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這首詩對田園風光和田園生活的描寫,十分生動傳神,充滿...

2020-11-22 騰訊網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其二)

[東晉]陶淵明

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

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

秉耒歡時務,解顏勸農人。

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

雖未量歲功,既事多所欣。

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注】。

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

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

【注】問津:指孔子讓子路向兩位隱士長沮、桀溺問路的典故。

1.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 詩人親自參與田間勞作,不僅快樂地拿起農具耕種,還面帶笑容鼓勵農人們積極從事勞動。

B. 「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說不必斤斤計較收成如何,愉悅就在耕耘的過程中。

C. 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表明詩人不想實踐先師遺訓,只想避世隱逸。

D. 這首詩融說理、敘事、寫景、抒情於一體,意境清淡悠遠,語言平白如話,富有表現力。

2. 「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 中的「先師」指誰?「道」是什麼意思?本詩中,陶淵明認為無法踐行先師遺訓,那麼他嚮往什麼樣的生活呢?結合詩句分析。

1. C C項,「表明詩人不想實踐先師遺訓,只想避世隱逸」表述錯誤。「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意思是:就像這樣,在簡陋的木屋裡長吟,暫且做一個耕田之人吧,本詩敘寫了田間勞動的歡娛,聯想到古代隱士長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憂道之人的難得,最後以掩門長吟「聊作隴畝民」作結,從而表達了詩人躬耕田園、避世隱逸的寧靜淡泊之情;在詩人看來,孔子、顏回他們那樣的理想,只能是遠望,是可望而不可及,所以他選擇歸隱田園,夾雜著濟世與歸隱相矛盾的複雜情感。

2. 先師指孔子,道指安貧樂道,治國之道;他嚮往的是決心效仿前賢,歸耕田園的生活,遠離汙濁世俗,躬耕自給。能夠結合詩句分析正確即可。

【詳解】

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和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清題幹要求,然後知人論世、結合詩歌內容、意象、關鍵詞、關鍵句等來把握詩歌的情感。

「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一句中,先師,指孔子。孔子說,「憂道不憂貧」,憂慮「道」而不憂慮窮困。所以這裡的「道」指安貧樂道,治國之道;陶淵明接著說,「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瞻望就是遠望、仰望。邈是遠,逮是企及。只能遠望著孔子的這個遺訓,而難以達到。是可望而不可及。既然如此,那麼,就「轉」,轉變志向。「志長勤」,將長期勞作耕種。「秉耒歡時務,解顏勸農人」,秉是拿著,耒是耕種用的農具。在農忙的時候,拿起農具,愉快地去勞作。當農人們有怨言,有愁悶,有不解等等時,就微笑著勸勉他們。這兩句所描繪的田園的美好。春風習習,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這是多麼美好的田園生活啊。「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量,是考量、計算。歲功,是一年的收穫。雖然,還沒有計算、還不知道這一年的收穫會怎麼樣,但是眼前的這一切,已經令人很歡喜。即事,就是眼前的事,上面兩句提到的,春風習習,田野裡一片欣欣向榮景象。當然,還包括下面所要寫到的情形。「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這裡則進一步說,當我在田園裡耕作勞累了,我停下來休息的時候,不會有像孔子、子路那樣的人來問津,來打攪。「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是說太陽落山了,大家相伴而歸。回家後,招呼親朋友鄰一起喝酒。「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意思是回到家中後(或是飲酒之後,或是另起一事,兩者理解都可以),吟詠詩文,做一個安寧自得的「隴畝民」。由此可知,他嚮往的是決心效仿前賢,歸耕田園的生活,遠離汙濁世俗,躬耕自給。

【注釋】

先師:對孔子的尊稱。遺訓:留下的教誨。

憂道不憂貧:這是《論語·衛靈公》中孔子的話:「子曰:君子憂道不優貧。」意思是說:君子只憂愁治國之道不得行,不憂愁自己生活的貧困。

瞻望:仰望。邈:遙遠。逮:及。

勤:勞。長勤:長期勞作。

秉:手持。耒:犁柄,這裡泛指農具。時務:及時應做的事,指農務。

解顏:面呈笑容。勸:勉。

疇:田畝。平疇:平曠的田野。交:通。

苗:指麥苗,是「始春」的景象。懷新:指麥苗生意盎然。

歲功:一年的農業收穫。

即事:指眼前的勞動和景物。

行者:行人。津:渡口。行者問津,用長沮、桀溺的事。《論語·微子》云:「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桀溺是古代的隱士。作者以沮、溺自比,意思是在耕作休息時,沒有孔子那種有志於治理社會的人來問路。言外之意是今天沒有「憂道不憂貧」的人。

相與:結伴。勞:慰勞。這兩句是說黃昏時和農民結伴而歸,再提一壺酒漿去慰勞近鄰。

聊:姑且。隴畝民:田野之人。隴:同「壟」,田壟。這兩句是說吟詠著詩關上柴門,聊且做一個像長沮、桀溺那樣的農民吧!

【翻譯】

先師孔子留遺訓:君子憂道不優貧。仰慕高論難企及,轉思立志長耕耘。農忙時節心歡喜,笑顏勸勉農耕人。遠風習習來平野,秀苗茁壯日日新。一年收成未估量,勞作已使我開心。耕種之餘有歇息,沒有行人來問津。日落之時相伴歸,取酒慰勞左右鄰。掩閉柴門自吟詩,姑且躬耕做農民。

【賞析】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通過對田間勞動的歡樂進行描繪,通過懷古言志,反映出「憂道不憂貧」的志向難以實現,表達了決心效仿前賢,表現了對歸耕田園的喜悅,遠離汙濁世俗,躬耕自給的決心。第二首詩認為像孔子那樣「憂道不憂貧」未免高不可攀,難以企及,不如效法長沮、桀溺潔身守節,隱居力耕。詩中對田園風光和田園生活的描寫,十分生動傳神,充滿濃鬱的情趣。

第二首的先師遺訓「憂道不憂貧」之不易實踐,夾敘了田間勞動的歡娛,聯想到古代隱士長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憂道之人的難得,最後以掩門長吟「聊作隴畝民」作結。陶淵明一向把孔子視為先師。孔子說過的「憂道不憂貧」,他記在心裡。但他更喜歡這種「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的農耕生活。陶淵明想成為長沮、桀溺那樣的隱士。他的內心有掙扎,有焦慮,本想有所作為,世界卻使他望而卻步。他很失望,漸漸生出一顆叛逆之心,甘願「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這將是他生命的歸宿。

衝淡自然是一種文學風格,這是一種特殊的文學藝術境界。在這種境界裡,我融於物,全忘我乃至無我;神與景接,神遊於物而又神隨景遷。這種境界的極致是悠遠寧謐、一派天籟。因此,陶淵明的「鳥哢歡新節,泠風送餘善」,「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就成了千古不衰的絕唱。不加雕飾卻又勝於雕飾,這是一種藝術的辯證法。不過,這中間確也有詩人的艱苦的藝術勞動在,那是一個棄絕雕飾,返璞歸真的藝術追求過程,沒有一番紮實的苦功是難以達到這種藝術創作境界的。

這組詩寫田野的美景和親身耕耘的喜悅,也還由此抒發作者的緬懷。其遙想和讚美的是貧而好學、不事稼穡的顏回和安貧樂道的孔子,尤其是欽羨古代「耦而耕」的隱士荷蓧翁和長沮、桀溺。雖然,作者也表明顏回和孔子不可效法,偏重於向荷蓧翁和長沮、桀溺學習,似乎是樂於隱居田園的。不過,字裡行間仍透露著對世道的關心和對清平盛世的嚮往。如果再注意一下此詩的寫作時代,這一層思想的矛盾也就看得更清晰了。在寫這兩首詩後的兩年,作者還去做過八十多天的彭澤令,正是在這時,他才終於對那個黑暗汙濁的社會徹底喪失了信心,並表示了最後的決絕,滿懷憤懣地「自免去職」、歸隱田園了。這是陶淵明式的抗爭。如果不深入體會這一點,而過多地苛責於他的逸隱,那就不但是輕易地否定了陶淵明的大半,而且去真實情況也不啻萬裡了。

有人認為,陶淵明《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所表現的詩意與襟懷現實而完美地昭示了一種「極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境界。或者說,借用馮友蘭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說」,可以認為《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代表了陶淵明站在「天地境界」對自然、功利乃至道德境界的同時超越。這就是陶淵明選擇返歸田園過耕讀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勇氣與智慧的思想資源,也是陶淵明為人為詩何以超絕凡俗的根本原因。

相關焦點

  • 陶淵明田園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陶淵明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 中國田園詩 的開創者。他以自然簡潔的語言描寫田園風光, 從而達到 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不凡境界, 對後世詩歌創作產生了很 大的影響。陶淵明的田園詩猶如一幅情韻天成的田園鄉 村畫卷, 他把田園風光和田園閒居生活大量引入詩歌創作 中, 以此為詩歌創作的表現內容, 從而擴大創新了詩歌題 材的表現領域 。
  • 為何陶淵明的詩,為後世田園詩的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詩經》中的詩大部分來自民間,其田園詩作所展現的主要是農民辛苦勞作卻無法滿足基本的溫飽,這與後來文人的田園詩主要內容大不一樣。田園生活雖然在《詩經》中有所表現,也算是詩歌的一種題材,但人們公認的「田園詩派」是由東晉的陶淵明所創立的。這是因為《詩經》所描繪的多是農家人的辛酸和悲苦,而「田園詩」通常從狹義上來看是指吟詠和歌頌悠閒寧靜的農村田園生活。
  • 章繼剛:嚮往更美好的生活,陶淵明田園詩的意境美
    嚮往更美好的生活,陶淵明田園詩的意境美文/章繼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家喻戶曉的田園詩人。陶淵明的田園詩恬淡疏樸,彰顯著鄉村生活的樸素風景人情,展現了詩人穎脫不群、任真自得的個性和別樣人生。朱熹說:「陶淵明詩,人皆說是平淡,據某看他自豪放,豪放得來不覺耳。」(《朱子語類》卷一三六),陶淵明的田園詩平淡自然,意境深厚醇美。詩人對生態田園無比熱愛,對美好生活十分嚮往。蘇軾在《與蘇轍書》中這樣評價道:「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
  • 陶淵明田園詩考點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陶淵明擺脫了人間世俗的煩惱,在精神上真正到達與自然合一的境界,由此而創造了格高千古的優秀詩篇。 試論陶淵明田園詩的思想內容。 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大貢獻,就是開創了文人詩歌創作的新領域——田園詩。 一、親切自然地描繪出田園風光。
  • 陶淵明田園詩的歸隱閒適生活創作內容
    雖經歷坎坷,但因陶淵明對田園生活抱有極高的熱情,與之相應地,其田園詩的創作也一直貫穿於隱與歸的過程之中,而且「是他最富特色的代表作」,在文學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陶淵明的詩作,今存120多首。有學者曾明確指出,其中「屬于田園詩的約有三十首左右」基於上述廣義田園詩的內涵,筆者在反覆閱讀和深入理解後,統計出陶淵明田園詩作共52首。
  • 陶淵明《歸園田居》五首,陶淵明的田園詩賞析
    其五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雙雞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簡單賞析:  這裡描寫的一切,是極為平常的。但詩人沒有忘記這一點,請聽,「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一下子,這幅美好的田園畫不是活起來了嗎?因為這雞犬之聲相聞,才最富有農村環境的特徵,和整個畫面也最為和諧統一。  陶淵明深感自己周身的社會是充滿著物慾與名利之爭的,而他懷揣著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心態,選擇歸隱山林,《桃花源記》和以上詩篇都流露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皈依田園,追求自由的生活理想。
  • 範成大這首詩,沒有華麗的詞句,卻描繪出了一幅美麗的田園風光!
    所以對於一位詩人來說,他(她)對於生活,一定是有著刻骨銘心的體會,對於這個世界,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唯有這樣,才能夠算是一位真正的詩人。中國的詩詞最鼎盛的時期那是在唐朝,縱觀整個大唐湧現出了一大批的詩人,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元稹等等,那都是唐朝詩人中的佼佼者,在他們的筆下,無論是描寫愛情,還是讚美田園風光的詩句,那也是比比皆是。
  • 王維的這首詩純用白描,卻把田園風光寫得美如畫!
    山水田園詩派,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個重要流派。它源於南北朝的謝靈運和晉代的陶淵明,以唐代的王維、孟浩然等為代表人物。主要以描寫自然景物、田園風光為主。這類詩的語言清麗洗鍊,風格多恬靜淡雅,意境上偏雋永優美,多採用白描手法。
  • 7首經典山水田園詩,感受自然風光的美!
    7首經典山水田園詩,感受自然風光的美。1、《水檻遣心二首》杜甫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這首詩境界恬淡優美,刻畫細膩精微,描摹真切自然,而且對仗工整,遣詞精妙,2、《村居》張舜民水繞陂田竹繞籬,榆錢落盡槿花稀。夕陽牛背無人臥,帶得寒鴉兩兩歸。
  • 陶淵明的田園生活是什麼樣的?田園、美景與薄酒,生活盎然
    陶淵明的田園生活過得十分的自由自在與悠閒。細讀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五首,我們可以看到詩中有田園、美景與薄酒,這便是他田園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他悠閒自得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這些作品的源泉均來自於他安適閒逸的隱居生活和追求淳樸自在的人生態度。  十多年來漂泊的宦官生涯讓陶淵明心生厭惡,特別是程氏妹的去世,令他恍然醒悟。他著作的《歸去來兮辭》道出了自己的宣言,表明自己堅持辭官、回歸田園生活的立場。陶淵明正式的歸隱田園生活之旅便由此辭賦開始了。在重返田園生活之後,更是強調了自己的人生態度。
  • 陶淵明和菊花茶:為啥田園生活離不開菊花茶?
    話說,這是陶淵明大詩人寫過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詩。 其實,描寫田園風光的詩人很多,但人們第一個想起來的往往都是陶淵明。同樣,陶淵明本人其實寫過許多詩歌,但人們念念不忘的只有這首詩。 通過這首詩,人們不但體會到陶淵明歸隱之後的樂趣,甚至還把陶淵明和菊花茶聯繫起來。 好吧,這麼理解挺奇特的,畢竟,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嘛。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說到陶淵明這首詩,大部分人其實並不知道詩名,只記得詩中的這一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 唐詩裡很經典的一首田園詩,把原本平凡的鄉村,描寫的充滿了詩意
    田園詩也是唐詩裡最經典的一種類型,很多的詩人都寫過這一類的題材,他們深入農村,把自己所見所聞,全部的融入進了自己的作品中,這樣也就使得他們的作品,顯得別具一格,充滿了一種樸實的情感。那麼說起田園詩,可能很多人會想到東晉的陶淵明,他寫過一系列的田園詩,同時也是山水田園詩中最具表性的一位;到了唐朝很多的詩人,同樣的寫得很深刻,也很是唯美,例如王駕的這首《社日》,便是一首很典型的描寫鄉村的詩作,而且這首詩把鄉村的生活,以一種非常詩意的方式,描繪的活靈活現,讀來更是令人拍案叫絕。
  • 讀陶淵明的《飲酒》,描寫田園風光,體現詩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態度
    這是東晉時候著名的田園詩人陶淵明題下的一首詩。全詩語言簡潔凝練,情感醇厚樸實,格調自然清新。在這首詩當中,詩人描繪了自己閒適寧靜、無拘無束的生活,同時也描繪了秀麗寧靜、恬淡美妙的田園風光。通過這些描繪,體現了詩人悠然自得、嚮往自然的人生態度。以及體現了詩人對官場的鄙棄與厭惡,對俗世當中的爭名奪利、爾虞我詐的厭惡。
  • 陶淵明這首詩把鄉村美景,描寫的如詩如畫,讀來更是朗朗上口!
    陶淵明是東晉時期最偉大的山水田園詩人,他一生寫過了大量的優美的詩作,而且他的這些詩作大部分都是在描寫鄉村的美景,往往只有寥寥的幾句,但是同樣的營造出了一種高遠的意境,這也正是陶淵明詩作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所以讀他的作品,也最是能夠感受到詩歌所獨有的魅力。
  • 被稱為「酒家之南董」的王績這首詩,大有陶淵明的田園遺風
    從中可見,王績卻是一個十分瀟灑的人物,這樣的人寫田園詩,便顯得有味道,因為他是真的心中喜歡,寫出來的詩自然不帶有任何情緒,純粹樸素清逸。曾經被太史令李淳譽為「酒家之南董」。這是一首地道的田園詩,描述的是詩人辭官歸鄉後隱居生活的一撇。題目中提到的這個王處士,應該也是和王績一樣隱居在農村裡的高人。題目中用了一個「喜」字便已經點名了友人相遇時的心情,並奠定了全詩的基調。這首詩,在平淡質樸中蘊含著豐富的詩情畫意,不失為王績的代表作之一。
  • 陶淵明最悠閒的一首詩,把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描寫的充滿詩情畫意
    雖然他的作品大都都是山水田園風格,可是每一首都足以令人驚豔,也足以令人感動,我們從他的作品中,不僅僅是能夠感受到詩人筆下的唯美,也能夠從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他對於生活的熱愛,也只有對生活熱愛的人,才能夠真正地寫出如此悠閒,而又充滿了生活氣息的作品來,譬如他的這首《歸園田居·其三》,那就是一首難得的佳作,而且通篇描寫的可謂是如詩如畫。
  • 王維的這首詩很冷門,卻寫出了絕美的田園風光,美得讓人念念不忘
    所謂田園詩,就是以大自然的田園風光為描寫對象的詩歌。它是人們對自然美的認識達到一定程度的產物,也是人們對農村生活、對農民及農事活動具有一定思想感情的產物。譬如,陶淵明的《飲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孟浩然的《過故人莊》:「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王維的《山居秋暝》:「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等,都是田園詩中的千古名篇。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春園即事》,便是唐代詩人王維筆下的一首田園詩。雖然它相較於王維的《山居秋暝》等詩來說要冷門很多,但是依然寫出了絕美的田園風光,美得讓人念念不忘。
  • 陶淵明和王績田園詩歌的異同微析
    創作以五言詩歌、賦和文為主,繼承了漢魏抒情言志的傳統,主要描寫田園風光和農村生活。文學史上,陶淵明是第一個專力大量寫作田園詩賦,反映田園生活的文人,主要有讀《山海經》十三首、《歸園田居》五首、《飲酒》二十首、《雜詩》十二首、賦《歸去來兮辭·並序》、《閒情賦》、《感隱士不遇並序》以及文章《桃花源記》等,有《陶淵明集》傳世。
  • 王維這首山水田園詩,優美的田園生活畫卷,意境甚是唯美
    今天我們來看一看唐代的著名詩人王維的一個詩歌作品《新晴野望》,這首詩是詩人有一次在雨後欣賞田野風光之後,有感而觸的作品。寫出了農民在下過雨之後急忙耕地的場景,表達出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對田園風光的嚮往的這種情懷。整首詩是小清新的一種風格,語調輕快,緊緊的將農村雨後的農忙情節特徵描述出來,構造了一幅農村田園生活的優美畫卷,也表達了詩人較高的藝術水平。
  • 平淡自然的田園詩作,卻是陶淵明時因地而生發的人生感慨
    他的作品主要描寫了自然景色和農村的生活場景,其中有些作品也流露出對醜惡官場和世俗社會的厭惡之情,表達自己潔身自好,不願同流合汙的心態,但有時也流露出一些逃避現實、安分守己的消極思想。陶淵明的詩從藝術上說情感真摯,質樸自然,語言精練,具有獨特的平淡自然的藝術風格。陶淵明的詩歌,除了少數的哲理詩之外,其他大多數都是抒情詩。從題材和內容上來看,他的抒情詩可以分為三種:飲酒詩、田園詩和詠懷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