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中國科技期刊,離世界第一方陣有多遠

2021-01-11 讀創

作為科技成果同行評價、交流、展示的載體,打造國際化、高水平的科技期刊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應有之義。從某種意義上說,誰掌握了科技期刊,誰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科技話語權。

早在2018年,中共中央就通過了《關於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提出到2035年我國科技期刊綜合實力躍居世界第一方陣,建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期刊和出版集團,有效引領新興交叉領域科技發展、科技評價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明顯提升,成為世界學術交流和科技文化傳播的重要樞紐。那麼,我國科技期刊目前在什麼水平?如何能讓我國科技期刊躋身世界第一方陣?

中國科技期刊差在哪兒

☉差在「最好的文章」

「一個期刊好不好,還是看最好的文章是不是發表在這裡。」《中國科學:數學》期刊主編袁亞湘院士介紹:「也就是說,重大的成果、重大的項目、重要的研究機構發的文章是不是在這裡。當年屠呦呦關於青蒿素的論文發表在《科學通報》上,這個文章的SCI引用因子是多少,我們都記不住。但是屠呦呦的論文發在《科學通報》,陳景潤關於哥德巴赫猜想的論文也是發表在《科學通報》上,這就是好期刊。」

自2000年以來,我國的科技研發投入逐年增長,增加的百分比遠高於其他國家。科技投入佔GDP的比例在2010年的時候為1.76%,在2019年已經增長為2.23%。科技投入的加大,全國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發表論文的數量隨之不斷增加,然而科技期刊在國際上的地位卻與之不相匹配。

「以化學科學為例,我國化學研究者發表的論文數量已多年穩居世界第一。在數量增加的同時,論文的質量也在不斷地提高,這反映在高被引論文的佔比持續地提升,目前我們發表的高被引論文佔世界的1/5。一些實驗室的基礎研究成果得以轉移轉化,推動了經濟社會的進步。」吉林大學校長張希院士說:「但令人遺憾的是,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目前沒能與科技進步同步。以化學期刊為例,北美佔25%,歐洲佔56%,我國佔比僅為4%。尤其是高影響力的化學期刊均為國外擁有。」

這種科技期刊發展與科技進步情況不匹配的現象,從一定程度上造成「最好的文章」外流嚴重。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長、《光:科學與應用》主編曹建林介紹說,在國家最高科技獎的自然科學獎項裡,以光學類為例,到目前為止,自然科學獎17項,技術發明獎14項,科技進步獎20項,總體51項。這些獲獎成果的文章都發哪了?「在英文刊物上發表是在中文刊物發表的6.3倍,大量都在英文刊物發表。」

華東師範大學校長錢旭紅院士在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上也感嘆:「以化學化工領域為例,國際大刊的論文其中30%來自中國,但國內期刊卻吸引不了本土的優質學者。」

顯然,能夠發表介紹高水平論文,從而提升科技期刊的影響力,已成為國內科技期刊的追求與夢想。「如果科技期刊能夠持續在時間尺度上一直這麼做,並且還能夠大範圍在空間(全世界)和知識領域尺度上大幅度做到,那一定能成為高水平期刊。」曹建林說。

☉差在發文量低

面對國際科技合作大趨勢,提升國際學術競爭力、影響力,也是提高我國科技期刊整體質量的重要方向。

然而,提高國際影響力卻有一個「硬傷」——發文量低。「我國被SCI收錄的期刊近年有較大比例增加,但是因為總量和基礎較小,與歐美國家的差距還非常大。例如說中國SCI期刊的佔比現在僅僅停留在2.58%,而十年前是1.63%。在SCI的期刊數,美國3000多種,而中國目前才幾百種。」錢旭紅院士表示,儘管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中處於影響因子排序二、三級期刊相對較多,與傳統的國際大刊的影響因子差距巨大。

在他看來,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在於國內綜合期刊發文量還有待提高。據他介紹,在22個「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領軍期刊中,「近五年發文量基本沒有上千,都是幾百,而國際性綜合期刊都是幾千。國內期刊發文量偏低,總被引頻次就較低,所以影響力還不夠。」他介紹說,在國際化學領域的科技期刊,刊發文量一般幾千篇以上,但是國內比較低,所以很難形成較強的國際影響力。

來自《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0)》的數據也顯示,中國作者發表論文數量排在第2位,中國期刊發文數排第5位,與美、英在這兩項分居前兩位相比,我國的兩項指標排名差距較大。同時,2009年-2018年,我國英文科技期刊總體發文量為正增長,增幅為70.10%。中文科技期刊總發文量則為負增長,降幅為2.64%。在我國科技論文產出穩居世界第二位的背景下,我國中文科技期刊總體發文量下降趨勢值得各方關注。

☉國際化程度不足

除了發稿量不足這個「硬傷」,要使得中國科技期刊真的走上國際化道路,還有很多困難。「首先是期刊出版語言的國際化,中文雜誌要真做到國際化,難度是非常大的。」袁亞湘坦言。他認為,所謂國際化包括很多因素,首先要辦一本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期刊,當然也就要有國際通行的運行模式。「還要有國際化的編委會,以及期刊作者來源也要國際化,還有審稿國際化,以及刊物、讀者也應該是國際化。這就要求刊物的傳播、發行也要跟國際接軌,才能真做到國際化。」

在袁亞湘看來,我國在很多科學技術研究領域已經走到世界第一方陣,但是從科技期刊來說,差距還比較大。「我們的科技期刊在國際相對地位跟中國的科技水平在國際的相對地位顯然是還不相稱,這就意味著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對於提升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長馮士新建議:「要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推進國際科學交流合作,充分發揮海外專家學者的智力支持,聚焦共性問題,解決共同難題,深度融入國際學術交流圈。加強與境外出版發行企業互利互惠、合作,提高市場開拓和競爭能力,切實提高科技期刊的國際化運作程度,推動我國學術走出去,積極發出中國聲音,貢獻中國智慧。」

如何提升科技期刊質量

☉與領先團隊保持密切聯繫

問題隨之而來,科技期刊怎麼才能搶到高水平的科研論文呢?

一些科技期刊開展了積極的探索,積累了成功的經驗。例如,《中國科學:數學》開設了「海外名家」專欄,邀請國際著名數學學家,包括菲爾茲獎獲得者來投稿,「當然這很難,但是還是有些成效。」袁亞湘介紹說:「一般是相關編委推薦,我親自邀請。」他坦言,獲得每篇頂尖水平的文章需要很多努力,「因為國際知名的大科學家往往非常忙,答應了,後來忘了,再催一下,編委需要不斷跟進。」另外,通過組織特別的專題,邀請一些著名的學者,也能夠得到很好的文章。「我們平均一半文章來自境外,有一期專題國際文章達到83%,比例非常高。」

袁亞湘也同時強調,除了吸引國外作者介紹國際前沿的研究,中國要辦好頂尖的國際化期刊一定是先吸引國內最好的文章。「如果中國優秀的作者、頂尖的學者,一半最好的文章發到中國期刊,中國期刊馬上就上更高的臺階,這是顯然的。」

在這一方面,《光:科學與應用》期刊嘗試連續關注優秀的科研團隊。據曹建林介紹,從2014年起期刊就連續關注東南大學崔鐵軍教授的系列科研成果,累計發表其科研論文達13篇。崔鐵軍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併入選了中科院院士,而這些論文也入選2018年第三屆中國科協優秀科技論文。

「這也看得出來,一本優秀的期刊就應該和本領域全球所有的領先團隊保持密切聯繫。建立信任和友誼,這樣人家才願意把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在這裡發表,最終促進真正形成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臺。」曹建林說。

☉提供特色服務

中國化學學會主辦的期刊CCS Chemistry則提供特色服務來吸引「最好的文章」。「專家們為什麼要選擇CCS Chemistry來發表自己的變革性創新成果呢?」張希介紹說,因為這裡可以提供很多特色服務——與許多收取高額費用的國外科技期刊不同,CCS Chemistry是開放獲取期刊,不收作者、讀者任何費用,對來自英文非母語國家的作者還提供個性化的免費英文編輯服務。

最重要的是,還開通了快速處理稿件的綠色通道。這樣做是要抓住「在科技界第一個發表比在哪發表更重要」這個關鍵點。

張希舉例說,曾有一篇關於納米聚合新方法的論文,作者原文投到美國《科學》,贊同的人認為是重要的原創成果,反對的人認為更加適合專門的期刊。「這位作者先同編輯部聯繫,編輯認為這是化學領域的變革性成果,同意改投CCS Chemistry。投稿時要求作者提供對原審稿意見的答覆和修改情況,編輯部根據答覆和修改情況決定是否接受發表,一旦接受發表稿件會加快處理。」張希說,到目前為止,CCS Chemistry已經出版了9期,吸引了來自加拿大、中國、德國、日本、美國、荷蘭、法國、以色列、新加坡、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的論文。

☉抓住中醫藥、量子等優勢領域

當前,在我國科技期刊的品牌影響力還不夠理想的情況下,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院士認為,抓住我國領先的學科和具有中國文化的特色領域,科技期刊更加容易取得突破。

「例如中醫藥領域,世界上所發表的傳統中醫藥的研究內容,我們基本都是引領的。」他認為:「在中國領先的科技方向,量子力學、新材料、高鐵方面容易出科技期刊的品牌,也要加強培育。」

對此,曹建林也表示贊同。「我們很多製造技術是國際公認領先的,例如架橋修路、高鐵等,但是這些工程技術人員並不擅長寫文章。我們應該讓這些中國的工程經驗走向全世界。」他介紹說,目前正在積極地努力,相關的刊物已經拿到刊號,正在準備上線。

中國科協自2019年起開展的分領域發布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工作試點探索,也顯示出在我國的特色領域,科技期刊更易產生較強的影響力。

據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部長劉興平介紹,我國煤炭科學領域期刊目錄具有鮮明的本土化特點,入選的60種期刊中,國內期刊佔主導地位,尤其是以中文期刊居多,這一方面是源於我國是世界上第一產煤大國,煤炭領域科研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學科具有本土特色的優勢,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煤炭領域期刊發展較為成熟,與產業應用結合緊密,行業科研群體對國內期刊的認可度也非常高。

與此同時,還有一些優勢學科其期刊相對滯後,未來還有更多提升空間。例如,我國地學期刊分級目錄涉及天文學、磁化學等10個領域,學科期刊總量眾多,中國地質學會篩選了613種國內外優秀期刊作為源期刊,從中選取454種進入高質量期刊目錄,分為兩個級別。「遺憾的是,雖然我國地學研究水平在國際上總體趨於前列,但國內地學的期刊明顯滯後於學科發展,與國際高水平期刊存在明顯的差距,學科專家經過慎重的考慮從科學、客觀的角度將國內期刊與國際期刊分開定級。」劉興平說。這也意味著在這些領域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還需系統構建科技期刊良性「生態圈」

除了期刊自身的努力,要提升中國科技期刊整體的影響力,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呂昭平表示,還有兩大痛點亟待破解,一是集約化水平不高,二是缺少平臺。

根據《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0)》數據表明,統計到的4958種科技期刊分布於1291個主管單位,3083個主辦單位,4288個出版單位。其中只出版一種期刊的出版單位有4108家,佔全部的95.8%。可見,我國科技期刊的分布過於分散。

在呂昭平看來,擺脫這種過於分散的困境,需要集約化發展,這又與構建平臺相輔相成,「集約到一定規模就會形成平臺,平臺依託於有一定規模的期刊技術和集團,可以實現更高的集約化。」

《關於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也指出要優化科技期刊與出版結構布局,支持若干科技期刊出版企業跨部門、跨地區重組整合期刊資源,打通產業鏈,重構價值鏈,形成創新鏈,使產業、技術、資本等協同融合,催生科技期刊發展新業態,推動構建科技期刊良性可持續發展生態。

「生態圈建設需要廣泛的資源整合,不僅要期刊界和出版界,還需要管理部門、學術界、企業界、資本界等各方共同參與,說到底是一個產業問題。」

那麼,如何從推動產業發展的角度建設我國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呢?呂昭平認為,首先要用技術來賦能,鼓勵科技企業參與科技期刊產業發展。「現代出版業應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力量,抓住以數位化、智能化促進期刊出版變革的重大機遇,建設數據化出版傳播平臺和科技文獻數據中心,鼓勵科技期刊引入企業力量協同辦刊,推動產學研深度合作,發揮科技類企業技術優勢,為國家科技創新戰略提供數據支撐。」

馮士新也表示,科技期刊要緊跟科技發展趨勢,順應媒體融合發展的態勢,加快數位化轉型。「通過流程優化、平臺再造,實現選題策劃、論文採集、編輯加工、出版傳播的全鏈條數位化轉型升級,不斷探索網絡優先出版、數據出版、增強出版、全媒體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他認為科技期刊還應該「主動適應移動化、智能化發展方向,加強優質出版傳播能力建設,探索內容精準加工和快速分發的渠道方式,創新內容載體、方法手段、業態形式、體制機制,實現學術組織力、人才凝聚力、創新引領力、品牌影響力明顯提升。」

「產業要發展,人才是關鍵,科技期刊產業需要一流的編輯、出版、傳播、運營和管理人才,我們要吸引更多高層次人才投身期刊事業,讓科技期刊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使人才成為一流科技期刊建設的內在推動力。」呂昭平說。

科技期刊產業也需要資本為其注入新活力。「科技期刊產業的數位化、專業化、集團化進程,可藉助資本力量推動產業快速發展。」呂昭平說:「我們鼓勵期刊界主動尋找資本,壯大實力,增強競爭力,也歡迎資本界攜手科技期刊,激發市場活力,催化產業變革。」他表示:「希望社會各界參與到科技期刊事業中,匯聚力量,共同推動我國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詹媛

審讀:譚錄崗

相關焦點

  • 科技期刊,離世界第一方陣有多遠
    早在2018年,中共中央就通過了《關於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提出到2035年我國科技期刊綜合實力躍居世界第一方陣,建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期刊和出版集團,有效引領新興交叉領域科技發展、科技評價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明顯提升,成為世界學術交流和科技文化傳播的重要樞紐。那麼,我國科技期刊目前在什麼水平?如何能讓我國科技期刊躋身世界第一方陣?
  • 光明日報整版聚焦:中國科技期刊,離世界第一方陣有多遠
    早在2018年,中共中央就通過了《關於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提出到2035年我國科技期刊綜合實力躍居世界第一方陣,建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期刊和出版集團,有效引領新興交叉領域科技發展、科技評價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明顯提升,成為世界學術交流和科技文化傳播的重要樞紐。那麼,我國科技期刊目前在什麼水平?如何能讓我國科技期刊躋身世界第一方陣?
  • 中國化學會主辦的9種期刊進入中國期刊方陣
    根據現階段我國期刊出版事業發展的需要,新聞出版總署提出建設"中國期刊方陣"的方案,該方案是推進新世紀我國期刊發展的戰略性舉措,將促進我國期刊"精品戰略"的實施。科技期刊的評選推薦工作由科技部負責組織。這次評選工作受到科技期刊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化學會先後推薦了11種期刊參加了’中國期刊方陣’的評審。
  • 探索|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距離我們還有多遠?
    交匯點訊  科技期刊是國家科技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的標誌。包括很多院士在內的科研工作者一直關心和呼籲的是,中國距離擁有《自然》《科學》這樣世界頂級期刊,到底還有多遠。日前中國科協、教育部和科技部等7個部門聯合下發通知,啟動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投入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隨著整體科研實力的增強,中國的科技期刊如何能與科研論文一樣越來越強,走上世界舞臺?  科研論文亟需中國「陣地」  缺少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長期以來是科研工作者的心結。
  • 中國離世界之巔還差多遠?先看世界最關鍵的十大科技
    究根結底,並不是中國人不聰明,而是中國的工業化起步太晚,就連日本都完成了現代工業化轉型,近代中國還遲遲沒能夠整合工業資源,一個農業大國再怎麼大,也沒有一個工業化國家的國力強。當今世界,現代化工業和製造業才是一個國家真正的立國之本,不管是軍工製造業還是民用製造業,都是一個國家國力的體現,只有真正掌控了核心科技,一個國家才算真正有自保之力。
  • 林鵬:打造走向世界的中國科技出版「旗艦」
    進入全球科技期刊出版第一方陣是我們期刊業務發展的目標,為此,我們制定了科技期刊「精品化、集群化、數位化、專業化、國際化」的「五化」發展理念,通過「點、面、體」結合,推動科學社科技期刊不斷取得發展和突破。只有對標國際一流的科技期刊出版機構,在高水平的期刊數量、高容量的載文規模、高效益的市場運營三方面都達到世界一流,我們的科技期刊出版才真正算得上「世界一流」。
  • 量子計算機"九章"有多厲害 量子計算機器離實用還有多遠?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量子計算機九章有多厲害 量子計算機器離實用還有多遠? 量子計算機九章有多厲害? 中國科技大學的潘建偉,陸朝陽和其他人建造了一臺量子計算機器,擁有76個光子和100種模式。其高斯玻色取樣的處理速度比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富嶽快100萬億倍。
  • 論文發表什麼期刊屬於雙核心期刊?
    這次會議在中國期刊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期刊創品牌的意識有所增加。2000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丁關根就國家新聞出版署召開的全國百種重點科技期刊座談會作出批示:「盡最大努力,建設『中國期刊方陣』,創出10~20個有世界影響的名牌期刊」。國家新聞出版署將建設「中國期刊方陣」,創立有世界影響的名牌期刊,作為促進我國報刊繁榮發展的工作重點。
  • 建設中國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提升我國在國際期刊界的話語權
    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期刊事關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以《自然》《科學》《細胞》等為代表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因發表最新最前沿的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為世界科技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
  • 建設中國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升我國在國際期刊界的話語權
    2018年,國際重要資料庫收錄我國科研論文已達41.8萬篇,連續十年居世界第二位,高被引論文數量、熱點論文數量持續居於世界第三位。我國研發人員總量已達535萬人,連續6年穩居世界第一。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成長起來,原創性科研成果不斷湧現。相較之下,我國科技期刊建設短板突出,國際顯示度低,學術影響力弱,全國5000多種科技期刊,被國際重要資料庫收錄的只有200餘種,載文量不足3萬篇。
  • 中國科幻,離輝煌有多遠
    原標題:中國科幻,離輝煌有多遠你的科學夢因何啟迪?是一板一眼的教科書,還是引人入勝的科幻故事?恐怕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後者。科幻,是科學與藝術的交匯,是理性與感性的碰撞,它不僅是一種高效的科普方式,激發起讀者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更能促使讀者在一個更宏大的敘事背景中思索人生,探討時間,認知世界。
  • 中國科技期刊如何補短板、填空白
    記者採訪了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請他對《意見》進行解讀。缺乏有影響力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記者:科技期刊在創新發展中的作用是什麼?目前我國科研論文產出和科技期刊發展的現狀如何?科技期刊的發展存在哪些問題?
  • VR創業離現實消費有多遠 業內人士:就在眼前
    VR創業離現實消費有多遠 業內人士:就在眼前 2016-04-28 14:08:0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網4月28日電 VR創業風潮席捲全球,VR產品離現實消費還有多遠呢?
  • 中國科學院: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航母」
    就目前現實來看,我國本土科技期刊的發展,與科技事業發展、科研成果產出,以及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的目標不相適應,已成為制約科技創新發展的短板之一。  2019年,為貫徹落實《關於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中國科協等7部門聯合組織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推動科技期刊改革發展。
  • 中國科技期刊影響力首次躋身SCI世界百強
    人民網北京7月10日電(趙竹青)湯森路透集團日前發布的2015年科技期刊引證報告(JCR 2014)顯示,中國期刊國際學術影響力再創新高。由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主辦的《光:科學與應用》影響因子大幅提升至14.603,在我國位於Q1區期刊中名列第1位,在SCI收錄的8618種國際期刊中名列第95位,躋身世界百強。
  • 科學網—中國科技期刊該怎麼「辦」?
    IEEE稱將禁止華為員工作為旗下期刊雜誌的編輯和審稿人。儘管風波最終因IEEE的道歉而平息,但冷靜下來的中國科學家再次意識到發展中國科技期刊的必要性。 自1665年世界第一本科技期刊——英國皇家學會《哲學彙刊》出版至今,科技期刊在過去300多年裡,已經形成較為成熟的市場和系統。中國科技期刊「突圍」不易。
  • ...科技強國行列 中國必須擁有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領先地位的科技期刊!
    原標題:朱邦芬院士:要進入世界科技強國行列,中國必須擁有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領先地位的科技期刊!由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主辦,上海交通大學承辦。   今年9月發布的《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0)》展示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的現狀。
  • 亞太排名第一!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過20
    走出去」進入國際評價體系「走進去」擁有學術話語權「走上去」躋身頂尖之列 中國首次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上海正致力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在國際學術期刊界形成「上海樣本」樹立「中國標杆」 ■上海科技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為20.507,這是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今年
  • 《三體》小說裡的太空科技離我們有多遠?
    科學史博士、科普作家、中國科技館副研究員趙洋講解三體中的太空科技
  • 電子科技大學與世界三大科技出版商之一合辦頂級期刊子刊
    電子科技大學與世界三大科技出版商之一合辦頂級期刊子刊 記者從電子科技大學獲悉,近日德國約翰威立國際出版公司與電子科技大學在成都籤訂協議,共同創辦頂級期刊《先進材料》的子刊《信息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