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地方戲--小記者走進張家口戲曲藝術研究院

2020-08-18 文旅張家口

「迎冬奧盛會 創文明城市」為從小培養青少年的歷史、文化底蘊,營造更加濃厚的社會文化氛圍。張家口日報社小記者團攜手張家口市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局(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創城工作部)及張家口市文化旅遊局下屬6家文化單位舉辦小記者走進市各大文化場館參觀採風活動,了解我市的文化歷史,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8月18日上午,雖然下著小雨,40多名小記者還是早早就來到了張家口戲曲藝術研究院,近距離感受傳統戲曲文化的獨特魅力。「我和我愛人一聽說有這樣的活動就馬上給他報名參加了,希望能和孩子一起近距離接觸地方戲。」一位小記者的家長說。

張家口戲曲藝術研究院始建於1959年,歷經張家口青年晉劇團、張家口口梆子藝術劇院,2011年與市藝術團資源整合,組合張家口演藝集團,2015年重新組建為張家口戲曲藝術研究院,是全市唯一一所集藝術研究、創作、演出為一體的市級綜合性藝術機構。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晉劇的主要傳承單位,雲集了一批享有盛譽的藝術家和優秀演職員。

活動開始,公宣傳部李曉丹老師首先給小記者們介紹了我院的發展情況,並帶領大家參觀晉劇團《六月雪》的排練現場。我院演員為小記者們介紹了基本戲曲知識,也講解了晉劇的起源和發展,小記者們都認真的一一記錄。

為了讓孩子們能近距離接觸晉劇,實驗團的的演員們還穿上演出服裝,為大家表演了戲曲片段、舞蹈快板和二人臺。行雲流水的水袖、如銀盤飛旋的刀花、高亢清脆的唱腔、如水上漂一般的圓場贏得了小記者們陣陣掌聲,大家讚嘆不已,一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小記者的目光也被各式戲曲服裝、頭飾和道具吸引住,「老師,我看你這個鞋很別致,這是怎麼做的?」面對小記者的提問,老師們耐心地向小記者解答:「這個鞋在戲曲中叫厚底靴,不要以為這鞋底是用泡沫做的,實際上是用紙張壓出來,然後在外面刷的白漿。」

在互動環節,小記者們興奮不已。女孩子們大多選擇學習旦角的身段,男孩子們則對花臉和舞刀顯得興致勃勃。在專業演員的指導下,小記者們將身段做的有模有樣,飄逸靈動;男孩子們把刀花耍得虎虎生風,得到了老師們的稱讚……

有趣的體驗很快結束,短短一個小時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了戲曲興趣的種子。小記者們意猶未盡,紛紛表示,不僅學到了戲曲文化知識,還體會到了「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內涵。

此次「戲曲進校園之小記者走進文藝院團」活動非常有意義,是我院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四年以來學生和小記者首次走進我們專業文藝院團,相信這種互動模式不僅有利於學生的身心發展,也助力了戲曲的傳承創新和傳播。為孩子們了解傳統藝術,提高藝術修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圖文:張家口戲曲藝術研究院

排版:文旅張家口

備註:侵權聯繫刪除

了解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實時追蹤

相關焦點

  • 感受冬奧氛圍 張家口小記者走進崇禮太子城
    「迎接冬奧倒計時500天 「執·責」一堂課走進太子城」活動在崇禮太子城小鎮展開。20餘名10歲左右的張家口晚報小記者來到2022年冬奧會張家口賽區核心區深度探秘,學習冬奧知識,感受歷史文化,迎接北京冬奧會開幕倒計時500天。
  • 河北省京劇藝術研究院「七進」慰問演出走進張家口經開區
    近日,省京劇藝術研究院京畿福地美麗河北——助力扶貧攻堅「七進」惠民演出在經開區開演。河北省京劇藝術研究院先後來到了老鴉莊鎮流平寺村、姚家房鎮陳家房村、沙嶺子鎮沙嶺子村和金鷹小學,為村民和孩子們帶來了精彩紛呈的戲曲演出。
  • 市地方戲曲傳承研究院山東梆子劇團演繹《賀後罵殿》
    菏澤廣電網訊 (記者 楊潔)菏澤市廣播電視臺與菏澤市文化和旅遊局共同推出了「大戲走進演播廳」活動,菏澤市地方戲曲傳承研究院以及各縣區專業劇團走進演播廳,展演優秀傳統劇目。8月21日,菏澤市地方戲曲傳承研究院山東梆子劇團走進演播廳,為大家帶來劇目《賀後罵殿》。
  • 河北省京劇藝術研究院「三助力」慰問演出走進張家口
    近日,河北省京劇藝術研究院近70名演職人員到張家口市張北縣德勝村,開展了「助力脫貧攻堅、助力冬奧場館建設、助力雄安新區建設」慰問演出,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品嘗到豐盛的文化大餐,也讓基層群眾充分感受到「文化惠民」給大家帶來的精神享受。
  • 「文化走親東協行」走進越南 展現中國地方戲曲藝術
    「文化走親東協行」走進越南 展現中國地方戲曲藝術 2017年10月31日 15:33   來源:人民網
  • 張家口:蔚州高蹺戲為何能夠被譽為「塞上一枝紅梅」?
    呂海峰 話說,如果我們提起張家口的蔚州高蹺戲,相信很多張家口人都不會感到陌生 首先,我們先共同了解一下蔚州高蹺戲的基本簡況。它是張家口本地的傳統民間藝術之一。表演者腳踩三至五尺高的木拐,走上街頭,圍著一張高桌邊扭邊唱。在演唱的同時,還伴有相應的管弦樂隊進行伴奏,風格幽默風趣,引人入勝。
  • 「戲相逢」走進寧波 惠民行讓戲曲明星下不了臺
    誰讓他們是戲曲明星呢?明星就得有擔當。這就是放歌新時代、文化進萬家——「戲相逢」2018迎春戲曲惠民行鹹祥站的火熱現場。本次活動由浙江省戲劇家協會、浙江電視臺影視娛樂頻道聯合主辦。1月11日至12日,「戲相逢」走進鹹六村、南頭村文化禮堂舉辦兩場演出,10多位知名藝術家冒著嚴寒演繹五大劇種,他們中有王杭娟、姚百青、張小君、施潔淨等4位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有浙江京劇團一級演員、浙江戲劇金桂獎獲得者姜豔,還有來自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杭州黃龍越劇團的多名優秀青年演員,一系列高水準的表演令現場氣氛高潮不斷。
  • 梅蘭芳館副館長劉禎:地方戲曲保護需「標本兼治」
    7月24日,文化部公布《地方戲曲劇種保護與扶持計劃實施方案》,從資金、創作、人才、院團等方面全方位保護和扶持地方戲曲。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梅蘭芳紀念館副館長劉禎。  記者:地方戲曲目前普遍面臨觀眾減少、市場萎縮的境遇。戲曲研究所曾做過地方戲曲的調查,請問目前我國有多少種地方戲曲?與10年、20年前相比,總量是否在減少?
  • 2021年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學專業二戲曲史論考博專題解讀
    PART2必讀參考書《中國戲曲通史》 中國戲劇出版社2014年版 郭漢城、張 庚《中國戲曲通史》是一部我國古代戲曲歷史的專著,從戲曲的起源與形成起,到清代的地方戲勃興止,大致結束在中國封建社會開始解體的鴉片戰爭前後。
  • 山西北路梆子《王寶釧》亮相沿黃省區地方戲展演
    9月11日,第三屆內蒙古地方戲優秀劇目暨沿黃省區地方戲展演活動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開幕。山西省忻州市北路梆子戲劇研究院攜傳統經典名劇《王寶釧》精彩亮相,贏得當地觀眾的廣泛好評。 山西被譽為「戲曲的搖籃」,目前仍在演出的地方戲曲劇種有38個,居全國之首。
  • 陝西戲曲研究院:七十年篳路藍縷啟山林
    其實,秦腔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戲曲之一,早在烽火連天的戰爭時期,已經據守陝北而揚名八方。「創造這一影響」者,就是今年10月份剛剛度過70周歲生日的陝西戲曲研究院。  70年來,陝西戲曲研究院以秦腔、眉戶戲、碗碗腔等形式演出了600多部傳統戲、現代戲和新編歷史劇,形成「磅礴、質樸、清新、縝密」的藝術風格。在全國戲曲團體中,這個數字非常突出,但了不起的不止是數字。
  • 淺議陳彥時期的陝西省戲曲研究院
    他於1999年創作的眉戶現代戲《遲開的玫瑰》,經過10年的打磨,終於在2008年榮登國家十大舞臺藝術精品工程榜首,該劇還榮獲文化部「文華」大獎、「文華」表演獎、「文華」劇目獎以及中國人口獎的多個獎項,並成為被全國多個地方劇種移植、上演數千場的保留劇目。
  • 「非遺」戲曲進校園結碩果 大河小君子唱響地方戲
    2016年,大河中心校獲得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示範學校,2019年獲得國家級非物文化遺產代表項目(桂劇、彩調、桂林漁鼓)傳承基地成為第八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平臺,學校通過各類活動載體,促進桂林地方戲的有效保護和傳承
  • 地方戲曲「名師傳戲」工程啟動
    近日,省文化和旅遊廳印發《全省地方戲曲「名師傳戲」工程實施方案》,提出以我省本土24個戲曲劇種為主,兼顧京劇等7個跨省戲曲劇種,面向全省各類藝術表演團體、研究機構、非遺傳習基地等,通過老師選學生、學生選老師的雙向選擇模式,以「師帶徒」形式,為傳承發展我省地方戲曲劇種尤其是稀有劇種、瀕危劇種等,培養一批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青年戲曲專業人才。
  • 戲曲分類,藏戲,壯劇等少數民族戲曲劇種為什麼不是地方戲?
    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藝術,其中包括音樂、舞蹈、民族民間工藝美術、戲劇等。在中國戲曲這個大家庭之中,共有三百多個劇種,精確的數字很難統計,因為新劇種不斷產生,也有劇種在衰亡消失。其中絕大部分是漢族戲曲劇種。按照慣例分為京昆和地方戲兩大類,少數民族劇種則劃歸地方戲曲類,並沒有把獨具品格特色的少數民族劇種單獨列為一個門類。
  • 【東方有戲】九藝節勝利閉幕!陝西戲曲研究院喜獲多項榮譽!
    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參評劇目秦腔廉政歷史劇《關西夫子》喜登文華優秀劇目獎榜首,秦腔現代戲《路遙的世界》榮獲文華劇目獎。另外,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導演楊君、權景泰榮獲文華優秀導演獎,王化武榮獲導演獎。閉幕式頒獎典禮結束後,我院獻演了秦腔廉政歷史劇《關西夫子》。
  • 安徽:地方戲曲「名師傳戲」工程啟動
    近日,安徽省文化和旅遊廳印發 《全省地方戲曲 「名師傳戲」工程實施方案》,提出以我省本土24個戲曲劇種為主,兼顧京劇等7個跨省戲曲劇種,面向全省各類藝術表演團體、研究機構、非遺傳習基地等,通過老師選學生、學生選老師的雙向選擇模式,以「師帶徒」形式,為傳承發展我省地方戲曲劇種尤其是稀有劇種
  • 南戲故裡,每周一戲 |《殺狗記》溫州市甌劇藝術研究院 
    為豐富廣大戲迷的文化生活,現特開設「每周一戲」欄目,每周推介一部優秀戲劇作品,利用新媒體平臺分享戲劇藝術。   《殺狗記》   南戲《殺狗記》,共三十六出,作者存疑。明代《永樂大典戲文目錄》曾著錄,題作《楊德賢婦殺狗勸夫》;明代戲曲理論家徐渭在《南詞敘錄·宋元舊篇》中題為《殺狗勸夫》。
  • 傳承地方戲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寧海平調」走進浙江工商職院
    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記者 陳昊昱 通訊員 姚敏明)觀摩國家一級演員演示講解「手、眼、身、法、步」,欣賞非遺傳承人表演寧海平調「耍牙」絕活,試著用戲曲表演的方式點讚、望月、開關一扇門……12月16日下午,一場「寧海平調進校園」的活動在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舉行,近兩個小時的時間裡,200多名師生與地方傳統戲劇來了一次親密接觸,充分感受戲曲的藝術魅力。
  • 《中國有戲》:中國地方戲曲劇種的文化傳承
    在安徽安慶再芬黃梅藝術劇院拍攝    由文化和旅遊部藝術發展中心出品,江蘇蘇州傳視影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戲曲文化紀錄片《中國有戲》日前已結束拍攝,進入最後的製作階段。作為《中國有戲》的出品方,文化和旅遊部藝術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全國地方戲曲劇種紀錄片項目是傳統戲曲與現代傳媒的有機結合體,它藉助鏡頭來傳播我國博大精深的戲曲文化,並詳實反映了中國傳統戲曲劇種的現狀。通過紀錄片,許多觀眾特別是青年觀眾可以更多地了解戲曲文化,更深入地理解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