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廣州永慶坊街景。(人民網記者李彤 攝)
人民網廣州10月6日電 (記者李彤)站在永慶坊的街上,不遠處是騎樓古巷、廣彩廣繡鋪子、沿街跑著的孩子;身旁是搖著蒲扇的街坊老人,說著粵語、聊著家常;飄過的雲吞麵、豬腳姜、蘿蔔牛雜、咖啡的香味四溢,讓人味蕾大開……
在國慶假期,不少遊客到廣州西關永慶坊,來這裡感受廣州老城的心跳,體驗城市發展對傳承的堅守和對創新的包容。
「未識廣州,先聞西關」。西關永慶坊曾經是廣州最繁華的核心城區,隨著城市中心東移,永慶坊建築年久失修。2016年,廣州市對永慶坊提出了「微改造」理念,不搞大拆大建,對老舊建築修復活化。
如今,遊客們順著「永慶坊」的牌坊走進街裡,低頭是麻石路,抬頭是黑瓦頂、青磚屋,還有趟櫳門和李小龍祖居……大家邊走邊看,不時拿出手機拍照合影,在朋友圈裡「秀靚照」,看著圈群好友的回覆,臉上洋溢著笑容。
圖為遊客在李小龍祖居前拍照留念。(人民網張曉赫 攝)
不少人是慕名來永慶坊的,這裡是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走過的地方。2018年10月24日,習近平來到廣州市荔灣區西關歷史文化街區永慶坊考察。他指出,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採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城市規劃建設,折騰是最大的忌諱。據了解,2015年,永慶片區改造正式開始,微改造「刪掉」的是破敗,留下的是記憶,下的是「繡花」功夫。經過修葺的永慶坊,既強化了嶺南建築整體風貌特色,又保留了嶺南建築民居的空間肌理和人文積澱。
城市建設好不好,老百姓最有發言權。「90後」河南小夥林雲2018年在永慶坊開了一家陶藝店,對永慶坊這兩年的變化他看在眼裡,除了硬體的修葺,更難能可貴的是人文氛圍的營造,這是一個包容的城市,廣州人不排外。
「做陶藝講究環境氛圍,這裡有著濃濃的老廣州煙火氣息。現在永慶坊成了『網紅打卡地』,吸引了大量年輕人來參觀,也有父母帶著孩子來做陶藝。陶藝是個過程產品,看見大家把對廣州的記憶留在一件件陶藝作品上,我心裡感到滿滿的成就感。」林雲說。
圖為遊客在永慶坊拍照「打卡」留念。(人民網記者李彤 攝)
永慶坊的特色還源於對傳承的堅守和對創新的包容。如今的永慶坊,在保留舊城肌理和文化的基礎上,引入咖啡店、民俗、文創等業態,匯聚了眾創辦公和文化創意產業。
圍繞老城市發揮新活力,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副局長吳青松對人民網記者表示,永慶坊「微改造」的經驗正在全市推廣。廣州市具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3處,歷史文化街區26片,人類非遺代表作兩項,嶺南文化非常豐富。這對於激活城市的歷史記憶,進一步活化利用風貌片區提供了發展空間。
「我們通過文旅結合,細化了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城市建設先考古後開發,出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法;成立了市、區兩級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組建專家庫為城市文化傳承提供智力支撐;實施了傳統文化傳承工程,挖掘粵劇、龍舟、舞獅等資源;活化利用歷史文化名城,在永慶坊片區引進10家非遺大師工作室;梳理海上絲綢之路、紅色旅遊等特色資源,讓遊客體驗老城市新活力。」吳青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