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地處中原,地理位置優越便利,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北宋學者李格非講「洛陽處天下之中,挾崤澠之嚴阻,當秦隴之襟喉,而燕趙之走集」。明末地理學者顧祖禹稱讚是「河山拱戴,形勝甲於天下」。
兩千年未曾改名,這就是「老牌子」。秦莊襄王元年,也就是公元前249年,秦國在周、韓兩國土地上設置了洛陽縣,這是洛陽歷史上一個關鍵的時間節點,首次出現了「洛陽」這個縣名。
洛陽,十三朝古都,是我國歷史上建都政權數量最多、持續建都時間最久的都城,武則天登基稱帝的地方就是在洛陽。西漢高帝二年,即公元前205年,洛陽地盤上出現了河南郡。從此,這個「河南」長期被作為洛陽地區的統縣政區名。
洛陽歷史上尷尬的「迴光返照」洛陽在歷史上起點太高,如今來看,確實有些沒落了,想要重現曾經的輝煌,似乎已經不再可能。但不服輸的洛陽,依舊在高鐵的廣播裡向世界宣告,這裡正在「王者歸來」。
其實,洛陽的衰落不是這些年,由於生態和交通路線的變遷,曾經盡享隋唐大運河紅利的洛陽,在元朝以後就逐漸走向沒落了。不過是由於幾次歷史上的「迴光返照」,洛陽仍舊在歷史舞臺上混個臉熟。
公元904年,唐昭宗遷都洛陽,於是在唐朝最後幾年的時光裡,洛陽成為了唐朝首都。不過此時的唐王朝已名存實亡,早已不具備統治天下的號召力了。
20世紀30年代,洛陽還曾短暫做過國民政府的「行都」。1932年1月28日,日寇在上海挑起了一·二八事變,由於受日寇兵鋒的威脅,國民政府被迫於1月29日做出了遷都洛陽的決定,時任國民政府主席的林森率領各路人馬移駐洛陽,國民政府還發表了《國民政府移駐洛陽辦公宣言》。
洛陽靠什麼「鐵甲依然在」之所以,洛陽的牌子不倒,那是來源於早期的河南工業布局。早幾年,這裡因洛陽拖拉機廠、洛陽軸承廠、洛陽銅加工廠、洛陽礦山機械廠、洛陽熱電廠、洛陽棉紡織廠等「十大廠礦」,成為中原最受矚目的城市,對河南的經濟貢獻度一度達到60%以上,遠超省會鄭州。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洛陽的元氣在於老牌工業城市,經濟結構長期偏「重」,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後。按說,洛陽的文旅恰是優勢,結果是轉型最晚的。
歷史上第一個定都於洛陽的朝代是夏朝。據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太康居斟鄩,翌亦居之,桀又居之」。歷史學家分析,這裡的夏都斟鄩,就是位於今洛陽下屬的縣級市偃師西南的二里頭遺址。
今年以來,洛陽以二里頭夏都遺址、河圖洛書、大谷關等為依託,深度挖掘提升黃河文化、運河文化、河洛文化、根親文化等歷史文化資源,打造一批以華夏文明之源為主題的城市精神標誌和文旅核心展示區。
洛陽的影響力怎麼樣?如今,洛陽正賦能定位,從「副中心、增長極」轉變為「都市圈、新引擎」,嘗試將傳統的工業優勢與「大國重器」相結合,並藉助旅遊業、金融業等帶動第三產業發展。
去年,洛陽生產總值超過五千億元,固定資產投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總值等指標增速均高於全國、河南省平均水平。
洛陽已經連續兩年獲得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督查激勵,形成12家百億級企業、60家「小巨人」「隱形冠軍」「專精特新」等優質中小企業,
成功入選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電信普遍服務試點等。
現在的洛陽長什麼樣子?洛陽都市圈堅持優中心、強組團、提南部、聯周邊,推動洛北板塊加快改造升級,加強與孟津、吉利的聯動發展,西與高新、東與伊濱聯動發展,實現中心城區和縣域經濟雙向發力。
客觀講,現在的洛陽城區建設跳出了許多城市先拆遷後保護的老路,新舊並立的洛陽在尊重歷史的同時也充分考慮到了居住者對於現代生活的需求。
洛陽的地鐵1號線1號線聯調聯試、2號線實現「軌通」。王城大道快速路竣工通車,「井字+外環」快速路網初具規模。洛陽還打造老城十字街、洛邑古城、龍門古街等「夜洛陽」地標,叫響了「古都夜八點」品牌。無論是外來的遊客還是本地的白領,每個人都能在這裡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洛陽。
洛陽還是「東方博物館之都」,有牡丹、絲綢之路、漢魏故城遺址等15家精品博物館,博物館總數超過100座,正深度打造「最早中國」研學旅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