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排名第一的中醫院:傳承與發展,中醫藥特色不是「慢郎中」!

2020-12-21 廣東衛生在線

【溫馨提示:還沒關注廣東衛生在線的小夥伴們記得點擊右上角關注哦~】

開欄語:2018年,廣東衛生在線推出全新欄目「名院.名科.名醫」,通過深度採訪,展示名院的榜樣力量、名科的品牌形象、名醫的專業風採,通過一個個發生在醫生與患者之間的故事,展現廣東醫生恪守職責、守護生命的最美瞬間。

去年一次酒後昏迷,周鋼聽從朋友勸告,從義大利飛回廣州看中醫。

周鋼是義大利佛羅倫斯華人華僑聯誼會終身名譽會長,多年來深受喉嚨不適困擾,呼吸不暢,在國外多家醫院治療都沒有好轉。這次在廣東省中醫院接受了張忠德教授2個月的精心治療,周鋼感覺自己就像是終於回到水裡的魚,痰沒了,氣順了,病好了。

「感謝省中醫救了我的命。」周鋼說。他打飛的回國看中醫的故事流傳開來,朋友圈裡掀起了一波中醫熱。

廣東省中醫院院長陳達燦對這件事沒有太過關注,因為對省中醫來說這是一件很尋常的事,慕名而來的人太多了,每天都有華人華僑和國外人士前來就診,一些老病號為了請省中醫的專家治療疑難雜症和慢性病,甚至專門回廣州定居。

過去20多年,廣東省中醫院的門診量一直排名全國醫院之首,2016年門診量達741萬人次,2017年啟動公立醫院改革後略有下降,但依舊有712.6萬人次的服務量。據統計,每天該院的醫生要開出12噸中藥飲片。

「廣東省中醫院是我國中醫藥事業的一面旗幟,打響了嶺南中醫第一家的品牌。」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多次到省中醫視察並點讚。廣東省中醫藥局局長徐慶鋒也多次表示,省中醫堅持改革創新,大力弘揚大醫精誠精神,是現代化綜合性中醫院的典範之一。

中醫為體,西醫為用

廣東省中醫院擁有5間三甲醫院和3個分門診,床位3150張。從門診量和病床數量上來看,這顯然是一家巨無霸醫院。

然而,走進醫院你會發現,它更像是一頭大象,龐大而友善,就診、取藥、檢查等一切井然有序,很少感受到焦慮、慌亂、爭執等負面情緒,「星光大道」及名醫廊醒目細緻的專家介紹,空氣中瀰漫的藥香,讓人感覺健康觸手可及。

廣東省中醫院誕生於1933年。當時傳統文化深受西方衝擊,不少人請求政府廢除傳統中醫學。在中醫脈搏漸弱之時,一群堅守中醫的有識之士在大德路上建起了中國第一所現代意義上的中醫院。

「我們因此被稱為南粵杏林第一家。」陳達燦說。醫院並不是作為時代的反抗者出現的,而是一名擁抱潮流的改革者,建院時就購買了X光機、B超機,開設了檢驗科室,用當時最先進的科學延展了傳統的望聞問切,把中醫和現代醫學統一到同一條戰線上。這是前所未有的創新,後來成為省中醫的傳統基因,是省中醫每一代人的信仰。

▲廣東省中醫院院長陳達燦

「中醫院一定要姓中,這是醫院的歷史使命,也是百姓的切身需求。」作為全國最大的中醫院領頭人,陳達燦對醫院發展有著清晰的認識,他強調:「現代技術有很多好東西,為什麼不把好的東西拿進來?如果傳統的中醫和現代醫學良好地結合起來,就可以為病人帶來最佳診療方案,帶來福音。」

中醫為體,西醫為用,中醫是立院之本,將中醫的思維方式和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注重臨床療效,推動廣東省中醫院創新發展,為此,醫院創造性地提出了新的發展理念:「中醫水平站在前沿,現代醫學跟蹤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為病人提供最佳的診療方案,探索構建人類最完美的醫學。」

既要高屋建瓴,更要落地有聲。

一方面省中醫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推動中醫參與率達100%,純中醫治療率86.5%;組建中醫經典病房、治未病中心、中醫慢病管理中心等,形成了「未病」「已病」「慢病」三個層次的中醫健康管理體系。

另一方面省中醫採取多種方式積極推動中西醫融合,比如探索純中醫藥在急危重症領域的療效和建設經驗,該研究已獲國家重視;積極開展臨床路徑研究,探索中醫和西醫在不同病種中應當發揮的作用。截至去年7月,醫院實施115項臨床路徑,入徑率95.64%。

2月26日,廣東省副省長餘豔紅上任伊始,就在廣東省衛生計生委主任段宇飛,副主任、廣東省中醫藥局局長徐慶鋒等領導的陪同下前往廣東省中醫院調研,專門聽取腦卒中臨床路徑的介紹:根據設計,中小量腦梗可以採用中醫治療,大面積腦梗則通過介入、溶栓等現代醫療方式,與中藥、針灸、艾灸等結合,促進恢復和減少後遺症的發生,降低致殘率。

醫院還要求醫生加強學習,推動中醫學西醫,西醫學中醫,各取所長,實現個人醫術層面的中西醫融合。每年醫院免費選派幾十名骨幹醫生到全國知名醫院進修,陳達燦也曾兩次前往中山二院進修西醫,「學習西醫可以掌握更先進的技術,把眼界放寬,不斷提高自己治病救人的水平,同時也有利於和同行的交流。」

心臟中心主任阮新民曾是美國加州大學醫學院心臟專家,加盟省中醫後受醫院中藥解決心臟術後血管再狹窄難題的觸動,先是參加了三年一屆的西學中班,2004年又拜國醫大師鄧鐵濤為師,成為第一批跨界的西醫領軍人才。胸痛中心醫療總監、重症醫學科學術帶頭人張敏洲則是在抗擊「非典」的過程中意識到中醫在重症醫學中同樣可以大有作為,也拜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為師,探索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心肌梗塞。

幾年前,廣州西關104歲的田蝦女因為急性心肌梗死住院,張敏洲為其進行了心臟介入手術,術後又為老人開了益氣活血的中藥,此後隨訪超過6年,老人都沒有心疾發作。

除了張敏洲等西醫跨界專家,國醫大師禤國維,劉茂才、林毅等2位全國名中醫和林定坤等34位廣東省名中醫也都在各自專業領域取得成績,《人之初》此前曾報導過禤國維、張忠德等名醫的事跡。

▲2018年2月26日,廣東省副省長餘豔紅(左二)在省衛生計生委主任段宇飛(右二),省中醫院院長陳達燦(右一)等陪同下調研廣東省中醫院

作為廣東省名中醫,陳達燦是奇蹟的締造者之一,在求醫問藥的網站上,病人的口口相傳中,有他採用中西醫結合方式7天治好19年溼疹病人、3服藥治癒丘疹性蕁麻疹等故事。他創立的「培土清心法」治療特應性皮炎還被寫入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教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

2015年廣東推動中醫藥改革創新,選出12個中醫優勢病種給予財政資助研究,省中醫有3個病種入選,陳達燦主持的「特應性皮炎」就在其中。2年後,該病種門診量提升了50%,疑難重症病人和廣州市外病人也明顯增多,陳達燦高興地說:「這說明我們的綜合服務能力提升,達到了預期。」

「省中醫的創新也曾引起不少人的反對。通過實踐,同行最終認可了我們的理念,而老百姓更歡迎,因為他們是最大的受惠方。」陳達燦說,省中醫的發展已經進入新的境界,中醫藥不僅沒有失去原有特色優勢,反而擴展了特色優勢領域,形成了100多個特色鮮明、療效明顯的專科專病群,贏得了業界和百姓的口碑。

國際領先的科學周刊Nature雜誌獲知廣東省中醫院的探索後,專門派記者前往體驗,並推出長篇報導《現代中醫走進臨床》給予肯定。

把「對」讓給病人,把完美留給未來

從1997年擔任副院長開始,陳達燦的工作重心就逐漸轉移到管理上了。作為大醫精誠精神的踐行者,他堅持每周出一次門診,周末則交給學術。他現在還帶著四五名研究生,希望為皮膚病研究培養新的人才。「收了學生就要想辦法培養好,不能散養,可是在教學上我沒有太多時間。」陳達燦嘆了一口氣,他覺得愧對自己的學生。

其實,陳達燦的學生都是香餑餑。「我的學生裡有一個被『皮膚科四小龍』之一的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挖走,還有一個被西京醫院挖走,現在都發展得不錯。」他說,在學術交流中,多家醫院都對廣東省中醫院的創新思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派人來學習進修、挖人。

在打造中醫「黃埔軍校」的同時,廣東省中醫院也不斷引進人才,大力開展「師帶徒」「跨地區拜師」「集體帶,帶集體」「杏林尋寶」等模式,打破門派界限,吸引了包括兩院院士、傑青、973首席科學家在內的一大批國內外優秀人才,他和前任院長呂玉波還多次跨國挖人。通過引進一批優秀西醫人才和技術,醫院逐漸可以開展複雜手術,覆蓋疾病全過程的醫療服務不僅留住了病人,也推動中醫藥全程參與的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陳達燦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通過24小時住院醫師制和總住院制、朝陽人才培訓計劃、育人工程、名醫工程等方式,推動人才梯隊的成長。曾培養了鄧鐵濤等國醫大師的沃土,正長出越來越多的杏樹。

▲2017年1月2日,廣東省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省中醫藥局局長徐慶鋒(右)看望國醫大師禤國維(中),左為陳達燦

創新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中西醫融合發展從醫學、科研、教育等層面為省中醫趟出了一條新路,而醫院管理層面的創新則為省中醫的騰飛插上了翅膀。

1980年初期,公立醫院開始引入市場化機制,受體制和環境影響,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大處方、大檢查等現象,這顯然與醫院的公益性南轅北轍,廣東省中醫院在呂玉波、陳達燦等幾代人的領導下,始終堅持醫院公益性方向,果斷在機制安排中不以業務收益考核科室和個人,從而打破市場逐利傾向,讓省中醫始終走在「大德路」上。

首先創新分配方式,醫務人員的收入不再與業務收入掛鈎,而是從服務病人的質和量、滿意度以及科室的水平等方面進行考核,同時向關鍵崗位和關鍵人才傾斜。

「你問醫生醫院的年收入有多少,科室的收入有多少,他們基本都不知道。但是你問收治病人的難度和數量,他們會如數家珍。」陳達燦說,醫院始終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觀點,當二者出現矛盾的時候,首先追求社會效益。

老廣們對廣東省中醫院有一個共識:這家醫院不收紅包。這一印象源於2000年,記者暗訪發現,病人家屬在手術前給醫生送紅包,醫生拒絕不了就收下來讓病人和家屬安心,手術後又將紅包退回。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李長春看到這篇報導,當即批示要求「推廣他們的經驗,遏制行業不正之風」。

醫院創新管理方式,包括組建多學科專家組成的處方點評專家組,每月對藥房提供的典型不合格處方進行點評,並將點評結果與臨床科室工作績效掛鈎等,構建了覆蓋事前、事中、事後等全過程的全面醫療質量管理體系。

許多制度都是防患於未然,比如建立住院總交班制度,每日匯總搶救患者、重大手術患者信息,及早幹預高危事件;建立BI系統,提高全員管理的規範性與便捷性;開展200多個精益改善、質量控制管理項目,覆蓋服務流程再造、後勤保障等幾乎所有重點環節。

這些管理創新方式都比較穩重,有時廣東省中醫院也會激進一下。比如,在多數情況下,越級上報都是不受歡迎的現象,但在省中醫不是——該院建立主動上報制度,鼓勵越級上報不良事件,醫院組織專家分析後將對科室進行質詢和懲罰。

廣東省中醫院一共有員工5986人,行政人員僅佔全體員工的3.5%。這200餘人發揮出了管理的最大效能,原因是構建了一個倒三角的組織模型。「病人在上,醫務人員居中,行政人員和醫院領導在下。」陳達燦說,醫院的管理理念是醫務人員服務病人、領導服務醫務人員,「我們有一個非常優秀的團隊,大家有著共同的理念,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現任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前排右二)2012年6月2日到廣東省中醫院考察

最能體現省中醫人心往一處想的是醫院服務方式的創新。

1993年廣東省中醫院喊出了「把『對』讓給病人」的口號。「口號的關鍵點不在於『對』,而是在於『讓』。」陳達燦解釋說,省中醫把病人的意見當作禮物,始終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問題,以病人的需求為導向。他舉例說,前幾年病房裡的手推車都是金屬車輪,咔咔作響,有病人投訴影響休息,醫院迅速發起了一場安靜運動,車輪全部換成了塑膠的。

「我們一方面加強文化建設,向員工灌輸理念;另一方面形成了一系列規章制度,讓員工明確知道醫院鼓勵什麼,反對什麼。通過長期培訓和制度建設,醫院形成了一個整體價值取向,就像是為醫務人員提供了一個導航系統。」——陳達燦

這個導航系統已經使用了20多年,結果證明它是一個強大的發明,不僅幫助廣東省中醫院在1990年代落後時期實現了彎道超車,也幫助省中醫在新世紀一騎絕塵,許多老廣都把省中醫當成了看病的首選目的地。

越秀區的朱小姐信任省中醫,除了醫院廉潔行醫、處處為病人著想外,還因為便利。她提前用手機掛號,節省了排隊時間。醫生診查後開了處方,三服中藥不足100元。再另繳了7.5元代煎藥費,智慧藥房收到電子處方後,會有專業藥師對她的藥調劑、煎煮、分包,然後快遞到朱小姐家裡。「中午看完病,下午就能喝到藥,省了很多事。」朱小姐說,同樣省事的還有網際網路支付,從就診到離開醫院,不超過30分鐘。

朱小姐體驗的是省中醫服務技術層面的創新,包括網絡預約掛號、支付和智慧藥房等。前幾天她不舒服,打算再找醫生扎兩針,打開省中醫微信號發現,掛號系統升級了,增加了一個人臉識別功能,拿著手機刷了一下臉就完成了身份驗證,看病更省事了。

「病人可以沒有省中醫,但省中醫不能沒有病人。」陳達燦說,2016年醫院中層換屆時,有3名幹部因為群眾滿意度低於70%被免職。多年來醫院以病人需求為導向,已經構建成社會、醫院、員工三者相結合的利益共同體,這也是醫院能健康發展,並且破解了一個又一個機制難題的秘密所在。

▲廣東省中醫院率先開通「患者滿意度調查小程序」,取代了傳統的意見箱,搭建新型醫患溝通平臺

2月26日的調研中,餘豔紅副省長高度評價了廣東省中醫院的建設成就。她表示,省中醫在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創新醫院管理服務、學科專科建設以及深化醫改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走出了一條創新發展的道路,充分體現了廣東建設中醫藥強省的成效。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持中西醫並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中醫藥發展迎來新的機遇,陳達燦也有了新的動力。

「我們制定了『十三五』行動計劃,將更加注重內涵發展,注重學科群建設、優勢病種建設和亞學科建設,爭取把省中醫建成現代化的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綜合型中醫院、研究型醫院,為群眾提供更優質、更高水平的醫療服務。」陳達燦說,他再一次重複了醫院要探索「構建人類最完美的醫學」的發展理念。

那麼什麼是最完美的醫學?「完美是一種境界。」陳達燦說,他的語速有些緩慢,但聽起來充滿了力量和信心,「健康無止境,完美也無止境,省中醫將為之奮鬥不息。」

採寫|宋炳軍

編輯|Kayla

來源|《人之初》雜誌

廣東衛生在線全媒體團隊出品

相關焦點

  • 佛山市中醫院:四點聯動,構建中醫藥特色藥學高質量發展體系
    身處武術之鄉,有著悠久嶺南中醫藥文化的佛山市中醫院,是一家以中醫骨傷科聞名國內外,集醫、教、研、康復於一體的三級甲等現代化大型中醫醫院。多年的中醫傳承,為醫院孕育了一批「名醫、名科、名藥」,其中國家及省、市級重點專科46個、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及省、市名中醫多名、療效確切的中藥製劑100餘個。
  • 高質量發展中的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冰 通訊員 何世楨改革開放40年來,作為我省建院最早、規模最大的全國三級甲等綜合性中醫醫院,全國中藥製劑與劑型改革基地、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堅持黨對醫院的全面領導,堅持科學發展理念,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切實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以黨建工作高質量引領醫療、教學、科研
  • 中醫服務率深圳第一!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龍崗)進入全國百強
    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龍崗)在這次以「全國一把尺」的衡量中,進入全國百強醫院序列。這是國家衛健委首次組織全國三級公立醫院的績效考核,被業內稱為「國考」,共有2398家醫院參加。在同類考評中,全國419家大型公立三級中醫院,北中醫深圳醫院排名66位,獲A等級水平,在全國排名前20%。
  • 中醫服務率深圳第一,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龍崗)進入全國百強
    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龍崗)在這次以「全國一把尺」的衡量中,進入全國百強醫院序列。這是國家衛健委首次組織全國三級公立醫院的績效考核,被業內稱為「國考」,共有2398家醫院參加。在同類考評中,全國419家大型公立三級中醫院,北中醫深圳醫院排名66位,獲A等級水平,在全國排名前20%。
  • 中醫=慢郎中?中醫治膿毒症就有新辦法、新思路
    28日, 在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重症醫學學術會議上,廣東省中醫院張敏州教授團隊公布了一項研究結果,發現與國際指南推薦的標準治療方案相比,聯合應用心脈隆注射液可有效改善膿毒症患者心功能,降低舒張性心功能不全發生率,降低腦鈉肽水平。這一高水平研究成果,也揭示了傳承千年的中醫並不就是慢郎中,應對急危重症時,同樣有辦法。
  • 茂名:加快促進傳承創新發展,走獨具茂名特色的中醫藥高質量發展之路
    茂名:加快促進傳承創新發展,走獨具茂名特色的中醫藥高質量發展之路 2020-11-07 12: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秦俊嶺全國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落戶德州市中醫院
    編輯:夏玉豔 近日,我市首個國家級名老中醫傳承項目——秦俊嶺全國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落戶市中醫院。
  • 中醫臨床專家彭堅:中醫不是「慢郎中」
    知名中醫臨床專家、醫史文化學者、湖南中醫藥大學教授彭堅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再度證明了中醫藥從來都不是「慢郎中」,一部中國醫學史,就是一部古代中醫與急性病尤其是急性流行性傳染病做鬥爭的歷史,急性病的治療從來就是中醫擅長的領域。中醫不僅可以通過辨證論治和方證對應的方法治療各種已知未知的流行性傳染病,對危急重症的療效也很卓越。
  • 郟縣中醫院面向社會徵求中醫藥發展「金點子」
    記者從中醫院獲悉,該院面向社會公眾有獎徵求對「縣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意見建議」。郟縣中醫院黨委書記楊智慧告訴記者,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數千年來,老祖宗代代相傳的中醫藥醫療技術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和身體健康作出了巨大貢獻。中醫院作為國家二級甲等中醫院、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河南省重點縣中醫院,以及全國首批全面提升縣級中醫醫院綜合能力醫院、河南中醫藥大學教學實習醫院。
  • 打造中醫藥行業「奧斯卡」,讓榜樣的力量領航中醫藥國際化創新發展
    ▲ 國際大健康產業聯盟副秘書長、海南中醫藥傳統醫學文化傳承交流中心執行主任李雨桐發言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蘇州市中醫醫院、四川省第二中醫醫院等20個中醫院入選示範單位(基地);包括陝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福建省漳州市中醫院、北票市中醫院等在內的約30個中醫機構榮獲各專科優勢團隊;無國界醫生迪亞拉、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楊思進
  • 南普陀中醫院國醫堂掛牌成立 為大眾提供中醫藥特色服務
    「形神合一·心身共治——福建中醫藥大學南普陀國醫堂揭牌儀式暨義診活動」在廈門南普陀寺舉行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南普陀寺慈善會會長則悟大和尚在儀式上致辭表示,傳承與發展中醫藥事業、弘揚中醫藥傳統文化成立「福建中醫藥大學南普陀國醫堂」,是佛教醫學與中醫藥學相融合、在當下時代發揮作用的重要實踐,對傳承服務佛教慈善醫療事業、促進中醫藥守正創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則悟大和尚希望藉助「福建中醫藥大學南普陀國醫堂」這個平臺,傳承慈善醫療事業的經驗,進一步提升南普陀中醫院的服務能力,使這一平臺成為可持續、可推廣、可借鑑的新時代醫療合作模式,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為人民健康做出更大的貢獻。
  • 恩平市全市中醫藥大會召開: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建設新時代...
    12月8日下午,恩平市召開全市中醫藥大會,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醫藥工作的重要論述,以及全國、省、江門市中醫藥大會精神,對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縣提質進行全面部署。恩平市委副書記、市長劉兵,江門市衛生健康局二級調研員楊明金出席會議並講話。
  • 佛山市中醫院:推動中醫藥走向國際
    佛山市中醫院副院長楊匡洋說,早在上世紀80年代,醫院領導班子便抓住了改革機遇,大膽闖、大膽幹,自謀發展。  每一次醫院整體環境的改善,伴隨而來的是佛山市中醫院發展的新騰飛。而每一次的跨越發展都讓中醫精髓在傳承的同時得以發揚。其中骨傷科的優勢不斷彰顯。  佛山市中醫院骨傷科由著名嶺南骨傷科專家李廣海先生等人創建,充分發揮中醫治療骨傷疾病的優勢,堅持運用正骨手法。
  • 傳承弘揚中醫藥文化 創新發展中醫藥事業
    鍾劍波  本報記者 陳建 黃珠慧子 文/圖  中醫藥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繼承和弘揚中醫藥文化意義重大。為推進上饒市中醫藥事業產業傳承創新發展,11月16日,上饒市中醫藥大會在德興市召開,同時,上饒市中醫藥文化周、贛東北中醫藥交易大市場在德興市開市啟動。活動圍繞「傳承弘揚、創新發展」主題進行。
  • 共商中醫藥文化傳承與發展 全國各地嘉賓齊聚江南藥都蘭溪
    參觀種滿各種藥材的「百草園」,現場與學生共同參與「火眼金睛識草藥」、猜燈謎活動,品嘗孩子們製作的藥膳……昨天(12月10日)下午,參加「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現場會暨蘭溪第四屆張山雷中醫藥文化節」的全國各地中醫藥行業人士、教育界人士、企業代表等80餘名嘉賓走進蘭谿市行知小學,實地了解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情況,並對蘭溪傳承中醫藥文化的做法及成效讚不絕口
  • 廣東省中醫院在四會市中醫院設立岐黃學者陳達燦傳承工作室...
    【廣東省中醫院歧黃學者傳承工作室籤約暨揭牌儀式】【廣東省名中醫池曉玲名醫工作室籤約暨揭牌儀式】四會市中醫院院長黃傳成在致辭中表示,廣東省中醫院岐黃學者陳達燦傳承工作室、池曉玲名醫工作室在四會市中醫院的建立,將為醫院的人才培養和專科發展注入新的動力,也意味著四會地區的群眾在家門口便能享受到更多優質的醫療服務
  • 乘自貿港建設東風 瓊全面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十三五」時期,我省中醫藥工作從不斷完善中醫醫療體系、培養中醫藥人才隊伍、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加強中醫藥特色專科建設、統籌推進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發展等方面著手,全面推進,取得了明顯成效。據悉,全省三級甲等中醫院發展到4家,二級甲等中醫院增加到8家,全省17家公立中醫類醫院,二甲以上中醫院佔中醫院的比例達到70%。
  • 傳承仲景文化綻放中醫藥品牌新光彩
    每萬名居民有中醫執業(助理)醫師8.28人,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1倍。有國醫大師1名、國家級「中醫藥優秀人才」14名、「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8名,「全國名老中醫藥(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6個,已建成國家級重點專科和重點培育專科2個、省級重點專科和特色專科21個。
  • 浙派中醫 六大特色 專家把脈浙江中醫藥發展
    浙江是中醫藥大省,無論是特色、歷史,還是貢獻、賡續,直到現當代的創新發展,都在全國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而「之江中醫藥論壇」,是我省中醫藥學術界的一大品牌,一個盛會。今年,因為《中醫藥法》在7月1日正式實施,此屆論壇便有了不同尋常的重要意義和任務。
  • 福建中醫藥大學南普陀中醫院國醫堂掛牌成立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南普陀寺慈善會會長則悟大和尚在儀式上致辭時表示,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堅持中西醫並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今年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要「促進中醫藥振興發展」,傳承與發展中醫藥事業、弘揚中醫藥傳統文化,對保障人民健康安全、增強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