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陌直播公益課,為鄉村孩子講述海上絲綢之路的文物故事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陌陌直播公益課,為鄉村孩子講述海上絲綢之路的文物故事

2020-05-21 14:38:38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陳海峰 責任編輯:陳海峰

  中新網5月21日電 近日,是第44個國際博物館日。在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期間,全國各地的博物館,圍繞館內展品和其背後的歷史文化知識展開了豐富多樣的互動活動。身處鄉村學校的孩子,由於地域、時空的阻隔,對博物館的認知仍停留在書本上,對某些文物所代表的歷史文化價值並不熟悉。如何讓鄉村孩子同樣感受到文物的價值和魅力,搭建一個給鄉村孩子進行博物教育的平臺,讓珍貴的文物在孩子們心中「活」起來?

  5月19日,天津博物館副研究館員金鵬做客「帶鄉村孩子打卡絲綢之路」陌陌直播公益課,以《一隻彩繪瓷盤的指引》為題,帶領鄉村孩子們回顧了當年中外使臣執節往返、滿載新奇貨物的巨舶行駛的海上絲綢之路。通過瓷器、香料、絲綢等一件件精美展品的展示,孩子們仿佛置身於當時的海路貿易和文化交流之中。

  文物見證歷史滄桑

  「我們都知道『絲綢之路』是當時對中國與西方所有來往通道的一個統稱,但實際上並不是只有一條路。除了陸上交通以外,還有一條就是經過海路到達西方的路線,而這就是所謂的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金鵬在直播間,為孩子們列出了關於海上絲綢之路開創、形成、發展、繁盛、衰落的時間軸,一張張地圖,標明了在不同時期,這條貿易之路的起點以及所經過的地點。

  這是「帶鄉村孩子打卡絲綢之路」陌陌直播公益課的第二講,自從上一講孩子們了解了明代「胡人獻寶像」背後的歷史故事之後,「絲綢之路」這四個字所代表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內涵,就深刻地印在了孩子們的腦海裡。

  配合講解,金鵬將20多件和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的文物展示出來,並講述了它們背後相關的歷史故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我們不僅將瓷器、茶葉、絲綢等特產銷往海外,域外的科學思想、工藝技術、儀器、醫藥以及香料、寶石等生活用品也漂洋過海,被源源不斷地輸入中國。」金鵬講解道。

  孩子們聚精會神地觀察著這些帶有濃鬱的異域特點的文物,充分理解了「歷經千年所凝結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這段話的真切含義。

  在金鵬看來,很多鄉村孩子可能還沒有走出過家鄉,無法親臨博物館欣賞國寶之美,僅靠刻板的文字介紹,實際上不能讓孩子多層次、多角度的了解文物背後蘊含的歷史文化知識。「現在我們通過網絡把博物館優質資源送到鄉村學校的課堂上,從線上講活博物館,不僅讓孩子們觀看文物,還要立足孩子的知識儲備,讓他們記得住文物背後的歷史和文化,這樣才能讓孩子真正與博物館發生聯繫。」金鵬說。

  為了讓直播課更具趣味性,金鵬還展示了當時運用在海上絲綢之路進行航海導航的「羅盤」,並告訴孩子們在北宋時期製造的四種磁性指南工具。「將帶有磁性的鋼針分別放在碗唇、指甲上,磁針以接觸點為支撐,可左右搖動,靜止時,其兩端分指南北。」金鵬還在其中穿插了一段「科學原理」,其中涉及到的天文和地理知識,再次點燃了孩子們的好奇心。

  直播課堂打開更大的世界

  對於從事博物館工作的人來說,教育是博物館的職能之一。而短短四十分鐘的直播課,能否達到教育的目的,滋養孩子們的思想與心靈,對他們未來的生活和精神有所啟迪?

  上一講為大家介紹過「胡人獻寶像」的首都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劉丞說:「文物和文物背後的知識,孩子們可能現在還理解不了,但他們一定會被震撼到。他們會記住,記一輩子,說不定以後就想要去博物館裡看一看,去外邊的世界看一看。」

  為此,自2018年開始,陌陌直播公益課分別以最美傳統文化、走近博物館以及科學課為主題,通過網際網路直播技術,把城市的優質美育教育資源同步送到來自22個省市自治區150多所鄉村學校。在連續兩年的堅持與實踐中,越來越多參與進來的鄉村學校教師發現,直播課對於孩子不僅是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引起了他們的好奇心,打開了眼界。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金鵬以詩人李白在《行路難》裡的詩句結束了此次直播課的講解。這句話既是對當時人們在貿易之路上克服艱難、勇敢開拓精神的總結,也是對孩子們今後在學習、生活上的期許和激勵。他希望通過公益直播課的講解,將知識內化為孩子們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動力。

  課程結束後,來自江西的六年級學生嚴俊豪把「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兩句寫在了自己畫的手抄報上。他寫到:「絲綢之路的歷史,讓我知道了過去人們的智慧和勇於探險的精神,今天我們同樣要學習這種精神。「

相關焦點

  • 陌陌直播公益課 帶鄉村孩子品魏晉風度
    中新網4月17日電 4月16日,一堂面向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150所鄉村小學的直播公益課,在陌陌直播間生動開講。作為陌陌直播公益課的第二季第五講,南京博物院副研究館員盧小慧博士,以「品魏晉風度,識中國成語」為主題,向孩子們介紹六朝古都的濃厚文化底蘊和南京博物院鎮館之寶——「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壁畫。
  • 首博鎮館之寶亮相陌陌直播公益課 帶鄉村孩子領略雕塑之美
    中新網4月26日電 近日,在陌陌直播公益課上,數萬名鄉村小學的孩子們,在首都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劉丞的講解下,領略了中國古代雕像的魅力。由北京網絡文化協會指導,陌陌科技聯合途夢教育、國學院網主辦的「帶鄉村孩子走近博物館」直播公益課,藉助網際網路直播的互動優勢,為鄉村孩子們打開了一扇博物館美育的窗戶。
  • 陌陌直播公益課帶鄉村孩子探索奇妙大自然
    中新網9月18日電 豬籠草,瓶子草,捕蠅草,講臺上三種奇妙的食蟲植物,在趣味盎然的陌陌直播公益課「給鄉村孩子的科學課」上,牢牢抓住了來自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150所鄉村小學的數萬名孩子的眼睛。  9月17日下午,在北京網絡文化協會指導、陌陌科技主辦的「給鄉村孩子的科學課」第二講上,北京自然博物館科普教育部高源,給孩子們帶來了一場奇妙的「食蟲植物大咖秀」。
  • 鄉村孩子陌陌直播公益課上潛深海、探南極
    10月29日下午,在中國雪龍號極地科考船開啟第36次南極之行的一周後,這支特殊的「科考隊」, 在陌陌直播公益課「給鄉村孩子的科學課」上,踏上探尋科學世界的航程。「科考隊」在直播間裡即時溝通、分享、交流,靠的是一根網線。「科考」的形式,是一堂直播公益課。
  • 陌陌直播公益課第三季開啟 鄉村孩子與大國科技的網絡奇遇
    鄉村孩子直播間裡對話航天科普作家在「給鄉村孩子的科學課」首場直播公益課上,中國科學技術館副研究員、科學史博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趙洋,帶領鄉村孩子走近「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分享太空宇宙的趣味知識和中國航天事業的光輝歷程。「火箭如何把登陸器送入太空?中國未來空間站進行哪些實驗?」
  • 鄉村孩子直播間「雲遊」莫高窟,學習壁畫裡的絲路文化
    「《九色鹿》的故事你們聽過嗎?」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員祁曉慶在直播間秒變「說書人」,為鄉村學生娓娓道來莫高窟壁畫裡的民間故事,孩子們在直播間的另一頭聽得津津有味。6月9日,如期而至的陌陌直播公益課,繼續帶領鄉村孩子打卡絲綢之路,本期課堂主題是《藏在莫高窟壁畫裡的絲路故事》。
  • 科學家「網紅」陌陌直播公益課科普動物知識
    10月17日下午,在由北京網絡文化協會指導、陌陌科技主辦的「給鄉村孩子的科學課」直播公益課上,科學家「網紅」張勁碩在公益直播間裡,給來自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150多所學校的數萬名鄉村孩子,講起了動物科普知識。
  • 國際博物館協會京都大會啟幕 陌陌直播公益課成中國案例
    在演講中,孫紫和表示近十年中國邊遠貧困地區的教育基礎設施得到了顯著改善。但是,城鄉之間的教育資源仍然存在嚴重的不均衡,特別是在博物館、藝術和人文教育方面,鄉村孩子無法像生活在城市的同齡人那樣輕易接觸博物館資源。為了解決這一難題,陌陌公司利用網絡視頻直播技術,聯合中國十家博物館直播了「帶鄉村孩子走近博物館」公益課程。
  • 上博館員張經緯直播間開講 帶鄉村孩子走近博物館
    3月19日,陌陌直播公益課第二季首場直播「帶鄉村孩子走近博物館」開講了。  和第一季的「給鄉村孩子的最美傳統文化課」一脈相承,「帶鄉村孩子走近博物館」同樣旨在通過「直播+」賦能鄉村美育教育。公益活動由北京網絡文化協會指導,陌陌科技聯合途夢教育、國學院網主辦,將10位國內頂級博物館的專家學者,為鄉村孩子們提供10堂深入淺出啟迪心靈的博物館美育課。  張經緯在國內著名的上海博物館工作近十年,親手接觸過數以千計的文物,常年為公眾普及歷史文化常識。
  • 政協委員走進直播間給鄉村孩子科普氣象奧秘
    11月5日下午,在由北京網絡文化協會指導、陌陌科技主辦的「給鄉村孩子的科學課」直播公益課上,朱定真給來自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150多所鄉村學校的數萬名孩子們,講了一堂生動有趣的氣象科普課。  「空氣不是空的,我們每個人都在承受大氣壓力。個子高一點的同學承受的壓力少一點,個子矮一點的同學多一點,所以大家要鍛鍊身體,長得高高的。」
  • 陌陌直播17驚喜夜亮相南京主播與明星同臺獻藝見證圓夢時刻
    從直播間到大舞臺全方位助力主播個人成長陌陌主播們依靠自己的汗水與努力,從手機上的小小直播間登上現實大舞臺,這是主播們人氣與實力的展現,更是他們不斷努力追夢的圓夢時刻。而陌陌直播一直在為主播的成長提供助力。
  • 紀錄片《海上絲綢之路》講述絲路傳奇
    原標題:紀錄片《海上絲綢之路》講述絲路傳奇 中國第一部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主題的七集大型紀錄片《海上絲綢之路》14日在央視綜合頻道CCTV-1與央視紀錄頻道CCTV-9同時多集聯播。
  • 央視紀錄片《周起元》封鏡 講述海上絲綢之路的廈門故事
    封鏡儀式現場,《古今形勝之圖》時隔462年之後榮歸故裡央廣網廈門8月30日消息(記者陳庚)央視「海絲」重點紀錄片《海洋赤子——周起元》封鏡儀式29日晚在廈門中心大廈舉行,該片以廈門歷史文化名人周起元為主要角色,講述明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廈門故事,計劃於今年第4季度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
  • 打響上海文化品牌|240餘件「海上絲綢之路」文物將展出
    本文圖片均為 澎湃新聞記者李菁 攝 「CHINA與世界——海上絲綢之路沉船與貿易瓷器大展」將於2018年5月8日-8月7日在上海的中國航海博物館展出。5月7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中國航海博物館獲悉,此次展覽以沉船和貿易瓷器為雙主線,匯聚全國七省二市共計22家文博機構的240餘件套文物精品。
  • 為海上絲綢之路賦新 多益網絡與廣東省博物館達成戰略合作
    24日晚7點30分,「海上絲綢之路」主題知識講座在多益戰盟、虎牙直播、Bilibili等多個平臺上線,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南海Ⅰ號」水下考古發掘項目領隊崔勇和B站人氣up主江湖舉人領銜主講。 眾多網友在線參與了這場融合文博、遊戲跨界的文化之旅。
  • 120件(套)漢代海上絲綢之路文物在穗亮相
    5月15日,「絲路啟航——廣西漢代海上絲綢之路文物特展」在南漢二陵博物館開幕。該展是南漢二陵博物館開館後引 進的第一個外展,將持續展至9月15日。5月15日,「絲路啟航——廣西漢代海上絲綢之路文物特展」在南漢二陵博物館開幕。該展是南漢二陵博物館開館後引 進的第一個外展,將持續展至9月15日。
  • 莆田市博物館提升媽祖與海上絲綢之路展廳:講好媽祖故事
    天中萬壽塔是太平港的航標塔,釋迦文佛塔是興化平原周邊海域的航標塔,寧海橋是古代寧海港重要疏港通道,與海上絲綢之路相關。另一處重點改造點在「海絲媽祖」展點。把選取的路允迪、李富、蒲師文、鄭和、林麟焻五位經歷媽祖文化傳播歷史事件,對媽祖文化傳播作出卓越貢獻的歷史名人,從原來「說人為主」的方式轉變為「說事為主」,以事帶人。
  • 多益網絡攜手廣東省博物館用遊戲共築海上絲綢之路
    該館收藏有南宋沉船「南海I號」和明朝萬曆時期沉船「南澳I號」的出水文物精品,通過策劃「牽星過洋」「大海道」等國內知名展覽,向世人展示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曾經的繁盛景象。可以說,粵博就是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守護者。廣東省博物館館長肖海明表示,在「網際網路+」時代,如何將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以更新穎、更有趣的方式呈現給大眾,一直是粵博人不斷探索的課題。
  • 七集紀錄片《海上絲綢之路》講述絲路傳奇
    人民網上海5月13日電 (記者 曹玲娟)中國首部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主題的七集紀錄片《海上絲綢之路》近日亮相全國螢屏,以迎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召開。
  • 「絲路啟航——廣西漢代海上絲綢之路文物特展」在南漢二陵博物館...
    展覽展出時間為2020年5月15日至9月15日。展覽分「跨洋過海」「兼容並蓄」「江海相連」三個單元,共展出廣西出土漢代海上絲綢之路文物120件(套),包括國家一級文物8件(套),二、三級文物各41件(套)。漢代金餅、玻璃杯、水晶墜飾、「九真府」銘陶提筒、羊角鈕鍾、陶胡人俑座燈等國家一級文物首次集中在廣州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