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這場以弱勝強的戰爭,對此,你怎麼看?

2020-12-19 中庸說事

春秋戰國時期:這場以弱勝強的戰爭,對此,你怎麼看?

歡迎來到中庸說歷史,說起歷史我們就不能不談戰爭,因為我們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戰爭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現象,從私有財產和階級產生,為了利益只能通過戰爭試圖解決問題,但結果是解決了就矛盾,又產生了性矛盾,人們便開始從無數的痛楚經歷中總結經驗教訓,和平成為全人類永恆的嚮往和追求。在今後的幾天了,我將給大家帶來歷史上的那一幅幅驚心動魄、泣血流淚的戰爭場面。今天帶給大家的就是春秋時期齊魯兩國著名的這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齊桓公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但卻敗給了弱小的魯國,其中的教訓令人深思。下面我們來看看這場戰爭始末。

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開始走向滅亡的時代,周王室開始沒落,四方諸侯興起。各諸侯國相互兼併,相互爭奪地盤。都想成為霸主。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齊國和魯國的戰爭,也就是現在的山東地區。這個時期,齊國的國力最為強盛,是當時各諸侯國中最強大的國家之一,而魯國則處於二等地位,其實力無法和齊國相比,那麼他們為什麼會發生戰爭呢?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齊國當時內亂齊襄公被殺,齊國國君空位待主,他的兩個兄弟公子糾和小白都在別國避難,魯莊公是支持公子糾的。他不惜發兵護送公子糾回齊國即為,沒想到被小白捷足先登當上了新國君。小白因為這個事,對魯國非常怨恨,當了國君以後就對魯國用兵,結果,魯軍大敗,魯莊公被迫殺死公子糾,並把管仲送還給齊國。

但是齊桓公還是不解氣,就想一舉殲滅魯國,但是管仲勸他不要心急,但是齊桓公就是不聽,這就是年輕人,太義氣用事,到了第二年,就發兵攻打魯國,

而魯國從上次戰敗以後,從中汲取了教訓,軍事上加緊訓練軍隊,政治上,取信於民,做了一些實實在在的好事,爭得了人民的擁戴,面對齊國的咄咄逼人,魯莊公動員全國一切力量,要和齊國決一勝負。而這場戰爭魯國能取得勝利,最關鍵的一個人物就是曹劌,他就是魯國人,看到自己國家安危受到威脅,就主動要求參與戰事,這就是著名的曹劌論戰。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曹劌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軍事家,他分析了自己國家的軍事情況,從實力上肯定是比不過齊國,只能通過提升士氣來打贏這場仗,他建議讓魯莊公跟隨隊伍一起去作戰,戰士們的士氣一定會高漲,勝算就會大一些,魯莊公同意了,這就是所謂的「人和」吧,

齊國進攻魯國是曹劌建議先撤退,避開齊軍的鋒芒,當齊軍到了有利於魯軍有利的時候,再反攻,這個地方就是長勺,(現在的山東曲阜地區),齊軍向魯軍發起猛攻,曹劌建議堅守陣地,以逸待勞,齊軍求勝心切,魯軍就是不和他們正面交戰,齊軍逐漸就覺得沒勁了,士氣衰落,鬥志也沮喪了不少,這時曹劌建議魯軍,一鼓作氣將齊軍陣營衝垮,因為魯軍佔據了地理優勢,把齊軍一舉趕出魯國。在歷史上對曹劌的這場戰爭有詳細的講述,就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在這裡就不再詳細講述了。

我們就來探討,齊國以強大的兵力輸給魯國的教訓。首先他沒有聽取管仲的建議,休養生息,等時機成熟再來攻打魯國,也不為遲,但是齊桓公求勝心切,這樣的心態最容易失敗,大家還記得曹操的赤壁之戰吧,如果曹操不是心急,怎麼會幾十萬大軍輸給只有幾萬軍隊的孫劉聯軍呢。這兩場戰爭也有著一些相似之處吧,另外,曹劌的戰術在戰爭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戰爭之前一定要取信於民,首先要人們擁護,其次戰場的選擇,反攻的時機,都很重要,這些都是我們在這場戰爭中應該學習到的!網友們覺得在這場戰爭中我們還應該汲取些什麼呢?請在下方留言說出你的看法。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時期孫氏一門雙軍神,春秋時期孫武,戰國時期孫臏
    孫武是春秋末期的軍事家,《孫子兵法》的創作者,被譽為兵家至聖,而其後代孫臏,也同樣是傑出的軍事家,孫臏是戰國時期的人物,是孫武的後代,孫臏同樣著有《孫臏兵法》一書,跨越整個春秋戰國,孫家的兩位軍事家,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的兵家傳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從春秋末期一直到戰國時期,孫家的這兩位傑出的軍事家的相關事跡,都造就了哪些傳奇故事。
  • 中國戰國時期群雄爭霸,這場戰爭開端居然是發生在晉國的一件事
    首先是從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221年,持續501年的春秋戰國時代。然後是持續一百多年的南北朝時期,最後是持續五十多年的五代十國。這三段歷史十分令人頭疼。這三段歷史,又數春秋戰國最為著名。很多人認為春秋戰國簡單的很,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就完了。其實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根本就不能並列,春秋五霸指的是春秋時期的五個君主,而戰國七雄指的是七個國家。很明顯,戰國時代的政權更具有穩定性和系統性,在春秋時期,一個國家稱王稱霸一般都是一個君主的事情,這個君主下臺了,很多政策就荒廢了,國家也開始走下坡路,不能繼續稱王稱霸了。
  • 春秋和戰國的區別到底是什麼呢?
    與此相對應的是,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東周后期至秦始皇建立秦朝前的一個時期。歷史上,很多人都將春秋與戰國合二為一,稱之為春秋戰國時期,也即很多人經常將春秋和戰國理解為一個時期。由此,對於二者的區別,並沒有多少人能搞清楚。那麼,問題來了,春秋和戰國的區別到底是什麼呢?對此,你是怎麼理解的呢?
  • 諸子百家,春秋戰國時期究竟哪些最有名
    狹義的諸子百家主要指春秋戰國時期,而廣義的則還包括了漢代。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提倡統治者實行「仁政」,在對人性的論述上,他認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國時期諸侯間爭奪財富和土地的戰爭頻繁激烈,導致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
  • 從《左傳》看春秋時期遵守「禮儀」的戰爭打法
    春秋時期,戰爭和祭祀是國家最重要的兩件大事。春秋時期的戰爭已經不再像原始社會只靠「舜舞幹戚有苗自服」 這種形式上的威壓就能取得勝利那般溫和,其戰爭慘烈程度和戰爭規模都有了很大層次上的提升。然而,春秋又畢竟不同於戰國。春秋時期的戰爭「可說是一種藝術化的戰爭」。
  • 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國,那麼戰國與春秋究竟有什麼不同?
    而戰國時期的周天子,既沒實力,也沒地位。 這是為什麼呢? 大家請看春秋五霸。 請看戰國七雄是怎麼來的。 齊楚燕韓趙魏秦 齊國,戰國時齊國的國君早就不姓姜了,而是姓田。 公元前386年,田氏在經歷了四代苦心經營之後,成功將齊國國君齊康公放逐於海上,田和自立為君,史稱「田氏代齊」,從此齊國就姓田了。
  • 春秋戰國人物評選之武將篇
    東周歷史上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那是一個戰火紛亂,馬喑嘶鳴,民不聊生的時代;那是一個諸子百家,萬花齊放,文以化之的時代;那是一個縱橫捭闔,避而趨之,述而不著的時代。時勢造英雄,英雄亦能改變時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君王、謀臣、將軍、美女、商人、平民都以自己的方式造就了那個偉大的時代,譜寫人生的傳奇。
  • 春秋戰國:春秋戰國時期人才輩出的——原因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春秋戰國:春秋戰國時期人才輩出的——原因,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出現了管仲、晏嬰、百裡奚、文仲、範蓋這樣一大批有作為的政治家,孫臏、王陵、廉頗、李牧等一大批有才於的軍事家。
  • 春秋戰國時期玉器
    風格各異的春秋戰國玉器東周包括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其年代即為公元前770年前221 年。春秋指的是從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到洛邑(就是現在河南洛陽)開始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這一段時間,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各個諸侯國分庭抗禮,引發曠日持久的戰爭。
  •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如何興起?又怎麼走向滅亡的?
    但是中山國卻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強國,國力鼎盛時期有戰車九千乘,被中原諸國視為心腹大患。中山國可以說是除齊、楚、燕、韓、趙、魏、秦國的戰國七雄外的「第八雄」。中山國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北方的狄鮮虞部落人(也稱白狄)效仿東周各諸侯國建立的一個國家。中山國之前是中山,公元前432年被建立傀儡政權,後脫離控制,建國於公元前414年,因城裡有山而得國名。
  • 從《左傳》看春秋時期遵守「禮儀」的戰爭打法
    春秋時期,戰爭和祭祀是國家最重要的兩件大事。春秋時期的戰爭已經不再像原始社會只靠「舜舞幹戚有苗自服」 這種形式上的威壓就能取得勝利那般溫和,其戰爭慘烈程度和戰爭規模都有了很大層次上的提升。然而,春秋又畢竟不同於戰國。春秋時期的戰爭「可說是一種藝術化的戰爭」。
  • 春秋戰國的戰爭規模差距有多大?從3萬人就可橫行,到一戰殺45萬
    牧野之戰根據記載,是西周時期比較大的戰爭。比如城濮之戰在春秋時期規模亦當不小,從戰爭雙方投入的兵力來看,不過數萬人而己。而牧野之戰周軍一方投入兵力為三萬,商紂王則也發動所有人員十七萬與周作戰。單從投入兵力人數來看,西周初年這場戰爭已超過春秋時期的戰爭規模。其實不然,牧野之戰有其特殊性的一面,牧野之戰,是商、周兩國的舉國之戰,也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改朝換代之戰。戰場上,商紂王舉國之力拒周軍,從「商軍皆無戰之心,心欲武王函入」紛紛倒戈看來,紂王的這些軍隊應該不是國家軍隊的主體,而是把其勢力範圍內之人全部徵集而來,這中間甚至包含著大量野人、奴隸等。
  • 細數春秋時期戰爭的那些奇葩規定
    在這種背景之下,有戰爭就要有軍人。在東周時期,戰士也稱為武士,武士一指中國古時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列國中的的特殊階層,也就是士族。士也分為武士和文士,文士出智,武士出力,但兩者在精神上有同樣的追求目標,一樣遵循智信仁義,對於自身的尊嚴與道德要求很高。換句話來講,即便是打戰,也要求參軍的戰士是有一定社會階層的人才有資格。
  • 從周鄭互質入手,來看春秋戰國時期的送交人質現象
    戰國時期與春秋時期相比,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上無天子,下無霸主」。如果說春秋時期,禮樂崩壞現象還在可控的範圍之內,中原的秩序還有霸主來維持的話。那麼在戰國時期,一切就只剩下了赤裸裸的利益。 在這個時代,沒有霸主來約束你,也沒有需要遵守的禮儀規範,因此違背信任的代價極低,甚至可以說沒有。
  • 盤點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將,哪個時代更強?
    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歷史上戰爭最為頻繁的一個時期,接連爆發的戰爭自然便催生了大量的名將,那麼春秋戰國時期到底有多少名將呢?簡單盤點一下(排名不分先後):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的名將其實更多體現於謀略方面,雖然如今來看這些人的謀略其實也很簡單,但由於早期戰爭受「禮制」影響較大的原因,這些人的戰法在當時已經是極大的創新。1、曹劌,長勺之戰。
  • 春秋戰國是什麼朝代 春秋戰國是哪個朝代
    要想了解中國歷史,必先了解春秋戰國。因為這個時期形成了中國文化、政治、軍事、宗教、外交等等形成的重要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人類社會大變革的時期。那你知道春秋戰國是什麼朝代嗎?下面就來看看春秋戰國是哪個朝代吧!
  • 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為什麼不在自己還有實力的時候,把魯國滅了
    戰國末齊閔王因為吞併彈丸之地宋國就被另五國合縱滅了國,一國崛起的時候必被其他國嫉妒和敵視。其實春秋早期諸侯國少說上百,中國被滅國無數,為什麼魯國能活到戰國最後?這是因為魯國地位是頂級的。魯國本來是周公的封國,周公因為要在王幾輔助成王,所以派嫡長子伯禽去管理魯國。周公在周文王時期就很受器重,武王時和姜子牙並為其左膀右臂,成王時更是權傾天下。
  • 戰國時期十大人物
    莊子,姓莊,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戰國中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學的創立者,與老子並稱「老莊」。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魏將樂羊後裔,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七十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
  •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墨家是怎樣的存在?為何沒有勝出?
    春秋戰國是個激烈碰撞的時代,戰場上金戈鐵馬,儘是刀光劍影;外交上鬥智鬥勇,一個人,就可以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思想上,百家爭鳴,氣貫長虹……沒有哪個時代的競爭,能比春秋戰國更加激烈!如果說法家思想勝在了春秋戰國,儒家思想勝在了封建王朝主流時代,道家思想勝了王朝開端,那麼墨家思想則是貫穿整個封建社會,它盛行的不是某個時期,而是某個領域。墨家思想究竟是怎樣的思想?它和我們熟悉的儒、道、法有什麼不同之處?揭秘帶有神秘色彩的墨家。
  • 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楚國都城被三次攻破呢?
    但是,對於不斷擴張的楚國,在春秋時期就陸續吞併了周邊的小國,成為一個地方數千裡的大國。到了戰國時期,楚國的疆域在巔峰時期佔據了天下之半,是和秦國、趙國、齊國相媲美的強國。不過,對於強大的楚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卻遭到了都城被三次攻破的嚴重打擊,這是為什麼呢?一首先,在春秋戰國這一歷史階段,楚國的都城曾經被攻陷了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