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火遍b站的一個梗:網抑雲,想必大家應該略有耳聞。
這個梗是什麼意思呢?舉些例子: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人總是要分開的。叔本華說過:人,要麼孤獨,要麼庸俗,而我,既孤獨又庸俗。」
"當你回消息的速度越來越慢,和我說的話越來越少,我就知道你要走了。"
……
這些常見於某音樂軟體評論區的話語,結合正在聽的音樂,往往給人強烈的情感抒發,或是顧影自憐,或是愁怨憤懣,或是傷春悲秋。
但當人們膩煩了,再添點故作呻吟的言語,便成了『網抑雲』這麼一個嘲諷味十足的名詞。網上也迅速湧現了大量的作品,用來批判這種情景。
沒有聞過花香的人,不要武斷判決花的味道。事實上,將這些句子格式化,見之便視作無病呻吟,反而是一種病態的表現。並不是每個人都故作如此,音樂容易調動人心,內心埋藏的情感便自然而然的抒發出來,如是謀求認可卻反遭譏笑,內心是想必極不好受的。
人眼總是擅長發現美好,卻發現不了那些不那麼光鮮亮麗的地方。倘若社會形成了一種激進的看待事物的氛圍,那麼後來者便不一定願意去了解真相,而是用從眾化的眼光批評、打壓,而這是否是對某些無力發聲者的欺壓呢?當網抑雲成為了熱梗,你是否下意識的用鄙夷的眼光看待那些評論?焉知背後的真假?不想知比無知更可怕,因為前者往往包含了某種偏見。
儘管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這句話耳熟能詳,但又有幾位能說出其背後的故事呢?這句話出自日本昭和詩人『寺內壽太郎』,其父死於日俄戰爭,從小便寄人籬下,在幾個親戚間流離,長大後更是懷才不遇,在試圖自殺前便寫了首'遺言之詩',詩中便有這句話。後被太宰治所取,寫於《人間失格》之中,一度被自殺未遂的寺內壽太郎視為抄襲,內心絕望又憤懣。
顯然,這並不是一句可以拿來調侃的玩笑話,甚至惡搞改編為 「生不出人,我很抱歉」 的行為更是過分之舉。
人免不了孤獨不能自主,倘若連傾訴的機會也扼殺,未免太過殘忍。儘管許多人並不喜歡 「喪」 的氛圍,但也不應該以偏概全的惡言相向,組織對待這類行為也不應該持放任的態度,如何平息文字間的激流,如何營造一個真正平和的氛圍,是每一個把持流量的平臺都應該做的事情,如果放任不管,那些明星的 「四處圍攻」 的激進粉絲便是最好的例子。
這也警惕我們,對待流行文化要秉持獨立的思考的態度,不妨將 「娛樂」 的外衣掀開,暴露出被掩蓋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