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梁思成、南懷瑾,才明白我們這代人少了什麼

2020-08-09 清小風

一夜聽風雨,似是故人來


近日,一檔文化類節目《似是故人來》火熱開播。

節目以弘揚傳統文化為主,講述文化背後的淵源,帶我們真真切切地走進傳統文化,帶我們走進那屹立不倒的文化山脈。

魏徵在《諫太宗十思疏》有言:「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這是固本培元,這也是飲水思源,不忘傳統之根本,我們才能走得更遠。

說到先秦諸子百家,我們就會想到孔子;說到詩詞歌賦,我們就會想到李白,這是文化賦予我們的思想,也是文化給予我們的信仰。

中國人的信仰不是僅僅靠宗教支撐的,它藏在唐詩宋詞中,它藏在上下五千年延綿不息的文化傳承中,它更深藏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之中。

因為深藏於心,所以歷代先輩把興趣、把愛好、把一生都奉獻給自己的信仰,把畢生心血都投入到文化裡。

任正非說過:「世界上一切資源都可能枯竭,只有一種資源可以生生不息,那就是文化。」

不會枯竭是因為傳承;不會斷層是因為弘揚;不會破壞是因為保護。

記得南懷瑾老師在《論語別裁》中提過:「全世界人類文化思想,正陷落在癱瘓狀態,空虛貧乏。講好點是物質文明在發達;說難聽點是物質的欲望在擴張,蒙蔽了人類的智慧……因此我們對於自己文化的復興,要做承先啟後融貫中西的工作,這是刻不容緩的重大使命。」


01 情系一生唯古建

在2000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和中國建築學會共同設立梁思成建築獎,該獎項以中國近代著名的建築師和教育家梁思成先生命名。

這是當代國內建築設計最高獎項,也是對梁思成先生這一生所做事業的一種詮釋。

梁思成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求學期間,結識了建築教授古米爾。

古米爾向梁思成詢問關於中國建築的情況時,梁思成感到一絲茫然,因為據他所知,中國還從來沒有把建築當成一門學問,更別說形成文字的建築史。對此,古米爾教授也深表遺憾。

而在此期間,梁思成看到歐洲各國對中國的古建築已經有了系統的整理和研究,而且還寫出了我們中國的建築史。唯獨中國,我們這個神秘的東方古國,卻沒有自己的建築史。而且,日本的大村西崖、常盤大定和關野貞等一些學者已經對中國的建築藝術開始有了一定的研究,甚至還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梁思成手繪圖

梁思成深感建築是民族文化的結晶,更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象徵,這種危機感促使梁思成立志要寫出中國人自己的建築史。

後來,在美學業有成後,梁思成回到中國,當時為了研究《營造法式》,為了編寫《中國建築史》,梁思成深入不毛之地,做了大量的測繪和研究。

單從1932年到1937年,實地考察的足跡就已遍尋河北、陝西、山西等地。後來抗日戰爭爆發,梁思成等人又不得不暫避戰亂,逃往雲南昆明。

抵達不久,便對昆明周圍的建築進行了廣泛的調查,僅半年時間,梁思成等人就跑了35個縣,調查了七百三十餘處古建築、崖墓和漢闕等。

梁思成手繪圖

大量的實地考察,測繪和研究,加之豐富的現場經驗以及長久以來的資料研究,這為撰寫《中國建築史》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在1940年底,因為抗戰的原因,梁思成全家再次搬遷,前往四川李莊,梁思成也於1944年,在李莊順利完成了《中國建築史》的撰寫。

梁思成先生始終致力於古建築保護中國古代建築和文化遺產。他系統的調查、整理和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歷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他也曾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設計,是新中國首都城市規劃工作的推動者,建國以來幾項重大設計方案的主持者。更是新中國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的顧問。

梁思成先生,在那個時代用自己的方式,去守護心中所堅守的那份執著。

這是對文化的繼承,也是對文化的保護。「承古人之創造,開時代之生面」,這是吾輩之使命,更是發展之需要。

創造之淵源在於發展,發展之根本在於傳承,而傳承之首要則在於不忘根。


02情傾一生為文化

2006年,年近九旬的南懷瑾先生籌資創辦的太湖大學堂在蘇州市吳江區七都鎮廟港成立了,大學堂旨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同時與現代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相結合,發展認知科學與生命科學研究。

說到南懷瑾先生,其一生都在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建設與傳播,早年南懷瑾先生在臺灣的時候,發現當地人不教「四書五經」,《三國演義》要看日文版的。因為自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籤訂之後,日本統治臺灣五十年餘,推行奴化教育。所以,看到這種情況,南懷瑾先生很是著急,他認為文化是根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文化,不管經濟怎麼發展,這個社會也不能繁榮安定的。

所以,南懷瑾先生始終在傳播文化方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1969年9月,一些外籍學者專家和南懷瑾先生的弟子門生籌劃下,「東西精華協會」在美國加州成立,同年十一月,在臺北創立了「東西精華協會」總部,要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己任,後來因為經費問題以及書面文章的形式可以更好地宣傳文化,便創辦了《人文世界》雜誌社。

南懷瑾先生除了在雜誌上連載外,每一期還要以儒、釋、道為主題分別寫一篇文章。南懷瑾在雜誌上寫的文章主要以傳統文化內容為核心,再搭配一些他學生的一些文章進行發表,除了寫文章之外,他還要在每周的一、三、五的晚上到協會中授課。

後來搬遷新址後,南懷瑾先生也將講課內容進行了擴展,除去傳統學說儒、釋、道外,還講中醫學、中國建築學、詩詞歌賦等等。

南懷瑾先生還投資修建金溫鐵路,在鐵路建設好後,把自己的股權全部轉交出去,除此之外,還將自己斥資數百萬的建造而成的園林式活動中心於1996年無償捐贈給當地政府。

南懷瑾先生知道建路和建房容易,但是「建人」很難。所以,他認為傳統文化重新煥發出光彩的希望是寄託於青少年身上。所以在他看來,文化繼承和發展的根源在於教育。因此,他發起了一場「讀經運動」,活動的主題是教導兒童閱讀吟誦傳統的儒道經典書籍,如《論語》、《孟子》、《老子》、《道德經》等。

南懷瑾先生明白僅靠官方的宣傳是不夠的,還需要民眾參與進來。因此,南懷瑾先生挑選了幾個地區進行推廣。其成果使得國內許多城市加入到讀經運動中,參加人數達百萬。

在1998年,組委會正式在全國範圍內宣傳兒童讀經的理念,將其主旨和基礎向全國大眾作了介紹。同年9月,在兩岸三地的通力合作下,在北京舉辦了一次「兒童詩文誦讀交流活動」。

隨著社會各界對傳統文化傳播和幫助,兒童讀經運動的發展呈現上升的趨勢,效果顯著,影響人數眾多。

在2001年2月,國內各頂尖高校的專家學者召開了傳統文化推廣的研討會,會上對近幾年來南懷瑾先生所發起的兒童讀經運動給予高度肯定。

南懷瑾先生也真情切意的表明內心對傳承傳統文化的理想和追求,對於當前傳統文化發展面臨的狀況也發表了自己的見解,而且立志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理想始終沒有變,對於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認為根源還是在於教育,這也是為什麼南懷瑾先生創辦太湖大學堂的直接原因。


03 你什麼樣,中國就什麼樣

「讀經運動」是在傳統文化熱中出現的。對於傳統文化的發展還是要結合時代來看,可以肯定的是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是一場生生不息的發展,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人文自然結合起來也是大勢所趨。

對於當下社會的快節奏發展,人們的內心也較為浮躁,加上古文的隱晦和難懂,相應的也增加了閱讀難度,正因為如此,才使得我們必須推廣,必須去繼承和發展,將文化與當下新型產品結合起來,煥發新的生機。

正如梁啓超在《少年中國說》中提到:「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你什麼樣,中國就什麼樣!

相關焦點

  • 梁思成、南懷瑾、常書鴻:餘生不長,只能做一件事
    說到先秦諸子百家,我們就會想到孔子;說到詩詞歌賦,我們就會想到李白,這是文化賦予我們的思想,也是文化給予我們的信仰。中國人的信仰不是僅僅靠宗教支撐的,它藏在唐詩宋詞中,它藏在上下五千年延綿不息的文化傳承中,它更深藏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之中。因為深藏於心,所以歷代先輩把興趣、把愛好、把一生都奉獻給自己的信仰,把畢生心血都投入到文化裡。
  • 南懷瑾老師:如果孔門弟子少了子貢,行嗎?
    當然,子貢不但會經商致富,而且還善於運用謀略的學術而代孔子出馬,安定了魯國受侵略的危機。這個有名的歷史故事,可以自取《越絕書》來讀,就可明白其中的道理。孔子死後,在曲阜的墓地,也是子貢一手所經營的,而且他還在夫子墳上,守墓六年才離去。如果孔門高弟,都如顏淵、原憲一樣,遁世無悶,甘於清貧,孤芳自賞,行嗎?
  • 什麼是佛?南懷瑾:哪怕是信佛之人,也不一定真正明白
    其實佛對於很多人來說也是個模糊的概念,甚至大部分人會帶著迷信的眼鏡去看待信佛,認為佛是法力無邊的存在,認為依靠佛法可以憑空產生自己想要的財富和物質。其實這些都是不正確的認識。那麼什麼是真正的「佛」呢?著名的佛學家南懷瑾先生就對「什麼是佛」有自己的見解。
  • 南懷瑾:人在低谷的時候,怎麼樣才能柳暗花明?試試默念這2句話
    南懷瑾:人在低谷的時候,怎麼樣才能柳暗花明?試試默念這2句話面對複雜的人生,繁雜的人世,我們有時候會感到力不從心,不知道自己如何做才能在這紛擾的世界中,為自己找得一片光明。南懷瑾大師說:「這個世界上充滿缺憾,甚多苦難,而人與一切眾生,不但能忍受其缺憾與許多的苦難,而且仍有很多的人們孜孜向善,所以值得讚嘆」。生活在這一方天地,我們很難保證自己不受傷害,不受委屈。
  • 每天讀點南懷瑾:什麼是真正的修行
    不論怎麼說,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想成仙要修無數功德,無數善行才行。南懷瑾大師認為,其實,我們整天在這裡打坐、念經。求佛、求福報、求智慧,不也是慳貪嗎?絕對的慳貪。但是,真正學佛在哪裡學?不在你那些形式主義。也不在於你擺出一副儼然學佛修道的樣子。功德是在行上來的,不是在打坐;打坐本來在享受嘛。兩腿一盤,眼睛一閉,萬事不管,天地間還有什麼比這個更享受?這是絕對的自私自利。
  • 南懷瑾的語錄,道出了對「娑婆世界」的理解,讓人有了更深的認識
    什麼是婆娑?如果不去讀南懷瑾的回答,相信很多人都難回答的清楚,而網上說「娑婆世界」是為釋迦牟尼佛教化的世界。此界眾生安於十惡,堪於忍受諸苦惱而不肯出離,為三惡五趣雜會之所。其實對於我而言,說來說去,還是在說我們這個世界,離不開我們這個世界,也就是說離不開人的生活。
  • 為啥南懷瑾大師警示年輕人不要貿然去研究佛學?讀《金剛經》有感
    後來讀到南懷瑾先生的《金剛經說什麼》,了解到「境界」,這是個常用詞,正因為常用,所以我們不會下功夫去理解它的意思。他舉了個例子:一個人年老時,前方的路已走得差不多,總喜歡遙想往事,有時候在那兒坐著突然回想起過去的某個瞬間,還搖頭一笑,回味其中。  他這個獨坐沉浸的情緒,就是境界的一種,很難把這種感覺完全去分享給別人,這種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體悟,謂之境界。
  • 原來這才是真實的大師!身邊人還原「不一樣」的南懷瑾
    而回顧南懷瑾先生,他的家人、弟子、生前秘書等身邊人,以及熟悉並研究他的專家學者,還原了「不一樣」的南懷瑾。南懷瑾是一個怎麼樣的人?關鍵字:武俠小說都有好幾千部原老古出版社社長古國治,追隨南懷瑾40餘年。去南懷瑾家裡時,古國治曾被他家驚人的藏書數量所震撼。「裡面什麼書都有,簡直就是一個小型圖書館。」古國治說,甚至連武俠小說都有好幾千部。當時臺灣的幾大出版社都與他相熟,只要有新書出來,多是直接寄到家中,定期結帳。
  • 讀書是為了什麼?不是填飽肚子,而是為了明白人生的道理
    讀書是為了什麼?傳統中最正確的答案,便是「讀書明理」這四個字。我也很贊同,讀書不是為了做官,填飽肚子,而是為了明白人生的道理。最近,我讀了《少年南懷瑾》這本書後,也明白了「讀書明理」的意思。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南懷瑾出生到少年時代所經歷的事情。南懷瑾是一個很調皮,很貪玩的孩子。總喜歡和同學們追逐打鬧,可是,一讀起書來,就會特別安靜。在課上,總是挺直腰板,一動不動的坐在座位上,聽先生講課。先生教的內容,他都能滾瓜爛熟的背下來。南懷瑾還是個能動能靜的孩子,看到別人安靜認真的看書,南懷瑾會很羨慕,也會捧起書來讀。其實,一開始的南懷瑾,覺得讀書就是為了將來做大官,填飽肚子,而不是「讀書明理」。
  • 讀書筆記︱梁思成《中國建築史》薦讀
    ,是因為他跟林徽因令人動容的愛情;可真正認識梁思成,卻是因為《中國建築史》這本書。梁思成早年受父親梁啓超的影響,接受過正統的中國古典文化教育,後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築。回國後,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建築系,完成了第一本由中國人自己編寫的《中國建築史》,他還參與了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是一位真正具有文化視野的建築大師。我對古建的興趣,是因為「陰差陽錯」當了文物局長,才把對文物建築的關注成為了職業。
  • 南懷瑾讀《金剛經》:它揭示了人生9大真相,讓人如夢初醒
    關於人生的真相,《金剛經》中,佛陀以處世人的姿態告訴眾弟子和眾生,它告訴我們人生的終極秘密是什麼?這個世界的真相是什麼?萬物變化的規律是什麼?裡面的每一句話,都可以讓你我在每一個當下都洋溢著生命的喜悅。
  • 「鬼」怕《易經》,為何南懷瑾卻告誡世人晚上不要讀《易經》?
    但不可否認,幾千年來《易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與地位。既然民間流傳,「鬼」怕《易經》,那為何南懷瑾大師卻告誡人們晚上不要讀《易經》呢?假如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鬼,鬼又真的怕易經,那我們晚上讀《易經》豈不是更安全?
  • 南懷瑾是騙子還是高人?北大教授:他的書狗屁不通、文盲村夫才讀
    此時的南懷瑾可謂是懷揣著「屠龍術」的江湖術士,他在當時受到了很多挫折與嘲諷,但很快他的運氣就來了。1956年,他認識了杜月笙幹將楊管北,此人是當時臺灣的航運業大佬。但在結識南懷瑾的時候,這個人已經身患疾病而退居二線了,南懷瑾用了整整6年的時間才使得他徹底信服。當然,其中不乏許多神神鬼鬼的宗教傳說,這也是後來南老先生被攻擊的原因之一。
  • 南懷瑾:《金剛經》所說的,無非就是三句話,想明白了才知道人生
    讀了金剛經之後的想法是什麼,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年紀越大越明白順其自然四字的意境,過去的就讓它隨風而逝,今時今刻的我盡人事聽天命。不悔、不爭、不貪。明白了又能怎麼樣呢?有些東西還是躲不開逃不了免不掉,依舊樂此不疲的競逐鏡花美麗,為貪嗔喜惡怒著迷。的確是這樣,南懷瑾在金剛經的講座中曾經說過,金剛經所說的,無非就是三句話:一、所有相皆是虛妄。
  • 南懷瑾:這本書,一天只要讀三頁,就有用處
    我們常說「讀書破萬卷」,但想達成這個目標,假設我們能活到八十歲,也要自出生起到離世前,平均每三天讀完一卷書 ,由此看來「讀書破萬卷」難度係數高達五顆星。其實,讀書不在「量」,更在「質」。有這樣一部典籍,成為梁啓超、胡適等人的歷史入門讀物,南懷瑾也評價其「這本書,一天只要讀三頁,就有用處」,它就是《綱鑑易知錄》。
  • 南懷瑾:大師or騙子?他的書,北大教授暗諷文盲才看,是不懂讀法
    讀南懷瑾,要注意他的「佛學家」身份,與「通人」的自我定位南先生論身份,嚴格地講,只能算是佛學理論家,是修行人。南氏晚年自況,是「以亦仙亦佛之才,處半人半鬼之世。治不古不今之學,當談玄實用之間。具俠義宿儒之行,入無賴學者之林,挾帝王縱橫之術,居乞士隱淪之位」,自我定位已說的很清楚,也是有自知之明的。從世俗眼光看,他確實很「江湖」,一生遊走諸端,身份很微妙,著作更見駁雜。這是他的優勝處,也是敗筆,更是爭議點。
  • 南懷瑾的「學問」為啥飽受詬病?源於其修行人的本質
    人都說他是一個無法被歸類的曠世奇人,但他的核心身份,實為佛學家\佛教居士。他所留下的那些書,總體上就是「當代維摩詰」式的一家之言。作為讀者,我們始終需要銘記一點:看他的書,我們不能拿弘一法師的標準去衡量他,也不該搬出錢鍾書這等學問家的要求去評判他。
  • 看了梁思成這部手稿,才懂得我們離那一代知識分子有多遠
    這一年年初,還未從寒冬中徹底復甦的北平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還不到25歲,是牛津大學一名博士,研究的方向是中國問題,作為一名剛剛起步的學者,他帶著某種「模糊的設想」來到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 說實話,這個年輕的美國人完全不確定這個正在逐漸被戰火籠罩著的國家會帶給他什麼,他在中國的生活,會是什麼顏色的呢?
  • 大師南懷瑾:我這一生,一無所長,一無是處
    年少時,南懷瑾體弱多病、藥不離口,傷寒、麻疹、天花逐一生了個遍,可這並不妨礙他對成為武林高手的嚮往:由於嗜讀武俠小說,彼時的他常常模仿著書中的人物在書房偷偷練武;有一次,他在練習「倒掛金鉤」時不小心從橫梁上摔落下來,發出的巨響驚動了父母,他們這才知道兒子喜愛武功。
  • 南懷瑾:看世間任何事要輕鬆,不要嚴重
    若能在體味過人世間的辛酸苦楚之後,還能用孩童般澄澈的眸子欣賞這世間的種種美好,這才算是看透了人生。許多人究其一生,都沒有明白這一道理,並為此悵恨久之。但提及自己近視的原因,不少人都會表示,是因為學生時代讀書太多,這才影響了視力。但我國的文化國學大師南懷瑾老先生一生酷愛讀書,卻始終有著令人羨慕的好視力。而他健康用眼的秘密,不過是「看世間任何事要輕鬆,不要嚴重」這一簡單的方法罷了。但簡單方法的背後,卻蘊含著南懷瑾老先生自成一派的人生態度,擁有豐富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