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大地時代文化傳播(北京)聯合出品的大型歷史傳記片《孔子》,於2010年1月以賀歲片的形式在全國公映。
該片從編劇何燕江、出品人韓三平、導演胡玫,到發行公司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均屬國內「實力派」。更吸人眼球的是強大的演員陣容:周潤發、陳建斌、周迅、陸毅、任泉、姚櫓等主演,都是國內一流影視劇明星,既有實力派,也有偶像派。該片拍攝製作歷時三年,加上官方的市場推廣宣傳十分到位,十分吊人胃口。上映後的第三周,票房收入即突破億元大關,同年該片在香港、臺灣、新加坡、韓國和英國上映。
就是這樣的一部影片為什麼豆瓣影評只給5.4分呢?個人認為有以下3個原因:
一、影片自身的問題。以聖人為題材的影視劇作,本身就很難做到十全十美,否則就意味著毫無趣味,題材對象的特殊性限制了影視創作的彈性空間,也不允許過多的娛樂演繹。周潤發的演技固然屬一流,但再精湛的演技也無法以「娛樂」的方式(不要忘了,市場化的電影本身帶有很強的大眾娛樂性)去表現一個「萬世師表」的孔聖人。
整片的上半部比較緊湊,下半部就顯得十分拖沓緩滯。雖然單個畫面上非常奢華,但實際上還是缺乏視覺感,以至於整體感覺比較沉悶。有一位觀眾的觀後感是這樣描述的:「看第一遍,感覺就跟沒看過似的,寫不出觀後感來;看第二遍時,已經昏昏欲睡了。」
二、同檔期影片《阿凡達》的衝擊。在這場PK賽中,人們忽略了,《阿凡達》投資近15億人民幣,且它同時帶來的是好萊塢這一超級全球壟斷性電影產業的最新技術3D技術;而《孔子》的總投資僅有區區1.5億,儘管其製作在華語圈應算是「夢幻組合」,不過與《阿凡達》比起來,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而已。為了搶先檔期,《阿凡達》從2010年1月4日開始在內地上映,且一票難求,而《孔子》的上映晚了半個多月,都影響了電影《孔子》的觀影和票房。
三、豆瓣評分有失偏頗。只有成為豆瓣會員的那42萬用戶才有資格進行影評,而這42萬具有評分資格的用戶裡可能有專業的影評家,也有可能是你身邊某一位不懂電影、不知儒家思想為何物的「磚家」,他們只」跟著感覺走「就論心情給分,這是其一。其二,豆瓣電影的最後評分完全來自電腦程式的計算,中間沒有編輯審核,這是一個「簡單粗暴」的評分機制。會員心情好時打得「五星」和心情不好時的「一星」都被加入到簡單的計算公式中,最終變成電影的評分。這樣的評分機制多少讓人感覺不夠科學,5.4分也讓人質疑電影《孔子》真的有這麼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