。朝鮮、日本、琉球、越南等周邊國家和地區,受中國古代錢幣文化的影響,最初都使用中國錢幣,後來則仿照中國錢幣鑄造圓形方孔的漢文錢。這些錢幣與中國古代錢幣一同構成東方錢幣文化體系。因此, 又可以說,一部中國錢幣史所呈現的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史的一個側面。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錢幣文化獨創產生後,便一脈相承,從最早的商代銅貝到最後的民國通寶,延續發展三千多年。期間源遠流長而未曾間斷,內涵豐富而博大精深。無論是從錢幣的形制上、單位上、圖飾上、還是鑄造或印刷技術上,乃至對外文化交流上,錢幣都非常集中和典型地體現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內涵和特點,是中國古代文化最重要的載體和歷史進程的實物見證。

  開展錢幣文化研究的重要意義

  錢幣文化雖然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但是,長期以來,並沒有受到社會各界應有的重視,在文化研究領域也沒有應有的地位。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受傳統錢幣學的局限和影響,我們的很多錢幣研究工作者以及收藏者和愛好者,還沒有擺脫「就錢論錢」的窠臼,仍然滿足於錢幣版別的細分和錢文書體的對比上,或是僅僅關注市面價格的漲漲跌跌,而沒有或很少研究和挖掘錢幣背面蘊藏的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錢幣界之外因不了解或接觸不多,仍然在用傳統的舊觀點看待錢幣學,或視之為傳統金石學的一部分,稱為「玩錢」;或視之為考古學的一個分支,僅為確定墓葬年代起一旁證的作用。致使錢幣學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當今,社會各界都認識到了文化的重要性,都在強調和呼籲要加強文化建設,中央也提出了「文化要大發展、大繁榮」的號召,並將文化建設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當此之時,我們要積極開展錢幣研究,特別是倡導對錢幣所承載的各種文化信息的研究,要研究錢幣背後所蘊涵的社會政治的、思想的、經濟的、軍事的、科技的、文化的歷史,及其對當時社會所產生的影響。同時,還要加強對錢幣知識的宣傳普及。

  積極開展錢幣文化研究和錢幣知識的宣傳普及,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有利於對「多元一體」多民族國家構成的認識,增強中華民族在文化上的凝聚力。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歷史上以漢民族為主體,各兄弟民族共同努力,創造了中國悠久的歷史和中華民族璀璨的文化。這種多元一體的特徵在中國古代錢幣文化中體現的尤為明顯和具體。如中國古代錢幣文化自秦朝統一幣制後,圓形方孔這一形制就確定下來了。此後,無論是氐族成漢政權李壽鑄造的「漢興」錢、匈奴大夏政權赫連勃勃鑄造的「大夏真興」錢、蒙古建立元朝之前鑄造的「大朝通寶」以及遼、金和西夏鑄造的漢文錢採用的都是圓形方孔式樣;就是龜茲、突騎施、回鶻、西夏、契丹、後金,甚至清同治年間反叛的熱西丁等鑄造的少數民族文字錢幣也都保留了圓形方孔的形制;清代在新疆鑄造的「光緒天罡」及在西藏鑄造的「乾隆寶藏」等銀幣,因系手工打制,中間的方孔技術上不好完成,仍列印一方框,表示方孔。這些事例,都從錢幣文化上體現了「多元一體」多民族國家構成的特點。說明我國悠久燦爛的古代錢幣文化是各個兄弟民族共同創造的,是我們共同的精神文化遺產。

  其次,有利於確立中國錢幣文化在國際錢幣界的地位,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同時,是世界上最早發明使用紙幣的國家。中國錢幣文化是世界兩大錢幣文化體系之一的東方錢幣文化體系的重要代表,對世界錢幣文化的發展,乃至人類文明的進程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如:東亞地區的朝鮮、日本、琉球以及東南亞的越南等國,歷史上長期使用中國錢幣,後來則仿照中國錢幣鑄造圓形方孔錢,並用漢字,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其錢幣文化都屬於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錢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亞地區在13世紀完成伊斯蘭化以前,所鑄造的錢幣無論是形制、文字、鑄造技術乃至錢幣制度等方面都明顯地受到了中國古代錢幣的影響;地處西亞的伊朗,在蒙古統治時期曾仿照元朝推行中國的紙幣制度,致使中國古代紙幣制度及雕版印刷技術通過伊朗向西傳入歐洲,並在此後歐洲經濟發展和文化知識普及等方面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因此,我們要積極開展古代錢幣文化的研究,特別要加強中國古代錢幣文化對世界錢幣文化及人類文明發展所作出貢獻的研究和宣傳,以此確立中國錢幣文化在國際錢幣界應有的地位。這也和開辦孔子學院一樣,屬於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最後,可以借鑑歷史經驗及教訓,為當今現實的貨幣金融政策服務。

  我國古代錢幣文化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記錄和見證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社會的變遷和制度的變革,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如秦朝廢除形制各異的六國刀幣、布幣,統一發行圓形方孔錢,確立了我國古代貨幣的形制,延續使用兩千多年;漢五銖確立了我國古代錢幣的重量及大小,這一重量標準一直使用到清末。五銖錢流通七百多年,是使用時間最長的錢幣;唐開元更是開通了一個新的時代,並成為周邊國家及地區模仿鑄造的標準。這些都是成功的例子。但是,王莽的幣制改革及鹹豐年間鑄造大錢則是失敗的典型。認真總結這些經驗及教訓,並挖掘其背後深層的原因,對我們制定當今的貨幣金融政策,具有重要借鑑意義。

  (作者為中國錢幣學會副秘書長)

相關焦點

  • 張建國:增加錢幣文化在中小學歷史教學中的分量
    「錢幣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積極開展錢幣文化研究和錢幣知識的宣傳普及,具有重要意義」,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京劇院三團團長張建國,在就其提案《應增加錢幣文化在中小學歷史教學中的分量》舉辦的座談會上說。  張建國,是京劇奚派藝術傳人,梅蘭芳金獎、梅花獎、程長庚大獎、中國京劇節金獎得主。
  • 詳述中國古代錢幣的產生和發展
    中國古代錢幣收藏領域中,古錢幣的產生和發展是一部傳奇的歷史。古錢幣形態各異,種類繁多,也代表了我國古代燦爛輝煌的文明歷史和古錢幣文化。一、中國古錢幣文化眾所周知,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不僅我國歷史悠久,古錢幣文化也是具有特色。古代錢幣種類繁多,形狀各異,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
  • 說說錢幣上的「壽文化」
    原標題:說說錢幣上的「壽文化」   常言道「五福壽為先」。千百年來,健康長壽皆被視為最重要的幸福,因此對健康長壽的美好追求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國人文化觀念中,桃蘊含著吉祥如意、闢邪逐鬼、祈福祝壽的文化意義。桃子從眾多瓜果中脫穎而出,在民間傳說中被看作是長生不老的仙果,成為象徵長壽的代名詞,最終演化為祝壽文化的重要符號。
  • 迎新春 | 國博「中國古代錢幣展」即將啟幕
    中國古代錢幣歷史悠久,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浸潤下逐漸演進出系統完整、內容豐富、脈絡清晰、內涵博大、個性鮮明的中國古代錢幣文化,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從小流到大觀 中國古代錢幣與錢幣科學研究
    中國古代錢幣是世界錢幣之林中具有重要影響的一支,是東方錢幣的代表。它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自始至終採用澆鑄工藝而不用打制工藝,直至19世紀末西式機制幣傳入;二是自始至終以銅錢為主流貨幣而不是金銀或其他,這構成了中國古代錢幣獨特的內涵。  我國錢幣學研究也出現很早。大約從公元5世紀起,已有學者從事古代錢幣的研究。
  • 代表中國文化的古代書籍
    中國各類古籍內容豐富,其中能代表中國古代文化,而且有一定影響力的文學著作也是不計其數。今天紫色百合香為您分享這些古代文學書籍,使您對我國獨有的傳統文化有更為深入的認識和了解。七、《三十六計》《三十六計》也稱為三十六策,是指我國古代的三十六個兵法策略,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八、《三字經》《三字經》是我國古代兒童的啟蒙讀物,蘊含深刻的哲理,廣為流傳。
  • 淺述中原錢幣文化對西藏古象雄錢幣的影響
    古代的先人們在當時已經依稀認識到:天為陽, 地為陰;天是在不斷運動的, 地是相對靜止的;天是無限的, 地是有限的, 但先人們的認識僅此而已。秦始皇統一貨幣, 將圓形方孔的銅錢定於一尊, 當然有探究天人關係的用心, 同時也不能抹殺其鞏固秦王朝統治的目的。
  • 我國發行的古代錢幣,背後都有著怎樣的歷史故事
    我國發行的古代錢幣,背後都有著怎樣的歷史故事我國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文化積澱十分深厚。在古代使用的錢幣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而且每一種或每一枚錢幣中都流傳著不平凡的故事,它帶有那個發行年代獨特的文化痕跡。
  • 驅除邪惡,我國古代壓勝習俗在錢幣鑄造上的體現
    導語:錢幣是人們創造出來用於流通的一般等價物,是社會經濟發展和貿易活動的產物。人類社會發展走過了以物易物、貝殼代替貨幣以及青銅貨幣的發明,到了宋代又開始出現了紙質貨幣、此外還有金銀等作為貨幣出現。貨幣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物品,也成為了世俗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們衡量社會價值和個人成就的重要標誌。
  • 中國古代錢幣
    古代度量衡和金屬錢幣有天然的血緣關係。《史記·平準書》索引《古今注》:「秦錢半兩,徑一寸二分,重十二銖。」秦始皇兼併六國後,建立中央集權國家,統一了貨幣、度量衡,廢除布、刀、貝等幣,採用以實重支持幣值的政策,規定黃金為上幣,單位是「鎰」(二十兩),銅錢是下幣,圓形方孔,單位是「半兩」。
  • 中國錢幣——一個特殊的歷史文化載體
    而一提起中國古代文化,我們都會想起什麼呢?會想到指南針(司南)、火藥,造紙術、活字印刷等等這些古代科技發明。會想到精美的青銅器、絲綢、瓷器等器物,還有唐詩宋詞、繪畫書法等文學藝術作品。不過,今天要簡述的這個特殊的文化載體,是貨幣,是與人們的生活有著密切關係,而且是結合了文化、政治和經濟的重要載體。貨幣,是用來交換物品的一般等價物,通俗來講就是錢,我們現在用的是紙幣,當然目前更抽象了,直接刷二維碼,衍生出數字信用貨幣。而古代錢的樣子就和現在差別很大了。
  • 張建國:錢幣是歷史教學的實物標本
    本報記者 劉志良 攝  錢幣是中華文化重要代表  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發明使用金屬貨幣的國家之一。張建國提出,錢幣文化是我國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四大貨幣體系之一刀幣  「錢幣文化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其他文化要素所不具備的特性
  • 錢幣文化的「金色盛宴」——記2017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
    中國金幣總公司董事長張漢橋在致辭中表示,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自1995年成功舉辦以來,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不斷弘揚中華錢幣文化,傳播我國貨幣發行政策,普及錢幣基礎知識,社會影響不斷擴大,品牌效益日益凸顯,獲得了國內外錢幣界的廣泛關注和讚譽。他表示:「今後我們將繼續加強與各界的交流和合作,為錢幣事業的健康發展作出貢獻。」
  • 古代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貨幣文化交流
    東南亞還是古代中國通向世界的重要通道。依據《漢書·地理志》的記載,王莽統治時期,曾派遣譯使前往南洋航行,並將所見所聞記錄下來,「中國往商賈者,多取富焉……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設國,又船行可二十餘日有諶離國」。
  • 四羊方尊是我國眾多文化代表之一
    青銅器是從中亞傳入我國,進入我國後由我國先民創造了獨步世界的青銅器文化,成為我國眾多文化中的代表之一。幾千年歷史長河的陶冶下青銅器已經不是單純的生活用具了,它承載的還是我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中國古文化悠久而深遠,青銅器則是其縮影與再現。
  • 古代中國與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的貨幣文化交流
    印度尼西亞無論是古代還是近代,印度尼西亞一直流通中國的古錢。上個世紀,在爪哇、峇里島均發現了大量的中國銅錢,主要以北宋錢為多,同時還有少量當地鑄造的銅錢。這說明在古代印度尼西亞地區主要流通中國銅錢,本地錢兼用。
  • 古代的錢幣為什麼是「外圓內方」?
    其次,中華文化決定了錢幣的形制  錢幣貫穿於中國古代的悠久歷史長河,並體現出文化在發展中所具有的連續性、階段性及承繼性,並全方位地承載和涵蓋了中華文明歷史進程中的文化信息。錢幣的形制上,承繼了禮器玉琮的觀念,表現為圓形方孔。其中蘊含了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和哲學思想,是古代陰陽八卦學說的具體體現。這種「外圓內方」、「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對中國古人的處事原則、行為規範,乃至中國古代的建築結構、風水習俗等都有深遠的影響。
  • 洛陽,從東都到西京的變遷,代表了我國古代政治和文化中心的東移
    在我國古代,東京、南京、西京、北京、中京最初並非地名,而是代表了在地名之上所加的一種政治地位。不過在這古代五京之中,只有北京和南京轉變成了地名,而其它的三京除了東京被日本使用了之外,都消失在了歷史的風煙中。為什麼會這樣呢?
  • 古代的錢幣有哪些收藏價值
    而對於新手們,有一個問題始終逃避不了,那就是如何在我國數量繁多的各種錢幣中找到最有收藏價值、最適合自己的錢幣?那麼今天小編就和大家探討一下,具有哪些特徵的古錢幣收藏價值最佳?古錢幣存世量的多少,一般是判斷該種錢幣價值的重要指標。
  • 古代錢幣的命名有什麼區別,和朝代大有相關
    古代錢幣的命名有什麼區別,和朝代大有相關 古代的錢幣種類繁多,名稱也各不相同。不同時期的錢幣有著不同的稱呼。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我國古代錢幣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