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藝術的標準困擾了很多人,很多人對藝術品不敢下手、無從下手,就是因為不了解藝術的標準。因此無論是藝術投資,還是藝術收藏,了解藝術的標準都十分重要。
如果你對藝術的標準存在各種各樣的困惑,可靜心聽完這段音頻,可能會讓你對藝術的標準瞭然於胸,也希望對你在藝術的認識和探究上所有幫助。
很多人說藝術是沒有標準的,就是憑喜好,喜歡什麼,什麼就是好的。其實藝術是有標準的,藝術的標準不能憑個人喜好來判斷的。如果只是裝飾門面或者放在家裡,可以憑自己喜好,但如果是系統的收藏,或者要做投資,甚至要做藝術館,那就不能憑喜好來判斷,而必須要真正搞懂藝術的標準。
藝術的標準是在藝術發展的歷程中,所有的藝術家、評論家,還有藝術行業的精英,大家共同建立起來的標準,這個標準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所以,今天也有今天的藝術標準。而這個標準無論是在教學上、行業交流上,還是拍賣的選擇標準上,以及展覽的選擇標準上,都是適用的。雖然每個專家、每個學校所表達的標準會有一定差異,但是整體上的大原則是一致的,是有共通性的。
一、學術標準
藝術標準主要分「學術標準」和「實用標準」。一般人更多理解的是實用標準。而實際上,要先清楚學術標準(這個也是相對難理解的部分)。學術標準包括幾個內容:第一是學術本身,第二是思想,第三是文化,第四是審美。
1.學術——繼承傳統並創新
先說學術本身,核心就兩點,一個是傳統,一個是創新。傳統與創新這兩點好像矛盾,其實並不矛盾。尤其是中國的藝術,傳承跟創新一樣重要。不管多優秀的藝術家,創作的作品有多好,如果沒有文化的傳承,沒有歷史的傳承,完全是自己獨創的東西,往往也是不被接受的。比如書法,如果寫出一個很奇怪的書法,從來沒見過的字體,完全獨創的一種字體,是沒有根據、沒有由來的書法。這是創新,但是沒有傳承,沒人能看得懂,沒人會認為這是中國字。徐斌曾經做過天書,那也不是中國字,但他不是作為書法,而是作為裝飾藝術範疇。這種情況下,他寫的天書也是誰都看不懂的,當做一張畫來看是成立的,但不能算是書法。所以,無論是書法還是繪畫,都必須是有傳承的。
當傳承到極致的時候,就必須要創新。這個創新既是時代性的創新,同時也是個性的創新。比如說現代水墨,相對於傳統水墨,在時代上本身就是創新,這就是時代的創新。那同樣是現代水墨,你跟別人的區別就是個性的創新。所以創新是兩個維度的,一個是時代創新,一個是個性創新,兩個都具備才叫創新。當然在此基礎上,還可以有技法的創新,色彩上的創新,創新的點越多越好。但是最核心的還是時代創新和個性創新,而時代創新比個性創新更重要,只有有了時代的創新,才有了成為大師的一種可能,如果沒有時代性創新,只能算是在別人創新的基礎上有了一些個性化創新,不可能成為大師。所以兩者結合得越好的人,其學術價值越大。
而現在很多教學只講創新,不講傳統,這是錯誤的。其實根本原因就是他不了解傳統,沒有把傳統搞清楚,沒有學習過傳統文化,也沒有臨摹過古畫,所以,對傳統根本不懂,這種情況再怎麼說自己是創新的、獨家的,沒有傳統標準的衡量,也不能算是創新。
2. 思想——有深度、有高度、有共性
第二是思想,就是所表達的作品的內容必須是有思想的。創新是學術的方向,思想是創作的內容,就是所要傳遞的信息,所表達的內容。要有深刻性,有高度性,有普遍性,有廣泛性,有獨特性,有唯一性等等。總要找到一個別人沒有的東西,想到別人夠不著的地方。也就是說,別人有的,你要比別人更高,更深刻。別人沒有的,而你有獨特的發現和思考,這才形成作品的思想性。
3. 文化——一個時代的象徵
第三是文化,所謂文化就是,作品呈現內容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域的文化特徵。還有時代特徵,比如說文革的時候有文革的時代特徵,改革開放到今天有今天的時代特徵。現在連年齡都有特徵,比如說00後、90後、80後、70後、60後、50後,每一代人的作品的風格,都有一個時代的印記。這一代一代人的變化,也就形成了一代一代的文化特徵。
當然,也可以跨界,60後可以創作90後的作品,90後也可以創作60後的作品,但是更好的方式還是符合自己年齡,符合自己的時代性。比如現在很多藏家不買齊白石,不買張大千,而是選跟他同時代的藝術家作品,這是因為同時代人的作品更容易讀懂,其實這些同時代的優秀的藝術家,將來也會成為下一個齊白石,下一個張大千,所以選擇他們是沒有錯的。所以,我們不能說一定收藏古畫、玩古董,選近現代的就是不對的。一個藝術家的作品,同樣是要符合一個時代的文化特徵。
4. 審美——傳統性、當下性、未來性
第四是審美,雖然藝術品不是以美醜來評判,但還是有審美性的要求。這種審美性既有傳統的標準,還有當下的標準,以及未來的引領。所謂傳統標準就是我們的祖先,他們是以這種方式來作為審美標準的;當下的標準,跟文化的時代性類似,就是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審美特徵。比如,今天的生活習慣變了,居家的環境變了。裝修風格變了,這些變化也決定,藝術品跟環境的融合。其實很多成熟的藝術家和老年藝術家,最怕的是被時代淘汰了,就是說我畫的很好,但年輕人不喜歡,這很可怕。所以很多藝術家,更希望年輕人接受他的作品,被年輕人接受就代表了未來性,也就是未來的審美。也就是藝術品不僅要符合過去傳統的審美,還要符合當下性,同時還能引領未來,藝術品審美的這三個維度非常重要。比如我們今天看畢卡索的作品,雖然過了一兩百年,但是你會發現他的作品,和現在年輕藝術家的作用放在一起的時候,一點都不落伍,反而很時尚、很國際、很現代。同樣,我們可以看近現代一百年前的中國繪畫,放到我們現在空間裡,或者和現在的藝術家作品放在一起,能不能保持這種時代性和與時俱進的同步性。這其實也將決定對一個藝術家的審美評判。
二、實用標準
前面講的學術、思想、文化、審美是藝術的四個學術標準,下來我們講「實用標準」。
第一個實用標準是投資。
站在投資的角度,我們通常除了學術以外,還要考慮藝術家的出身、地位、職業、影響力、人品、發展力等等綜合考慮成為評判作品的一個標準。從投資的角度來講,確實需要多維度去思考作品和作者本人,所以把投資性也作為藝術標準。
第二個實用標準是收藏。
如果是以收藏為目的,要做長期收藏的話。最核心的兩點,一個是作品的學術價值。一個是作者的影響力,只要具備這兩點,隨著時間推移,作品就一定會達到很高的商業價值和收藏回報。
第三個實用標準是裝飾。
裝飾可以考慮的因素有很多,學術、出身、地位等等都可以考慮。但是最重要的是審美性。前面在學術標準也講到了審美性,審美要跟你所裝飾的環境吻合。比如一個別墅,如果裝修很西式,那當然更適合配油畫和雕塑。如果掛一堆的國畫或者書法,可能就不太符合。當然也有反其道而行的,那也是另外一種思維。一般正常情況下還是要選擇與裝修風格吻合的作品。另一方面,裝修的檔次和品味,也要和所選的藝術品吻合,並且是藝術品的檔次可以高於裝修檔次,但絕不能低於裝修的檔次。藝術品的檔次高,會提升空間檔次和氣場,如果藝術品檔次很低,就會拉低空間檔次。但現實中,我們往往看到的現象是,豪華的房子,豪華的裝修,卻用非常低端的藝術品裝飾。這可能大家還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或者是對藝術的鑑賞確實不了解。藝術品其實體現的是一種形象,一個家庭的形象,一個公司的形象,或者一個公共場所的形象,所以審美很重要。
第四個實用標準是送禮。
送禮當然要選擇大家公認的一些藝術家。一些名氣不太大的新人的作品,在送禮的時候往往就不太容易達成期望。儘量選擇約定俗成的,大家都認可的一些藝術家,也就看名氣和行內的影響力,然後在選一個這個藝術家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最好是收禮的人比較喜歡的類型的作品,這樣就相對比較穩妥,沒有風險。如果選擇一個,你自己認為非常好,但是收禮的人一點概念都沒有,或者社會上也沒概念的藝術家,風險就會比較大。所以還是保守一點,選擇大家都認可的藝術家作品。
以上從學術角度和實用角度,簡單給大家分享了藝術的的標準是什麼?其實藝術的標準還要分解到不同類型的作品中來看。接下來我們還會分解到國畫、油畫、陶瓷、書法中,具體的標準是什麼,下一期我們再來繼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