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的姐姐》劇照
接到《乘風破浪的姐姐》節目組邀請電話的那一刻,陳松伶的思緒一下子回到了1975年。當時,趙雅芝主演的女性題材電視劇《乘風破浪》正在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熱播。那一年,趙雅芝21歲,《乘風破浪》是她演藝事業的開端;那一年,陳松伶不到5歲,她坐在電視機前,羨慕地看著姐姐們乘風破浪。近半個世紀的時光,也未曾衝淡這一幕的記憶。
「我那時很小,但基礎就在這兒奠定了。」陳松伶篤定地說。她雖然如今已經不太記得劇情細節,卻還能隨口哼唱起主題曲:「時時望前莫後退,人人莫愁無伴侶,迢迢路長萬裡也未覺疲累……」十年後(1985年),還是中學生的陳松伶參加了TVB舉辦的「葉倩文唱歌大賽」成為冠軍,由此開啟了她乘風破浪的演藝生涯。
而這首歌,也仿佛她的人生寫照。
電視劇《笑看風雲》
與黎明合作《天涯歌女》。
電視劇《天地男兒》
電視劇《新上海灘》
關鍵詞:半工半讀
片場鄭伊健總會問功課做完了沒
「14歲就半工半讀,很多人圍著我轉、照顧我。那時候讓我去銀行,我都不會。」
《乘風破浪的姐姐》節目裡,陳松伶談到了她剛入行時的情形,坦承自己在生活上小白的一面,但也勾勒出了一位剛入行就成為寵兒的演藝明星的日常。那時的陳松伶,確實有乘風破浪的底氣和銳氣。
才16歲,她就在電影處女作《鬼馬校園》中(1987年)擔綱女一;緊接著出演了電影《刑警本色》(1988年),該片的演員番位是——周星馳、甄子丹、陳松伶、吳鎮宇、劉江;18歲她與黎明合作電視劇《天涯歌女》(1989年),飾演一代歌后「金嗓子」周璇。此後的若干年裡,陳松伶出演了《月兒彎彎照九州》《蜀山奇俠之仙侶奇緣》《笑看風雲》《天地男兒》等經典劇集,成為TVB當家花旦。她搭檔過的男演員,從鄭伊健、郭富城、張智霖到古天樂、張家輝、羅嘉良、林保怡、鄭少秋……
不過,陳松伶和他們的交集僅限於拍戲。在她北上內地發展後,聯繫就更少了。回想當初一起拍戲的青春歲月,陳松伶記得那時大家都是新人,年紀差不多,時常互相幫忙。大家體諒她半工半讀,搭戲的演員會幫她盯拍攝進程,不拍她的戲時就催她去燈光房趕緊寫作業。和她搭戲頗多的鄭伊健,片場見面打招呼的日常就是——「你剛放學啊,功課做完了沒有?」
演藝事業前景大好,但陳松伶認為讀書更重要。如果演戲和考試發生衝突,她一定果斷選擇後者,為此推掉不少片約。在當時的大環境裡,這種堅持是個異數。「大家都覺得我很傻,因為人到80歲還可以念書,可演藝行業的機會不是每次都有的。老闆、經紀人,整天因為這個事情和我談話。」眾口一詞的勸說也沒令陳松伶退讓,她想到了偶像許冠傑、林子祥,他們都是大學畢業生。「他們的作品和呈現出來的氣質又是我那麼喜歡的,我就覺得是不是讀書的關係?」
半工半讀的陳松伶最終如願考入香港中文大學。回頭看當初的選擇和堅持,她沒有後悔——讀書對於演藝沒有直接的幫助,卻為她提供了另一個層面的支撐。「念書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基石,讓我知道明辨是非,也讓我在演戲時有了更多的參考。」演戲技巧方面,陳松伶坦言她本應去藝術學院進修,卻走了相反的路子,在表演中學習。就像她的首部電影《鬼馬校園》,全靠本能反應和現場摸索,通過不斷挨罵和表演上吃虧的地方,學到新東西。
陳松伶參加音樂劇巡演,都會隨身帶上粉絲的信。
關鍵詞:音樂劇
音樂劇演員,引以為傲的職業
「我是一名歌手、演員、音樂劇演員,出道已經有35年。」
陳松伶在《乘風破浪的姐姐》首期開場就演繹了《餓狼傳說》,經典旋律帶來的「回憶殺」讓觀眾秒回《雪狼湖》音樂劇現場。最近幾年,她一直專注於音樂劇《媽媽咪呀》的巡演。節目裡做自我介紹,她把「音樂劇演員」單獨拎出來,與歌手、演員並列。「這(音樂劇演員)是我引以為傲的職業。」陳松伶告訴新京報記者,可見音樂劇在其心目中的地位。
出道35年的陳松伶,既品嘗過少年成名的繁華喧囂,也體驗過人生至暗時刻,如今正在經歷重新開始的柳暗花明。而每一個階段,音樂劇都是她人生的見證。
2005年,她與前經紀人分道揚鑣遭遇重創,想要離開香港熟悉的環境,於是接受經紀人陳淑芬邀請參與《雪狼湖》的巡演。這是她第二次演《雪狼湖》,上一次演《雪狼湖》(1997年)時,她的演藝事業正如日中天。彼時,陳松伶剛剛因為前一年《天地男兒》《新上海灘》兩部劇的熱播,讓她紅遍華語圈。
兩次演《雪狼湖》的心境完全不同,她認為第二次狀態更好。因為1997年第一次面對這麼大型的音樂劇,她一直擔心達不到要求,擔心觀眾的反應,無形中給自己很大的壓力。到2005年再演《雪狼湖》,生活上遭遇的變化分散了注意力也分散了擔憂,呈現出來的效果反而更好。「我那時就想,工作上不要鑽牛角尖。」
談到2005年離開香港北上發展,她說,當時只想離開,並沒有明確的方向。「那個熟悉的地方讓我覺得壓力很大,就是想離開,不論去哪裡都好,可能是新加坡,也可能是舊金山,我有家人在那邊……但從來沒有想過,我會跑這麼遠。後來因為在上海工作時認識了我先生(張鐸),他給了我一種很安全的感覺。那時開始,奠定了我們感情的方向,也堅定了我北上定居和工作的想法。」
到了近兩年出演《媽媽咪呀》音樂劇,她更放鬆了。雖然排練十分辛苦,還因為普通話不夠標準留堂加練臺詞,但她與丈夫張鐸感情甜蜜,工作上得到另一半的支持,心情也更快樂。「體力上挑戰自己,聲樂上更進一步,一定要達到百老匯音樂劇的標準。我沒有覺得這是壓力,反而是更自如了。好像我的羽毛更豐盈一點,能夠掌控得更好一點。」
越過人生的那座山丘
人生的困境有時就像一座望不到頂的大山。但不管多艱險,越過之後,就是寬廣。正如《山丘》裡寫的,望著大河彎彎,終於敢放膽,嬉皮笑臉面對人生的難。現在的陳松伶,不再是那個待在家裡也要拉緊窗簾的明星。她可以隨意在北京街頭閒逛,聽的哥侃大山,幫婆婆拍拋紗巾的打卡照。陳松伶說,她以前在香港的生活狀態很憋屈,來北京之後反而活得更自在,她喜歡這裡的樸實。
生活 從憋屈到自在
——最愛坐計程車聽的哥侃大山
剛來北京時,陳松伶保持著晚上開窗睡覺的習慣。有天醒來一下床,發現腳底沙沙的,每走一步都有腳印。「原來是沙塵暴!我像個孤陋寡聞的人,不知道要關著窗戶睡覺。」陳松伶笑著回想。「它就像一位18歲的少女,每年都有不同的變化。」她用一種偏文藝的腔調形容這座城市,話語裡透著喜愛。
眼中所見常和心境有關。陳松伶以前在香港,沒有工作安排時很少出門,在家也整天拉緊窗簾,擔心狗仔隊用長鏡頭偷拍。「香港的藝人可能就會有這種壓抑感或者說恐懼感,加上人口多密度高,沒什麼隱私。確實我可以用這兩個字來形容,憋屈。」到了北京,她覺得生活得很自在,也沒有太多的人認識她,可以逛地攤,找大爺大媽聊天。
在北京,陳松伶喜歡和計程車司機聊天,也喜歡到菜市場買菜。「(坐計程車)我只要開一個頭,之後就是他們說了,好像聽相聲一樣。經常會聊買房啊,或者經過的這個地方以前是什麼樣的呀,然後聊哪裡的菜好……我能得到很多信息。」張鐸經常問喜歡聽的哥侃大山的陳松伶:「今天又坐了幾趟計程車啊?聊得開心嗎?」
陳松伶平時保持規律的健身——做tabata(一種高強度間歇訓練),一周三到四次的快走。她聽過一句話,人老了腿很重要,所以在腿部鍛鍊上下了苦功。「我現在做的很多事情都是為了防老、為了健康。我覺得如果不想看到以後自己變成什麼樣,就要從今天開始防止。」
女藝人大多對年齡有些介懷,陳松伶倒看得開。「因為真的沒得瞞,也不需要隱瞞,買機票肯定要看身份證的。生老病死是正常的現象,最主要的是能優雅健康地老去。」
陳松伶與老公張鐸。
感情 有「埋怨」更多是共鳴
——紅燒魚做成魚湯,照樣還是好吃
陳松伶2006年和張鐸因出演電視劇《血未冷》相識相戀。2011年結婚至今,他倆的相處慢慢透出了相濡以沫的味道。
在陳松伶眼中,張鐸是比較「黏人」的另一半。「我喜歡一個人走來走去,但他喜歡兩個人共同行動。甚至他喜歡的運動,也一定拉我參加。」陳松伶指的是高爾夫球,但她每每拒絕張鐸的邀請,「真的不喜歡,而且太曬了」。但這不影響張鐸陪她一起健身,一起逛菜市場。陳松伶微博上常曬自己做的美食——香茅牛腱、泰式蝦餅、鮮蝦馬蹄餛飩、筍乾可樂雞翅。被問起張鐸的廚藝,陳松伶忍不住樂了。兩人談戀愛時,張鐸頗以廚藝為傲,做過紅燒魚。「他一直打電話問媽媽怎麼做,放多少水。結果做出來的不是紅燒魚,是整鍋的魚湯。愛情的甜蜜讓我相信這個『紅燒魚』很好吃。」
陳松伶與張鐸父母也相處融洽,她覺得公婆是說東北話的開心活寶,尤其喜歡他們帶來的生活氣息:他們每天早上6點就起床出門買菜,用新鮮食材把冰箱塞得滿滿的。「他們還教我,買魚要注意,不要讓小販偷偷放很多水進去。買菜一定要上公平秤,我以前都不知道公平秤是個啥。」說起公婆,她語調裡不自覺帶了點東北味兒。每年安排一家人一起旅行,陳松伶會不嫌麻煩地幫婆婆收拾出一包的絲巾。「她到了一個地方覺得喜歡,就抽出一條絲巾來拍照。拋絲巾的動作是一樣的,但不同顏色的絲巾,情緒是不一樣的,特別有趣。」
陳松伶主演音樂劇《媽媽咪呀》中文版。
工作 有受限也有願景
——「中年演員」被淘汰,不公平也不健康
如今,定居北京的陳松伶,感情生活美滿,工作也更從容。近幾年她接的工作不算多,更能夠專注地沉浸在音樂劇《媽媽咪呀》的巡演上。她特別享受舞臺上的表演,喜歡這種能夠與觀眾直接交流的感覺。
「演一部戲,要等上映或者播出後才能知道觀眾喜愛不喜愛,都猴年馬月了。舞臺上表演,立馬就可以知道觀眾的反應,知道自己的表演有沒有問題,對自己的挑戰和衡量都是比較直觀的。如果說演唱會是歌手的終極目標,我覺得音樂劇就是演員加歌手的一個終極目標。」
很多內地女藝人都感慨過「中年危機」。陳松伶對此也頗有同感。「有流量、白瘦美和年輕感已經是一種趨勢了。這會讓實力很強的中年藝人,很少能演到適合她們的題材和角色。這有些不公平。而且這樣的淘汰,我覺得也不太健康。」
去年上映的電影《愛爾蘭人》讓她看到,影視科技的進步未來也許能化解演員們的「中年危機」。但回歸到當下,陳松伶承認因為年齡的緣故,自己在影視劇方面的發展會有點限制,未來希望在音樂劇方面有更多的作品。「我認識很多很棒的音樂人和音樂劇演員,會一起創作音樂劇,因為真的是我喜歡的。」
採寫/新京報記者 楊蓮潔 攝影/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