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蓮:知非即舍

2020-12-18 佛教在線

這個世界如此五彩紛呈,吸引我們、誘惑我們、打動我們的事物太多了(圖片來源:資料圖)

《五燈會元》卷一《七佛》中記載釋迦牟尼佛出家後於檀特山中修道,「始於阿藍迦藍處三年,學不用處定,知非便舍。復至鬱頭藍弗處三年,學非非想定,知非亦舍。又至象頭山,同諸外道日食麻麥,經於六年。……故經云:「以無心意、無受行,而悉摧伏諸外道。」先歷試邪法,示諸方便,發諸異見,令至菩提。」

由文中我們可以看到,釋迦牟尼佛出家後,當時的印度,有各種宗派的修煉方法。這些修法,在釋迦牟尼以前就已經存在。釋迦牟尼於是先修 「不用處定」這一法門三年,最後修成了。但他認為那不是道,不是究竟,就捨棄了。後又修「非非想定」這一法門三年,最後也達到了這個境界。但他發現那也不是道,所以又捨棄不要了。釋迦牟尼先後兩次「知非即舍」,但當時再也找不到明師,只好自己到酷寒的雪山上去修苦行。他和那些外道一起吃麻麥,最後餓得枯瘦如柴,非但沒有修成道業,悟出真理,就連性命也幾乎不保了。於是六年之後,他認為苦行也不是道,毅然捨棄此法門。

佛陀的這種「知非即舍」的精神,在北野和尚那裡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北野禪師是日本京都永平寺的方丈。他在年輕的時候喜好四方雲遊,行腳參訪。二十歲那年,北野禪師在行腳的途中,遇到了一位嗜煙的行人,兩人結伴行過一條山路之後,來到一棵大樹下休息。那位行人供養北野禪師一袋菸葉,禪師當時又餓又累,所以也就接受了。抽過煙後,因為聽到北野禪師稱讚那煙味道甚佳,於是那人便送給禪師一根煙管和一些菸草。

那人走後,北野禪師看中手中的煙管想道:「這樣令人舒服的東西,必會讓我產生貪著之心,如此就會侵擾禪定,我應立即停止,以免積惡成習。」於是他便拋掉了菸草和菸具,繼續上路了。三年之後,北野禪師開始研究易經。當時正好是冬季,他需要一些寒衣,便寫了一封信,託一位旅人帶給數百裡外的他的一位老師。但整個冬季幾乎都快過完了,禪師那裡既沒有衣服寄來,也沒有音信傳來。好不容易捱過冷酷嚴冬的北野禪師於是就利用易經之理,佔卜此事,卜出信並未送達。不久之後,他的老師寄來一信,信裡果然沒提到寒衣之事。

「如果我以易經去做如此準確的佔卜工作」——北野禪師又起警惕之心,想:「也許會毀環了我的禪學課程。」於是,他又丟棄了這個不可思議的易經之術。

到了二十八歲那年,北野禪師又愛上了書法和漢詩,對此二者每日鑽研,日有進境,居然獲得了老師的讚賞。但他想道:「如果我不及時停止,我就要成為一名書法家或詩人而非禪師了,此非我願。」從此他不再舞文弄墨、習字賦詩。而是潛心於禪門修持,勇猛精進。

北野禪師一生致力於不執著於任何事物,知非即舍,終於成為一位禪門大師。他圓寂於一九三三年,享年九十二。

可以說,這個世界如此五彩紛呈,吸引我們、誘惑我們、打動我們的事物太多了。因此很多人便為此走上了錯誤的方向,或者迷失了自己最初的目標,甚至放棄了曾經的夢想。「知非便舍」就是告訴我們:一個人能有一個遠大的理想固然可貴,但更可貴的是為了實現這個偉大理想時那堅定不移,持之以恆的精神。同時,一旦明白自己的所行所為與原來的目標不相符,或者背離,就要立刻捨棄、改正。同樣地,在生活中,我們的愛好可以廣泛但術業需有專攻。學會取捨,學會比較輕重,才是大智慧。否則,將一事無成。

生活中的「非」有很多種面貌,不單單是指我們一般認知上的錯誤的東西。比如名和利,客觀地說,名利並非壞事,以正確的方式求取它,可以使人的生活風光無限,但是如果在追求名利時動起歪腦筋甚至不擇手段不惜一切,那就會使人踏上一條歧途,走向不歸之路。如果能夠知非便舍,就會懸崖勒馬,捨棄貪著名利之心,讓生命回復到正常的道路上來。仔細想想,那些屢屢被報導出來的貪汙受賄的人物,哪一個不是被自己過度的貪婪拉下馬的?他們在選擇收取那份原不該屬於自己的財物的同時,也就意味著放棄了自己的良知,明明知道是錯誤的,卻依然錯誤地做下去,如此怎麼能不導致可悲的下場呢。

又比如情感,這是我們這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不可否認,擁有親情、愛情和友情可以讓我們和睦相處,生活幸福。但是如果過度地依賴於這些情感,不適當地索取,那就會給別人造成精神上的負擔,其結果是拒絕或遠離你。因此,如果那份感情不適合你,不屬於你,就不要再一味地強求、死纏爛打。正確的做法應當是明智地放手,轉身離開,給自己和他人留下一個可以迴旋的空間。

記得我一個高中時的男同桌,他喜歡上了我們的數學科代表,經常給她寫小紙條,製造許多個可以和她在一起的機會。但是數學科代表並不喜歡他,很明確地拒絕了他。可是他並不死心,總是以討論數學問題為由找她說話,還時常買一些小禮物送給她,有時還故意在放學的路上等她……總之,他時時刻刻地關注著她的一舉一動,基本上就和監視她沒什麼兩樣。結果這些舉動引起了數學科代表的反感,見到他就躲,最後實在受不了這種「騷擾」了,她找到班主任那裡反映了這事。班主任找到這位男同學,和他談了一下午的話。男同學後來告訴我,老師的談話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這份情感給那個女孩子帶來了很大的煩惱,如果他還一味地糾纏下去,最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他會受到學校處分,那個女孩子也可能會轉學到其他學校,而這兩個結果都不是他想要的。於是他「知非即舍」,對那份情感放手,之後安心學習。幾年後,他在大學裡遇上有緣人,並給我們發來簡訊感慨:「原來感情真的是兩個人的事,一頭熱反倒會嚇跑你愛的那個人。」

再比如我們每個人都有的習慣、愛好、興趣等,這也是為人處世很重要的方面。良好的習慣、愛好、興趣可以成就一個人,但是不良的習慣、愛好和興趣則會毀滅一個人。最明顯的莫過於現在的網路遊戲,適當地玩一玩,可以放鬆一下身心,但是過度地沉迷於其中,則會令人荒廢學業、事業甚至破壞家庭和睦的關係。

知非即舍我對門的鄰居是一對小夫妻,才結婚兩年,有一個六個月大的小寶寶。原本兩個人相互關心,相互體諒,相互照顧,小日子過得也很開心。但是自從上半年買了一臺電腦之後,他們的生活卻風波頻起,不是吵就是鬧。原因就是做老公的在沒買電腦之前,下了班經常幫助老婆做做家務,照顧一下小孩,但現在只要回家,馬上就坐到電腦前面玩遊戲,至於買菜、做飯、看孩子,全然不顧。做老婆的當然生氣,於是就常常會突然去關電腦,後果就是兩個人爭吵,有一次還大打出手。最後老婆氣得扔下孩子自己「離家出走」了。做老公的獨自一人又當爹又當媽地撐過一個星期後再也支撐不住,到丈母娘家向老婆認錯賠不是,表示痛改前非,才又請回老婆,家庭生活恢復正常之後,老婆也不是不講理的人,同意每天老公幫忙做完家務之後,可以有兩個小時的玩遊戲時間。

人總是對事物充滿著欲望,喜歡那種「據為己有」的成就感。但是正如《紅樓夢》中的那首《好了歌》所唱的那樣:「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縱觀我們的一生,總是要面臨著無數選擇和捨棄,有些人以為自己擁有的越多,就會離幸福越近;有些人不管自己的駕馭能力有多大,也不管自己的消化功能是不是健全,得隴望蜀,這山望著那山高,永不滿足;有些人無法控制自己的喜好,深陷其中而不可自拔……這樣的時刻就需要有一份果敢捨棄的膽識和智慧,放手那些原本不屬於自己的人與物,遠離那些會成為深淵、絆腳石、火炕、陷阱的東西。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能夠不斷地「知非便舍」,那他的人生也一定會輕鬆許多,灑脫許多,健康許多。

《論語·裡仁篇第四》裡孔子說過:「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意思是說:富貴,是人人所喜愛的,但不應該得到而得到了,君子將不享有它;貧賤,是人人所討厭的,但不應該得到而得到了,君子將不拋棄它。這是孔子在教我們做人時如何取捨,而他也是一個「知非即舍」言行一致的人。

一次,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子貢和顏淵到海州遊覽。孔子聽到隆隆的聲響,對子路說:「山的那邊在打雷和下雨,為何還要趕著去?」子路說:「這不是雷雨聲,而是海浪拍岸之聲。」孔子從未見過大海,想到海邊去看看大海,於是孔子一行乘車到了海邊的朐陽山下。

孔子和他的弟子爬上了山頂,只見水天相連,海闊無際,他們都興奮極了。這時,孔子感到又熱又渴,他讓顏淵下山去舀海水來喝。顏淵拿了盛器正要下山,忽聽得身後有人在笑,大家都覺得很奇怪,回頭一看,是個漁家孩子,於是就問他笑什麼。那個孩子說:「海水又鹹,又澀,不能喝。」說完,他把盛了淡水的竹筒遞給了孔子。孔子喝了水,解了渴,十分感激那個孩子,正想道謝,忽然海風吹來了一陣急雨。子路一看著急了,大聲嚷道:「糟糕,現在到哪裡去躲雨呢?」那個漁家孩子對大家說:「你們都不用著急,請跟我來!」說完,那孩子就把孔子一行領進一個山洞,這是他平時藏魚的地方。孔子站在洞口邊躲雨,邊欣賞雨中的海景,不由得詩興大發,吟出了兩句詩:「風吹海水千層浪,雨打沙灘萬點坑。」孔子的三個弟子都齊聲讚揚孔子的詩做得好,那孩子卻持反對態度,他對孔子說:「千層浪、萬點坑,你有沒有數過?」孔子心服口服地對孩子的反詰表示贊同。

雨停後,那孩子又到海上打魚去了。孔子回想起剛才發生的幾件事,歉疚而又自責地對三個弟子說:「我以前講過唯上智與下愚不移,看來這並不妥當,還是應該提倡『學而知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孔子在當時已是名揚天下的賢人,但是,在一個孩子面前,他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錯誤時並沒有掩飾而是勇於承認不足並捨棄了以前的觀點。這個故事可以看作是對「知非即舍」的另一種詮釋吧。

誠如《博山和尚參禪警語》中博山和尚所言:「做工夫,不怕錯。只怕不知非,縱然行在錯處,若肯一念知非,便是成佛作祖的基本,出生死的要路,破魔網的利器也。釋迦大師於外道法一一證過,只是不坐在窠臼裡,將知非便舍四個字,從凡夫證到聖位。此意豈但出世法,在世法中有失念處,只消個知非便舍,便做得一個淨白的好人。若抱定錯處為是,不肯知非,縱是活佛現前,救他不得。」

禪道如此,做人不也唯是如此嗎?

相關焦點

  • 阿蓮——一份割捨不下的情緣
    阿蓮你是否能夠聽見這個寂寞日子我唱不停的思念阿蓮你是否能夠感覺你是否能夠想起記憶中的夜晚我們相約又相伴阿蓮你能不能夠接受那個從前的我再讓我回到你的身邊>摩登兄弟劉宇寧的一首《阿蓮》,深情款款,如訴似怨。
  • 小姐妹阿蓮
    那聲音久違而親切,「你是阿蓮。」阿蓮在廣東我在福建,每年她總會打兩三次長途電話來,彼此問起工作,問起父母、孩子,聊著聊著,不知不覺就打了半個多小時的電話。電話放下,往事開始一件一件在心頭蕩漾。阿蓮是我童年的密友,兩個小傢伙你來我往形影相隨。母親很歡迎懂事的阿蓮,任我們一起滾冬瓜、做作業、哼歌、搗亂、出去玩耍,還常拿熱騰騰香噴噴的地瓜招待她。
  • 戴軍:《阿蓮2004》
    [唱片介紹]   當人們常常忘記戴軍最原初的身份——歌手的時候,2004年,戴軍終於攜帶著他的全新個人專輯——《阿蓮2004》,再戰歌壇,掀起新一輪情歌狂潮,為聽眾帶來了這個春天第一縷和風。
  • 書評|《阿蓮》:懷念的味道
    阿蓮家鄉的那些坳啊衝啊灣啊塅啊,我是熟悉的,因為我的老家也有。阿蓮的母親是個常在在外上工的裁縫,阿蓮童年最相依為命的人是她的阿婆、阿公——奶奶、爺爺,我也是。阿蓮小小年紀,就學會了照顧弟弟,學會了做種種家務,我也一樣。阿蓮從小就對課外書格外痴迷,我亦如此......
  • 《阿蓮》:女性成長的書寫與對照
    阿蓮出生於上個世紀60年代湖南東北部的一個小山村,阿公的重男輕女、母親的嚴厲冷漠、父親的長期離家讓阿蓮變得敏感而倔強,也讓她學會自立自強。而阿婆和好友明亮的呵護與陪伴,梅伯伯和丁老師的幫助與啟迪,則照亮了阿蓮的童年,讓她在艱難困苦的歲月裡始終保有一顆純淨、明媚的心靈,給予她自我成長的力量。
  •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凡夫迷佛性,六道輪迴便有種種相,例如黃金,根本沒有一切相,但經過錘鍊可以做成任何形狀的飾品,也可以造出佛菩薩羅漢相。若著了佛菩薩相飾品的形狀相,便迷失了黃金的本來面目,離佛相,離菩薩相、離飾品相,便認識黃金的非相——黃金不是一切相,但黃金能造種種相。
  • 王者榮耀:鬥魚主播張大仙的「阿蓮」梗為何又火起來了?
    而安琪拉「阿蓮」這算是張大仙粉絲都知道的名人了!介紹完背景之後,漫雨就來說說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了。漫雨今天回答了關於AG超玩會預選賽新陣容的問題的時候,發現很多小夥伴都是在說阿蓮的梗,然後還艾特張大仙。起初漫雨還以為是什麼情況呢,還以為那個蓮阿修貝爾就是張大仙呢,原來不是的!
  • 旅遊:昆士蘭州的陽光女孩一一阿蓮
    在旅行中,經常得到一些陌生朋友的熱情幫助,才讓我的旅行順利進行,阿蓮就是這樣一位熱心女孩。澳洲之行的第一站是昆土蘭州的布裡斯班,在澳洲被稱為陽光之洲,這一點我在到澳洲的第一天就體會到了,因為這裡的常年燦爛的陽光,因為這裡的陽光海岸,還更因為阿蓮。阿蓮是一位南方女孩,是我在網上偶然認識的朋友,她來澳洲留學已經一年多了。幾個月前我因為要找一些當地的資料,就隨意在網上搜索了一下,在一大堆網名中,我點開了阿蓮的窗口,發現透過窗口射進來的是一束陽光。
  • 《阿蓮》:一個女孩的成長之歌
    近期由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湯素蘭所著的《阿蓮》也與大家見面。我為什麼寫《阿蓮》湯素蘭/文《阿蓮》與我之前的一些童話相比,無論在內容上,題材上,創作風格上,都有一些不同,但寫作的初衷卻是相同的,為孩子的成長助力。
  • 明月說《聊齋》:狐仙阿蓮之許義救母
    趙東樓說:「她是妓院鴇母的二女兒,名叫阿蓮,剛才那個是她姐姐阿珍。趙東樓見許文對少女有意,就接著說,這個阿蓮才十四歲了。就已經有很多客人送重金給鴇母,想要與阿蓮結交。可她執意不從,惹的鴇母常鞭打她。她以自己年歲太小為由苦苦哀求,總算免了,所以到現在還在待聘中呢!」許文聽著,低頭默坐,呆呆地答非所問起來。趙東樓便開玩笑說:「賢弟如有意,我可以替你作媒!」許文長嘆一聲說:「我不敢有這個念頭!」
  • 有幸守護《古劍奇譚OL》最好的阿蓮!
    古仔喜歡古劍世界裡許多NPC,這其中就有補天嶺咒隱大巫祝禍燁蓮,作為阿蓮的小迷弟,古仔就把第一次做任務時碰到大巫祝時的情景。古仔:拜見大巫祝阿蓮:不用拘禮看到遭受邪劍侵蝕而痛苦萬分的古仔,大司命明月塵和阿蓮聯手為古仔祛除魔障。
  • 書評丨任彧嬋:我看《阿蓮》
    文/任彧嬋熬夜一鼓作氣看完了《阿蓮》,阿蓮是我父輩的阿蓮,是阿蓮阿姨。這是一本寫童年的兒童文學作品。初看到這個故事,讓我想起小時候在外公家,晚上時不時跳閘停電,如果是夏天,外公外婆便會抽出竹鋪放到禾堂裡,邊搖著蒲扇邊跟我講那些過去的事情。
  • 王者榮耀張大仙的「阿蓮」梗最近又火了,張大仙表示很慌
    這位名字叫做「蓮阿修貝爾」的選手,大家都叫他「阿蓮」,而之前知道阿蓮這個名字的,都是在大仙那裡聽說的!那大仙這裡的阿蓮又是從何而來呢?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啊:隱約記得是2017年12月20日的那天,張大仙在一場黃金局排位中遇到了一位玩家,名字叫做「阿蓮啊」。
  • 《阿蓮》書評——在講故事中創造美學價值
    《阿蓮》中幾乎所有人物,都得到了細心刻畫,而且一一站立了起來,甚至是那些過場人物,作者也讓他們一個個鬚眉畢現,仿佛能聽到他們的鼻息之聲。阿公、阿婆、媽媽、鐵砣、伯媽、愛桃、秀姨、亮伢子,這些同樣的大山兒女,卻一個個性格不同,趣味各異,精神世界和人生境界也長短不一、高低有別,但他們一個個都是人,都是人物。主人公阿蓮,將會成為中國兒童文學人物長廊中的一員。
  • 王者榮耀張大仙「阿蓮」梗再次火了,原來是這個原因
    最近,關於王者榮耀張大仙的「阿蓮」梗又再次火了起來,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梗是怎麼來的,那麼下面小編就給大家普及一下。在某一天的直播中,張大仙應粉絲們的要求去玩一局黃金段位的排位,在那局中張大仙碰到了一位玩安吉拉的玩家,名字叫做「阿蓮啊」,在所有玩家中,只有她開了語音,所以勾起了張大仙話嘮的本質,瘋狂語音互動,「阿蓮啊,我強不強」「阿蓮啊,你說話啊」「阿蓮啊,不要跑」等等,聯繫到張大仙的直播風格就很有畫面了,非常的搞笑,不過,這位玩家始終都沒有搭理張大仙。
  • 戴軍的新歌《阿蓮2004》 樹立高貴情人形象
    十年前,戴軍以一曲《阿蓮》步入歌壇,並迅速走紅,十年後,以主持人身份被大眾肯定的戴軍攜自己的最新個人專輯《阿蓮2004》再戰歌壇。《阿蓮2004》是戴軍進入歌壇以來的第五張個人專輯,這張專輯的製作歷時將近兩年,是在戴軍這個「空中飛人」每次回到北京的間隙深夜進棚錄製完成的。
  • Bella《女俠阿蓮》被投資方瘋狂搶功勞,《帥氣的騙子》票房造假
    《女俠阿蓮》全國票房破億後,專門找演員們錄製了感想。3臺的RVBT比《女俠阿蓮》官方先播出,用的是《女俠阿蓮》官方宣傳資料中的Bella片段,而不是3臺專門派記者採訪Bella。11月28日,《女俠阿蓮》臉書稱,寮國仍上映,票房也很好,感謝寮國觀眾。
  • 修正法師:《略說佛之知見》,知即是見,見即是知
    一切種智一中一切中,三諦皆中,法法絕待,遮照同時,絕思絕議,隨拈一法皆法界全體而非少分(無相無不相之實相)。此之三觀三智只是心體之三種德用,為令眾生易解故,分三法解說,實則同為一體,同居一念,本無先後,不涉思量,只是稱性觀照而已。佛之知見之「知」即此一心三觀或一心三智也。又以五眼釋「見」。
  • 知愛情感學苑:成人的感情世界不是非黑即白
    前幾天,知愛情感學苑在回答知乎的一個問題,前任是不是不喜歡我了,她不喜歡我為什麼會見我?為什麼她喜歡我卻不同意複合?知愛情感學苑以下是知愛情感學苑的回覆:女孩和你見面不一定是喜歡你,反正閒著也是閒著,出來見你也不是不可以。
  • 戴軍揭開塵封十年感情故事 發行專輯《阿蓮2004》
    戴軍揭開塵封十年感情故事 發行專輯《阿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