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騏驥
來源:GPLP犀牛財經(ID:gplpcn)
2020年美國東部時間3月6日8時,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最新實時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新冠肺炎確認病例超過10萬例,達到100113例。
隨後,美股本周持續下跌,與此同時,全球資本市場也開始遭受衝擊。
那麼,中國A股及資本市場將何去何從?
對此,GPLP犀牛財經專訪了凱聯資本合伙人沈文春,並與其對中國A股資本市場及2020年的發展機遇進行了探討。
疫情衝擊下的A股資本市場
毫無疑問,疫情對中國及全球經濟產生了一定衝擊。
2020年2月29日,統計局公布的中國製造業PMI為35.7%,環比下降14.3個百分點;非製造業PMI數據更是跌到僅為29.6%,環比下降24.5個百分點。
而在美國,近日,美聯儲破例在兩次例行貨幣政策會議之間召開一次緊急會議,聲稱新冠疫情對經濟增長形成嚴重威脅,降息0.5個百分點,召開這樣的緊急會議還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第一次。
在中國,央行在春節後投放巨量流動性以緩解疫情引發恐慌對市場的衝擊,並且小幅降低中短期政策利率,推出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用於向疫情防控重點企業提供優惠貸款。
那麼,疫情究竟對A股資本市場產生了哪些影響呢?
「短期來看,當新冠肺炎開始在全球蔓延的時候,疫情衝擊了正常市場,這造成全球資本市場波動加大,未來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因此,對於A股及全球資本市場來講,2020年的走勢更加充滿不確定性。」凱聯資本合伙人沈文春告訴GPLP犀牛財經,從全球範圍看,由於新冠疫情還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疫情發展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這讓A股及全球經濟在2020年面臨一定的不確定性因素。
不過,未來行情雖然難以預料,但是目前也有一些市場趨勢被行業所公認,並帶來了與危機相對應的絕佳的投資機會。
對2020年的中國資本市場來說,目前有兩個趨勢可以確認:
1、A股板塊分歧加大,科技板塊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疫情下,我們可以看到口罩、防護服等相關板塊漲幅明顯,而旅遊業、酒店業則發展低迷,下半年這些產業是否迎來報復性反彈我們不得而知,不過,科技板塊將獲得持續發展則是一個大概率事件,比如疫情催生了機器人的需求;與線上方式結合的靈活用工模式在全社會範圍得到新的普及等。在此次疫情過程中,凱聯資本投資的多家企業也受益於疫情下新型經濟模式和新經營模式的更替,打開了業務的高速增長窗口。
2、A股定增市場迎來較大發展機會。
「凱聯資本觀察到,自從2020年2月14日,證監會發布再融資新規以來,據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2月27日,已有49家上市公司發布或修訂再融資預案,同時一大批上市公司修改定增方案。」凱聯資本合伙人沈文春介紹說。
在他看來,再融資新政頒布以來,將給投資人及上市公司帶來新的發展機會,與此同時,也有助於推進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讓定增市場再度活躍,進而形成一個上萬億規模的定增市場,這是2020年A股資本市場的一個重大變革,同時也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投資機會。
A股的確定性發展機遇:掘金A股萬億定增機會
「再融資新規下,將出現一批定增專業化基金及定增王。」
「市場進一步分化,強者恆強,腰部企業獲得最佳上升通道。」
「下半年之後,將出現CVC(企業風險投資)及併購的高潮。」
再融資新規發布後,這是所有投資人對定增市場的判斷。
2020年2月14日,證監會發布再融資新規規定,大幅減少發行主體限制,大幅縮短鎖定周期(由3年和1年縮減為18個月和6個月)。
為何再融資新規如此意義重大?
「在資本市場當中,再融資是上市公司融資的一個重要渠道,也是很多企業上市、發展壯大的一個重要融資渠道,因此,這個市場的規模在國外甚至比IPO規模還要大,比如在納斯達克,這個市場規模達上萬億美元,在中國的A股市場,曾經規模也是一度上萬億元,只是在過去兩年受到原有收緊再融資規則的限制,比如退出周期比較長等, 整個行業發展受阻,整個市場2019年的規模只有幾千萬元,2017年、2018年也是同樣冷清。現在這個市場重新開閘,相信將在2020年迎來高速發展。」凱聯資本合伙人沈文春表示,如今,在A股資本市場,企業的定增需求十分強烈,而對於投資者來講,也是機會難得,在供需雙方都需求強烈的背景下,相信2020年的A股定增市場將達到萬億規模。
對此,中金公司表示,新政調整略超預期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放寬非公開發行股票融資規模限制,擬發行的股份數量佔發行前總股本的上限20%放寬到30%;
二是調整「新老劃斷」時間點,將徵求意見時計劃按「核准批覆時點」作為新老規則劃斷點調整為「發行完成時點」;
三是強化對「明股實債」的限制,粗略估算未來12個月採取定增的上市公司可能會達到500家至1000家,數量佔A股上市公司的15%至30%。
以美的集團為例。
再融資新規發布後12天,2020年2月26日,美的集團公告,擬發行總額不超過200億元(含)的債務融資工具。募集資金將用於滿足公司生產經營需要,包括不限於償還債務、調整債務結構、補充流動資金、項目投資或重要支付等。
可以說,在疫情衝擊下,對於大部分企業尤其是A股上市公司來講,幾乎每一家都在渴求資金,而優質上市公司的快速復工復產和再投資,也將對行業鏈條的起到重要的帶動作用,從而帶來中國經濟的全面修復。
而從投資人和投資機構來講,則打開了一個不錯的投資渠道,可以充分享受企業成長紅利。
「客觀而言,中國的投資者可以選擇的投資渠道並不多:
1、房地產行業經過20年發展,且政府堅持「房住不炒」政策,這些都在降低房地產市場的吸引力。
2、資管新規逐步落地後,理財產品剛兌有序打破,這讓非標產品需求持續萎縮,帶來全社會無風險收益率的持續回落;
3、未來可以看到儲蓄資金持續流向股權和股票市場。伴隨居民資產配置習慣改變,A股有望迎來長期牛市。
以定增市場為例,如果現在投資人按照一定折扣參與企業定增,則其獲得不錯受益的概率很大,因為從歷史經驗看,市場低迷時參與定增可以獲得更好收益,因此我們認為本次新冠疫情引發的市場波動有望帶來參與A股定增的良機。」凱聯資本合伙人沈文春介紹說。
退出渠道暢通 股權投資市場的重大利好
再融資不僅開拓了一個新的市場,對中國的資本市場影響重大,同時對中國的股權市場而言也是一個重大利好。
當發展科技成為中國是A股甚至整個社會共識的時候,股權投資機構,包括凱聯資本對人工智慧、高端裝備製造等硬科技領銜的科技創新領域布局也同時持續加速,然而,在過去,由於種種客觀原因,中國股權投資市場的退出案例數量僅為投資案例數量的約1/5,科技企業投資的退出難成為行業共識。
再融資新規的頒布則讓股權投資機構的退出難題得到緩解。
「這次疫情讓凱聯資本一直關注的遠程醫療、遠程辦公、大數據、雲計算等行業都獲得了高速發展,創新模式成為社會共識,然而,具體到這些創新公司,它們很多屬於智力密集型公司,很難從傳統渠道,比如銀行獲得資金,需要從資本市場或者股權市場進行直接融資,再融資新規之後,這讓這些創新企業的融資全面鬆綁,這些新經濟公司不僅可以從資本市場獲得資金,而且還讓早期參與投資的股權投資機構通過再融資實現儘快退出,一二級市場聯動,大大緩解了股權市場退出難這一難題。」凱聯資本合伙人沈文春表示說。
據其介紹,通常,投資機構退出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併購,這是國外股權投資的主流退出渠道,通常佔據其退出的一半以上;另外一種則是上市,不過這個比例並不高,再融資推出後,這讓股權投資通過併購退出更加容易實現。
以凱聯資本為例,凱聯資本曾與某A股上市公司聯合發起行業併購基金。該基金曾參與投資某新三板公司的定增計劃,後來該公司通過上市公司的再融資成功實現併購退出。
「這是我們的切身體會,那就是參與定增投資的時候一定要規範運作,一定要充分進行信息披露,同時價格還要公允,加強與監管層溝通,這樣公司及機構投資人才能幫投資人帶來真實的價值,才能夠獲得長遠發展。」這是沈文春的切身體會,雖然定增市場發展潛力巨大,也讓投資機構擁有了很好的退出機會,為了機構及企業能夠長遠發展,A股定增投資一定要規範化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