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 伶倫與樂舞戲劇 「古之所謂巫,楚人謂之曰靈」(1)

2020-12-13 張雨聊一聊

大家好,今天我來給大家介紹伶倫與樂舞戲劇。

伶倫傳說對後世樂舞、戲劇的影響可以從三個方面去談。

第一,伶倫是傳說中創製十二律的樂官,而中國古代的音樂,素以一個八度均分十二個音高,即十二律,伶倫傳說表明十二律的創製,在中國出現時間極早。曾遂今指出,賈湖骨笛的出土令伶倫截竹取律等「反映遠古音樂起源的傳說記載,已具有較多的合理性與現實性」。丁山則說:「琴瑟之弦,是俞字本誼。(中略)由是言之,中國律呂的發明家音樂祖師伶倫,本是以琴弦斟定樂律的優伶。」

賈湖骨笛

另外,黃鐘管長,歷來有兩種說法,一說長三寸九分,已見上引《呂氏春秋·古樂》;一說長九寸,已見上引《說苑·修文》、《淮南子·天文訓》及《史記·律書》。同意後說者佔多數,而伶倫制律,黃鐘管長三寸九分被視為中國古代較為特殊的律制。所以這個傳說為研究中國古代樂律提供了另外一條線索,陳奇猷《黃鐘管長考》、陳其射《伶倫笛律研究述評》對此問題均有所探討,可參。因事無定論,不妄議。

伶倫傳說的影響還可從音樂文物中發見。江陵雨臺山21號戰國楚墓出土一批竹律殘管,為迄今所知我國最早的標準化定音工具,復完律管四支,恰好也是由無節竹筒製成的,與伶倫取竹無節的描述基本一致。而曾侯乙墓出土的「均鍾」也是定律器,面板上有鳳鳥二行,均十二隻,不言而喻,所象徵的正是伶倫效鳳聲制十二律的神話。總之,由伶倫創十二律傳說的史影表明,樂律確由先秦樂官所創製。此事還關乎戲劇宮調的起源問題,以後再述。

江陵雨臺山21號戰國楚墓出土文物

第二,伶倫的伶字,包含了許多重要的文化信息。首先,伶字與戲劇史上的優伶很有關係。《周語)中有伶州鳩,韋注云:「伶,司樂官,州鳩,名也。」(通鑑)胡注云:「鄭玄曰:『伶官,樂官也。』伶氏世掌樂官而善焉,故後世多號樂官為伶官。」因此,伶官即樂官,這個名稱為優伶本從樂官中出提供了語言證據。後世優伶常有自稱伶倫的例子,詳見馮沉君的《路歧考》。

曾侯乙墓出土文物

其次,伶字又與靈字有關。伶與靈音同,在古代有通假的可能。靈就是巫,《宋元戲曲考)雲:

古之所謂巫,楚人謂之曰靈。(中略)古雖言巫不言靈,觀於屈巫之字子靈,則楚人謂巫為靈不自戰國始矣。

《說文》雲:「靈,巫也,以玉事神。從玉蘦聲。」《說文》又雲:「蘦,雨霿(落)也。」故即蘦降雨。按《說文》.「靈」的或體作蘦,從巫從蘦,巫與舞同義,故蘦本義當是舞以祈雨的意思。由於伶亦以樂舞事人,故二字在意義上遂有了溝通的可能。

又《說文》雲:「伶,弄也。」《段注》雲:「伶人者,弄臣也。」這恐怕不是弄字的原義。按「弄」字像雙手捧玉之形,似與靈的以玉事神是一回事。王國維先生(觀堂集林六·釋禮》一文說:「實則『豊』從汪在凵中,從豆,乃會意字而非象形字也。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謂之寷若豊,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謂之醒,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謂之禮。」故行禮時本有以玉事神的程序,弄的原義恐怕也是奉玉,而伶字才能夠與靈字相通。

古代鈴鐺

靈與令,在另一個義項上也相通。《說文段注)雲:「詩箋日,令,善也。按(詩)多言令,毛無傳。古文《尚書)言靈,見《般庚》、《多士》、《多方》。《般庚正義》引《釋詁》,靈,善也。蓋今本《爾雅》作令,非古也。凡令訓善者,靈之假借字也。」可見,靈與令在善義上相通。而令與伶本為同源字,故靈與伶也可通。

伶與靈相關,尚可以在出土文物中覓得旁證。伶與鈴當為同源字,鈴在古代為樂器,又為祭祀禮器,伶官的得名或者與他們掌管禮樂之器鈴而來。二里頭出土的前期商鈴中,(中國上古出土樂器綜述》列五例,其中四例均以玉為舌。李純一說:

例10- 13都出土於規格相仿佛的中型墓葬,放置在墓主的身上或身旁,並且都是以玉為舌,包以紡織品。這種情況表明,它們不僅僅是一種貴重的樂器,還具有象徵墓主的特定身份和權力的意義,即禮器的作用。

青銅鈴鐺

鈴用玉舌,作為禮器,情形與靈以玉事神接近,故筆者推測伶就是靈,因其掌鈴,故稱為伶。伶與靈相通,再次表明樂官從巫官中出的事實。

我的介紹到此結束,他日繼續。

相關焦點

  • 古代中國 樂官與戲劇之起源及形成 古之樂官變而為今之戲子
    20世紀前期曾流行戲劇起源於樂官說,以筆者所知,較早提出此說的是蔣觀雲,他的《中國之演劇界》一文作於1904年,文中說:夫果以今之演劇當古時樂之一種,則古之樂官,以今語言之,即戲子也。嗚呼!我中國萬事皆今不如古,古之樂變而為今之戲,古之樂官變而為今之戲子,其間數千年間,升降消長,退化之感,易禁其帳觸於懷抱也!
  • 揭秘巫文化︱中國古代的「巫」
    在古代中國,巫者是能夠溝通天地,擁有大智慧之人。諸如上古的軒轅黃帝、蚩尤及神農等,他們本身都是「大巫」,所以巫者也被認為是天選之人,故而兼職一族的首領。民之精爽不攜貳者,而又能齊肅衷正,其智能上下比義,其聖能光遠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聰能聽徹之,如是則明神降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是使制神之處位次主,而為之牲器時服,而後使先聖之後之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號、高祖之主、宗廟之事、昭穆之世、齊敬之勤、禮節之宜、威儀之則、容貌之崇、忠信之質、禋潔之服而敬恭明神者,以為之祝。」
  • 揭秘巫文化︱中國古代的「巫」都是些什麼神人?
    民之精爽不攜貳者,而又能齊肅衷正,其智能上下比義,其聖能光遠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聰能聽徹之,如是則明神降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是使制神之處位次主,而為之牲器時服,而後使先聖之後之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號、高祖之主、宗廟之事、昭穆之世、齊敬之勤、禮節之宜、威儀之則、容貌之崇、忠信之質、禋潔之服而敬恭明神者,以為之祝。」
  • 闢謠,戲劇的起源不是巫歌巫舞!
    本屆烏鎮戲劇節在「永不閉幕狂歡夜」的派對中再次走向高潮,十日戲劇狂歡分秒不減。隨著青年競演獎項逐一頒出,現場DJ 演奏、嘉賓表演穿插全場,熱愛戲劇的朋友們同場舉杯歡慶,閉幕派對「嗨」到午夜。今夜無人入睡,今夜不說再見! 烏鎮戲劇節無論是從劇本質量還是演員演技來說都是質量上乘的,我們不禁要追問戲劇起源於哪裡?
  • 錢鍾書論《九歌》(一)巫一身二任
    1、《大司命》 :「紛總總兮九州,何壽夭兮在予」。——紛擾擾的九州眾生,為何其生死大權掌握在我的手中?古人以為大司命是管人之生死的壽命之神。這首歌是巫在唱,「予」是巫師自稱,也是代表「大司命」,巫、靈(大司命)合二而一。
  • 黃鎮山:破解殷商十巫謎
    一提及巫師,今人會鄙視為捉神弄鬼搞迷信之人;其實古之巫師,是世代承傳發揚高深莫測的伏羲文化,集上古綜合知識於一身的帝王將相、侯伯首領、學識淵博、才藝卓群之人;僅殷墟巫卜甲骨文,今人只有極少數深研高攀尖端者才能辨識解意。 《國語.楚語》中對巫描述道:「其智能上下比義, 其聖能光遠宣朗, 其明能光照之, 其聰能聽徹之, 如是則明神降之,在男曰覡, 在女曰巫。」
  • 周公與六代樂舞(洛陽古代樂舞① )
    周公:古代樂舞的第一位集大成者  中華文明,根在河洛。而在熠熠生輝的河洛文化中,有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那就是詩、樂、舞三位一體的樂舞文化。千百年來,無數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鍾情於此,在洛陽留下了許多與樂舞有關的故事。  3000多年前,周公在洛陽制禮作樂,大興文教。
  • 歌舞戲這種樂舞源於上古時期的歌舞祭祀,有著一定的故事情節
    正如王國維所說:「歌舞之興,其始於古之巫乎?巫之興也,蓋在上古之世。」在夏商以及更遠古的時代,人們一直保持著對天神的崇拜,國家的政治、軍事乃至一切的大事小情,都需要聽從上天的旨意。巫現是能與神靈溝通,從而在神與人之間建立橋梁的一種人,所以他們的地位非常尊貴。巫現和神靈溝通的方式,主要就是舞蹈,在一種近似迷幻般的舞蹈中,他們才能與神靈交流,了解上天的想法和旨意。
  • 童恩正:中國古代的巫
    中國現存的文獻典籍、金文、甲骨文所見的古代歷史、神話傳說,大多數均是這一地區古代民族生活的反映。所以這裡是本文討論的重點。萊斯利·懷特(Leslie White)和拉德克理夫·布朗(Radcliffe-Brown)均認為,巫術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職業。」中國的情況可能也是如此。巫出現的時代早於文明史,故《藝文類聚》引《古史考》曰:「庖犧氏作,始有筮。」操此業者有男有女,僅名稱有所不同。
  • 中國古代 戲劇與武舞 「舞分文武,武舞居先」
    姚氏之說又表明,戲劇的起源與形成至少有一部分與古代祭禮中的武舞相關,而武舞所模仿的,正是先民戰爭或狩獵(狩獵可視為廣義上的戰爭)的情狀。這使人聯想到前文屢屢提到的師,劉師培《論歷代巾央官制之變遷》說:「實則太師之職即《周禮》樂官之太師,古代樂官能吹律聽軍聲,故君主出徵必以太師參帷幄,因參預帷幄之故,遂為王者師。」故師在先秦時期身兼師傅、武官、樂官數職,且與戰爭、武舞的關係最為密切,這在上篇已有論及。
  • 《巴渝古今隨筆》系列·7·說巫
    可見,巫其實就是一群原生形態的「文化人」、早期人類智者的化身。在華夏文化中,巫也稱作「巫祝」,《說文巫部》云:「巫,祝也。」中國的巫又有男女之別,《國語楚語》云:「在男曰覡,在女曰巫」。巫所使用的星相佔卜等怪異手段,稱作「巫術」。
  • 空靈與美學無我之境
    就「空」之歷史沿革的脈絡而言,佛教之空在一次次的格義與誤讀中,歸併在了本土之空的含義裡,融入人們對「空」的理解,二者之間的主從關係不可顛倒。  「靈」源自中國遠古「巫」的文化原型,可追溯至舞者、羽人的巫術、降神儀式。許慎定義「靈」,強調「以玉事神」,段玉裁指出,所「從玉」,實則「巫也」。
  • 中國第一所新型戲劇學校伶工學社昨迎建社百年紀念
    當天,參加伶工學社建社100周年紀念活動的他們欣喜發現,先輩們在整整100年前創辦的中國第一所新型戲劇學校,在歷經百年滄桑後,已成為南通市民熱捧的公共文化品牌和戲劇愛好者嚮往的大舞臺。1919年,著名教育家、實業家、政治家張謇為移風易俗,秉持「教育以通俗最為普及,通俗教育以戲劇為易觀感」的理念,開辦了有別於傳統戲劇科班的伶工學社,親任董事長,特聘一代京劇大師梅蘭芳為名譽社長,戲劇大師歐陽予倩任伶工學社主任,執掌教學工作。
  • 《神巫之愛》中,沈從文對巫楚文化進行了怎樣的定位與演繹?
    其與東鄰的吳越文化和西鄰的巴蜀文化一起,曾是盛開在長江流域的三朵上古區域文化之花。當時的楚國社會直接出生於原始社會,楚人的精神生活散發著濃鬱的神秘氣息,崇巫之風盛行。巫是楚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楚文化的核心部分。在生存鬥爭中,楚人把巫看成是近乎全知的導師,賦予巫以極其崇高的地位。
  • 春秋戰國時期,商業性樂舞與民間樂舞藝術的關係
    「禮崩樂壞」後,金石之樂更加隨意的運用便是樂舞藝術最明顯的變化,各種「新樂」、「鄭衛之音」更加流行,民間樂舞藝術空前繁盛,成為中國歷史上樂舞藝術發展的第一個尖峰時段。中國古代樂舞藝術的高度繁榮離不開社會經濟發展為藝術領域提供的市場,這種市場的雛形,則肇始於春秋戰國。 春秋時期,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有較大的進步,一些城市在各國逐步形成,齊國的臨淄、趙國的邯鄲、秦國的鹹陽,楚國的郢,還有一個號稱「居天下之中」的陶,都是當時有名的城市。
  • 樂舞戲劇,表演形式是樂與舞合一的遼代的散樂
    遼代樂舞還配合以戲劇表演,興宗對此尤為愛好,他甚至與教坊伶人結拜為兄弟,在蕃漢百官面前讓后妃入戲。當時的戲劇也有簡單的情節。元豐間,宋人見遼道宗大宴群臣,伶人表演戲劇:一人衣冠楚楚,見物卻必攫取之,藏於懷中,當是一貪官形象。這時有人從其後以梃將其擊倒,稱「司馬端明耶!」司馬端明即司馬光。
  • 戲劇的本源在「戲樂」
    三篇文章或從發生學的視點,另溯戲劇之源;或從傳播學的角度,探討中國詩畫的海外流傳;或從行為性質的差異導致詩的功用的差異,論述《周易》用詩的特徵,對中國文學的理解都具有一定的意義。(趙輝)其實,我國最早關注原始宗教儀式與戲劇關係的是宋代的蘇東坡。他在《東坡志林》中認為:「八蜡,三代之戲禮也。歲終聚戲,此人情之所不免也,因附以禮義。亦曰:『不徒戲而已矣,祭必有屍,無屍曰奠,始死之奠與釋奠是也。』今蠟謂之祭,蓋有屍也。貓虎之屍,誰當為之?置鹿與女,誰當為之?非倡優而誰!葛帶榛杖,以喪老物,黃冠草笠,以尊野服,皆戲之道也。子貢觀蠟而不悅,孔子譬之曰『一張一弛,文武之道』,蓋為是也。」
  • 古代中國 樂官與戲劇之起源及形成 古之樂官變而為今之戲子(4)
    大家好,歡迎回來,今天我繼續來為大家介紹樂官與戲劇之起源及形成。頌字即容字也。容、養、策一聲之轉,古籍每多通借。所謂周頌,若曰周之樣子,無深義也。何以頌有樣,而風雅無樣也?惟三頌各章皆是舞容,故古代稱為頌。若元以後戲曲,歌者舞者與樂器全動作也。風雅則但若南宋人之歌詞、彈詞而已,不必鼓舞以應鏗鏘之節也。王國維先生《觀堂集林》卷二《說周頌》對阮元之說作過批駁,以為《頌)詩三十一篇,除有關《大武》、《象》舞的七篇為舞容外,其餘二十四篇未必為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