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教育」是愛的教育,如何給孩子解釋「死」,是家長必修課!

2020-12-14 映雪麻麻

小李的母親因病過世了。

在葬禮結束兩個月以後,小李4歲的兒子突然說了這樣一句話「姥姥什麼時候來看我?」

這句話不僅讓小李一下子傷心起來,同時也激起了她的一系列思考:「我是什麼時候明白「死」這件事的?我現在該對孩子解釋「死」麼?這樣會不會太殘忍了?」

在中國,死亡教育和性教育一樣缺乏,甚至比性教育還要缺乏。

很多人都和小李一樣,想不出自己是如何明白「死」的,並且在對孩子的「死亡」教育面前顯得猶豫不決。

毫無疑問,讓孩子明白「死」是家長的必修課!原因有兩點。

死亡不可避免

親人的離世會讓人感到難過,未來自身的死亡會讓人感到恐懼,總之死亡常常是不好的事情。

可是,忌憚它的悲傷色彩,就不給孩子進行解釋,是十足的掩耳盜鈴的行為,因為死亡終究無法避免。

「死」讓孩子有壓力

死亡無法避免,又具有濃重的悲傷色彩,如果家長不對孩子進行「死亡」方面的教育,那麼當死亡在不經意間橫亙在孩子面前時,他幼小的心靈將會承受非常大的壓力,要經歷痛苦的掙扎。

比如有的孩子可能擔心自己會死、擔心父母會死,整天處在焦慮之中,這種精神損耗非常巨大,對孩子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不可估計。

因此,家長對孩子的「死亡」教育勢在必行。

不過,正如小李一樣,很多家長自己都還不知道自己怎麼明白「死」的,他們也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必要的「死亡」教育,那麼該如何教育孩子呢?

下邊這3點建議,希望家長自己理解以後,再教給孩子。

委婉告訴孩子死的必然性

「死亡」教育的起點,就是讓孩子明白死亡的必然性。

這個觀點相當具有衝擊力,要能夠委婉地教給孩子,家長首先自己得接受死亡是必然的這一觀點。

然後再由特殊到一般地給孩子舉例說明死亡,比如盤子碎了是一種死亡,花謝了也是一種死亡,可惡的蚊蟲被打死也是一種死亡,再到寵物離世,最後到人的死亡。

讓孩子知道足夠多例子以後,他慢慢就能理解死亡的必然性了。

讓孩子明白死是生的起點

死亡是必然的,但如果家長只讓孩子明白這個事實,只會讓他產生悲觀情緒,那才是真的殘忍。

所以,家長同時還要讓孩子明白:死並不是結束,死是生的開始。

比如,盤子碎了,它的碎片還會被重新利用;

花謝了,會有果實結出來;

小狗死了被埋在地下會變成養分,滋養地上的花草樹木等等。

這樣給孩子進行解釋,他就會漸漸明白,死去的事物會以另一種形式存在著,死亡並不只會帶來悲傷。

教孩子熱愛生活尊重生命

對孩子的「死亡」教育,最終要落腳在讓他熱愛生活、尊重生命上。

在孩子明白上邊的兩點以後,家長就要適時告訴他,生命是有限的,是珍貴的。

所以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愛自己的同時不傷害別人,尊重其他生命。

總之,「死亡」教育並不是家長對孩子單向的輸出,而應該是雙向學習,在讓孩子明白死亡的同時,家長自己也能對生命產生更深刻的認識,變得更加熱愛生活、敬畏生命。

相關焦點

  • 「死亡教育」,人生的必修課
    「孩子還在上中班,晚上回來跟我們說,自己的皮球蟲死了,還專門舉行了一場葬禮。」江蘇常州市鐘樓區五星幼兒園的一位學生家長向記者透露,一開始還以為孩子開玩笑的,後來發現,這竟然是幼兒園的「死亡課程」。該幼兒園負責人表示,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知道向死而生的道理,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12月8日 澎湃新聞)常州這家幼兒園,「死亡教育」從娃娃抓起,這當然是新聞。但,對於成年人來說,一次次去殯儀館遺體告別,每逢清明、冬至上墳,都是在進行死亡教育,都是在進行生命教育,這其間,面對死亡,有「自視」與「他視」兩方面。
  • 解析《小小的願望》:面對「死亡教育」,我們都欠孩子這門必修課
    而今天我們就通過解析這部電影,向家長們說明一個道理:面對死亡教育,我們都欠孩子這門必修課。一:《小小的願望》《小小的願望》改編自韓國電影《偉大的願望》,講述了一個患上不治之症的高中生在生命的最後,和家人朋友度過的搞笑溫暖的故事。
  • 清明將至 家長糾結:帶孩子掃墓 如何解釋"死亡"
    清明將至 家長糾結:帶孩子掃墓 如何解釋"死亡"時間:2015-04-04 08:31:05來源:陝西傳媒網-三秦都市報作者:編輯:「人死了都去了哪裡?」「他們還會醒來嗎?」這是9歲女孩小雪問媽媽的話。面對孩子的這一連串問題,小雪的媽媽楊女士不知該如何跟孩子解釋,而此類問題大多數家長都會選擇糊弄。對此,教育專家表示,清明節可以成為教育的契機,坦然回答孩子的問題比迴避和隱瞞更科學。  上周日楊女士下夜班,凌晨回到家,9歲的女兒小雪還沒睡,說有嚴肅的問題要問她。孩子的問題是:「媽媽,人為什麼會死?」
  • 清明節,「死亡教育」這節重要課,如何和孩子說?
    死亡教育,一直以來在孩子的教育中缺席。但經過了新型冠狀肺炎病毒之後,我們深刻意識到教會孩子更好的面對死亡刻不容緩。趁此節日,我們就來聊一聊如何面對死亡吧?生死,是人生的必修課,沒有人能躲開死亡對心靈的衝擊。可是面對孩子幼小的心靈,該如何探討」死亡「問題?如何在親人離去和社會災難來臨時,疏導悲傷、消除恐懼?
  • 青少年教育探討:家長如何正確地讓孩子理解死亡和對人生的意義
    提起死亡,我們大多數中國人都是忌諱的,是的,在中國人的觀念裡,死,是一個很忌諱的詞。白巖松曾說過,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像小學生,因為我們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如何正確認識死亡,早已不是醫學能解決的問題,而是社會議題。
  • 「人死了,是去哪兒了?」閉口不提的死亡教育,才最讓孩子恐懼
    自殺,在中國孩子的認知裡,似乎已經成為抵抗家長、逃避痛苦的最後退路。「家長不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並不代表他們懂得生死。孩子們通過不正當渠道在潛意識裡獲得的對死亡的認知,註定是不全面的、偏激的,甚至是畸形的。」《死亡教育》的作者鄒餘華教授,如此說道。
  • 如何和孩子聊死亡話題,死亡教育需要所有家長重視起來,別再迴避
    可是面對孩子稚嫩的臉龐和清澈的雙眸,家長們犯了難,應該如何向孩子解釋才能不會傷害到孩子呢?別急,今天就讓我們好好來尋找一個合適的應對辦法:一.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死亡的理解不同怎樣和孩子談論死亡呢,科學家和兒童學家都建議:可以依據孩子的不同年齡來談。因為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死亡的基本認知是不甚相同的。
  • 幼兒園給昆蟲辦葬禮,家長覺得沒必要,老師說「死亡教育」要儘早
    另一個小朋友告訴大家:「我明白了人只能活一次,死了就再也回不來了。所以我們要珍惜每一天,和爸爸媽媽在一起。」但是很多家長卻覺得讓孩子過早地接觸死亡話題,太過沉重,孩子慢慢長大就知道了,無需告訴孩子死亡是什麼。實際上,真的是這樣麼?父母避談生死,對孩子來說是害而不是愛很多孩子都會問到父母關於死亡的問題,當孩子問「爸爸媽媽,你們會死嗎?」你會怎麼和孩子解釋呢?
  • 當娃問:「媽媽你會死嗎?」,藉機給他一次「死亡教育」吧!
    大多數孩子聽到這裡就會「哇」的一聲哭出來,也有一些是默默地流眼淚,嘴裡念叨著「不要媽媽死」。你不解釋吧,孩子好奇,你解釋吧,孩子傷心。無論如何,這個問題逃不掉,那就正面它,給孩子一次「死亡教育」吧。臺灣教育專家張淑美提到過孩子對死亡的認知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她說:「兒童在4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或老師的正確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我們對孩子的「死亡教育」一直都很忽視,因為在我們這個民族的觀念裡對「死」這個字很忌諱。
  • 死的意義,在於教會我們生的可貴。生死觀教育,3歲就可以開始了
    又如何科學引入生死觀教育呢?01 生死觀教育,是家文化裡缺失的一節必修課白巖松說: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死」,通常被認為是很不吉利的話題,每當遇到這個問題,好多家長,尤其老人都比較搪塞,匆匆帶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般也是最早跟孩子接觸這類問題的人。
  • 父母忽視生命教育,哥哥帶妹妹跳樓……清明節該和孩子談談「死亡...
    這正是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的良好契機,如果你還沒有對孩子進行過生命教育,那這個清明節,是時候為孩子補一次生命教育了。圖源:Pixabay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很多父母可能會對生命教育有一些困惑:在孩子問「人為什麼會死亡?」「人死了之後會怎麼樣?」的時候父母該如何回答?
  • 左崇年:幼兒園開設「死亡課程」也是人生必修課
    「孩子還在上中班,晚上回來跟我們說,自己的皮球蟲死了,還專門舉行了一場葬禮。」江蘇常州市鐘樓區五星幼兒園的一位學生家長向記者透露,一開始還以為孩子開玩笑的,後來發現,這竟然是幼兒園的「死亡課程」。該幼兒園負責人表示,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知道向死而生的道理,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12月9日《揚子晚報》)幼兒園開設一堂生動「死亡課程」,用「皮球蟲之死」,讓孩子們近距離觀察生命,」是一次通過死亡課程,進行生命教育的好機會。」對此有家長不理解,「實話實說,我們還是很忌諱談這些話題,一方面是覺得不太吉利,二是擔心孩子萬一太傷心,不知道如何勸說。」
  • 疫情過後,如何補上生命教育的必修課
    ◎ 侯樹文 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新冠疫情時期,每天新增的死亡數字背後,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應聲栽倒,無數個家庭因此陷入悲痛的陰霾。面對一個垂危的生命,無數名醫護人員在疫情中逆行,普通公民自覺做好防護隔離,各行各業的員工保障物資供應認真履行職責……面對生命這堂認知教育必修課,身處其中的每個個體都經歷了一次考驗。
  • 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幼兒園開「死亡課程」引家長熱議
    「孩子還在上中班,晚上回來跟我們說,自己的皮球蟲死了,還專門舉行了一場葬禮。」江蘇常州市鐘樓區五星幼兒園的一位學生家長向記者透露,一開始還以為孩子開玩笑的,後來發現,這竟然是幼兒園的「死亡課程」 。該幼兒園負責人表示,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知道向死而生的道理,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課程啟動!
  • 教育專家「奇談」:教育不好孩子,不怪家長,怪時代?
    都2020年了,怎麼還在用上世紀的教育方式?11月29日,由河南商報、動力學社主辦的家庭教育公益課堂上,家庭教育專家、雙動力教育模式開創者姜囡囡提出,教育觀念的落後,必須要引起家長的重視。「許多家長跟我訴苦,自己小時候接受的教育方式,用在孩子身上不靈了。」
  • 「爸爸,你什麼時候死?」孩子問完這個問題,一旁的父親陷入沉思
    BoBo問爸爸:「你也會死嗎,你也會像兔兔一樣醒不來離開我嗎?爸爸,你什麼時候死?」BoBo爸聽了女兒的發問突然陷入了沉思中,一時之間不知道怎麼回答女兒才好,這麼小的孩子該如何給她講解生死?給孩子補上生死這一課 正視死亡其實是尊重生命,作為家長不要迴避關於死亡的話題,不要讓孩子在幼時就對死亡有錯誤的認知,造成孩子負面情緒的疊加,家長們要合理引導孩子做好死亡教育這一課題。
  • 理解生命,直面死亡,讓「死亡教育」真正走到陽光下
    「死亡是什麼?」「爸爸媽媽,你們也會死嗎?」每當這時,家長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解釋,只能閉口不談或含糊其辭。在日常生活中,人們諱言死亡話題,往往以「不吉利」予以迴避。而近日,江蘇常州一家幼兒園卻反其道而行之,帶著小朋友們為皮球蟲「辦葬禮」,對小朋友們開展了一場關於死亡的教育,園長稱:「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
  • 「死亡課程」不該在教育中失語
    「孩子還在上中班,晚上回來跟我們說,自己的皮球蟲死了,還專門舉辦了一場葬禮。」江蘇常州市鐘鼓樓五星幼兒園的一位學生家長向記者透露,一開始還以為孩子開玩笑,後來發現,這竟然是幼兒園的「死亡課程」。
  • 作為家長,如何教育孩子正確面對失去和死亡?
    本期情感老師:閆笑今天我們來說一個話題:當心愛的寵物走失或者死亡的時候,如何去和孩子溝通?情感老師:閆笑在這裡,我們先要討論的是關於,究竟是孩子接受不了?還是其實大人接受不了?在這裡我想說的是,其實是大人沒有辦法面對這件事情,關於這件事情的面對和處理我們想說,可能首先你要先學會接受的是,一個小動物來到你的面前,它真的是讓你有機會學會如何相遇?如何要去面對分離?這樣的一個課題。在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裡,最終都會有一場分離,無論是和年邁的父母,還是和身邊一些關係很近的朋友,包括自己的伴侶,甚至未來和自己的孩子,,即使是和自己家裡養的這些寵物,也會涉及到分離。
  • 6歲女孩意外墜樓:那些對孩子缺失的死亡教育,我們該如何彌補?
    就像劇中的朱晶晶,如果父母有經常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孩子有了死亡意識,也不會這樣不顧危險地站在高樓的窗邊威脅別人了,她這樣威脅的不是別人,是自己的生命。在許多家長看來,孩子還小,不需要懂得太多。像性教育、死亡教育都閉口不談,認為孩子沒必要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