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聽風雨,似是故人來
近日,一檔文化類節目《似是故人來》火熱開播。
節目以弘揚傳統文化為主,講述文化背後的淵源,帶我們真真切切地走進傳統文化,帶我們走進那屹立不倒的文化山脈。
魏徵在《諫太宗十思疏》有言:「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這是固本培元,這也是飲水思源,不忘傳統之根本,我們才能走得更遠。
說到先秦諸子百家,我們就會想到孔子;說到詩詞歌賦,我們就會想到李白,這是文化賦予我們的思想,也是文化給予我們的信仰。
中國人的信仰不是僅僅靠宗教支撐的,它藏在唐詩宋詞中,它藏在上下五千年延綿不息的文化傳承中,它更深藏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之中。
因為深藏於心,所以歷代先輩把興趣、把愛好、把一生都奉獻給自己的信仰,把畢生心血都投入到文化裡。
任正非說過:「世界上一切資源都可能枯竭,只有一種資源可以生生不息,那就是文化。」
不會枯竭是因為傳承;不會斷層是因為弘揚;不會破壞是因為保護。
記得南懷瑾老師在《論語別裁》中提過:「全世界人類文化思想,正陷落在癱瘓狀態,空虛貧乏。講好點是物質文明在發達;說難聽點是物質的欲望在擴張,蒙蔽了人類的智慧……因此我們對於自己文化的復興,要做承先啟後融貫中西的工作,這是刻不容緩的重大使命。」
在2000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和中國建築學會共同設立梁思成建築獎,該獎項以中國近代著名的建築師和教育家梁思成先生命名。
這是當代國內建築設計最高獎項,也是對梁思成先生這一生所做事業的一種詮釋。
梁思成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求學期間,結識了建築教授古米爾。
古米爾向梁思成詢問關於中國建築的情況時,梁思成感到一絲茫然,因為據他所知,中國還從來沒有把建築當成一門學問,更別說形成文字的建築史。對此,古米爾教授也深表遺憾。
而在此期間,梁思成看到歐洲各國對中國的古建築已經有了系統的整理和研究,而且還寫出了我們中國的建築史。唯獨中國,我們這個神秘的東方古國,卻沒有自己的建築史。而且,日本的大村西崖、常盤大定和關野貞等一些學者已經對中國的建築藝術開始有了一定的研究,甚至還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梁思成手繪圖
梁思成深感建築是民族文化的結晶,更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象徵,這種危機感促使梁思成立志要寫出中國人自己的建築史。
後來,在美學業有成後,梁思成回到中國,當時為了研究《營造法式》,為了編寫《中國建築史》,梁思成深入不毛之地,做了大量的測繪和研究。
單從1932年到1937年,實地考察的足跡就已遍尋河北、陝西、山西等地。後來抗日戰爭爆發,梁思成等人又不得不暫避戰亂,逃往雲南昆明。
抵達不久,便對昆明周圍的建築進行了廣泛的調查,僅半年時間,梁思成等人就跑了35個縣,調查了七百三十餘處古建築、崖墓和漢闕等。
梁思成手繪圖
大量的實地考察,測繪和研究,加之豐富的現場經驗以及長久以來的資料研究,這為撰寫《中國建築史》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在1940年底,因為抗戰的原因,梁思成全家再次搬遷,前往四川李莊,梁思成也於1944年,在李莊順利完成了《中國建築史》的撰寫。
梁思成先生始終致力於古建築保護中國古代建築和文化遺產。他系統的調查、整理和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歷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他也曾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設計,是新中國首都城市規劃工作的推動者,建國以來幾項重大設計方案的主持者。更是新中國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的顧問。
梁思成先生,在那個時代用自己的方式,去守護心中所堅守的那份執著。
這是對文化的繼承,也是對文化的保護。「承古人之創造,開時代之生面」,這是吾輩之使命,更是發展之需要。
創造之淵源在於發展,發展之根本在於傳承,而傳承之首要則在於不忘根。
2006年,年近九旬的南懷瑾先生籌資創辦的太湖大學堂在蘇州市吳江區七都鎮廟港成立了,大學堂旨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同時與現代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相結合,發展認知科學與生命科學研究。
說到南懷瑾先生,其一生都在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建設與傳播,早年南懷瑾先生在臺灣的時候,發現當地人不教「四書五經」,《三國演義》要看日文版的。因為自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籤訂之後,日本統治臺灣五十年餘,推行奴化教育。所以,看到這種情況,南懷瑾先生很是著急,他認為文化是根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文化,不管經濟怎麼發展,這個社會也不能繁榮安定的。
所以,南懷瑾先生始終在傳播文化方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1969年9月,一些外籍學者專家和南懷瑾先生的弟子門生籌劃下,「東西精華協會」在美國加州成立,同年十一月,在臺北創立了「東西精華協會」總部,要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己任,後來因為經費問題以及書面文章的形式可以更好地宣傳文化,便創辦了《人文世界》雜誌社。
南懷瑾先生除了在雜誌上連載外,每一期還要以儒、釋、道為主題分別寫一篇文章。南懷瑾在雜誌上寫的文章主要以傳統文化內容為核心,再搭配一些他學生的一些文章進行發表,除了寫文章之外,他還要在每周的一、三、五的晚上到協會中授課。
後來搬遷新址後,南懷瑾先生也將講課內容進行了擴展,除去傳統學說儒、釋、道外,還講中醫學、中國建築學、詩詞歌賦等等。
南懷瑾先生還投資修建金溫鐵路,在鐵路建設好後,把自己的股權全部轉交出去,除此之外,還將自己斥資數百萬的建造而成的園林式活動中心於1996年無償捐贈給當地政府。
南懷瑾先生知道建路和建房容易,但是「建人」很難。所以,他認為傳統文化重新煥發出光彩的希望是寄託於青少年身上。所以在他看來,文化繼承和發展的根源在於教育。因此,他發起了一場「讀經運動」,活動的主題是教導兒童閱讀吟誦傳統的儒道經典書籍,如《論語》、《孟子》、《老子》、《道德經》等。
南懷瑾先生明白僅靠官方的宣傳是不夠的,還需要民眾參與進來。因此,南懷瑾先生挑選了幾個地區進行推廣。其成果使得國內許多城市加入到讀經運動中,參加人數達百萬。
在1998年,組委會正式在全國範圍內宣傳兒童讀經的理念,將其主旨和基礎向全國大眾作了介紹。同年9月,在兩岸三地的通力合作下,在北京舉辦了一次「兒童詩文誦讀交流活動」。
隨著社會各界對傳統文化傳播和幫助,兒童讀經運動的發展呈現上升的趨勢,效果顯著,影響人數眾多。
在2001年2月,國內各頂尖高校的專家學者召開了傳統文化推廣的研討會,會上對近幾年來南懷瑾先生所發起的兒童讀經運動給予高度肯定。
南懷瑾先生也真情切意的表明內心對傳承傳統文化的理想和追求,對於當前傳統文化發展面臨的狀況也發表了自己的見解,而且立志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理想始終沒有變,對於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認為根源還是在於教育,這也是為什麼南懷瑾先生創辦太湖大學堂的直接原因。
「讀經運動」是在傳統文化熱中出現的。對於傳統文化的發展還是要結合時代來看,可以肯定的是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是一場生生不息的發展,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人文自然結合起來也是大勢所趨。
對於當下社會的快節奏發展,人們的內心也較為浮躁,加上古文的隱晦和難懂,相應的也增加了閱讀難度,正因為如此,才使得我們必須推廣,必須去繼承和發展,將文化與當下新型產品結合起來,煥發新的生機。
正如梁啓超在《少年中國說》中提到:「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你什麼樣,中國就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