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虔誠的朝聖者到批判的勇士── 論顧準的思想成因及轉變

2020-12-12 鳳凰網讀書

 一

顧準無疑是上個世紀末期中國知識份子精英的代表人物之一,正如有的學者評價的那樣:「他是那個時代中國知識份子的良心。」他那科學系統,犀利冷靜,永不妥協的批判精神,今天仍具有不可思議的超前性和理性上的認知價值。

追思他的一生,我們驚奇地發現顧準是如何從一個虔誠的馬克思主義者轉變為一個充滿批判精神的真正本來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者。自覺完成這個過程是艱難的,但他痛苦地做到了。

顧準生於1915年,四年後爆發了舉世聞名的「五四」運動,當時中國正處在一個重大的歷史關頭。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三千多年來的封建專制統治,但接踵而來的是軍閥混戰。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的現實,不但使「推翻滿清,建立共和,光復中華」的理想幻滅,而且促使許許多多的仁人志士去認真思考魯迅先生當時提出的「娜拉出走後怎麼辦?」這樣一個重大的社會現實。

更迭的政權,動蕩的時局,客觀上形成了自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爭鳴以來,中國第二次思想自由的大解放,成就了日後中國現代文學史、藝術史、哲學史、思想史等領域的許多巨匠和大師,同時也造就了中國現代革命史上蔚為大觀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群體和功勳彪炳的將星雲集。這當然不是說,那時就有充分的思想自由和言論自由,1927年軍閥張作霖就殘暴地殺害了宣傳共產主義思想的李大釗,只不過連年的軍閥戰爭,使「城頭不斷變幻大王旗」,暫時無暇顧及對思想和言論的鉗制。

「五四」運動的直接導火線是「巴黎和會」上對戰勝國之一中國的瓜分,消息傳來,激起中國知識界特別是學生的強烈憤慨,以北大為代表的學生首先發起抗議示威活動,隨後發展成為全國性的愛國民主運動。

有一種觀點認為「五四」運動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神旗幟也應該是愛國主義,這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觀點,如果接受這種觀點,「五四」運動和先前林則徐的禁菸運動、義和團運動和在後的抗日救亡運動就沒有多少區分了,甚至和古代歷史上抗擊外族的鬥爭也沒有多大的區別,毫無疑問,愛國是「五四」運動的重要內容,但愛國主義不是「五四」精神的核心,更不可能成為「五四」運動的精神旗幟。

「五四」運動的核心和精神旗幟是自由和民主。作為一場自發的政治文化運動,實際上是從新文化運動開始的,而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就是在政治上反對封建專制,要求自由民主;在思想上反對封建舊禮教、舊道德,要求個性解放;在學術上反對迷信盲從、偶像崇拜,提倡科學精神;在文化上反對文言文、八古文,提倡白話文和文學革命。很顯然,這些內容實質上無一不是對自由民主的追求,只不過表現形式不同。

深刻了解這段歷史和當時的社會環境非常重要,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歷史背景對顧準今後思想的形成和以後思想的轉變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五四」運動開創了中國現代史上愛國主義運動的先河,1925年顧準親歷了「五卅」運動,這是上海人民在全國人民的支持下首次明確反對帝國主義,爭取平等權利的革命運動。聲勢浩大的群眾運動,激發了顧準幼小心靈中的愛國主義熱情,他和小夥伴們一齊用具體行動來支持「三罷」運動(罷工、罷市、罷課)和抵制外貨的運動,他們打著旗幟,拿著竹筒,走街串巷為罷工的工人募捐。此時顧準才十歲。

1926年十一歲的顧準有幸就讀由中國著名職業教育家黃炎培創辦的中華職業學校,學校以「勞工神聖,雙手萬能」為口號,教師並且經常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如「介紹帝國主義依靠租界特權,胡作非為,以及不平等條約帶給我同胞的種種災難等。青年學生經過這些教育,無不引為奇恥大辱,奮發圖強,愛國之情油然而生1。同時在那裡顧準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打下了堅實的英語基礎。

1927年夏天,因為家庭無力繼續負擔學費,顧準在中華職校畢業後,經人介紹進入由潘序倫創辦的立信會計師事物所當練習生。直至1940年顧準參加新四軍,在這漫長的十四個年頭中,除少數時間外,顧準一直在立信工作,並與潘序倫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聰明好學,勤奮努力,很快就掌握了會計學科這門知識,並攀上了學術高峰。再加上潘序倫唯才是舉,並不囿於世俗的偏見,拘泥甚麼學歷、年齡等條件,對顧準大膽提拔,委以重任。從一個練習生,顧準很快成長為一個會計學者、著作家、教授,成為立信的臺柱之一。並以此為職業掩護,從事黨的地下工作。

可以這麼說當時顧準的生活條件是比較優渥的,但為甚麼會成長為一個堅定的革命者?他的胞弟陳敏之有一段平實中肯的論述2:

三十年代初期,「九一八」、「一二八」事件相繼發生,當時國民黨政府採取的民族投降主義,對日屈膝妥協,對內矢志剿共,震撼全國;亡國的現實危險,喚醒一代青年的民族覺悟。為了尋找救國救民的有效途徑,顧準逐漸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並且採取實際行動,從組織馬克思主義秘密小組──進社,到投身到革命的行列,成為一名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他是一個會計學家,但同時又是一個共產黨人。他的人生目的是實現革命理想──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顧準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顧準擅長文字工作,參加革命後筆耕不輟,曾用化名,結合自己的職業,對當時的形勢撰寫了不少頗有創見和有影響的文章,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上海職業運動的方針政策。如1939年發表在《職業生活》第一卷第一期至第四期上的《上海職員與職業運動》一文,長達近萬字,以大量客觀的材料,詳細地分析了上海職員的現狀和開展職業運動的積極意義。

使人感興趣的是,1926年毛澤東曾經寫了一篇經典性的文章《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開宗明義地提出:「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中國過去一切革命鬥爭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為不能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攻擊真正的敵人。革命黨是群眾的嚮導。在革命中未有革命黨領錯了路而革命不失敗的。我們的革命要有不領錯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團結我們的真正朋友,以攻擊我們的真正的敵人,不可不將中國社會各階級的經濟地位及對革命的態度,作一個大概的分析。」

毛澤東把當時中國社會各階層明確劃分為:地主階級、買辦階級、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半無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通過分析各階級的經濟狀況以及由此而決定的政治立場和對革命的態度。他在半無產階級中是這樣分析店員的,「店員是商店的僱員,以微薄的薪資,供家庭的費用,物價年年增長,薪給往往須數年一增,偶與此輩傾談,便見叫苦不迭。其地位和貧農及小手工業者不相上下,對於革命宣傳極易接受。」毛澤東最後總結出:「可知一切勾結帝國主義的軍閥、官僚、買半階級、大地主階級以及附屬於他們的一部分反動知識界,是我們的敵人。工業無產階級是我們革命的領導力量。一切半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是我們最接近的朋友。那動搖不定的中產階級,其左翼可能是我們的朋友──但我們要時常提防他們,不要讓他們擾亂了我們的陣線。」從而實際上發表了中國革命的綱領。

事隔十三年後,顧準在《上海職員與職業運動》一文中,同樣採用階級的分析方法 ,詳細論述了不同階層職員的經濟狀況以及政治立場和對革命的態度。

他認為當時上海的職員大致可以分為這麼三種:舊式商店的職員(日常供給消費品的小商店)、外國洋行、外商企業的職員和在民族工廠的職員。

除了少數高級職員外,對於廣大下層職員,顧準是這樣論述的:「他們大部分收入很低,家庭負擔很重,於是這個月的收入,上個月已經花完。每到發薪這一天,買東西所賒的帳,零星的借款一還,薪水已經完了,下個月開始,重新再借債過日子。」3因此,顧準得出的結論是,「從社會地位與職工福利的觀點上講,工人與職員是絕不能劃分出來的,他們結果會屬於同一階級,也應該屬於同一階級,雖然工人是直接的價值生產者,而職員除少數高級職員如經理、工程師參加分配工人所生產的剩餘價值外,普通一般職員,或者為附屬生產過程中價值的生產者,或者為商業資本家保障分取剩餘價值。因此,職員的勞動也是我們這社會的經濟構造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是被剝削者。這就是我們在研究上海職員以前,所應該首先做出的結論:『職員與工人階級是不可分離的,職員是工人階級的兄弟』」。根據這樣的結論顧準指出:「在上海職員中他們所佔的比例是如此的大,就使他們不得不成為職員救亡運動的中堅力其量,因為如果舊式店員站在職員救亡運動之外,職員運動就不得不成為殘缺不全,充量只有一半作用的東西了。」4

我們可以看出,顧準完全是用馬克思《資本論》中「剩餘價值」的觀點來分析的。比較這兩篇文章的內容和風格,那時顧準的思想認識是完全和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保持一致的。在整個革命戰爭期間,顧準始終都是一個忠實而又虔誠的布爾什維克。

 

相關焦點

  • 顧準、遇羅克、張志新:真理不曾絕跡
    1965年姚文元在上海《文匯報》批判史學家吳晗的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一場文藝與歷史界的討論迅速引發了中國政治與社會的動蕩,持續數年。
  • 紀念王元化|許紀霖:王元化的思想底色以及理性觀的轉變
    黑格爾思想給王元化留下的第二個重要的思想遺產乃是批判的反思精神。他說:「這裡說的批判精神,就是對過去各個哲學範疇重新衡量與估價,也就是對那些未經過追究的範疇進行考核,探討這些範疇在什麼限度內具有價值與效用。」王元化很喜歡「思」,晚年的多本論集以《思辨錄》《反思錄》《近思錄》命名,思是他的生命本在,而且不是一般的「思」,而是自我批判性的反思。
  • 不同人眼中,不同的西藏,悠悠的轉經筒,虔誠的朝聖者
    納木錯是西藏最大的湖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鹹水湖,更是朝聖者心中的勝地。很多人雖然沒去過西藏,但是肯定知道西藏的佛教文化非常盛行,在西藏不論年齡大小,他們都是虔誠的佛教文化信仰者,他們一手搖著經筒,一手拿著佛珠,口誦佛號。在路上隨處可見的朝聖者,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那不紀律片《岡仁波齊》吧,在西藏這樣的朝聖隊伍有很多很多,他們雖然來自不同的地方,但是對於佛教的虔誠是相同的。
  • 「不服用」的顧準:精確地預言「文革」暴風雨
    他的孤獨,是一個認識到絕境之後,又心甘情願地停留在這個絕境當中的選擇。他曾經是最具備理想主義氣質的人,等他一旦認識到理想主義變成專制主義的根源之後,幾乎是在頭腦中把自己殺死了一次。那是血肉模糊的廝殺,一個人對過去信仰過的東西不再有敬畏之情,要經歷極大的思想危機,從「詩意的理想主義」到「轉到冷靜的分析」時,十分痛苦,他說自己像託爾斯泰筆下的列文那樣,「為我的無信仰而無所憑依」。但是他克服了。這個克服不是靠簡單的仇恨和破滅。是靠認識,推導,批判。真正的批判,批判自己曾真誠信仰,並奉獻了全部生命的東西。
  • 馬克思從生產邏輯到資本邏輯的思想轉變
    在馬克思從生產邏輯到資本邏輯的思想轉變中,歷史性思想的形成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哲學的貧困》與《致安年柯夫的信》則是這一思想形成中的重要節點。與蒲魯東等將資本主義社會看作自然社會不同,馬克思強調這一社會是一種歷史的存在,建立在這一社會基礎上的思想觀念同樣是一種歷史的存在。歷史性思想使馬克思意識到以生產邏輯為基礎的人類學意義上的哲學,並不能真正區別於政治經濟學的哲學基礎,同樣不能真正實現對近代以來的哲學、政治經濟學理論前提的批判。
  • 從應然到實然:馬克思社會批判的價值取向轉變
    作者:華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劉同舫  馬克思思想的闡發、創造與發展都建立在對原有舊哲學體系或不成熟哲學體系的批判、揚棄基礎之上,其批判的方式是有力支撐馬克思整體思想的關鍵。青年馬克思所採用的批判方式是以應然價值取向為主的批判,其批判以某一抽象的哲學概念為基點,以社會現實問題為對象,具有哲學思辨的價值傾向性以及對問題推理的應然目的性,價值批判的結果呈現為抽象的、自我設定的應然狀態。相對而言,以《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為轉折點,馬克思完成了由應然價值取向為主的批判方式向實然價值取向為主的批判方式的轉變。
  • 簡述顧準《希臘城邦制度》
    作者丨coco錦編校丨Emma顧準(1915.7.1—1974.12.3)上海人,著名思想家、經濟學家,中國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第一人。寫成《希臘城邦制度》、《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顧準文集》等。本文從為什麼寫,寫了什麼,和怎樣寫,三個方面簡單介紹顧準《希臘城邦制度》這本書。
  • 馬克思正義批判的思想邏輯
    對此,我們需要深入、透徹地理解馬克思正義批判的思想邏輯。馬克思為了澄清「私有財產是私有者的應得」「個人權利構成了正義的基石和支點」和「市民社會是天然合理的社會模型」等錯誤觀點,深入到強大的經濟事實和鮮活的生產活動中,對「應得正義論」「權利正義論」和「市民社會正義論」展開批判,澄清和闡明了私有制、權利平等、市民社會為什麼不能作為正義不容置疑的前提和基礎,以及它們為什麼不能給人類社會帶來真正的正義,並在批判中完成了實踐性和革命性的正義理論建構。
  • 現代性批判理論轉變的三重維度
    總體上看,其現代性批判理論的邏輯理路主要從以下三個維度展開,其特定走向也在它獨特的思想邏輯中不斷得以彰顯。盧卡奇以馬克思「商品拜物教」思想為邏輯起點,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指證「商品拜物教是我們這個時代,即現代資本主義的一個特有的問題」,以對商品形式的普遍性分析開啟物化現象到物化意識的批判。其融合韋伯關於合理化和官僚化社會進程的描述,將其處於中立價值判斷的合理化理論翻轉為否定意義上的物化批判。
  • 顧準:中國的思想是貧乏的
    中國傳統思想,沒有產生出科學與民主。如果探索一下中國文化的淵源與根據,也可以斷定,中國產生不出科學與民主。到現在,中國的傳統思想還是中國人身上的歷史重擔。 所以,批判中國傳統思想,是發展科學與民主所十分必須的。二、希臘思想是工商業城邦文化的產物當代西方人(例如甘迺迪、羅素、費正清)都承認,西方文明是希臘羅馬文明。分析它的成分,有希臘思想、羅馬法和日耳曼人的騎士精神。要歷數它的演化變遷,那是頭緒紛繁的。不過這三者之中,希臘思想是基本的。希臘思想,有「格物」的方面。
  • 中關村"特樓"掠影:小樓曾留下錢學森、顧準等大師背影
    除了人們熟悉的「兩彈一星」元勳錢學森和錢三強、中國實驗胚胎學的創始人童第周外,還有氣象學家趙九章、中國核物理的開拓者趙忠堯、中國實驗原子物理的奠基人王淦昌、中國放射化學奠基人楊承宗,甚至包括語言學界「一代宗師」呂叔湘和第一個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思想家顧準等人。  「少時與他們為鄰,真是一生幸事。」2006年,旅居加拿大的蔡恆勝回國,依舊青灰的磚牆讓他的記憶鮮活起來。
  • 【隨便翻翻】顧準:以色列——猶太民族的歷史
    今日從書架上抽出一本,是為96年買的《顧準文集》。當時為什麼買這本書,記得好像是歷史系的朋友極力推薦的,而13.8元的定價在當時也讓我低估了陣,畢竟當時的工資才三百多。買了之後沒認真看,裡面歷史的反思大於哲學的思考,於是就把它擱置在書架上,這一放就是二十多年。
  • 列維納斯的「他者」思想及其對本體論的批判
    笛卡爾通過自我反思確證自己,而黑格爾深刻地認識到自我意識源自"他人"的"承認",這不是一種個體的反思行為,而是來自與他者的關係。但是儘管黑格爾關於"他者"思想頗為深刻,他畢竟是"同一"哲學的代表,因此不可能具有列維納斯意義上的絕對的、不可還原於同一的"他者"。使"他者"問題具有現代哲學色彩的是現象學傳統。一方面,胡塞爾的哲學可以視為近代主體性哲學思維的極致。
  • 一論:從文化的批判走向哲學的批判 ——論卡西爾文化哲學的體系邏輯
    一、符號形式哲學的開創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實現了哲學問題的轉換——從世界問題到知識問題。卡西爾擴大康德哲學革命的意義,提出從「理性的批判」到「文化的批判」、文化知識的統一性問題。伽達默爾認為:「卡西爾把以下思想作為他的出發點,即語言、藝術和宗教是表現的『形式』,即以感性方式表達思想的東西。通過對所有這些被具體化了的精神形式的超驗反思,超驗唯心主義也許可以被提升到一種新的真正的普遍性。」
  • 從異化到物化:馬克思的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
    一馬克思將現代性的本質視為一種物化,這一對現代性本質的「透視」卻經歷了一個艱難的理論轉變過程,即實現了從異化論到物化論的邏輯轉換。實現這一轉變的關鍵環節在於現實性的社會關係取代了抽象的類本質,成為人的本質規定性。
  • 中國人30年思想觀念轉變:從"不敢富"到"求富"
    轉變之一:對財富的態度——從「不敢富」到「求富」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的思想認識從求富到怕富、不敢富,再到求富,走了一個「之」字形。  我們党進行革命的初衷,就是為了改變貧窮落後,求富強。對此,大家的認識都是很明確的。
  • 楊二先生詩歌950||西藏朝聖者.現代詩
    西藏朝聖者.現代詩無尚的莊嚴縹緲在紅山之頂,而你是匍伏在大地上的虔誠。迷茫的心裡下著悽苦的雨,混濁的眼前掠過冷漠的風。,神話裡傳說的前世的罪愆,你指望用自虐把溝壑填平。你轉山轉水轉佛塔,誰知道能否轉變你的人生?
  • 聖凱法師:論印順法師的淨土思想_佛教_鳳凰網
    作為人類的思想,總是不斷地在解決著矛盾,木村泰賢認為大乘的諸佛淨土思想就是調和這個矛盾而出現。淨土思想在印度產生,隨著經論的傳入,於是各種淨土信仰也隨著傳入中國。其中,中國人最為熟悉的是彌陀淨土信仰,其實還有彌勒淨土、阿閦佛淨土、藥師淨土等等。中國佛教在隋唐時代極其隆盛輝煌,成為佛教的黃金時代,彌陀淨土信仰也發展成為淨土宗,成為佛教八大宗派之一。
  • 《全球通史》第七版:從西方中心論到全球史觀的轉變
    在高毅看來,斯塔夫裡阿諾斯並沒有一味地把讀者拉向遙遠的過去,而是試圖讓讀者用過去的經驗反觀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從而更加清楚自身在時間洪流中的位置,進而認識到在未來我們該為何而繼續奮鬥。從十八世紀歐洲對中國文化的崇尚,轉至十九世紀工業革命的完成致使「歐洲中心論」的產生,兩次世界大戰重塑了世界的格局,終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歐洲中心論」遭到前所未有的否定,歐洲人開始重新思考自身的定位,自此開啟了「全球史觀」的路徑。
  • 建構論唯理主義與批判的理性主義之辨
    哈耶克區分了建構論唯理主義和批判的理性主義。 如果建構論唯理主義者尊重社會或者群體中每個人的偏好和基本權利,接受公共生活中推行「同意」原則,他們就不得不朝著批判的理性主義者靠攏。 二 批判的理性主義承認人的理性的局限性 哲學家波普爾是哈耶克的好友,他強調進化論的理性主義或者批判的理性主義。批判的理性主義強調真理是相對的,不能絕對把握,只能通過試錯來不斷接近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