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通,字仲淹,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隋代教育家。生於隋文帝開皇四年(公元584年) 死於隋恭帝義寧二年(公元618年)只活了三十五歲。
王通
王通出身於書香門第,父親王伯高是當時廣收學生的儒學大師,哥哥王績不願求富貴,過著隱居生活。王通生長在這樣一個家庭裡,很小的時候就隨父兄讀書,而且非常勒奮、刻苦,王通特別精習《詩》、《書》、《禮》、《樂》、《春秋》。到了十五歲的時候,他的學業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隋文帝仁壽四年(公元604年),年方二十歲的王通抱著經世救民的思想,不辭辛勞到長安見隋文帝, 向隋文帝提出「太平十二策」,建議隋文帝實行尊王道、推霸略之術。隋文帝沒有採納他的意見,於是王通就回到家鄉專門從事教學和著述。到三十歲的時候,王通學業大成,及門弟子千餘人,唐代著名的功臣房玄齡、魏徵等都是他的學生。
隋文帝
王通為人氣量寬宏,待人謙恭隨和,在學術思想上也是持論中和。王通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幾點:在人性問題上,他持性普論,認為人人都具有仁、義、禮、智、信玉德,這個五德在人身上就體現為人的本性,在宇宙中就叫天理。教育就在於使人的一切言行符合本性,符合天理,養成完全的人格。因此,他提出「樂天知命、窮理盡性」的口號,認為只要實現了上述八個字,就成了一個自由自在的人了,就成了「君子」、「聖賢」。在教育目的上,他強調在於求道,而不在於求利。學習的目的在於為聖賢,而不在於竟文辭,所以他說: 「君子之學進於道,小人之學進於利」,「學期為聖, 徒競文辭,非真子也。」(《中說》) ;在教育方法上,王通很強調因材施教和人格的感化。
王通死後,門人稱呼為「文中子」,他生前仿照「六經」著有《續經》(已失),現存王通的著作是他的學生仿照《論語》編輯的《中說》,又名《文中子》,計十卷,是研究王通思想的主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