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政府被指侵犯新聞自由

2020-12-19 青年參考

英國政府被指侵犯新聞自由

本報記者 高珮莙 《 青年參考 》( 2013年08月28日   09 版)

    米蘭達在機場接受記者訪問

    米蘭達(右)因協助格林沃爾德傳遞機密文件而被拘留。美國白宮稱未要求英方逮捕米蘭達。

    「讓我們保護新聞自由!」8月26日,瑞典《每日新聞報》高呼口號,旗幟鮮明地站在了支持英國《衛報》、抗議英國政府干涉新聞自由的隊伍中。就在此前幾天裡,國際記者組織、歐盟官員及另外幾家北歐媒體,都表明了同樣的立場。

    據《衛報》講述,從6月開始,英國政府為制止其幫助斯諾登公布機密文件,採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甚至以反恐名義公開拘留《衛報》記者格倫·格林沃爾德的同性伴侶戴維·米蘭達,引來新聞界公憤。

    然而,在國際同行義憤填膺的同時,英國媒體卻陷入了異樣的沉默。

    拘留米蘭達「深刻打擊了新聞自由」

    8月18日上午,29歲的巴西人米蘭達在倫敦西斯羅機場,被警方扣留長達9小時一事,引起新聞界公憤。

    在英國《衛報》看來,以反恐法令為幌子質詢米蘭達的倫敦警方,並非懷疑他是恐怖分子,因為詢問重心是米蘭達的伴侶——格林沃爾德與《衛報》對斯諾登一事的報導。

    警方稱,米蘭達攜帶的數千頁材料含有高度敏感內容,一旦洩露,將給英國公共安全及民眾生命帶來嚴重威脅。不過在《衛報》看來,這些文件都是「新聞素材」。

    事實上,在過去3個月中,米蘭達在格林沃爾德的報導過程中的確功不可沒。

    由於斯諾登將機密文件分別洩露給格林沃爾德和美國電影製片人蘿拉·普瓦特拉斯,兩人需要保持較為密切的交流。就在被拘前不久,兩人的「材料信使」米蘭達還在德國會見了蘿拉,機票費用由《衛報》報銷。

    機場的一幕,並非英國當局針對《衛報》的惟一行動。該報總編阿蘭·羅斯布萊德格在專欄中寫道,編輯部自6月以來一直受到政府施壓,要求其上交或銷毀斯諾登的機密文件。

    7月20日,在兩名政府安全人員的監督下,《衛報》被迫毀壞編輯部的硬碟,羅斯布萊德格稱之為「《衛報》歷史上最怪異的時刻」。

    他認為,政府採取這些「令人不安的行動」,是在濫用反恐法令,阻礙合法新聞活動。格林沃爾德則更加直言不諱,他稱拘留米蘭達是來自政府的恐嚇,是「對新聞自由和新聞採訪流程的深刻打擊」。

    英政府「損害了全球的新聞自由」

    《衛報》的遭遇迅速引起了世界各國,特別是新聞行業的深切關注。

    8月21日,國際新聞自由監督機構「記者保護委員會」在給英國首相卡梅倫寫的公開信中,呼籲對此事進行「徹底和透明的調查」。

    22日,伊朗PressTV網站報導稱,歐盟委員會秘書長、司法專員都對英國的新聞自由憂心不已,並敦促英國內政大臣停止對《衛報》施壓。

    24日,丹麥《政治家報》、瑞典《每日新聞報》、挪威《晚郵報》和芬蘭《赫爾辛基郵報》等媒體聯合署名,在當天的英國《觀察家報》上發表了寫給卡梅倫的公開信。

    「警察宣布進行刑事調查,這令人深感不安。」他們警告道,「這意味著這些行為的影響可能遠遠超出英國邊界,損害全世界的新聞自由。」文章指出,由於英美在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列,加之在現代歷史中長期扮演民主和自由的守護者,這一「利用反恐法令侵害媒體、個人自由的行為」顯得尤為嚴重。

    「伊朗等國破壞硬碟或迫害記者,是由於這些國家的獨裁統治;而當我們做同樣的事,那恐怕就是在維護民主。」文章不無諷刺地寫道。

    這一觀點得到了挪威《晚郵報》的認同。「我們對此深感失望,」該報社論稱,「一個有著驕傲的自由傳統的國家,丟掉了幾乎所有原則來打擊所謂恐怖主義。」

    該報認為,相比獨裁體制對挑戰其壟斷權威的媒體、機構和個人的打擊,英政府的行為沒有什麼兩樣。

    挪威編輯協會助理秘書長阿爾尼·詹森在給羅斯布萊德格的信中寫道,「我們非常關心發生了什麼,這是對整個新聞自由的打擊,不僅是英國,而且包括歐洲和美國」,「當政府阻止新聞記者工作時,我們需要分享《衛報》的經驗」。

    英國媒體一片沉默

    8月22日,英國高等法院對米蘭達投訴政府案作出臨時裁決:制止政府和警方「監視、拷貝或分享」扣押米蘭達期間沒收所得的數據,但可基於國家安全理由加以詳查。

    歐盟Presseurop網站稱,這意味著政府有權查閱相關材料,調查米蘭達是否企圖或已經從事恐怖主義行動,但必須在7天內證明其確實對英國國家安全存在威脅。英國獨立警察投訴委員會(IPCC)正調查警方是否濫用了反恐權力。

    北歐新聞行業為米蘭達和新聞自由的「暫時勝利」感到高興。但在英國,一些媒體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觀點。

    記者保護委員會執行董事喬爾·西蒙在給卡梅倫的公開信中寫道:「當《衛報》的新聞工作受到英美政府的雙重夾擊時,我們可能指望其餘的英國媒體團結一致,捍衛新聞自由。」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過去幾天中,英媒表現出了「震耳欲聾的沉默」,很少有關於此事的報導,更別提支持性的言論。這一趨勢直到今天仍在繼續。

    在為數不多的幾篇講到米蘭達被拘留、政府破壞硬碟的報導中,《衛報》反而受到了攻擊。史蒂芬·格洛弗在《每日郵報》的報導中,暗示《衛報》不愛國;丹·霍奇斯、蒂姆·斯坦利和路易斯·門施等《每日電訊》報的大多數評論員,也對《衛報》持批評態度。

    「讓我們保護新聞自由!」8月26日,瑞典《每日新聞報》高呼口號,旗幟鮮明地站在了支持英國《衛報》、抗議英國政府干涉新聞自由的隊伍中。就在此前幾天裡,國際記者組織、歐盟官員及另外幾家北歐媒體,都表明了同樣的立場。

    據《衛報》講述,從6月開始,英國政府為制止其幫助斯諾登公布機密文件,採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甚至以反恐名義公開拘留《衛報》記者格倫·格林沃爾德的同性伴侶戴維·米蘭達,引來新聞界公憤。

    然而,在國際同行義憤填膺的同時,英國媒體卻陷入了異樣的沉默。

    拘留米蘭達「深刻打擊了新聞自由」

    8月18日上午,29歲的巴西人米蘭達在倫敦西斯羅機場,被警方扣留長達9小時一事,引起新聞界公憤。

    在英國《衛報》看來,以反恐法令為幌子質詢米蘭達的倫敦警方,並非懷疑他是恐怖分子,因為詢問重心是米蘭達的伴侶——格林沃爾德與《衛報》對斯諾登一事的報導。

    警方稱,米蘭達攜帶的數千頁材料含有高度敏感內容,一旦洩露,將給英國公共安全及民眾生命帶來嚴重威脅。不過在《衛報》看來,這些文件都是「新聞素材」。

    事實上,在過去3個月中,米蘭達在格林沃爾德的報導過程中的確功不可沒。

    由於斯諾登將機密文件分別洩露給格林沃爾德和美國電影製片人蘿拉·普瓦特拉斯,兩人需要保持較為密切的交流。就在被拘前不久,兩人的「材料信使」米蘭達還在德國會見了蘿拉,機票費用由《衛報》報銷。

    機場的一幕,並非英國當局針對《衛報》的惟一行動。該報總編阿蘭·羅斯布萊德格在專欄中寫道,編輯部自6月以來一直受到政府施壓,要求其上交或銷毀斯諾登的機密文件。

    7月20日,在兩名政府安全人員的監督下,《衛報》被迫毀壞編輯部的硬碟,羅斯布萊德格稱之為「《衛報》歷史上最怪異的時刻」。

    他認為,政府採取這些「令人不安的行動」,是在濫用反恐法令,阻礙合法新聞活動。格林沃爾德則更加直言不諱,他稱拘留米蘭達是來自政府的恐嚇,是「對新聞自由和新聞採訪流程的深刻打擊」。

    英政府「損害了全球的新聞自由」

    《衛報》的遭遇迅速引起了世界各國,特別是新聞行業的深切關注。

    8月21日,國際新聞自由監督機構「記者保護委員會」在給英國首相卡梅倫寫的公開信中,呼籲對此事進行「徹底和透明的調查」。

    22日,伊朗PressTV網站報導稱,歐盟委員會秘書長、司法專員都對英國的新聞自由憂心不已,並敦促英國內政大臣停止對《衛報》施壓。

    24日,丹麥《政治家報》、瑞典《每日新聞報》、挪威《晚郵報》和芬蘭《赫爾辛基郵報》等媒體聯合署名,在當天的英國《觀察家報》上發表了寫給卡梅倫的公開信。

    「警察宣布進行刑事調查,這令人深感不安。」他們警告道,「這意味著這些行為的影響可能遠遠超出英國邊界,損害全世界的新聞自由。」文章指出,由於英美在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列,加之在現代歷史中長期扮演民主和自由的守護者,這一「利用反恐法令侵害媒體、個人自由的行為」顯得尤為嚴重。

    「伊朗等國破壞硬碟或迫害記者,是由於這些國家的獨裁統治;而當我們做同樣的事,那恐怕就是在維護民主。」文章不無諷刺地寫道。

    這一觀點得到了挪威《晚郵報》的認同。「我們對此深感失望,」該報社論稱,「一個有著驕傲的自由傳統的國家,丟掉了幾乎所有原則來打擊所謂恐怖主義。」

    該報認為,相比獨裁體制對挑戰其壟斷權威的媒體、機構和個人的打擊,英政府的行為沒有什麼兩樣。

    挪威編輯協會助理秘書長阿爾尼·詹森在給羅斯布萊德格的信中寫道,「我們非常關心發生了什麼,這是對整個新聞自由的打擊,不僅是英國,而且包括歐洲和美國」,「當政府阻止新聞記者工作時,我們需要分享《衛報》的經驗」。

    英國媒體一片沉默

    8月22日,英國高等法院對米蘭達投訴政府案作出臨時裁決:制止政府和警方「監視、拷貝或分享」扣押米蘭達期間沒收所得的數據,但可基於國家安全理由加以詳查。

    歐盟Presseurop網站稱,這意味著政府有權查閱相關材料,調查米蘭達是否企圖或已經從事恐怖主義行動,但必須在7天內證明其確實對英國國家安全存在威脅。英國獨立警察投訴委員會(IPCC)正調查警方是否濫用了反恐權力。

    北歐新聞行業為米蘭達和新聞自由的「暫時勝利」感到高興。但在英國,一些媒體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觀點。

    記者保護委員會執行董事喬爾·西蒙在給卡梅倫的公開信中寫道:「當《衛報》的新聞工作受到英美政府的雙重夾擊時,我們可能指望其餘的英國媒體團結一致,捍衛新聞自由。」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過去幾天中,英媒表現出了「震耳欲聾的沉默」,很少有關於此事的報導,更別提支持性的言論。這一趨勢直到今天仍在繼續。

    在為數不多的幾篇講到米蘭達被拘留、政府破壞硬碟的報導中,《衛報》反而受到了攻擊。史蒂芬·格洛弗在《每日郵報》的報導中,暗示《衛報》不愛國;丹·霍奇斯、蒂姆·斯坦利和路易斯·門施等《每日電訊》報的大多數評論員,也對《衛報》持批評態度。

相關焦點

  • 英國應重寫新聞自由(全文)
    後來,這位卡梅倫先生當上了英國首相,而我一直沒怎麼挪窩。因此,如今面臨的前景令我有些不安——我的這位「老對頭」正打算通過一條新規,限制所有英國新聞從業人員(包括我在內)的寫作內容。想當初卡梅倫任公共關係高管時,對一些有爭議的文章,他所能做的只有投訴,而那時他就已經夠難對付了。
  • 英國新聞自由走到十字路口-青年參考
    英國《觀察家》雜誌的編輯尼爾遜振臂高呼:「現在該由報紙來決定,他們是要加入這個反自由的提議,還是站出來爭取媒體自由。」    顯然,政府和媒體已拉開了架勢,要將這場新聞監管戰役進行到底了。    民眾對新聞竊聽的厭惡,給了政府充分的理由向媒體宣戰,女王對皇家憲章的授權則是政府的有力盾牌。
  • 英國誹謗法改革與新聞自由及其借鑑意義
    摘 要:誹謗法是為了保護那些名譽權受到侵犯的人,英國為了完善誹謗法,曾多次對其進行修訂,與新聞自由關係最為緊密的就是「雷諾茲案」中「雷諾茲特權」的建立。從理論和實踐中介紹雷諾茲特權的產生、發展及改革,從而引出其對英國新聞自由的影響。
  • 「這樣的美國政府有什麼資格談論新聞自由?」
    「這樣的美國政府有什麼資格談論新聞自由?」對此,趙立堅回應,美方動輒將「新聞自由」掛在嘴邊,那就讓我們看看他們的真實表現如何——據《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在2019年年度新聞自由指數中,排名已連續三年下降。據「美國新聞自由追蹤系統」統計,僅2019年,美國就發生28起記者被拒絕參加政府公開活動的事件。
  • 外交部:美國政府粗暴打壓媒體,沒資格談「新聞自由」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提問,針對美國國務院宣布將6家中國媒體駐美機構列管為「外國使團」,美國務院發言人奧特加斯稱,世界各地的自由媒體都有義務報導真相,而中國媒體沒有「新聞自由」。中方對此有何回應?
  • 外交部舉實例列數據批美所謂「新聞自由」:美國政府有什麼資格談論...
    有記者提問:針對美國國務院宣布將6家中國媒體駐美機構列管為「外國使團」,美國務院發言人奧特加斯稱,世界各地的自由媒體都有義務報導真相,而中國媒體沒有「新聞自由」。中方對此有何回應?  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美方動輒將「新聞自由」掛在嘴邊,那就讓我們看看他們的真實表現如何。  據《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在2019年年度新聞自由指數中的排名已連續三年下降。
  • 外交部舉實例列數據批美所謂「新聞自由」:美國才是限制新聞自由的...
    有記者提問:針對美國國務院宣布將6家中國媒體駐美機構列管為「外國使團」,美國務院發言人奧特加斯稱,世界各地的自由媒體都有義務報導真相,而中國媒體沒有「新聞自由」。中方對此有何回應?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美方動輒將「新聞自由」掛在嘴邊,那就讓我們看看他們的真實表現如何。據《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在2019年年度新聞自由指數中的排名已連續三年下降。
  • 王傳寶:美聯社遭竊聽,傷了西方新聞自由
    此事迅即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如何收場,不僅將鞏固或重新界定美國新聞自由的邊界,也成為美聯社能否捍衛其視為生命的「新聞自由」的一個試金石。回顧美國新聞史,我們會發現,美國新聞自由的傳統,是在一系列與公權力鬥爭的過程中形成,並最終以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予以鞏固。但事實上,美國政府對新聞界的幹預,一直就沒有停止過。
  • 英國外交部舉辦「全球新聞自由會議」,拒絕俄羅斯媒體參加
    據俄羅斯衛星網7月6日報導,「今日俄羅斯」國際通訊社和RT電視臺主編瑪格麗特•西蒙尼揚稱,倫敦不允許RT電視臺參加有關新聞媒體自由的會議。 她在即時通訊Telegram上寫道:「我們被英國外交部舉辦的『全球新聞自由會議』拒絕了採訪資格。」 西蒙尼揚說:「我們在電話中被告知:抱歉,我們已經滿員(「對不起,沒地了。」)。『全球新聞自由論壇』沒有新聞報導的位置。
  • 虛偽才是美式「新聞自由」的本質
    一些美國政客要的不是「新聞自由」,而是一種打壓異己的工具—— 虛偽才是美式「新聞自由」的本質 ■李姝睿 10月21日美國這種基於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的惡劣行徑,不僅嚴重影響了中國媒體在美正常運轉,同時也充分暴露了所謂美式「新聞自由」的虛偽性。 媒體是各國人民加強溝通、增進了解的重要橋梁紐帶。長期以來,中國駐美國媒體秉持客觀、公正、真實、準確的原則開展新聞報導。但中國媒體卻被一些美國政客反覆針對和挑釁。 作為新聞媒體機構,本該享有合法的採訪權和報導權。
  • 美國新聞自由背後的資本自由
    美國新聞自由背後的資本自由 2017年09月13日 14:45 來源:《新聞戰線》 作者:郝月峰 字號 內容摘要:摘要:新聞自由在西方被看做「天賦人權」、自然權力、「第四權力」。
  • 中國駐英大使:英國不存在西方標榜的新聞自由,是污衊誹謗的自由
    海外網8月5日電 據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官方網站8月5日消息,8月4日,駐英國大使劉曉明接受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新聞1+1》欄目主持人白巖松直播連線專訪,就當前英國防疫情況、中英關係、華為、香港、英國涉華輿論環境等回答了提問。全文如下:白巖松:您好,觀眾朋友,歡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聞1+1》。
  • 中國外交部:美國是粗暴打壓媒體,限制新聞自由的真正黑手
    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  有記者提問,針對美國國務院宣布將6家中國媒體駐美機構列管為「外國使團」,美國務院發言人奧特加斯稱,世界各地的自由媒體都有義務報導真相,而中國媒體沒有「新聞自由」。中方對此有何回應?  「美方動輒將『新聞自由』掛在嘴邊,那就讓我們看看他們的真實表現如何。」趙立堅說。
  • 對美國「新聞自由」別太當真
    表面上看這是一種針對立法的「絕對」限制,但事實上卻忽略了國家的行政分支對新聞自由和公民言論自由的侵犯。為此,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通過運用自己對憲法的解釋權,不斷延拓媒體新聞自由的空間。就美國國內而言,新聞自由的確對其民主自由功不可沒,沒有它至少著名的「水門事件」就可能不會發生;但人們忽略的是,這種被美國政府所標榜的新聞自由價值,其實卻是美國政府自身「最不喜歡的東西」,因為這種自由本質上構成了對政府權力的直接限制和掣肘。因此,美國政府對待媒體的真實心態向來是葉公好龍,一旦出現適當的時機和藉口,政府就絕不放棄對新聞自由的利用和控制,甚至實施赤裸裸的踐踏。
  • 《政府論(第二篇)》論證英國革命
    譚宇宏(媒體人) 弗裡德裡希·馮·恩格斯曾說:「法國革命時的自由思想正是從英國輸入的,洛克是這種自由思想的始祖。」 英國革命是近代西方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是民主政治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英國哲學家洛克是這場革命的集大成者,也是17世紀英國最著名的哲學家和政治思想家。
  • 沒有「新聞自由」?外交部這樣回擊→
    他表示,近年來,美國政府對中國媒體駐美機構和人員的正常新聞報導活動無端設限、無理刁難,不斷升級對中國媒體的歧視和政治打壓。2018年12月,美方要求中國媒體駐美機構登記為「外國代理人」。趙立堅回應說,美方動輒將「新聞自由」掛在嘴邊,那就讓我們看看他們的真實表現如何——據《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在2019年年度新聞自由指數中的排名已連續三年下降。據「美國新聞自由追蹤系統」統計,僅2019年美國就發生28起記者被拒絕參加政府公開活動的事件。
  • 專家談「竊聽門」:西方媒體的新聞自由是自我標榜
    其不僅影響到了世界輿論,而且波及默多克所創立的新聞帝國。7月28日下午,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副院長範軍和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副院長劉昶共同做客人民網《從「竊聽門」事件看西方輿論格局》系列訪談,就「竊聽門」事件的起因背景,西方政府與媒體的關係等問題與廣大網友進行了在線交流。  兩位專家在訪談中表示,新聞自由的底線就是責任,沒有責任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 西方真的「新聞自由」?
    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2月10日發表評論:西方「新聞自由」歷史上是新興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的理論武器,今天是西方新聞界對抗新聞管制的有效工具,同時也是西方國家全球擴張的戰略武器。西方「新聞自由」思想肇始於英國大詩人約翰 彌爾頓。
  • 西方「新聞自由」:誰的自由?
    比如說,西方國家將新聞自由作為公民的一種基本權利,作為新聞工作的一項基本原則,強調新聞從業人員有依照事實採訪、評論和傳播新聞的自由,主張政府不能超越法律來幹預媒體的新聞自由權利等。   但西方的新聞自由觀在理論和實踐上卻陷入了誤區。
  • 為新聞自由抗爭的國家
    美國《石板》雜誌報導稱,借「維護國家安全」和防止侵犯版權的名義,除了「交換個人信息」之外,社交媒體用戶從幾乎所有新聞來源「引用、收集或概括」信息都是違法的。隨著越南網民越來越多,政府只能確保其公民只找到「正確而乾淨的信息」。    在參與新聞自由指數排名的179個國家地區中,越南只能排到第165名。    有數據稱,2013年,全球20%被捕的博客作者是越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