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新手段的應用,對創新博物館文化傳播方式產生了哪些影響?

2020-12-16 中華網科技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

對「趣博物館」創始人黃樂來說,帶著女兒去博物館看展幾乎是日常生活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她原有的生活節奏。「疫情期間,不能去現場看展,宅家看雲展和直播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我印象最深的是故宮博物院和敦煌研究院的幾場直播,酷炫的高科技,一下子拉近了博物館和觀眾的距離。」黃樂說道。

隨著疫情的逐步好轉,包括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在內的眾多博物館重啟大門,有序開放。那麼,疫情期間吸睛的雲展直播還會持續火爆嗎?新技術新手段的應用,對創新博物館文化傳播方式產生了哪些影響?科技日報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在線展覽將成線下實體良好補充

疫情期間,為做到「閉館不閉展,服務不打烊」,全國博物館通過網上展覽、虛擬展廳、數字博物館、在線直播等方式,持續向公眾推送博物館優秀的文化產品,社會反響熱烈。

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看來,雲展直播的火爆,是博物館積極應對疫情的一種方式。

「疫情之後,雲展直播的熱度可能會有所變化,因為觀眾可以直接到現場觀展,畢竟現場體驗是不可替代的。但線上的雲展直播也不會消失,後者在打破時空限制方面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杜鵬飛說。

陳列展覽是博物館核心的文化產品。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司長羅靜介紹,研究發現,由於受到時空的限制,優秀策展人通過實體展覽傳達出來的有效信息通常不到20%,其他80%的信息受時空影響難以釋放,是特別遺憾的一件事情。

同時,近年來博物館展覽數量每年以10%以上的比例在增加,但每年全國博物館90%以上的展覽主要為基本陳列展。統計顯示,一個基本陳列展,在3個月的時間內,參觀人數突破100萬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而雲展直播帶來的觀眾數量的激增是明顯的。杜鵬飛舉例說:「比如,雲直播上做一場學術講座,聽眾動輒成千上萬人,而現實中的學術報告廳只能容納300人。再比如,我們做一場在線直播導覽,觀眾數量往往多達數十萬,和博物館半年的接待量相當。」

在他看來,疫情之後,博物館推出的雲展直播或許不會像之前那麼密集,但從內容和形式上來說會更為豐富,未來線上與線下展覽將進一步深度融合,彼此間將形成良好的補充和互動。

AR、5G等技術帶來線上觀展新體驗

事實上,在線展覽並不是新生事物,但在三維建模、全景漫遊、5G通訊等新興技術的加持下,如今的線上展覽給觀眾帶來了不同以往的觀感和體驗。

「我記得特別清楚,在敦煌研究院的一場直播中,採用了增強現實(AR)技術,當導覽者在一座座棕黃色的洞窟前進行講解時,洞窟最裡面的景象也隨之躍然屏上,效果還是挺震撼的!」黃樂說道。

在直播中欣賞莫高窟景象的同時,黃樂還和女兒一道,和石窟壁畫中的主角有了一次穿越時空的「親密互動」。小程序「雲遊敦煌」裡,上映了一組「敦煌動畫劇」。打開動畫劇,不僅能看到動起來的「千年壁畫」,用戶還可以挑選喜歡的故事角色,參與動畫劇的配音和互動。

吸睛的不只是敦煌研究院。防疫閉館期間,國家博物館也在積極探索線上傳播新模式,先後推出40餘個VR虛擬展廳、5場「雲直播」等活動。

其中備受關注的是,國博在「中國航天日」推出的「永遠的東方紅——紀念『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五十周年」雲展覽及5G開幕直播和雲導覽。

據介紹,這是國博第一次充分利用三維建模、全景漫遊等數位技術,匯聚融合文字、圖片、音視頻、VR等媒體資源,在無實體展廳的虛擬世界打造線上雲展。也是其第一次在5G通訊技術的支撐下,與多平臺聯動,對雲展開幕式和專家導覽進行現場直播,標誌著國博加速向線上拓展、向雲端延伸。

不同於把線下展廳直接「搬」到網上的在線展覽,「永遠的東方紅」從籌備到展出均在雲端進行。策劃團隊「雲策展」「雲布展」,觀眾「雲觀展」。雲展覽充分發揮了數位技術優勢,讓不在一處的展品薈萃一堂,讓不在一處的人們同步觀展,把「不可能」變為「可能」。

杜鵬飛表示:「在『雲端』進行展覽策劃和展陳布置,是新興信息技術加持下,策展理念和形式不斷迭代的一種體現,是未來值得探索的方向之一。」

未來雲展直播需硬體軟體兩手發力

疫情期間火爆的雲展直播,無疑為博物館聚攏了更多的人氣。未來,如何通過不斷創新博物館文化傳播方式,讓展覽更好看、文物「活」起來,也是許多文博界人士正在思考的問題。

在杜鵬飛看來,要讓雲端的展覽直播更好看,離不開硬體和軟體兩方面的支持。比如,只有在網絡信息技術發達的條件下,才有可能將高解析度的視覺影像放到網上,供觀眾在線欣賞。未來,想要將更高解析度的數位化內容清晰流暢地呈現在觀眾面前,還需要有更為強大的硬體層面的技術支撐。

技術手段之外,展覽本身的內容和品質也尤為關鍵。「在軟體方面,最核心的就是要不斷地去挖掘藏品豐富的學術和文化內涵。然後,把挖掘的成果,用觀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出來,起到更好的傳播效果。這也正是文博人的責任和使命所在。」杜鵬飛強調。一場高品質的展覽,離不開專業的團隊、精良的策劃、高品質的採集和製作過程。

在長期關注文化旅遊新業態的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文化和旅遊產業研究院副教授吳麗雲看來,當下雲遊博物館漸漸成為了一種新風尚,想要保持博物館雲遊熱度,未來還需要進一步優化內容設計和提升雲遊體驗。她說:「要優化內容設計,對線上雲遊和直播的內容精心挑選、系統設計,讓觀眾對文物和展品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和認知;還要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提升用戶雲遊過程中的浸入感和互動性,讓觀眾能夠更為深入地參與看展和直播過程,不斷增強博物館的用戶黏度。」

責任編輯:kj005

文章投訴熱線:156 0057 2229 投訴郵箱:29132 36@qq.com

相關焦點

  • 創新網絡傳播方式,助力網絡文化強國
    這不僅強調了網絡強國戰略思想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要地位,而且明確了網絡強國戰略思想在我國乃至全世界網際網路發展進程中的重大影響。  網絡文化強國作為網絡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內在要求,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贏得全社會價值共識的必然要求。
  • 以數位技術創新傳播優秀傳統文化
    浩瀚典籍裡的文字佳篇、博物館裡的文物精品、廣闊大地上的文化遺存,都是文明華彩樂章的歷史凝結,已經成為今天繁榮文化事業的「戰略性資源」。新時代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係,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 新技術對新聞傳播的影響
    供圖/CFP   傳播效果最大化是新聞傳播活動始終不渝的追求目標。隨著信息傳播新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媒介技術對傳播活動的不斷滲透,大數據、人工智慧、虛擬實境等頻頻衝擊新聞傳播活動,傳播插上新技術的翅膀,影響力大為增強。與此同時,新技術帶來的新聞生產方式的變革、用戶體驗的增強等,對傳統新聞業帶來極大的衝擊與挑戰。
  • 河北灤平縣博物館創新方式做好疫情期間文化傳播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為了充分發揮地方博物館傳播歷史知識、弘揚本土文化的積極作用,灤平縣博物館創新各類展示方式,為群眾提供豐富便捷的文化服務。一、線上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疫情期間,為了讓青少年更好地了解金山嶺長城,激發他們對長城文化和中國文化的熱愛,灤平縣博物館聯合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當當網舉辦了「了不起的長城」文化傳播暨「雲遊金山嶺:一部長城史,半部中國史」的主題直播活動
  • 第二屆無線電波傳播研究與應用研討會在京召開
    (本網訊)2018年12月4日,國家無線電監測中心/國家無線電頻譜管理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在北京組織召開第二屆無線電波傳播研究與應用研討會。本次會議圍繞電波傳播和無線電頻譜管理方面的研究與應用主題,邀請北京交通大學、東南大學、中科院、中國電波傳播研究所、蘇州恩巨網絡有限公司等單位的專家進行了主旨演講,中心副主任黃穎出席會議並致辭。
  • 論媒介融合語境下的傳統文化傳播創新
    摘 要:新媒體產生與發展促進了媒介融合,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內容、傳播方式等傳播要素產生了深刻影響。如何把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原來的傳播變得更為快捷、有效、廣泛,使之在文化之林中佔有一席之地並實現其應有價值,新舊媒體的媒介融合為其提供了新的思路與途徑。
  • 新媒體時代創新紅色文化傳播的路徑選擇
    「紅色文化資源融媒體聚合平臺」依託新華報業傳媒集團,為紅色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載體、新平臺和新方式。合理利用新媒體,不僅有利於深入萃取紅色文化的基因密碼,而且有利於紅色文化在現代性境遇下的傳承與創新。   關鍵詞:聚合 紅色文化 新媒體   紅色基因、紅色傳統、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人創造的寶貴財富。
  • 創新博物館文化傳播方式 國家文物局召開2020年「5·18國際博物館...
    創新博物館文化傳播方式 國家文物局召開2020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新聞發布會 2020-05-13 20: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張海濤:推動傳統國學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創新性發展
    從深耕詩詞文化的「中華好詩詞」、「中國詩詞大會」到創新表達形式的「經典詠流傳」等,諸多傳統文化類節目表現出強大的觀眾影響力和市場感召力,側面反映了國民對傳統文化的認可和日益增加的需求。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文化熱度提升,在隨後的二十多年裡,始終以各種形式持續升溫,然而即便如此,我們依然能看到傳統文化在傳播的過程中產生的諸多問題。
  • 全國60餘家博物館集聚杭州 共探新技術應用助力文物活起來
    去年以來,全國掀起了一股「博物館熱」,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揭示了國寶的「前世今生」,「故宮淘寶」又打造出一批網紅文創衍生品,它們讓原本「靜躺」博物館的寶貝瞬間新潮鮮活起來。4月26日,全國60多家博物館齊聚杭州,參加「小程序在博物館中的應用研討會」,進一步推進博物館技術創新,讓文化遺產「潮」起來,「活」起來。
  • 疫情給文化產業帶來了哪些影響?
    隨著春天的到來,各地都在努力復工復產,文化產業在疫情後將何去何從?疫情會給文化產業帶來哪些影響?後續整個行業將發生哪些變化?最近大火的「新基建」對文化產業領域又將有哪些影響?近日,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連線了幾位業內人士,他們從不同的角度談了各自的看法。
  • 創新網絡意識形態傳播方式
    應對這些挑戰和風險,牢牢掌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需要強化對網絡技術的有效利用,創新網絡意識形態傳播方式,使馬克思主義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成為網絡空間的最強音。創新網絡傳播方式,精準表達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這對於牢牢掌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至關重要。
  • 國際博物館日 | 淺談博物館展示中的互動體驗
    它的基本任務是向公眾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提高公眾的科學文化素質,培養創新精神。1988年9月一期工程建成並向社會開放。一期工程(2000平方米)中設置了「現代科學技術」和「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兩部分常設展覽和用於普及科學技術的世界一流的最大穹幕影廳,其中「現代科學技術」部分有:電磁、力、熱、機械、聲學、光學、信息技術等展區。
  • 挖掘資源 創新手段——專家談博物館與少數民族文化傳播
    新華社福州11月25日電(記者 王鵬)正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行的第八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上,多位少數民族博物館領域的專家齊聚一堂,探討如何讓民族博物館更好地進行少數民族文化傳播。  在雲南麗江市博物院院長牛增裕看來,民族博物館首先應該深入挖掘少數民族文化資源。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技術創新國家治理的文化建設
    在這次變革中,信息、生物、物理和數位技術將深入融合,新技術的觸角幾乎延伸到人類物質和精神生活所能企及的所有空間和維度,必將在深度、速度和廣度上深刻改變我們今天所認知的世界,對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國家和社會的治理模式以及全球發展格局產生重大影響。可以說,科學技術已真正成為第一生產力。  國家治理的本質是生產關係不斷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 真實虛擬之間,體驗多維度博物館
    新技術新手段的應用,對創新博物館文化傳播方式產生了哪些影響?科技日報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在線展覽將成線下實體良好補充   疫情期間,為做到「閉館不閉展,服務不打烊」,全國博物館通過網上展覽、虛擬展廳、數字博物館、在線直播等方式,持續向公眾推送博物館優秀的文化產品,社會反響熱烈。
  • 真實虛擬之間 體驗多維度博物館
    隨著疫情的逐步好轉,包括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在內的眾多博物館重啟大門,有序開放。那麼,疫情期間吸睛的雲展直播還會持續火爆嗎?新技術新手段的應用,對創新博物館文化傳播方式產生了哪些影響?科技日報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 人工智慧的快速應用會產生什麼影響?
    導語:作為一種革命性技術,人工智慧的發展與應用對經濟社會發展變革的影響日益深入。在這一過程中,人工智慧對就業的影響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之一。圍繞這一問題,言之有理工作室採訪了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楊偉國教授。
  • 廣東省博物館副館長阮華端:以創新的方式講好嶺南故事
    同時在文物新媒體方面大膽嘗試,亮相文博類綜藝節目、在機場開設博物館體驗館、牽頭髮起「廣東文創聯盟」等,讓這座位於廣州珠江新城的「粵光寶盒」成為廣東一張重要的文化名片。今年疫情期間,粵博加大了數位技術內容建設投入,將2010年新館開放以來舉辦過的180多個精彩展覽通過數位化技術重新呈現,此外製作了20個3D展覽數字漫遊項目,拓寬了新的展覽體驗方式。
  • 廣東省博物館副館長阮華端:以創新的方式講好嶺南故事
    同時在文物新媒體方面大膽嘗試,亮相文博類綜藝節目、在機場開設博物館體驗館、牽頭髮起「廣東文創聯盟」等,讓這座位於廣州珠江新城的「粵光寶盒」成為廣東一張重要的文化名片。今年疫情期間,粵博加大了數位技術內容建設投入,將2010年新館開放以來舉辦過的180多個精彩展覽通過數位化技術重新呈現,此外製作了20個3D展覽數字漫遊項目,拓寬了新的展覽體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