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龜甲上的甲骨文
寺院放生池裡的老龜雕塑、巴西龜和錦鯉
動物和人的歷史之四 水族
很多人喜歡養魚。作為寵物魚來說,可能大家最熟悉的是金魚和錦鯉。此外現在越來越多的熱帶魚也成為水族箱裡的新寵。根據一項調查,我國目前常見的外來觀賞魚多達百種以上。
還有些人特愛養長壽而行動緩慢的龜類。這些「水族」和人類相處都有很長的時間了,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水族文化。
文、圖/廣州日報記者 卜松竹
寺院放生池
成金魚進化地
金魚是中國原產的寵物魚。從上世紀20年代以來,我國著名生物學家陳楨、李樸通過文獻學、遺傳學等多方面的深入研究論證了金魚是從野生鯽魚馴化和選育而來的。所以在生物分類學上,金魚仍是使用「鯽魚」的學名。學者王風揚指出:「自然界中的鯽魚多灰色,只有少數因為變異成為金黃色,最早的金魚主要就是這些金黃色的普通鯽魚,『金鯽』是對金魚最初的稱呼。通過研究證明,金魚的祖先是分布在南方的野生鯽魚,位於長江下遊的安徽、江蘇地區可能是金魚最早的馴化地。古文獻的記載也支持這個觀點,文獻中最早的當屬《述異記》(任肪,531~557年)記載:『晉桓衝遊廬山,見湖中有赤麟魚,即此魚也。』」
王風揚指出,到了宋代隨著人們的重視,金魚的記載就更多了。《鹹淳臨安志》曾記載:「金魚池,在開化寺後山澗,水底有金銀魚。」(銀魚乃銀灰色鯽魚)吳曾在《能灰齋漫錄》中言:「杭之西湖有金魚,投餅何則出,然不妄食也。蘇子美詩云:『松橋叩金鯽,竟日獨遲留。』東坡遊西湖詩云:『我識南屏金鯽魚,重來拊檻散齋餘。』皆記其實。」這「說明當時野生環境下的金色鯽魚已經受到關注,金魚的家化也逐漸開始了」。
佛教寺院「放生池」的大量出現,成為金魚進化的一個重要契機。由於金色鯽魚的珍稀,使其成為最佳的放生對象。目前已知最早的放生池是唐代刺史丁延贊在嘉興府修建的。據說丁延贊在這裡發現了一條金鯽魚。此外杭州南屏山、六和塔的兩處放生池也都以擁有多條金鯽魚而聞名遐邇。按照王風揚的說法,中國金魚中最古老的品種「鵝頭紅」就是發源於六和塔放生池的。因為大量的金鯽魚聚集在一處,為其繁殖和家化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人們對於金色鯽魚的熱情迅速促進了相關養殖業的發展。根據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的記載,從宋代起,已有人專門飼養金鯽魚。東京、臨安等地,專門的行當——魚兒活——已經發展起來,到明代時成為非常普及的產業。宋代皇室和貴族階層非常喜歡飼養金魚。據說南宋叛將、自稱蜀王的吳曦酷愛金魚,從杭州歸蜀時帶走了三大船金魚,並擄走了大批金魚養殖的熟練匠人。
王風揚說,從目前可見的魚缸等相關文物看,可以推斷宋代養金魚大多是用比較大的盤或缸,不同於現代人更加常見的案頭小魚缸。不過也有用漆器養金魚置於案頭的記載。我國古代玻璃生產相對滯後,但得益於發達的海外貿易,宋代時國內市場上還是出現了不少玻璃器物。時人吳芾搞到幾個玻璃瓶,用來養了幾條小金魚,一日忽發感慨,寫成一詩:「閒隨野鶴穿花徑,靜看遊魚戲玉壺。卻愧此身猶束縛,未能歸去老江湖。」不過此時的金魚從外觀上來說和野生鯽魚差別不大,而且花色大概也只有金黃、銀白、黑白花斑三種。
周文王已開始養鯉魚
現代錦鯉從日本輸入
小孩子們去公園,大多喜歡買一小包飼料在湖邊餵魚。現在廣州公園湖中所養的觀賞魚,大多以錦鯉為主。數量既大,生境又無憂,它們通常都長得體大肥胖,霸悍生猛。中國是最早飼養鯉魚的國家,著名的「四大家魚」,從生物分類上來說,其實也都是鯉類。「錦鯉」一詞最早也是出現在古代中國的文獻中。但今天我們看到的錦鯉,即所謂「現代錦鯉」者,卻是一種舶來品,是從日本輸入的。
學者白明指出,歷史記載,周文王就已經鑿池養鯉魚了。春秋時越國大夫、後來成為巨商的範蠡竭力主張發展池塘養鯉,認為:「蓄養三年,其利可以至千萬,越國當盈。」說明當時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養殖鯉魚的商業活動。甚至孔子的兒子就取名為鯉。到漢代,池塘養鯉已經非常發達,成為從皇室到民間都在經營的產業。漢代中期絲綢之路鑿通,中國與中亞細亞各國商貿往來逐漸密切,波斯人將鯉魚從中國帶往波斯;1150年十字軍東徵,鯉魚從波斯被帶往奧地利,之後逐漸傳入西歐;1367年,鯉魚傳入匈牙利;1496年傳入英國;1560年傳入普魯士,隨即傳入瑞典;1729年傳入俄羅斯;1830年從歐洲傳入美國。
白明指出,當代意義上的「錦鯉」一詞,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才確立起來的名稱,用來泛指所有的觀賞鯉魚。在最早將鯉魚作為觀賞魚類的中國和隨後的日本,曾經先後使用過金鯉、錦鯉、色鯉、花鯉、模樣鯉五個主要名稱。唐代陸龜蒙《奉酬襲美苦雨》詩云:「絲禽藏荷香,錦鯉繞島影」,黃濤《成名後呈同年》云:「雖慚錦鯉成穿額,忝獲驪龍不寐珠」,「這是現今世界上最早的錦鯉名稱使用記錄」。之後,「錦鯉」逐漸取代「金鯉」,成為觀賞鯉魚的專門代稱。
根據嶽飛後人嶽珂的記載,南宋時已經有專門的金色鯉魚豢養。但這時「鯽為上,鯉次之」,觀賞鯉的地位不及觀賞鯽。不過還是有大量的詩文讚美錦鯉,可見其普遍性,以及受歡迎的程度。
雖然有學者認為今天隨處可見的錦鯉的祖先是三國時期(日本的彌生時代)從中國傳入日本的——從化石角度看,日本列島沒有原生鯉魚,中國的黃河鯉魚很可能是日本錦鯉的祖先——而且中國擁有對錦鯉的最早定名權,但現代的錦鯉,確實是日本人培育出來的。白明指出:「相傳在1800年左右的一個寒冷的冬天,新潟地區的某個農民掀開他在土池上的草簾觀看檢查池中的鯉魚時發現,有的變成了淺黃色,這就是錦鯉的最早的突變個體」。早期的錦鯉只是腹部有橘紅色斑紋,逐漸發展到了背部、尾部和頭部,錦鯉的身體也越來越白——這被稱為「更紗」,作為錦鯉主要的發展方向加以強化,「1889年蘭木五助培育出了五助更紗,就是現在紅白錦鯉的原種。從那時開始,標誌著日本錦鯉真正誕生了」。
而今天使用的「錦鯉」這個名詞,是在1946年以後定下來的。日本人認為「錦」字不但能代表美麗還能代表剛毅的精神,從此花鯉、變種鯉等名稱就退出歷史舞臺了。錦鯉也成為了日本的國魚。
1938年,日本錦鯉第一次輸入中國。這是日本錦鯉第一次輸往海外。但由於中日之間的關係,錦鯉當時根本不可能在中國得到發展。1973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曾將一批錦鯉作為吉祥物贈送給中國。但這批錦鯉也沒有能夠發展起來。直到1983年,香港商人將日本錦鯉引入內地,並在廣州建起了中國第一個錦鯉養殖場,從此,錦鯉才逐漸在中國繁衍開來。
錦鯉為什麼沒有能在中國最早發展起來,白明認為與唐代避君王諱有關,到了宋代限制取消,但金魚已經一家獨大,錦鯉錯過了最佳的發展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