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這場以弱勝強的戰爭,對此,你怎麼看?
歡迎來到中庸說歷史,說起歷史我們就不能不談戰爭,因為我們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戰爭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現象,從私有財產和階級產生,為了利益只能通過戰爭試圖解決問題,但結果是解決了就矛盾,又產生了性矛盾,人們便開始從無數的痛楚經歷中總結經驗教訓,和平成為全人類永恆的嚮往和追求。在今後的幾天了,我將給大家帶來歷史上的那一幅幅驚心動魄、泣血流淚的戰爭場面。今天帶給大家的就是春秋時期齊魯兩國著名的這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齊桓公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但卻敗給了弱小的魯國,其中的教訓令人深思。下面我們來看看這場戰爭始末。
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開始走向滅亡的時代,周王室開始沒落,四方諸侯興起。各諸侯國相互兼併,相互爭奪地盤。都想成為霸主。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齊國和魯國的戰爭,也就是現在的山東地區。這個時期,齊國的國力最為強盛,是當時各諸侯國中最強大的國家之一,而魯國則處於二等地位,其實力無法和齊國相比,那麼他們為什麼會發生戰爭呢?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齊國當時內亂齊襄公被殺,齊國國君空位待主,他的兩個兄弟公子糾和小白都在別國避難,魯莊公是支持公子糾的。他不惜發兵護送公子糾回齊國即為,沒想到被小白捷足先登當上了新國君。小白因為這個事,對魯國非常怨恨,當了國君以後就對魯國用兵,結果,魯軍大敗,魯莊公被迫殺死公子糾,並把管仲送還給齊國。
但是齊桓公還是不解氣,就想一舉殲滅魯國,但是管仲勸他不要心急,但是齊桓公就是不聽,這就是年輕人,太義氣用事,到了第二年,就發兵攻打魯國,
而魯國從上次戰敗以後,從中汲取了教訓,軍事上加緊訓練軍隊,政治上,取信於民,做了一些實實在在的好事,爭得了人民的擁戴,面對齊國的咄咄逼人,魯莊公動員全國一切力量,要和齊國決一勝負。而這場戰爭魯國能取得勝利,最關鍵的一個人物就是曹劌,他就是魯國人,看到自己國家安危受到威脅,就主動要求參與戰事,這就是著名的曹劌論戰。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曹劌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軍事家,他分析了自己國家的軍事情況,從實力上肯定是比不過齊國,只能通過提升士氣來打贏這場仗,他建議讓魯莊公跟隨隊伍一起去作戰,戰士們的士氣一定會高漲,勝算就會大一些,魯莊公同意了,這就是所謂的「人和」吧,
齊國進攻魯國是曹劌建議先撤退,避開齊軍的鋒芒,當齊軍到了有利於魯軍有利的時候,再反攻,這個地方就是長勺,(現在的山東曲阜地區),齊軍向魯軍發起猛攻,曹劌建議堅守陣地,以逸待勞,齊軍求勝心切,魯軍就是不和他們正面交戰,齊軍逐漸就覺得沒勁了,士氣衰落,鬥志也沮喪了不少,這時曹劌建議魯軍,一鼓作氣將齊軍陣營衝垮,因為魯軍佔據了地理優勢,把齊軍一舉趕出魯國。在歷史上對曹劌的這場戰爭有詳細的講述,就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在這裡就不再詳細講述了。
我們就來探討,齊國以強大的兵力輸給魯國的教訓。首先他沒有聽取管仲的建議,休養生息,等時機成熟再來攻打魯國,也不為遲,但是齊桓公求勝心切,這樣的心態最容易失敗,大家還記得曹操的赤壁之戰吧,如果曹操不是心急,怎麼會幾十萬大軍輸給只有幾萬軍隊的孫劉聯軍呢。這兩場戰爭也有著一些相似之處吧,另外,曹劌的戰術在戰爭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戰爭之前一定要取信於民,首先要人們擁護,其次戰場的選擇,反攻的時機,都很重要,這些都是我們在這場戰爭中應該學習到的!網友們覺得在這場戰爭中我們還應該汲取些什麼呢?請在下方留言說出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