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是要一個一個音打磨出來的。」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中國第五代作曲家代表之一賈達群在上音歌劇院說。今(12月14日)晚,他的新作、大型民族器樂協奏套曲《梨園》由知名指揮家葉聰執棒上海民族樂團在此全球首演。
《梨園》是賈達群受上海民族樂團委約創作,包括《序曲·梨園鼓韻》《隨想曲·梨園竹調》《即興曲·梨園弦詩》《狂想曲·梨園腔魂》四首作品。作曲家從川劇、崑曲、京劇、秦腔四種傳統戲曲音樂中提取素材,在架構作品結構時採用古老崑曲藝術的曲牌體程式化手法,套曲的結構原則充分體現了洋為中用的創作特色,構建既能獨立成章,又能合而為一進行表演的大型民族管弦樂作品,這一做法擴展了民族樂器的表現力與魅力。
「協奏套曲」是賈達群創立的一種大型作品體裁,套曲中包含數首為不同獨奏樂器而作的協奏類樂曲,具有統一的音樂主旨,套曲內每一首協奏類樂曲既可單獨演奏,也可集合演奏。《梨園》包含四部協奏類樂曲,分別冠以「序曲」「隨想曲」「即興曲」和「狂想曲」,先後採用中國傳統戲曲中川劇、崑曲、京劇與秦腔的音樂元素,形式為獨奏打擊樂器加上川劇鑼鼓打擊樂組合、獨奏竹笛、獨奏二胡加上京劇三大件組合、嗩吶與大型民族管弦樂團。
「用京劇的素材寫一部作品,是我多年的願望,因為我幾乎就是伴隨傳統老戲和現代新劇的曲調成長起來的。京劇的唱腔和韻味給了我難以磨滅的記憶。」賈達群出生於山城重慶,兒時經常窺視和聆聽重慶京劇團厲家班演員的吊嗓,「幾十年的積累,讓我用20天時間就完成了《即興曲·梨園弦詩》創作,這也是我音樂寫作上的一個紀錄。」
賈達群說,音樂的當代標誌與傳統韻律及個人風格的融合,始終是自己音樂創作關注的焦點和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西方管弦樂寫作經過數百年積累,已經形成諸多定式和規律,中國民族器樂管弦樂雖已擁有不少優秀作品,但在理論和實踐上還屬於起步階段,遠比西方管弦樂寫作有著更為寬廣的創新空間。民族器樂在音色和演奏技法以及在樂隊組合上所具有的獨特性、多變性、不確定性有著令人著迷和神往的魅力,值得音樂工作者作出創新性的探索實踐。」在他看來,民族管弦樂要想真正走向世界,不僅應該讓人聽起來就是東方意蘊,而且要以自身充滿現代管弦樂法的觀念和技術存在,讓更多聽眾認同,這是一部可以代表中國甚至代表世界水平的當代音樂創作。
作為上海音樂出版社委約作曲家,2019年是賈達群作品集中出版的收穫之年,大型民族器樂協奏套曲《梨園》(四部)、《賈達群弦樂四重奏作品集》(四部)及《交響舞樂·鶴鳴湖》《交響舞樂·蝶戀傳奇》《交響序曲·巴蜀隨想》《兩樂章交響曲》等12部力作先後問世,它們體裁多樣、題材豐富,創作時間長達三十餘年。這12部作品融入作曲家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思考,展現了獨特的創作風格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解讀。當晚,賈達群系列新作品首發式在上音歌劇院舉行。由上海音樂出版社與上海民族樂團合作的新作首發與全球首演,使得上海藝術家的作品出版與首演同時空相得益彰,形成上海原創、上海製作、上海發布的鏈條,讓「上海文化」品牌呈現更多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