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茜卡2013年攝於鼓浪嶼。
黃茜卡幼時與父母。
黃茜卡今年7月以優異成績於美國南加州大學小提琴演奏博士畢業,並獲得優秀校友稱號。
今年7月,黃茜卡與美國洛杉磯夢幻交響樂團合作演出。
黃茜卡養貓愛貓。林曉雲攝
受訪者:黃茜卡
小提琴演奏家,生於鼓浪嶼,美國南加州大學小提琴演奏博士、美國Azusa Pacific大學最年輕的教授助理。
廈門網-廈門晚報訊(文/記者林曉雲 圖/黃茜卡提供)鼓浪嶼音樂傳承不斷,出生於鼓浪嶼的小提琴家黃茜卡本月成為美國Azusa Pacific大學最年輕的教授助理。
這個夏天她喜訊頻傳:5月獲得最佳USC大學榮譽傑出校友稱號;之後受邀擔任美國著名樂團新西部交響樂團、洛杉磯夢幻交響樂團的小提琴首席。
鑑於此,黃茜卡獲得了美國政府頒發的「傑出人才」榮譽,並被稱為中美文化交流的「和平使者」。
在美國儘自己所能,推廣鼓浪嶼的音樂文化
黃茜卡在美國生活學習了8年,一直很活躍。被採訪時,她總談到鼓浪嶼,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鼓浪嶼以及鼓浪嶼人與音樂之間的情結。
在美國和老師、同學聊天時,黃茜卡會很自然地聊到鼓浪嶼;參加音樂節、音樂賽事,每個人打招呼第一句都問「來自哪裡」,「每次回答『鼓浪嶼』,總能讓我滔滔不絕。」黃茜卡會介紹鼓浪嶼是很漂亮的小島,被稱為鋼琴之島,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每當別人盛讚她的演奏很棒,風格優美、音色純淨,黃茜卡就告訴對方,鼓浪嶼的小孩從小聽著海浪聲長大,鼓浪嶼鳥語花香,環境影響琴童的成長,讓演奏出來的音色純淨美好。
「出國這麼久,但鼓浪嶼給我的影響沒有削減。我所有的親戚、朋友、老師都是鼓浪嶼人,他們一路上對我的鼓勵支持很重要,我心中永遠都有鼓浪嶼。鼓浪嶼就是我的家,這最重要。」黃茜卡說,「鼓浪嶼是很純淨的小島嶼,有自己的魅力,也有神秘感。這份魅力沒辦法用語言形容,它很小,有點像一個小姑娘,帶著一點靦腆,很有氣質,需要人去愛護、發掘、發揚。鼓浪嶼需要愛它的人不斷發掘,身體力行地推廣。」
這也正是黃茜卡在美國做的事情之一,她要儘自己所能,把鼓浪嶼的音樂文化傳承下去,在國際的舞臺上分享出去。
憑實力獲財團資助無限期使用300萬元古董琴
黃茜卡出生於鼓浪嶼音樂世家,父親黃偉廉、母親蔡鷺菁都是市音樂學校的老師,外曾祖父蔡繼琨是臺灣交響樂團的創辦人和首任團長。黃茜卡4歲隨母親學習鋼琴,5歲隨父親學習小提琴。
蔡繼琨曾在鼓浪嶼生活過一段時間,細心聆聽過幼年的黃茜卡的琴聲。蔡繼琨曾獲中國音樂最高獎項「金鐘獎」的終身榮譽勳章,這枚勳章,外曾祖母劉秀灼後來傳贈給黃茜卡,她希望茜卡成長為像她外曾祖父一樣傑出的音樂家。如今,茜卡已經憑藉音樂實力,得到了認可。
黃茜卡一直使用的小提琴是一把1837年製作的古董小提琴「約瑟夫·羅卡」。它由美國南加州蒙代爾財團收藏,價值300萬元。財團將這把古董小提琴資助給茜卡使用。這些年隨著黃茜卡的成長,財團無限期地將琴留在了她的手中。
幾乎每年,黃茜卡都回鄉開音樂會。2014年第七屆鼓浪嶼鋼琴節的最後一場音樂會,黃茜卡與年輕的鼓浪嶼大提琴家卓賢,聯手臺灣鋼琴家謝承峰,獻上「浪漫與探戈」三重奏音樂會。
卓賢與黃茜卡是表兄妹,經歷也相似,同樣是鼓浪嶼音樂世家出身,兒時都在市音樂學校求學,之後都到上海學習,繼而去美國、英國深造。卓賢作為表哥,比茜卡更早一步獲得博士學位,同樣在國際舞臺上頻頻亮相。他們的聯手演出展現了鼓浪嶼音樂新生代的實力。當晚,鼓浪嶼音樂廳座無虛席。音樂會的最後一曲特意加演了《鼓浪嶼之波》,這對從鼓浪嶼走上國際舞臺的表兄妹聯袂演奏此曲時,很多人百感交集。
【最鼓浪地標】
「我家就在龍山洞洞口上,龍山洞原來是防空洞,也是鼓浪嶼居民常走的路,洞裡冬暖夏涼,人來人往,每次穿洞而過都有一種穿越的感覺。」黃茜卡說。
【連結】
愛做飯拿手菜不少
喜歡爵士樂流行樂
黃茜卡愛做飯,從可樂雞翅、啤酒鴨、義大利麵到煎牛排都拿手,號稱自己出品的菜來自「茜卡音樂廚房」。學的是古典音樂,但她還喜歡爵士樂和流行樂,經常自己作詞作曲,給小提琴協奏曲寫華彩樂段,鋼琴彈唱也是她拿手的。
她曾寫過一首勵志曲,叫《別再猶豫去練琴,趁著我們還年輕》。她歌詞裡寫到:「我沒有時間去看電視劇,我沒有時間去商場shopping,我沒有時間去玩遊戲,因為要練琴……我必須練琴,每天都練琴,永遠不放棄!別再猶豫快去練琴,趁著還年輕!」
她自彈自唱自拉,錄製了視頻,放到了網上。她說是要把這首歌「獻給為遠大前程辛苦練琴的孩子們」。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