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隨著政局的穩定,社會經濟得到不斷發展,大大推動了制瓷工藝的進步。青花瓷器的燒造,在元代的基礎上更加完善,製作技術更加純熟,並且不斷創新,無論從數量或質量上看,都有很大提高,成為當時瓷器生產的主流,這與當時制度的完備與技術的突飛猛進有很大的關係。明代初年,景德鎮就開始設立官窯,官窯的建立與皇室的高度重視是密不可分的。永樂,宣德時期開始,官窯的燒造規模不斷擴大。
成化瓷器鑑定特徵
1,胎釉
胎質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好,多薄胎,修胎規整,胎體普遍偏輕,有的近似於脫胎,半透明度很高,迎光透視胎體呈淡淡的肉紅色,圈足較直。
釉有兩種,一種是白中泛青,另一種是潔白釉,前者居多,多數釉色呈淡淡的湖水青,釉面細潤,給人一種溫潤如玉的質感,如脂似乳。
釉中有密集的細小氣泡,圈足的底部。軸面不平整往往有波浪狀,個別盤子的底心下塌。典型明代特徵,器物底部有釉底與砂底兩種,小件器物多是釉底,有的細砂底盤子,底呈「糊米粑」狀,人們習慣上稱為成化「糊米底」,用手撫摸十分光滑
二,青料
分早、中晚期。早期青花有少部分使用進口料描繪,色澤濃重鮮豔,造型和紋飾都近似於宣德青花(如:青花海水龍紋碗及青花海馬紋盤等):
中晚期開始使用我國江西樂平縣陂塘產的平等青料描繪,平等青亦稱「陂塘青」。
明嘉靖《江西大志·陶書》記載:「陂塘青,產於本府樂平一方。嘉靖中,樂平格殺,遂塞。」這種平等青料淘練極其精細,無雜質,含鐵量較低,含錳量高,燒出的青花瓷器,性能穩定,色澤淡雅,清麗而明澈,沒有暈散現象和黑色斑點。
與宣德青花濃重鮮豔的藝術效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時除了白地青花外,還燒有少量的黃地青花和青花釉裡紅,基本是盤、碗造型。
三:造型
成化青花瓷器的總體風格,簡潔明快,趨向於小巧玲瓏。這其中以小巧的高足杯、臥足碗數量最多。成化青花沒有永樂、宣德青花瓷器造型豐富。這時期對於瓷器審美觀點有了很大的轉化,反映出由雄渾變為秀美。這些精巧玲瓏的器物,輕靈典雅,線條柔和,深受世人的讚賞與推崇
四:繪飾
題材上既有繼承,也有創新。成化青花在繪畫手法上採取雙線勾勒填色法,即先以深色青料勾畫出花紋輪廓,然後在輪廓內輕敷薄染的描上淺淺的淡青
這種完全採用中國工筆畫的畫法,柔和、寧靜、自然而又溫馨。畫工規整,筆劃精麗,一絲不苟,開創出一種精工細制的繪畫風格。《竹園陶說》有一段記載:「成窯畫筆,古今獨步,蓋丹青妙手寄其心力於瓷片之上,故能筆細如髮,用青如用墨,點染描畫,各臻其妙也。」而清代朱琰在《陶說》中稱讚明代成化瓷器:「點染生動,有出乎丹青家之上者。「畫工之高,可見一斑」。
明代瓷器工藝發展到成化時期出現了追求精緻典雅的風尚。成化瓷器造型精緻細巧,胎薄釉潤,畫風精細。這一時期的青花瓷器可分為早期青花和典型青花兩個階段。早期的青花瓷器風格與宣德時期相似,青花用進口青料,發色濃豔有黑點,但其生產時間很短,傳世品較為少見。典型的成化青花瓷器由於採用了國產的平等青料,發色淡雅無黑斑,青花色彩更為清麗明快。
本次徵集的範圍
一:中國書畫 業務範圍:中國古代書畫、中國近現代書畫、中國當代書畫
1994年始至今,中國書畫作為重要拍賣業務,一直保持著國內此領域的領先地位。「中國近現代書畫」成績尤為突出,拍品一直保持著較高水平。1998年,隨著收藏家對古代書畫的興趣日趨濃厚,廣東宜傳精心徵集清代以前流傳有序的藏13品4送80拍77可聯8527歷代珍品,促進了國寶級作品的海外回流,以及民間稀世瑰寶的價值定位和提升。近年來,全球中國書畫交易中心已經移師澳門。在拍賣會上,各個時代名家書畫精品的成交價屢創新高,收藏群體日漸龐大且日趨成熟,收藏品味不斷提高。
二:瓷器、古董珍玩 古典家具、工藝品 業務範圍:瓷器、玉器、紫砂、家具、工藝品、佛教造像等
廣東宜傳業務發展迅速,拍品的成交率達到了業內較高的水準,針對民間中低檔藏品專場拍賣,起到了順應拍賣市場走向的作用,同時在海外的眾多拍品更創下中國及世界瓷器工藝品拍賣紀錄。
三:古籍善本 碑帖法書 業務範圍:初期書籍、歷代典籍、碑帖、佛教典籍及印刷品等
眾多沉寂千年的唐人寫經、裝幀精美的宋元秘本、制藝精湛的明清版畫、書藝上乘的名人尺牘都曾在本公司尋得新的歸宿。
四:銀幣 業務範圍:郵票、錢幣等
廣東宜傳這一系列針對中低價位的藏品舉行的拍賣,使眾多愛好者在中低價位的藏品中找到了收藏的樂趣,為愛好者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收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