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光閃爍的萬把剪刀半懸於舞臺,鮮紅的羽毛鋪天蓋地。一襲紅衣、由「90後」男演員扮演的虞姬,穿著武生大靠的項羽,戴著誇張面具的劉邦,掛髯口的蕭何,怒髮衝冠的黑白兩個韓信……高潮處,韓信舞動紅綢如血流成河,虞姬從項羽口中牽出紅繩自刎。
《環球》雜誌記者/楊汀(發自東京)
一襲合身的月白色刺繡民族風長袍,標誌性的白色長指甲,楊麗萍依然是那個曼妙的孔雀公主。這是她第七次攜大型舞劇作品到日本演出。
此次上演的《霸王別姬·十面埋伏》是她首次涉足非少數民族題材。從表現少數民族和大自然,到融合歷史題材,以京劇、功夫、剪紙、皮影等呈現出更加豐富的民族藝術,楊麗萍的格局越來越開闊。
首場公演前,她接受了《環球》雜誌記者專訪,談被媒體稱為具有突破性和「重口味」的新作,談少數民族文化傳承,也談文化輸出和年輕藝術家培養。
「突破」與「重口味」
《霸王別姬·十面埋伏》在歐洲已演了3年,是受英國愛丁堡藝術節、沙德勒威爾斯劇院、上海藝術節等委託創作的。既然是代表中國、代表東方,楊麗萍決定超越她一貫的少數民族表達,走向更豐富的中華文化寶藏。「我覺得現代舞應該融入民族特徵,現在的中國現代舞很西洋化,這對豐富的中國文化而言是一種浪費。霸王別姬和十面埋伏都是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加上京劇、功夫、剪紙、皮影等各種元素,差不多創作了10個月。不過並不吃力,因為我一直對這些民族傳統文化興趣濃厚,一直留心觀察,已經有很多積累。」楊麗萍說。
加上著名戲劇編劇和導演田沁鑫助陣戲劇顧問,曾斬獲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的著名藝術家葉錦添出任美術指導和舞美、服裝設計,最終呈現的《霸王別姬·十面埋伏》形成了對楊麗萍以往風格的突破。
2月21日首場公演,寒光閃爍的萬把剪刀半懸於舞臺,鮮紅的羽毛鋪天蓋地。一襲紅衣、由「90後」男演員扮演的虞姬,穿著武生大靠的項羽,戴著誇張面具的劉邦,掛髯口的蕭何,怒髮衝冠的黑白兩個韓信……高潮處,韓信舞動紅綢如血流成河,虞姬從項羽口中牽出紅繩自刎。
對於這些大膽設計,楊麗萍的講述充滿著思考、隱喻及商業頭腦:「男旦是京劇裡的一大表現形式,殘缺、反常都更讓人注意,容易出彩。虞姬自刎的創意也是,用刀劍都太普通,用項羽的血多浪漫。剪刀的創意來自裝置藝術家劉北立以剪刀為主題的行為藝術展,它象徵危險,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落下來。」
該劇在上海藝術節上演後,被媒體評價「大尺度」「重口味」。對此,楊麗萍不置可否,表示血腥、暴力不是為博眼球、標新立異,而是她發自肺腑的思考。「今天世界上有些地方依然硝煙不斷,人性中的鈎心鬥角和惡也沒有減輕。剪刀是戰爭的隱喻。紅綢、紅羽毛和紅繩都是鮮血的象徵。」
搶救少數民族藝術
從讓全國觀眾認識她的《雀之靈》開始,楊麗萍一直從少數民族舞蹈和大自然中獲得靈感進行創作表演,被視為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中外輿論也對其創作中的「原生態」部分非常關注。
楊麗萍說,傳承少數民族舞蹈,是出於熱愛,也是出於使命感。「我是白族人,歌舞文化是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傳承方式。少數民族祖祖輩輩都有一個意識,不單是你自己要跳舞,滋養自己的靈魂、自己的精神,還要傳承、延續民族的靈魂和精神。『孔雀』是我的一個符號,也是白族文化的符號,到了我這一代『孔雀』是這樣演繹的,而少數民族老一代沒有文字、樂譜,都是靠言傳身教,老人傳給下一代,下一代再傳下來……我有幸成為舞臺上的專業舞者,就有更大責任傳承、保護以及讓更多人了解這些民族文化。」
由於想要留下自己從小所知的雲南和當地少數民族的點滴,楊麗萍創作了《雲南印象》等舞劇。《雲南印象》在雲南一年上演365天,演了十五六年了,很多到雲南旅遊的人都會通過觀看《雲南印象》來領略原汁原味的雲南風情。「不過那也只是一些碎片。」楊麗萍非常有危機感,「民間的少數民族歌舞很多都瀕臨失傳,我特別著急,發掘和搶救了一些,主要是樂譜和影像,劇本是文字的,不生動直觀。舞蹈必須靠記錄肢體動作來傳承,我下一步要想辦法把所有作品和搜集到的資料都拍成影像留下來,現在已經拍了一部分。否則過些年,這些東西就會慢慢消失。像梅蘭芳先生的一些表演,就缺乏影像資料,只有文字。」
文化輸出不是靠送票
在致力於發掘、搶救瀕臨失傳的民間舞蹈的同時,楊麗萍從未停止過創作。她的創作和表演也一直受到國內外關注。據楊麗萍介紹,《霸王別姬·十面埋伏》最開始是2014年創作了10分鐘試演版,歐洲和上海的委託方都很滿意,要求擴充。「做出整臺作品後,首先在倫敦演出,後來到歐洲其他地方以及中國上海、美國等地的現代舞劇院上演。這應該是真正的傳播、輸出中國文化。」楊麗萍說,「我覺得『輸出』是去『訪問』,不是靠送票,而是真正要有『票房』,讓外國觀眾真正願意掏錢買票入場,引導當地觀眾了解中國文化,而不是僅僅限於華人圈子裡。」
這已經是楊麗萍第七次率團來日本演出。早在2008年,她第一次攜大型歌舞劇《尋找香格裡拉》來到東京,舉行了為期一周的公演,11場演出場場爆滿,原生態音樂舞蹈令人震撼,也讓日本觀眾記住了這位跳孔雀舞的著名舞蹈藝術家。2010年,《尋找香格裡拉》再度到東京和大阪兩地演出,日本觀眾的熱情絲毫未減,仍是座無虛席。2011年,她帶來了自己編導的藏族原生態歌舞劇《藏謎》。2014年,她攜舞劇《孔雀》登陸日本,這也是該劇海外公演的第一站。
如今,「楊麗萍作品」已成為一張獲得日本觀眾讚譽的「中國名片」,成為中國藝術在日本文化市場標準式商業運作的案例。「我親眼看到了日本觀眾對中國文化的熱情和理解,也希望我的作品進一步促進這種熱情和理解。」
培養下一代
關於現在工作的重心,楊麗萍坦言是培養下一代。此次到日本演出《霸王別姬·十面埋伏》,她自己並不上臺,有人為此擔憂票房,結果5場演出的門票轉眼間售罄。
「其實我自己在國外早就不演了,國內也比較少,主要靠作品本身。我有9個大型舞劇,自己上臺演的其實只有3個。作為一個藝術家,留下的應該是作品、是文化,而不是自己作為明星的光輝。」楊麗萍小抿一口咖啡,繼續說道,「我們老一輩舞者的責任就是要把下一輩的人培養出來,像我們已經培養了彩旗、楊舞等等。這次演出《霸王別姬·十面埋伏》的也全是年輕精英演員,他們20幾歲演項羽、劉邦、蕭何、韓信……」
這時正好年輕演員入場,楊麗萍拉著記者的手來到反串虞姬的胡沈員面前。原來這個清秀的28歲大男孩並非楊麗萍的「雲南親兵」,而是中央民族大學畢業、專攻現代舞的漢族舞蹈演員,因偶然的機緣被楊麗萍選中。「楊老師這次用現代舞和京劇融合的形式來表達歷史故事和中國傳統文化,我有幸扮演虞姬,這不應該說是反串,而是延續京劇裡的男旦傳統,按照楊老師的指導,將柔韌和剛強融為一體表現出來,與其說是表現女性,不如說是在表現人性。」胡沈員說。
楊麗萍聽著他的學生和演員侃侃而談,眉目間都是笑意。
來源:2019年3月6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5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