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保護新聞自由!」8月26日,瑞典《每日新聞報》高呼口號,旗幟鮮明地站在了支持英國《衛報》、抗議英國政府干涉新聞自由的隊伍中。就在此前幾天裡,國際記者組織、歐盟官員及另外幾家北歐媒體,都表明了同樣的立場。
據《衛報》講述,從6月開始,英國政府為制止其幫助斯諾登公布機密文件,採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甚至以反恐名義公開拘留《衛報》記者格倫·格林沃爾德的同性伴侶戴維·米蘭達,引來新聞界公憤。
然而,在國際同行義憤填膺的同時,英國媒體卻陷入了異樣的沉默。
拘留米蘭達「深刻打擊了新聞自由」
8月18日上午,29歲的巴西人米蘭達在倫敦西斯羅機場,被警方扣留長達9小時一事,引起新聞界公憤。
在英國《衛報》看來,以反恐法令為幌子質詢米蘭達的倫敦警方,並非懷疑他是恐怖分子,因為詢問重心是米蘭達的伴侶——格林沃爾德與《衛報》對斯諾登一事的報導。
警方稱,米蘭達攜帶的數千頁材料含有高度敏感內容,一旦洩露,將給英國公共安全及民眾生命帶來嚴重威脅。不過在《衛報》看來,這些文件都是「新聞素材」。
事實上,在過去3個月中,米蘭達在格林沃爾德的報導過程中的確功不可沒。
由於斯諾登將機密文件分別洩露給格林沃爾德和美國電影製片人蘿拉·普瓦特拉斯,兩人需要保持較為密切的交流。就在被拘前不久,兩人的「材料信使」米蘭達還在德國會見了蘿拉,機票費用由《衛報》報銷。
機場的一幕,並非英國當局針對《衛報》的惟一行動。該報總編阿蘭·羅斯布萊德格在專欄中寫道,編輯部自6月以來一直受到政府施壓,要求其上交或銷毀斯諾登的機密文件。
7月20日,在兩名政府安全人員的監督下,《衛報》被迫毀壞編輯部的硬碟,羅斯布萊德格稱之為「《衛報》歷史上最怪異的時刻」。
他認為,政府採取這些「令人不安的行動」,是在濫用反恐法令,阻礙合法新聞活動。格林沃爾德則更加直言不諱,他稱拘留米蘭達是來自政府的恐嚇,是「對新聞自由和新聞採訪流程的深刻打擊」。
英政府「損害了全球的新聞自由」
《衛報》的遭遇迅速引起了世界各國,特別是新聞行業的深切關注。
8月21日,國際新聞自由監督機構「記者保護委員會」在給英國首相卡梅倫寫的公開信中,呼籲對此事進行「徹底和透明的調查」。
22日,伊朗PressTV網站報導稱,歐盟委員會秘書長、司法專員都對英國的新聞自由憂心不已,並敦促英國內政大臣停止對《衛報》施壓。
24日,丹麥《政治家報》、瑞典《每日新聞報》、挪威《晚郵報》和芬蘭《赫爾辛基郵報》等媒體聯合署名,在當天的英國《觀察家報》上發表了寫給卡梅倫的公開信。
「警察宣布進行刑事調查,這令人深感不安。」他們警告道,「這意味著這些行為的影響可能遠遠超出英國邊界,損害全世界的新聞自由。」文章指出,由於英美在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列,加之在現代歷史中長期扮演民主和自由的守護者,這一「利用反恐法令侵害媒體、個人自由的行為」顯得尤為嚴重。
「伊朗等國破壞硬碟或迫害記者,是由於這些國家的獨裁統治;而當我們做同樣的事,那恐怕就是在維護民主。」文章不無諷刺地寫道。
這一觀點得到了挪威《晚郵報》的認同。「我們對此深感失望,」該報社論稱,「一個有著驕傲的自由傳統的國家,丟掉了幾乎所有原則來打擊所謂恐怖主義。」
該報認為,相比獨裁體制對挑戰其壟斷權威的媒體、機構和個人的打擊,英政府的行為沒有什麼兩樣。
挪威編輯協會助理秘書長阿爾尼·詹森在給羅斯布萊德格的信中寫道,「我們非常關心發生了什麼,這是對整個新聞自由的打擊,不僅是英國,而且包括歐洲和美國」,「當政府阻止新聞記者工作時,我們需要分享《衛報》的經驗」。
英國媒體一片沉默
8月22日,英國高等法院對米蘭達投訴政府案作出臨時裁決:制止政府和警方「監視、拷貝或分享」扣押米蘭達期間沒收所得的數據,但可基於國家安全理由加以詳查。
歐盟Presseurop網站稱,這意味著政府有權查閱相關材料,調查米蘭達是否企圖或已經從事恐怖主義行動,但必須在7天內證明其確實對英國國家安全存在威脅。英國獨立警察投訴委員會(IPCC)正調查警方是否濫用了反恐權力。
北歐新聞行業為米蘭達和新聞自由的「暫時勝利」感到高興。但在英國,一些媒體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觀點。
記者保護委員會執行董事喬爾·西蒙在給卡梅倫的公開信中寫道:「當《衛報》的新聞工作受到英美政府的雙重夾擊時,我們可能指望其餘的英國媒體團結一致,捍衛新聞自由。」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過去幾天中,英媒表現出了「震耳欲聾的沉默」,很少有關於此事的報導,更別提支持性的言論。這一趨勢直到今天仍在繼續。
在為數不多的幾篇講到米蘭達被拘留、政府破壞硬碟的報導中,《衛報》反而受到了攻擊。史蒂芬·格洛弗在《每日郵報》的報導中,暗示《衛報》不愛國;丹·霍奇斯、蒂姆·斯坦利和路易斯·門施等《每日電訊》報的大多數評論員,也對《衛報》持批評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