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教育家王通 房玄齡魏徵的恩師

2020-12-18 百家號

王通,字仲淹,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隋代教育家。生於隋文帝開皇四年(公元584年) 死於隋恭帝義寧二年(公元618年)只活了三十五歲。

王通

王通出身於書香門第,父親王伯高是當時廣收學生的儒學大師,哥哥王績不願求富貴,過著隱居生活。王通生長在這樣一個家庭裡,很小的時候就隨父兄讀書,而且非常勒奮、刻苦,王通特別精習《詩》、《書》、《禮》、《樂》、《春秋》。到了十五歲的時候,他的學業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隋文帝仁壽四年(公元604年),年方二十歲的王通抱著經世救民的思想,不辭辛勞到長安見隋文帝, 向隋文帝提出「太平十二策」,建議隋文帝實行尊王道、推霸略之術。隋文帝沒有採納他的意見,於是王通就回到家鄉專門從事教學和著述。到三十歲的時候,王通學業大成,及門弟子千餘人,唐代著名的功臣房玄齡、魏徵等都是他的學生。

隋文帝

王通為人氣量寬宏,待人謙恭隨和,在學術思想上也是持論中和。王通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幾點:在人性問題上,他持性普論,認為人人都具有仁、義、禮、智、信玉德,這個五德在人身上就體現為人的本性,在宇宙中就叫天理。教育就在於使人的一切言行符合本性,符合天理,養成完全的人格。因此,他提出「樂天知命、窮理盡性」的口號,認為只要實現了上述八個字,就成了一個自由自在的人了,就成了「君子」、「聖賢」。在教育目的上,他強調在於求道,而不在於求利。學習的目的在於為聖賢,而不在於竟文辭,所以他說: 「君子之學進於道,小人之學進於利」,「學期為聖, 徒競文辭,非真子也。」(《中說》) ;在教育方法上,王通很強調因材施教和人格的感化。

王通死後,門人稱呼為「文中子」,他生前仿照「六經」著有《續經》(已失),現存王通的著作是他的學生仿照《論語》編輯的《中說》,又名《文中子》,計十卷,是研究王通思想的主要資料。

相關焦點

  • 他是隋朝著名的思想家,隋朝末年的大儒學家,他就是一代文豪王通
    他是隋朝著名的思想家,隋朝末年的大儒學家,他就是一代文豪王通!王通是隋朝時期的人,王通出生在一個比較富有的家庭,她的父親王隆,是隋朝開國時期的一名官員。王通從小就受到他父親的影響,也非常的喜歡學習,經常讀書讀到深夜。經過長時間的非常勤奮的學習之後,他的學業有非常大的長進。他從小就立志要為祖國做一番大的事業,因為當初隋朝才剛剛的建立,局勢還很不穩定。經常有個別地方會發生一些小的叛亂,所以王通從小就立志要做一名能夠管理好天下的官員。他一定要讓每一個老百姓都過上安定富足的生活,過上那種吃得飽穿得暖的日子。
  • 房謀杜斷,意指房玄齡好謀無斷?貞觀前後他的表現為何判若兩人
    當李世民帶大軍進駐距離長安不遠的渭北時,時任山西呂梁柳林縣尉的房玄齡趕到李世民軍帳投靠。李世民對房玄齡一見如故,將房玄齡引為謀主。這一年房玄齡38歲,李世民不到20歲。未成年時,房玄齡就看出隋朝不長久,因此他在隋朝的做官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期間沒有任何值得書寫的政績,直到38歲跟了李世民後,房玄齡的表現就截然不同。
  • 立志要做帝王師的王通,被派到鄉下辦私塾,卻教導出數位歷史名人
    歷史上的名師很多,但像孔子一般教導出無數名流的老師卻並不多,其中就有一位叫王通,《三字經》中有云:「五子者,有旬楊,文中子,及老莊。」而這裡的「文中子」指的就是王通,能夠和莊子並列在一塊,就可以看出他是有多麼厲害了。那麼他究竟有什麼樣的才華呢?竟然讓世人對他評價這麼高?
  • 中華文化筆記27,承前啟後的文中子王通
    和春秋時期出現了孔子類似,南北朝末期也出現了一位堪比孔子的儒學大家,文中子王通。和孔子的歷史貢獻一樣,王通重新整理、註疏六經等儒家文獻,開班授徒,為後來盛世做了理論準備。王通不僅及門弟子多達千餘人,還結交了許多朋友和名流,其中學生薛收、溫彥博、杜淹等,友人房玄齡、魏徵、王珪、杜如晦、李靖、陳叔達等均為隋唐之際歷史舞臺上的主要角色。
  • 紀念王通逝世1400周年暨王通思想文化學術研討會召開
    本報訊6月9日,紀念王通逝世1400周年暨王通思想文化學術研討會在萬榮召開。當天上午,萬榮縣通化鎮王通廟前,旗幡招展,古樂悠悠。來自全國各地熱愛敬仰王通、致力研究王通的專家學者們相約於此,共同參加紀念王通逝世1400周年的祭祀活動。
  • 一代賢相房玄齡,貞觀之治的最大功臣
    我認為賢相房玄齡居功甚偉。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位賢相。房玄齡,名喬,字玄齡。西元579年生於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市)一個官宦之家,從他曾祖房翼在後魏當過鎮遠將軍,直到他父親房彥廉,一直是世代為官。房玄齡出生時,父親房彥廉是隋朝涇陽縣的縣令,房玄齡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年紀輕輕就已博覽群書。
  • 怕老婆的房玄齡,是如何在李世民手下大放光彩,成為大唐名相
    太子李建成,在長安輔政多年,深得長安城中的大臣讚賞,身邊謀士武將眾多,馮立、薛萬徹、謝叔方、魏徵。次子李世民同樣是不遑多讓,在外帶兵多年,屢立奇功,在軍中聲望頗高,身邊同樣是能臣如雲,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
  • 李世民感激房玄齡,但又想他天不亮就來工作,用詩詞教你讀懂人心
    比如下面這首《賜房玄齡》就讓人讀來茅塞頓開!賜房玄齡太液仙舟迥,西園引上才。未曉徵車度,雞鳴關早開。很多朋友都知道李世民無論是南徵北戰還是統領江山的時候,他的手下都聚集了無數仁人志士,而在文臣謀士中要數魏徵、房玄齡和杜如晦等大臣最為出眾,他們也最受李世民的器重和賞識。
  • 王通的生活風範
    王通是隋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作為儒家的「聖賢」人物,王通的一生主要是在讀書學習、研究著述和講學授徒,其遺著《中說》記載了王通的大量言行。筆者閱讀《中說》時,關注了其中一小部分和生活風範有關的內容,感慨良深。生活中真實的王通,沒有一般所謂大學者的清高架子,反而是一位十分親民十分接地氣的謙謙君子。  王通的家族,既是書香門第,也是官宦世家。
  • 王通《文中子》中這10句話,句句蘊含哲理,讓人受益匪淺!
    王通《文中子》中這10句話,句句蘊含哲理,讓人受益匪淺。王通是隋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其死後,其弟子們為了紀念他,將其言行彙編而編成《文中子》一書。王通倡導實行「仁政」,在當時社會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 唐朝篡奪了隋朝,李世民如何評價隋文帝,答案讓人意外
    歷經短短的兩年的奮發圖強,隋朝迅速進入到強盛時期,「人庶繁榮昌盛,帑藏豐富,雖未臻於至治,亦足稱近現代良主」。可是,針對這位早就「開皇之治」的皇上,開闢「貞觀鼎盛」的唐太宗卻有獨特的觀點。他當政23年,虛心納諫,廣招人才,長孫無忌、杜如晦、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蕭瑀等重臣守候左右,凌煙閣掛掉24位重臣的肖像。尤其是,他堅信不疑地啟用魏徵,更充分證明了胸懷。魏徵原是李建成的有力莫邪。玄武門事變以後,唐太宗豁達大度,膽大拉攏魏徵。魏徵屢次犯顏直諫,唐太宗都能真心實意相容、相用,不愧是一代明宗。
  • 隋末大儒王通生平
    王通的門人,據王績說:「以董常、程元、賈瓊、薛收、姚義、溫彥博、杜淹等十餘人稱俊彥」(《北山賦注》)。《中說·關朗篇》所列,除此之外,還有房玄齡、魏徵、杜如晦、竇威、陳叔達、王圭等唐初名臣。王績雖在《遊北山賦》中說過王通「歿身之後,天下文明,坐門人於廊廟,痙夫子於佳城」和「門人多至公輔」,但沒有確指,後人遂多以此致疑。據薛收所說自己和王通的關係是:「義極師友,恩兼素故。」
  • 【原創】文中子王通的生活風範
    王通是隋代大儒,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絳州龍門人,今為河津市,而其故裡通化村則在萬榮縣。作為儒家的「聖賢」人物,王通的一生主要是在讀書學習、研究著述和講學授徒,其遺著《中說》記載了王通的大量言行。  王通的家族,既是書香門第,也是官宦世家。其祖父安康獻公在北周時期立過軍功,受過封賞,在今河津萬榮一帶有大量田產。光是在黃河灘,就有一千六百多畝肥沃的河渚田。王通本來可以享受富裕安逸的生活,專心於自己的學術教育事業,但事實上他經常參加農業勞動。有一回,王通在地裡幹活,有人勸他:「這樣太勞累了吧?」王通說:「有人不耕種,就有人會挨餓。而且,耕種是庶民的職責,失職就是犯罪。
  • 隋代大儒王通的當下意味
    相從智(省當代儒學研究會會長):我認為王通是一座高品位的文化礦山,很具有開發研究的價值。我講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首先定位。王通在我們國家,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作用很大,他確實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我覺得很有研究的價值。另一方面,王通這個人的思想或作為,現代價值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