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聖手王昌齡的八首巔峰之作

2020-12-04 文博天下

他,是盛唐著名詩人,是與高適、岑參、王之渙齊名的「四大邊塞詩人」之一,是有著「詩家天子王江寧」美譽的「七絕聖手」,他的七絕在唐代無論質量還是數量堪稱第一(可能有人認為李白七絕更厲害,但是王昌齡的七絕可不比李白弱啊,初唐七絕僅七十七首,盛唐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齡七十四首,幾乎佔了六分之一。)。

在藝術風格上,他的七絕以委婉含蓄為主要特色,表現曲折,意境深遠。其中不少是用比興、寄託手法,抒寫了詩人對現實的揭露和幽怨。他反對意與景的分離:「若一向言意,詩中不妙及無味。景語若多,與意相兼不緊,雖理通亦無味。」他很重視情與景的結合,認為:「凡詩,物色兼意下為好。若有物色,無意興,雖巧亦無處用之。」因此,他的詩充滿了意境之美!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欣賞下七絕聖手——王昌齡的巔峰之作。

1、《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句詩聲調高昂,氣勢雄渾,也足以統攝全篇。上過學的對它應該都不會陌生吧!

2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振,匣裡金刀血未乾。

又是一首著名的《出塞》詩,這首詩抒寫自信、進取、開拓為特徵的傳統尚武精神,風格剛健、清新。詩人描寫戰爭的勝利,不在於字面,而在於構成一種氣氛。以「騮馬」「沙場」「鐵鼓」「金刀」等戰爭意象串成一系列戰鬥生活的畫面,戰鬥的激烈與戰場的肅殺盡在其中。

3、《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相信你一定會背這首名作。

4、《閨怨》

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王昌齡善於用七絕細膩而含蓄地描寫宮閨女子的心理狀態及其微妙變化。這首《閨怨》和《長信秋詞》一起是王昌齡素負盛譽的閨怨詩作。邊塞詩人認真起來閨怨詩也不在話下啊!(王昌齡詩作成就中邊塞詩第一,閨怨詩第二還是很有道理的)

5、《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送別詩中的精品。詩的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首兩句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託送別時的孤寂之情;後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朗胸懷和堅強性格。全詩即景生情,寓情於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6、《聽流人水調子》

孤舟微月對楓林,分付鳴箏與客心。

嶺色千重萬重雨,斷弦收與淚痕深。

彈到激越處,箏弦突然斷了。但聽者情緒激動,不能自已。這裡不說淚下之多,而換言「淚痕深」,造語形象新鮮。《詩藪》稱之為「連城之璧,不以追琢減稱」,可謂知言。

7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從描寫看,詩人所選取的對象是未和敵軍直接交手的後續部隊,而對戰果輝煌的「前軍夜戰」只從側面帶出,這是打破常套的構思。如果改成從正面對夜戰進行鋪敘,就不免會顯得平板,並且在短小的絕句中無法完成。現在避開對戰爭過程的正面描寫,從側面進行烘託,就把絕句的短處變成了長處。

8、《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這是一首經典送別詩,詩人通過樂觀開朗的詩詞來減輕柴侍御的離愁。而實際上自己卻是十分傷感。這種「道是無情卻有情」的抒情手法。更能表達出詩人濃濃的離愁。

王世貞評價:七言絕句,少伯與太白爭勝毫釐,俱是神品。

岑參:少伯天才流麗,音唱疏遠。

焦宏:龍標、隴西,真七絕當家,足稱連壁。

聞一多:王昌齡為盛唐詩壇「個性最為顯著」的兩個作家之一(另一個是孟浩然)。

相關焦點

  • 七絕聖手王昌齡
    他的七絕在唐代無論質量還是數量堪稱第一,七絕因他及李白等人的努力,逐漸成為唐代流行的體裁,「後人無不宗之」。他就是——被譽為「七絕聖手」的王昌齡。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欣賞下「七絕聖手」王昌齡的幾首七言絕句。
  • 七絕聖手-王昌齡
    王昌齡實在是卑微的。他只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家的孩子。20歲時李白和孟浩然早已聲名遠揚,王維已經成為狀元名動京城。王昌齡卻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歸,面朝黃土背朝天,只能靠著種田來維持生計。王昌齡則從詩體上進行了新的開闢,將最豪放悲壯的情與最空曠蒼涼之景濃縮成了七言絕句,讓讀者在短小精悍的篇幅中更加具體、明了地去感受邊塞詩的魅力;不僅如此,後來經人考證:王昌齡在高適與岑參兩人還沒有開始邊塞生活之前,就已經深入邊塞。所以王昌齡更有著「邊塞詩先驅」的稱號。這幾年的邊塞生活是王昌齡邊塞之作的高峰期,每一首都很經典都是精品。
  • 盛唐著名詩人王昌齡,為什麼被世人稱作七絕聖手?
    王昌齡也是唐朝有名的詩人之一,是與高適、岑參一樣的邊塞詩派詩人,王昌齡大概出生於698年,家境貧寒,直到30歲,王昌齡才成為進士,擔任秘書省校書郎,後來被貶到嶺南一段時間後再次被調回長安。王昌齡在遊襄陽的時候,曾與孟浩然見面,後來又結識了李白,當時兩人都是在貶途中。
  • 「七絕聖手」王昌齡八首經典絕句,詩家天子,邊塞奇才!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王昌齡詩縝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
  • 「七絕聖手」王昌齡《出塞》被譽為唐代七絕壓卷之作
    王昌齡不僅是邊塞詩派的重量級人物,而且還是邊塞四詩人之一。明明是自己懷念兄弟,卻偏要從兄弟那一方來寫,更顯出他的思鄉之切。王昌齡這首詩,和王維那首詩,頗有異曲同工之妙。王昌齡尤其擅長七絕,所以獲得了「七絕聖手」的稱號。七絕聖手,多麼響亮的名號。由此可見,他的七絕在唐詩中有多麼的牛。
  • 唐朝被稱之為七絕聖手的王昌齡,他的一生經歷了什麼
    大家好,我是百家作者,今天要給大家講的是唐朝被稱之為七絕聖手的王昌齡,他的一生經歷了什麼!說到我國歷史上的詩人,有一人有個十分響亮的稱呼,七絕聖手!那麼是誰能擁有如此稱呼那,而這個人就是唐朝的大詩人——王昌齡,而這個稱號也不是白白的得來的,正所謂盛名之下無虛士,因為王昌齡最拿手七言絕句從景下手,他的詩句通常能讓人聯想戰爭的殘酷,詩中慷慨激昂實乃珍品,被後人稱之為唐人七絕大壓卷之作,所以王昌齡才被稱之為七絕聖手。
  • 「七絕聖手」王昌齡二十首「七絕」:一片冰心在玉壺
    「七絕聖手」王昌齡二十首「七絕」:一片冰心在玉壺少伯就是王昌齡。盛唐七絕詩有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齡七十四首,幾乎佔了六分之一。因此,王昌齡被後人稱為「七絕聖手」。王昌齡的七言絕句主要有三種類型:邊塞詩、閨怨詩和送別詩。
  • 從壯懷激烈的《出塞》,去體悟「七絕聖手」王昌齡的邊塞豪情
    從壯懷激烈的《出塞》,去體悟「七絕聖手」王昌齡的邊塞豪情以「詩」為美是我國古代文學的一大特色,從先秦時期的《詩經》再到《唐詩三百首》,一首首寓意深刻的經典詩文,不僅記錄了歷朝歷代的文學發展之路,同時也反映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特色。
  • 七絕聖手是誰 被稱為七絕聖手的是誰
    古代的很多詩人都有自己的稱號,例如李白被稱為「詩仙」,李賀被稱為「詩鬼」,那麼被稱為「七絕聖手」的是誰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七絕聖手是誰  王昌齡被稱為」七絕聖手「,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王昌齡,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人。
  • 解讀七絕聖手王昌齡
    王昌齡(698~約756年)字伯安,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一說京兆(今陝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727年)王昌齡考中進士,步入仕途。初補秘書郎,授江寧縣丞又因事貶為龍標尉,故世稱王江寧、王龍標。後為潦州刺史閭丘曉所殺,結局悲慘。
  • 「七絕聖手」王昌齡,這7首代表作不可不背!
    ——《涼州詞》今天小仙來和大家聊聊王昌齡和他的代表詩作。除了是邊塞詩的代表詩人之外,王昌齡還有一個外號:七絕聖手,意思就是他非常擅長寫七言絕句。那王昌齡又怎麼敢稱「七絕聖手」呢?看完下面這7首七絕,你可能就清楚了。出塞二首·其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 「七絕聖手」王昌齡,最終卻負屈含冤而死
    王姓自古就是大姓,在唐朝時期,不僅有寫「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的王之渙,和寫「葡萄美酒夜光杯」的王翰,還有一位被譽為「七絕聖手」。七言絕句屬于格律要求比較嚴格的近體詩,能把它寫出來就不容易,更何況登峰造極。「聖」這個字絕對不是吹噓,整個盛唐,有兩個人寫七言絕句最好,其中一個是李白,而另外一個就是今天我們要說的王昌齡。
  • 「七絕聖手」王昌齡死因竟然是被人嫉妒而慘遭殺害,可悲可嘆
    他就是被後人稱為「詩家天子」、「七絕聖手」、「四大邊塞詩人」之一的王昌齡。其實相信不少詩詞愛好者對王昌齡並不陌生,甚至小學生應該都聽過他的大名,畢竟《芙蓉樓送辛漸》、《出塞》等都是家喻戶曉的詩歌佳作。他的一生致力於邊塞詩和七絕的創作。在七絕方面,初唐七絕僅七十七首,盛唐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齡七十四首,幾乎佔了六分之一。
  • 「七絕聖手」王昌齡,將盛唐時期的邊塞詩,寫出了中晚唐的味道
    極高的質量,也使得王昌齡在盛唐詩壇乃至之後的時代裡被人極為推崇,甚至給出了「七絕聖手」等美譽。與眾不同的「邊塞」風格,有著超越時代的遠見說起「邊塞」這個題材,其實起源很早。《詩經·秦風·無衣》中「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被傳唱了非常久,《大秦帝國》系列的電視劇裡也經常演唱。
  • 王昌齡:被低估的七絕聖手,被妄殺的詩家天子
    對於現代人來說,王昌齡絕對是被低估的詩人。他在當時就被稱為「七絕聖手」,在七言絕句方面可以與李白爭輝,《出塞》更是被推為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又被稱為「詩家天子王江寧」。「天子」一詞,在那個時代是絕對不敢隨便稱呼的,可見地位之高。
  • 王昌齡:不忘初心的「七絕聖手」
    此詩的作者王昌齡是一名優秀的邊塞詩人,他生於唐朝,因擅長寫七絕詩而被稱為「七絕聖手」。他出身貧困,生命經歷過數種不同身份和生活,從少時的種地農民到嵩山學道弟子,從出徵邊塞的志士到高中進士的校書郎,後又慢慢走向了無故被貶四處輾轉的漂泊人生。
  • 「七絕聖手」王昌齡死於非命,究竟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
    作為唐朝的知名自媒體大V,王昌齡在詩之一途上頗有成就,其邊塞詩極富盛名,人稱「七絕聖手」,放在今天怎麼也得有個三五百萬粉絲。在寫詩之餘,他還喜歡和李白、孟浩然、王維、王之渙等人搞聯動,時不時就聚餐喝酒、互相唱和,深諳收割粉絲熱情的門道,在江湖上動不動就整一段佳話,逸聞韻事可以說是相當之多。
  • 王昌齡的一首《出塞》,為何被評為「唐詩七絕的壓軸之作」?
    而今天想和大家談論的是被稱為「四大邊塞詩人」之一的王昌齡。王昌齡被世人尊稱為「七絕聖手」,其詩句壯美,有著大氣磅礴的意蘊。在其詩中你會感到包羅萬千,王昌齡有一首《出塞》被明代詩人李攀龍評為唐詩七絕的壓軸之作,今天筆者就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這一首詩為何能獲得如此高的評價?
  • 七絕聖手王昌齡被貶,李白和孟浩然各作一首經典詩相送,高下立見
    今天小編就來說一說七絕聖手王昌齡、詩仙太白、孟浩然之間的友誼。王昌齡和孟浩然相識得要早一些,孟浩然比王昌齡大了9歲,一生布衣的孟浩然十分欣賞王昌齡的灑脫。孟浩然51歲時,王昌齡來路過襄陽,倆人把酒言歡,也就是這場酒宴,本已染重疾的孟浩然因沒忌口喪命。
  • 是春風十裡的杜牧,還是七絕聖手王昌齡?
    王昌齡在世時就享有詩名,被譽為「詩家夫子王江寧」,把他比作詩歌中的孔子,後人還稱他為「七絕聖手」。絕句這種形式在王昌齡以前並不是最常見的詩體。南北朝時期都是以長篇大作,或是五言詩為主流,當時的鮑照開始大力的推廣七言的詩。到了唐朝初期,絕句也不是很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