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盛唐著名詩人,是與高適、岑參、王之渙齊名的「四大邊塞詩人」之一,是有著「詩家天子王江寧」美譽的「七絕聖手」,他的七絕在唐代無論質量還是數量堪稱第一(可能有人認為李白七絕更厲害,但是王昌齡的七絕可不比李白弱啊,初唐七絕僅七十七首,盛唐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齡七十四首,幾乎佔了六分之一。)。
在藝術風格上,他的七絕以委婉含蓄為主要特色,表現曲折,意境深遠。其中不少是用比興、寄託手法,抒寫了詩人對現實的揭露和幽怨。他反對意與景的分離:「若一向言意,詩中不妙及無味。景語若多,與意相兼不緊,雖理通亦無味。」他很重視情與景的結合,認為:「凡詩,物色兼意下為好。若有物色,無意興,雖巧亦無處用之。」因此,他的詩充滿了意境之美!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欣賞下七絕聖手——王昌齡的巔峰之作。
1、《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句詩聲調高昂,氣勢雄渾,也足以統攝全篇。上過學的對它應該都不會陌生吧!
2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振,匣裡金刀血未乾。
又是一首著名的《出塞》詩,這首詩抒寫自信、進取、開拓為特徵的傳統尚武精神,風格剛健、清新。詩人描寫戰爭的勝利,不在於字面,而在於構成一種氣氛。以「騮馬」「沙場」「鐵鼓」「金刀」等戰爭意象串成一系列戰鬥生活的畫面,戰鬥的激烈與戰場的肅殺盡在其中。
3、《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相信你一定會背這首名作。
4、《閨怨》
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王昌齡善於用七絕細膩而含蓄地描寫宮閨女子的心理狀態及其微妙變化。這首《閨怨》和《長信秋詞》一起是王昌齡素負盛譽的閨怨詩作。邊塞詩人認真起來閨怨詩也不在話下啊!(王昌齡詩作成就中邊塞詩第一,閨怨詩第二還是很有道理的)
5、《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送別詩中的精品。詩的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首兩句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託送別時的孤寂之情;後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朗胸懷和堅強性格。全詩即景生情,寓情於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6、《聽流人水調子》
孤舟微月對楓林,分付鳴箏與客心。
嶺色千重萬重雨,斷弦收與淚痕深。
彈到激越處,箏弦突然斷了。但聽者情緒激動,不能自已。這裡不說淚下之多,而換言「淚痕深」,造語形象新鮮。《詩藪》稱之為「連城之璧,不以追琢減稱」,可謂知言。
7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從描寫看,詩人所選取的對象是未和敵軍直接交手的後續部隊,而對戰果輝煌的「前軍夜戰」只從側面帶出,這是打破常套的構思。如果改成從正面對夜戰進行鋪敘,就不免會顯得平板,並且在短小的絕句中無法完成。現在避開對戰爭過程的正面描寫,從側面進行烘託,就把絕句的短處變成了長處。
8、《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這是一首經典送別詩,詩人通過樂觀開朗的詩詞來減輕柴侍御的離愁。而實際上自己卻是十分傷感。這種「道是無情卻有情」的抒情手法。更能表達出詩人濃濃的離愁。
王世貞評價:七言絕句,少伯與太白爭勝毫釐,俱是神品。
岑參:少伯天才流麗,音唱疏遠。
焦宏:龍標、隴西,真七絕當家,足稱連壁。
聞一多:王昌齡為盛唐詩壇「個性最為顯著」的兩個作家之一(另一個是孟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