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相聲不能帶螢光棒?看如今郭德綱與德雲社 還得從侯寶林說起

2020-12-16 北晚新視覺網

前一段,德雲社又被批了,某主流媒體點名批評德雲社的「辮兒哥」張雲雷把相聲演出搞成了演唱會,因為臺下粉絲全帶著螢光棒,一時間變成了綠色的海洋。大家都跟著臺上這位穿大褂的小夥子的歌聲一起揮舞,最後變成了粉絲的大合唱,確實不亞於任何一個流量明星的演唱會。

郭德綱(左)和于謙。程寧 攝

這場景,確實堪稱當今相聲界的一大奇觀。可是我就有點不明白了,誰規定聽相聲不能帶螢光棒的?誰規定說相聲的不能有偶像派?誰規定相聲演出不能成為粉絲合唱會?如果說這已經背離了相聲本來的面貌,可是張雲雷把那麼多喜歡泡酒吧K歌的女孩拉到劇場聽小曲兒,讓她們把手機裡的流行歌曲換成了京劇《鎖麟囊》,使她們從此愛上傳統戲曲和傳統文化,這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兒嗎?

德雲社被批不是新鮮事兒,不批才新鮮。這些年德雲社實際上一直生存在不斷的非議之中,打人風波,元老出走,師徒反目,低俗庸俗,再加上螢光棒……可是,讓人瞠目的是,德雲社越批越火,一票難求。據說重要演出的頭排座已經被黃牛炒到了5000元,當時「燒餅」朱雲峰在臺上演出的時候聽到了這個價碼,自己都驚呆了,忍不住對頭排的觀眾說:「你們瘋了嗎?」

觀眾真的瘋了?而且難道這瘋病傳染,每次大型商演滿坑滿谷的觀眾都是發瘋才來的?這不符合邏輯啊!那麼,德雲社和郭德綱到底有什麼魅力?能夠憑藉一己之力,讓曾經一度瀕臨滅絕的相聲絕處逢生,重新火了起來?

相聲裡的「柳活兒」了解一下

德雲社被詬病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有些人(主要是主流相聲界的同行)認為他們說的已經不是相聲了,以這兩年大火的嶽雲鵬和張雲雷為代表,一個唱《五環之歌》,一個唱《探清水河》,相聲演員不靠段子,而靠唱歌唱曲走紅,於是被貼上了「不務正業」的標籤。

殊不知相聲四門功課為「說學逗唱」,這其中「唱」專門指的是唱太平歌詞,唱歌唱戲都屬於「學」。有個專門的相聲術語叫「柳活兒」,就是學唱各種地方戲曲和歌曲,分歌柳兒和戲柳兒,很多名段就是以使「柳活兒」為主的,比如《八大改行》,更有一些相聲段子乾脆就叫《雜學唱》《學評戲》為名或以戲曲劇目為名,例如《捉放曹》、《汾河灣》。以前說相聲的都各有專長,主攻一門的也不少見,可見唱歌也在相聲的專業之內。

大家都知道,早年間說相聲的屬於下九流,和天橋耍把式賣藝的是一路,路邊隨時張嘴就能說,掙錢不容易,叫做「平地摳餅」。按照郭德綱的話說,我會說話你也會說話,為什麼你掏錢聽我說話?那肯定就得說的有趣兒,說得吸引人,說得能讓你掏錢那才是真本事。

所以說相聲的從小學藝是相當嚴苛的,不亞於學戲的科班,郭德綱就說過自己7歲學相聲就是被大嘴巴抽大的,等到當了師父,終於有機會抽徒弟了,張雲雷小時候背「貫口」也是背不對上來就是一個大嘴巴。當然體罰孩子不對,但也說明這個行業的不容易。

德雲社作為非主流的民間團體,其實在一定程度上還遵循著解放前拜師學藝的那些規矩,甚至還有從小生活在家裡的「兒徒」,一邊兒學藝一邊兒給師父家裡幹活。郭德綱最早收的這些徒弟還是很重視基本功的訓練,傳統段子、貫口、太平歌詞這些都有根底。現在多少著名主流相聲演員連《報菜名》這樣的傳統貫口活兒都說不下來。所以「雲」字輩的徒弟能靠唱歌唱曲走紅圈粉,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力,有大批的觀眾喜歡聽,也在情理之中。

其實,要說唱那還要數德雲社大當家的郭德綱,如果我說我因為聽郭德綱相聲才喜歡上了京劇、評劇、大鼓和太平歌詞,有人信嗎?但是據說和我一樣的不在少數,老郭一開嗓兒,怎麼就那麼好聽那麼有味兒,聽過他唱的《大腰在冬季》,再也想不起來齊秦的原唱是什麼調了,還有評劇《列寧在1918》,聽了不下五遍每次都笑到不行。

當然,最牛的還是于謙大爺,人家可是北京搖滾協會的副會長,名副其實的搖滾老炮兒,不但能唱《假行僧》,也能唱《學貓叫》,可圈可點,可酷可萌。說白了,這些都是能耐,是幾十年臺上臺下磨練出來的,如今的主流相聲演員幾個有這樣的本事?

簡述五十年相聲之流變

而相聲應該是什麼樣這個問題可就深了,因為幾十年來其實相聲一直在不斷變化,如果說拿著螢光棒聽相聲屬於「怪現狀」,那麼50年來相聲的怪現狀可不少。

說相聲在早年間可以說是最低賤的營生,但凡家裡有五鬥米不會讓孩子做這個,傳統相聲很多葷段子也是為了迎合市民趣味,為了掙口飯吃,直到解放之後,相聲的地位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露天說了半輩子相聲的侯寶林先生成了「人民藝術家」,把相聲都說到「海」裡去了,這情形誰又能想得到呢?

侯寶林先生堪稱相聲界的一代宗師,老爺子好玩、有趣,能說能唱,學誰像誰,他的「戲迷」、「醉鬼」都是經典中的經典,寥寥數言,聲情並茂,那是最頂尖的語言藝術,這來自早年紮實的基本功和幾十年的表演經驗。

侯寶林先生作為傳統相聲的大師自己就大刀闊斧地做出了改變,把那些葷段子和低俗笑話都刪了,成為「潔版」相聲,其實這時候相聲已經從民間走向殿堂,從撂地的場子走進廣播和電視,相聲已經堂而皇之成為一種表演藝術,而不再是民間玩意兒。幾位大師走後,傳統相聲逐漸沒落,很多老段子甚至失傳,新編的諷刺相聲和幽默相聲成為主流。

作為70後來說,我們從小聽的相聲是姜昆、馬季、馮鞏、牛群這些位的,而最主要的途徑就是春晚。春晚的相聲和早年間天橋的相聲已經完全不是一回事了,表演者穿著簇新的西裝,抹著紅臉蛋,滿臉幸福地歌頌社會,要說怪現狀這不算是嗎?只是我們從小就看這樣的相聲,大家已經見怪不怪。

馬季的「宇宙牌香菸」

這一時期霸屏的相聲演員中,馬季絕對是最著名的一位。到了馬季這一代相聲名家,身上已經找不到太多傳統的味道,老段子基本聽不到了,具有濃鬱時代特色的新相聲被不斷創作出來。

憑心而論,馬季先生的名作「宇宙牌香菸」「紅眼病」還是相當不錯的,諷刺犀利,技巧純熟,明顯帶著那個時代的特徵。改革開放,社會驟變,生活變得更為豐富複雜,亂象迭起,人心浮躁,焦灼不安,相聲便成為那一個紛擾巨變的時代的註腳。

姜昆目前已經是郭德綱主要的對立面和被懟對象,作為主流相聲界的代表人物,他也是歌頌型相聲的代言人,然而,姜昆也曾經新銳過。他最好的相聲是梁左為他寫的幾個作品,《特大新聞》、《虎口遐想》、《電梯奇遇》,這幾段相聲極為另類,在相聲發展史上可謂空前絕後。它們帶有一種明顯的魔幻現實主義色彩,打破了傳統相聲和新相聲的一切窠臼,頌揚中略有幾分無奈,幽默中帶有幾分苦澀,諷刺中不乏幾分憐憫,充滿了象徵意義,令人回味無窮。可惜梁左死後,這門就絕了,再沒人能寫出這樣的相聲。

進入90年代之後,相聲走向沒落,在春晚明顯幹不過小品,為了博取眼球更是怪相頻出,曾經有一年春晚幾十位相聲演員表演大群口,大家一起唱「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令人瞠目結舌。郭德綱在一個段子裡曾經諷刺了這一幕,好些人以為是調侃,其實是真事兒。相聲墮落到如此地步,主流相聲界日漸失聲,這門藝術逐漸被人們遺忘,直到郭德綱橫空出世。

有意思的是,馬三立們來自江湖,侯寶林們想要離開江湖,郭德綱們又從江湖走來,相聲人生兜兜轉轉,像個輪迴。

誰不是屎尿屁的活著

隨著2005年前後郭德綱爆紅,沒落已久的相聲終於以一種新的姿態走進人們的視野,要說新也不盡然,德雲社相聲中其實相當大一部分是傳統相聲,只不過後來沒人說了,在即將失傳之際,被郭德綱撿回來了。據說郭德綱會說600多段傳統相聲,也有說1000多的,總之坊間流傳一句話「你永遠不知道郭德綱不會什麼」。

德雲社的崛起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傳統相聲的回歸。當然,傳統相聲有精華有糟粕,但相聲作為一種民間說唱藝術反映的是一個時代的社會生活史,老段子自有它們的價值,在這一點上,德雲社功不可沒,如今好些觀眾就是奔著老段子去的。

但我個人的看法,德雲社最好的還是新編段子,比如郭德綱早期作品《我這一輩子》《我要幸福》《我要反三俗》《我是黑社會》等等。講底層小人物的故事我只服兩個人,一個是周星馳,一個是郭德綱,他們都是出身草根,經歷過磨難最後被大眾認可,一路走來極為不易。在這些段子中,有生活接地氣兒,笑中有辛酸,百聽不厭,有人在這些相聲中看到了自己的人生,因為最慘的人生莫過於像個「笑話」。

當然,郭德綱相聲中最被人詬病的是低俗,不少被稱為「屎尿屁段子」。說實話,這類段子我也聽過不少,而且每次都聽得樂不可支,我是不是太低俗了?但套用郭德綱的一句話「高雅不是裝的,孫子才是裝的」,誰不是屎尿屁地活著?誰又比誰高雅多少?聽慣了歌功頌德,還不如聽這個有趣。

但是,對於郭德綱老拿于謙的一家子人說事兒,尤其是謙嫂,我是有保留意見的,雖然明白這是相聲表演中的「砸掛」,按說人家謙哥都沒意見別人也不能說什麼,但就是經常莫名心疼謙哥10秒鐘。

看出來了吧,我不是郭德綱的粉絲,不是張雲雷的粉絲,但對謙哥是真愛,這個喜歡抽菸、喝酒、燙頭、愛唱搖滾的北京老炮兒,活的通透明白。中國相聲捧哏界的第一把交椅非他莫屬,坊間的傳言是「你永遠不知道於大爺會什麼」,因為他永遠有驚喜。若沒有搭檔于謙,郭德綱也不會成為如今的郭德綱。

相聲真的完了嗎?

前段有篇熱文叫做《相聲完了,郭德綱和女粉絲都救不了》提出了一系列問題:「相聲還是相聲嗎?到底什麼才是相聲?女粉絲的熱情能挽救相聲嗎?相聲,還活著嗎?」答案是否定的。

其實真不用這麼悲觀,相聲變成什麼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還有人聽。在此我想用臺灣相聲做一個對比。8年前採訪賴聲川先生的時候,他告訴我,在上世紀90年代他從美國留學歸來,驚訝地發現臺灣的相聲死了,不過幾年的功夫很多傳統就消失無蹤了,他覺得很痛心,想以一己之力挽救相聲。於是幾個沒有一點相聲基礎的學戲劇的年輕人在一座危樓裡寫作排練出一部相聲劇,就是後來紅遍整個臺灣,創造了票房奇蹟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從此,賴聲川一年一部相聲劇,最終讓相聲在臺灣浴火重生,不少相聲民間社團也相繼崛起,相聲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中。

我看過臺灣著名團體「相聲瓦舍」的演出,也和他們的主演馮翊綱、宋少卿兩位臺灣相聲界的大咖聊過,其中一位還是大學教授。他們的相聲很高雅,很文化,但說實話一點也不好笑,甚至和我概念中的相聲已經相去甚遠,但我依然為他們的努力和他們的執著點讚。臺灣相聲的粉絲主要集中在大學生和知識分子人群中,是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也不乏和張雲雷一樣的偶像派,這樣的臺灣相聲是死了還是活著?但他們的相聲界就很樂觀,創作也很活躍。

絕配

相比於高雅的臺灣相聲,我更喜歡接地氣兒的德雲社相聲,劇場裡揮著螢光棒的年輕人喜歡聽歌,喜歡跟著段子開懷大笑,至於高不高雅,主不主流,還算不算相聲,真的沒那麼重要。郭德綱說過,檢驗相聲的唯一標準就是商演能不能賣出票去,只要有人真金白銀的來買票,就說明相聲有市場。

郭德綱有一句名言:「不是我多麼出色,全靠同行們襯託」,赤裸裸的拉仇恨,但確實是實話。可能如果沒有郭德綱,相聲早在10多年前就死了。然而,現如今郭德綱早已經脫離了草根生活,而且好幾年沒什麼新段子了,忙於拍電影,世界巡演,主持節目,上綜藝,不少人有「江郎才盡」之嘆。

終歸,靠一個人振興一個行業是不現實的,更糟心的是,成見、隔閡、嫉妒、利益終將會使這個行業四分五裂。所以,郭德綱才說出那句話:「我就是一個看墳的,這行完了,真的……」經歷了什麼才會這樣寒心?

德雲社還能撐多久,誰也不知道,「雲鶴九霄」的這些弟子們將來誰能有大成,這個也估摸不準,張雲雷最近又出單曲了,估計又會招來新一輪的黑。但對於熱愛相聲的老百姓,依舊感謝他們,有相聲可聽的日子,真好。

來源:京範兒

流程編輯:孫昱傑

相關焦點

  • 螢光棒舞,清水河畔,聽張雲雷的相聲不能拿著螢光棒嗎?
    德雲社。無數的質疑,也沒讓他放棄熱愛的相聲事業,一直都在舞臺上努力說相聲,將歡樂帶給更多喜歡他的觀眾們。張雲雷也表示自己願意在這個跳板上跳得更高,在相聲領域越走越遠。,認為傳統相聲應該規規矩矩的,不應該帶著螢光棒去聽相聲。
  • 為何郭德綱讓侯寶林大師的後人侯震,在德雲社只當司機和報幕員
    為何郭德綱讓侯寶林大師的後人侯震,在德雲社只當司機和報幕員說起德雲社,現在應該是沒有不知道的,其實這個可以說是郭德綱堅持的結果,這幾年德雲社非常的火,一個又一個的徒弟被郭老師慢慢的帶上了舞臺,一個個也都可以獨當一面了。
  • 追星女孩帶著螢光棒手幅聽相聲?勵志減肥天團,德雲社
    話說聽相聲這麼多年,小編還是第一次見到帶著螢光棒和手幅去聽相聲的情況,而這麼精彩的一幕就出現在德雲社演出的時候,飯圈女孩兒可以說是無奇不有,無所不能了,居然能把飯圈文化帶動到了相聲界,連粉絲應援和後援會都有,非常厲害了!
  • 郭德綱12字回應螢光棒相聲,張雲雷可能不懂,但嶽雲鵬聽懂了
    郭德綱12字回應螢光棒相聲,張雲雷可能不懂,但嶽雲鵬聽懂了。其實在最近幾年相聲行業發展的也是很不錯的,而且也是有很多的綜藝節目在做關於相聲的。不過相聲最的最成功的,那應該就是郭德綱帶領的德雲社了吧。不過德雲社也真的是依靠本是吃飯的了,用他們師傅郭德綱的話來說,其實相聲好不好,看的是門票,觀眾們排在第一位。不過在最近幾天郭德綱的徒弟也是再次的走紅了,不過這次走紅是因為一個不起眼的「螢光棒」。其實熟悉張雲雷的粉絲們都是知道的,只要是張雲雷出場的地方就會有很多年輕的粉絲,拿著螢光棒來看相聲演出。
  • 德雲女孩圖鑑 | 揮螢光棒聽相聲,買票唱評劇
    有排面:螢光棒配相聲「捧角」是曲藝界早就有的文化,電視劇裡常有為名角一擲千金的大小姐和闊太太,時隔百年,「捧角」文化在德雲社復甦,並與如今的飯圈文化融為一體,一句話:德雲女孩給你排面!在相聲行業,小劇場演出時,有觀眾會在臺前送鮮花等禮物給演員,這行話叫「上貨」。而張雲雷出場時,臺前都擠滿了上貨的女孩兒,常常需要動員師兄弟一起幫忙搬禮物,就這還要接大幾分鐘。觀眾席的場景也大不同以往,從前是大老爺們喝著茶聽,如今是年輕女孩帶著螢光棒聽。
  • 遊北京聽相聲,聊聊粉絲與德雲社的那點事——粉絲經濟與非遺傳承
    去北京遊玩,除了長城、故宮之外,去德雲社聽相聲也成了遊客必選的項目了。>在郭德綱德雲社還沒火之前,有多少人知道相聲?我唯一一個知道說相聲的是馬季,但是我從來沒聽過,只是經常聽上一輩經常說起。但是郭德綱德雲社的橫空出世讓更多人的人知道了相聲,原來相聲還可以這麼說,相聲也可以這麼歡樂搞笑
  • 郭德綱救了相聲還是害了相聲?天津德雲社倒閉到底有什麼可稀奇的
    以前的說相聲就是跑碼頭走江湖的,拿白沙在地上撒字來吸引人來圍觀,等人一多兩個人就你一言我一語的說起相聲來。一幫小玩意兒正經相聲不會說幾段,讓人能記住的段子也是一段沒有。有事沒事他還喜歡拿汶川地震和慰安婦等這種國難天災來調侃,真是喪盡天良。但是人家愣是恬不知恥的一說相聲就唱起歌來,下面的粉絲還拿著螢光棒亂晃悠,還自誇把相聲搞成了演唱會,這唱個歌、再加上秀個自己品德的下限就是所謂的「相聲」嗎?
  • 郭德綱發文疑似回應螢光棒相聲,12字內涵回懟,網友:脾氣收斂了
    說到德雲社, 那真的是讓人很佩服了,郭德綱先是捧紅了自己,接著更是捧紅了嶽雲鵬,郭麒麟,接著就是張雲雷,張雲雷絕對是相聲場上第一位能讓粉絲帶著螢光棒來參加的人,那場面真的是讓人叫絕了,但是也正是因為這樣一個「成就」而被新京報批評,近日郭德綱也是在網上發文,疑似回應此事!
  • 大師侯寶林,後代說相聲的就剩一個,經常給郭德綱做主持和開車
    文章|影院咖啡屋喜歡聽相聲的觀眾,對於一個名字肯定不會陌生。他就是侯寶林,現在不管業內業外都會叫侯寶林為相聲大師。這個大師實至名歸,不是因為資格老而徒有虛名。侯寶林之所以被人稱為大師,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 當年老藝人都反對郭德綱的相聲社叫德雲社 郭德綱「三叔」道原委
    以下內容系蕭陶根據馬歧的兩段視頻整理而成(略有刪節):德雲社,這個名起的時候,一定有張文順。張文順他故去了,是我非常非常好的朋友。我跟張文順的關係遠比郭德綱近。張文順他還有家屬在德雲社工作。我不說名字。他起這名時跟我說了,為什麼叫德雲社?對於這個名啊,作為說相聲說書的老藝人全有意見。您該說了,撐瘋了?您是站在觀眾立場。您聽玩意兒,可樂,買票。我們不是,(我們)站在保護同行立場上。
  • 馬三立是相聲泰鬥,侯寶林是大師,郭德綱是否超越這2位
    時至今日,相聲行業的都知道,相聲界有一個德雲社,德雲社裡有一個郭德綱。有人現在稱呼郭德綱是「一派宗師」,更是和馬三立、侯寶林兩位相聲名家相比。姑且不論是否比得過,那郭德綱和兩位相聲大師相比,雖讓在有些外行,但是這也是肯定了郭德綱在相聲中的成就,畢竟這東西是用觀眾來說話。
  • 德雲社郭德綱先生的相聲真的很俗嗎?
    相信大家都知道,德雲社在早期最受爭議的話題就是雅俗問題,主流相聲界為此還專門開展了一場反三俗的大討論。也正是因為這幾個具有諷刺主流相聲意義的優秀作品出現,才讓吃瓜群眾們在了解到了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後,堅定的站在了德雲社一邊。
  • 德雲社海外巡演:場場爆滿,到底是哪些人在看郭德綱的相聲
    從小聽郭德綱相聲的海外留學生,學習、睡覺都離不開他。每次出國演出,最熱情的團體要數年輕的海外留學生了。這些年輕人大多是從小就聽郭德綱的相聲養成了習慣,如今出國留學,身處異鄉,難免孤單寂寞,跟其他的藝術和藝術家相比,相聲這種娓娓道來、有趣又爆笑的藝術形式當然最適合常伴耳畔了。難得有機會在留學的城市看到郭德綱的現場,這張票必須要補上。
  • 現如今的郭德綱在相聲界到底是什麼歷史地位?得從三個方面來聊
    現如今的郭德綱在相聲界到底是什麼歷史地位?得從三個方面來聊如今的相聲界,郭德綱風頭正盛,德雲社獨領風騷。隨著郭麒麟、張雲雷、嶽雲鵬、孟鶴堂、周九良、楊九郎等年輕一輩的走紅,德雲社的粉絲已經從之前的相聲愛好者,曲藝愛好者,擴大到了迷妹甚至腐女的範圍,觀眾越來越年輕化,時尚化。
  • 郭德綱的兒子,侯寶林的兒子,相聲說得最好的卻是他的兒子
    是中國相聲,但生以來父子兩人說相聲的就有很多,比如我們熟知的楊少華,楊議父子;郭德綱,郭麒麟父子;侯寶林、侯耀文父子;馬三立、馬志明父子等等。也有一部分先輩是說相聲的,但後輩已經很少說相聲,但有拜師的行為,但是現在大多不從事相聲藝術的研究。
  • 侯寶林同輩相聲演員謝天順去世 退休後給郭德綱打了10餘年工!
    侯寶林同輩相聲演員謝天順去世 退休後給郭德綱打了10餘年工!時間:2018-10-06 09:2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侯寶林同輩相聲演員謝天順去世 退休後給郭德綱打了10餘年工!
  • 郭德綱接受專訪:流量才是正道,支持小鮮肉張雲雷,你怎麼看?
    如今說到德雲社,有些人第一時間會想到相聲,但是也有一些人會想到綜藝、明星、小鮮肉。因為近些年隨著德雲社相聲事業不斷發展,旗下很多相聲演員開始逐漸向娛樂圈發展。比如我們熟知的嶽雲鵬、張雲雷、郭麒麟、秦霄賢等人,他們如今不僅僅說相聲,而且還頻繁參加各類綜藝節目。
  • 德雲社侯震:出身名門半路入行,是郭德綱「鎮宅之寶」
    初識侯震侯震1976年出生於北京,父親侯耀中是相聲大師侯寶林的大兒子,侯震則是侯寶林的長子長孫,也是他這代人中侯家唯一一個從事相聲行業的人。不過侯震的事業心似乎沒那麼強,如今在德雲社侯震很少登臺表演節目,過著與世無爭,樂享日常的生活。
  • 德雲社第25年,相聲「過時」?郭德綱逼下梁山
    張鶴倫講完還得意,但郭德綱的表情明顯帶著尷尬。師父嚴格嗎?算嚴,你不好笑,我一定不笑。可這是節目的核心主體,師父不笑,只能證明「綜藝導師的嚴格」,卻不能等於「訓徒成果過關」。雖然是綜藝效果,但也是整個德雲社的基調——師父定規矩,徒弟你得遵守。做得不好,說得不過關,郭德綱就會當面鑼對面鼓,敲打你。
  • 相聲藝術以及即將止步的郭德綱和他的德雲社
    後經高人指點,得以拜到侯寶林三公子侯耀文名下為徒,從此不再受惡意打壓,又因個人作品「通俗而不庸俗」(郭德綱自評),嬉笑怒罵,迅速名聲鵲起。從性格上看,這一時期的郭德綱是比較張揚的,誰懟他他就懟誰,主流相聲界(郭德綱將體制內相聲藝人稱為主流相聲界)的人排擠他,他就以兩倍的力量反擊回去,甚至在相聲作品中打造了某主流相聲大佬的女兒為了演戲跟動畫片導演睡覺的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