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5月27日電 (記者劉佳)2020全國兩會期間,人民網圍繞農業發展,對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綏化市市長張子林進行了專訪。
人民網:受此次疫情影響,綏化市經濟發展的情況,以及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有哪些?
張子林:這次疫情,對綏化經濟的影響整體好於預期,可以說是,經濟在負重中前行,於壓力中向好。從三次產業來看,對一產影響不大。備春耕的各個要素都沒有問題,交通管制放開之後沒有耽誤農時,春耕生產有序進行,全部作物都播在了豐產期。種植結構調整順利實現,預計糧食可增產5%。二產出現恢復性增長。綏化多是以原料型加工業為主的基礎性、傳統性產業,產業鏈相對完整,外貿依存度也較低,受疫情衝擊很小。1-4月份,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0.7%,投資增長12.1%,勢頭很喜人。對三產的影響較大。我市三產多為傳統服務業,科技含量低、產業層次低,主要是靠人的聚集產生消費,所以影響很大。1-4月份社零額同比下降18%。由於三產產業鏈相對較短,恢復起來也更容易。
在這種背景下,我們保持戰略定力,把握髮展大勢,「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積極搶抓「三大機遇」。
一是生產生活方式改變的機遇。這次疫情打破了教育、醫療、辦公、餐飲、物流等等各個行業、各個方面對物理空間的依賴,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學習方式隨之發生變化,並逐漸融入我們的生活,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比如,疫情期間,我們綏化實行分散辦公,採取的OA辦公系統、釘釘、會易通等辦公方式,讓開會更有效率、更加安全。這些變化都將給公共服務等基礎設施和新基建投資帶來巨大的市場。
二是產業鏈重構的機遇。這次疫情讓結構調整、產業重構、企業洗牌的過程加速,很多企業走上了重新布局、優勝劣汰的路子。這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只有發展產業鏈經濟、壯大產業鏈,企業互相抱團取暖,才更容易渡過難關。產業鏈聯結越緊,企業的成長性就越好,內生動力出來以後,比政府的扶持更快更有效。
三是新消費模式興起的機遇。疫情改變了我們的消費習慣,人們更願意躺在床上、足不出戶完成消費。生鮮電商、外賣電商等異軍突起,線上經濟、「碼上經濟」已成為消費主流。新消費模式的興起使我們認識到,必須把電子商務與實體經濟結合起來,創新營銷方式。過去,我們通過聚划算賣空農場、天貓「雙十一」直播帶貨等活動積累了一些線上銷售經驗。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培養村淘達人、村播達人,通過線上直播平臺,發展縣官、網紅直播帶貨等銷售模式,讓我們綏化鮮食玉米等優質特色農產品走進千家萬戶。
人民網: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綏化市作為黑龍江的農業大市,在踐行脫貧攻堅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什麼好的經驗可以分享?
張子林:綏化是農業大市,又是全省貧困面比較大、貧困程度比較深、脫貧任務比較重的地市。全市10個縣(市、區)有6個是貧困縣,其中國家級貧困縣5個;全省僅有的3個深度貧困縣,綏化就佔了2個;貧困人口16.4萬人,佔全省27.6%。我們經過三年的奮戰,現在,貧困縣全部摘帽,貧困村全部出列,15.8萬人實現脫貧,還有6258人正走在脫貧的路上。具體來說,就是「兩條路子、四個文章」
第一條路子,就是既要做好土地的文章,又要做好離土的文章。綏化有世界稀缺的寒地黑土耕地2800萬畝。我們首要的任務就是引導有種地能力的貧困戶把地種好,種出產量、種出質量、種出效益,穩住經營性收入這個基本盤;沒有勞動能力的,通過引導他們進行流轉,通過深化改革進行託管,讓土地始終創造最好效益。這樣另一個重要的問題就出來了,離開土地的貧困農民,包括農閒的貧困農民到哪裡去?做好離開土地的文章就顯得至關重要。我們的想法是,貧困戶只要想走的,政府和企業聯合按崗培訓,都能給找到崗位。不想走的,積極引導就近就地就業。我們的辦法就是通過上項目強產業,增加崗位,讓農民成為產業工人,離土不離鄉就業。比如,玉米精深加工產業本身用工,加上配套的生產生活服務業,形成5萬多個新崗位。僅浙江新和成就新增5000個,恆大文旅康養城新增2萬個。在企業就業的貧困群眾近萬人。通過離土又離鄉,組織農民到域外就業,實現「走一富二」。這是貧困農民脫貧致富最直接的效果。我們有70多萬勞動力常年在外務工,年增收超過200億,月平均工資達到3000元。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特殊情況下,我們仍然通過包專機、發專列,目前,定點向省外輸送貧困勞動力4.4萬人,增收5.2億元。
第二條路子,就是既要做好農業文章,又要做好非農文章。黑龍江是農業大省,綏化是全省的一個縮影。不論是發展上,還是扶貧上,最大優勢和潛力還是在農業。農業這篇文章必須要做深做透。我們持續不懈地推廣玉米大壟雙行、水稻秧苗帶櫱下地這些栽培新技術,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持續不懈地創新經營機制,探索「一次分配靠土地、二次分配靠產量質量、三次分配靠效益」利益聯接機制,讓產業鏈收益更多向貧困農民分配;堅持不懈地推進與阿里、中糧合作,跳出農業研究農業,探索建立更精準、更有力的現代農事服務體系。同時,把非農這篇文章做大做強。在東北地區較早使用村淘、村播電商平臺,通過組織聚划算賣空農場、「畝產一千美元」計劃、天貓「雙十一」直播帶貨、登陸「網易嚴選」,連續開展「五穀雜糧下江南」、舉辦鮮食玉米節活動,形成了一批新經濟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全市121個扶貧產品搭上了這個快車,給貧困戶帶來持續穩定的收益。
人民網:當前,科技創新發展,您如何看待「智慧+產業」,助力綏化市的農業發展?
張子林:從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到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再到提質增效的現代農業,根本上講主要就是靠科技的創新、科技的支撐。所以,我認為,「智慧+產業」,不但是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所在,更是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有力保障。
一是讓綏化農業提質增效,幫農民增產增收。這幾年,我們緊扣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問題,不斷加大科技投入,收到了顯著成效。比如,在玉米生產上,我們重點推廣玉米大壟雙行栽培技術,今年面積就突破了200萬畝,比去年增加100萬畝左右,可增加糧食產量1億斤。在水稻生產上,水田秋整地面積突破了85%,智能催芽和大棚毯式育秧覆蓋面積達95%以上,多數秧苗實現了帶櫱下地,多項技術措施配套組合,畝增產100斤左右。在大豆生產上,突出抓良種育、繁、推3個重點,大豆良種率達到100%。這讓農民既增產又增收。再比如,在農業機械化上,僅2018年和2019年兩年就投入了27億元,更新了3.9萬臺(套)農機具,農機化水平達到了97.2%,農業生產標準越來越高。
二是推動綏化農業由機械化階段向智慧化階段邁進。我們在實現機械化的基礎上,把互聯技術、物聯網技術、大數據、雲計算等,深度融入到現代農業發展之中,讓農業更具智慧。比如,我們以慶安的東禾、北林的正大、蘭西的米稻香等物聯網智慧農業基地為重點,建立了完善的綠色食品全程質量可追溯體系,實現了從綠色田間到百姓餐桌全產業動態互聯,只要給一些農產品貼上二維碼,掃一掃就能追溯到農產品的「前世今生」。比如,「我在綏化有畝田」的私人訂製模式,為消費者提供了清晰、透明、可信的農業全程生態產業鏈,客戶可以在生產到收穫的全過程,隨時隨地用手機APP進行查看,還可以參與互動。現在,包括我們的小菜園、乾菜等都有了私人訂製。特別是我們充分藉助網際網路,把優質的農產品入駐電商平臺,進行線上銷售,改變了傳統的農產品銷售方式,更叫響了品牌,實現了由賣產品到賣品牌的重大轉變。
三是智能化的農業發展倒逼我們進一步深化改革。為了適應新時代下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我們在全市推行了農事一體化服務改革。重點打造了10個縣級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平臺、10個院士工作站、10座智慧農業數據展示中心和60家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通過改革來提高土地產出水平。比如,小農戶分散經營,無法有效應用大科技、大農機,也無法與大加工、大市場對接,這是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瓶頸性問題。為了打破這一瓶頸,我們綏化從深化農村改革入手,重點推進了土地託管經營服務。目前,全市土地託管經營面積實現600萬畝,比去年翻了一番。以種植玉米為例,全程託管的土地比農民自己經營的土地,畝增產百斤以上。這一塊,就可增加糧食產量3億斤左右,農民節本增收8億元以上。再如,我們通過配齊建強縣級科技特派員隊伍,依託託管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等土地集約化經營模式,集成應用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有效提升了農業經營主體科學種養水平。
人民網:關於您此次兩會的提案,為了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議完善城鄉社區村屯網格化社會治理的制度體系、工作體系、職責體系、保障體系,提升城鄉網格化管理覆蓋率。請您談談關於此項提案的立意及長遠考量?
張子林: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健全社區管理和服務機制,推行網格化管理和服務。網格化管理模式最早見於城市基層社會治理,逐漸滲透到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並已經由城市治理擴張到鄉村治理。從我們綏化的基層治理實踐來看,從治安管理、社會服務、秸稈禁燒、防災減災等各個方面,網格化管理都發揮了關鍵性作用。特別是在這次新冠疫情防控中,廣大機關幹部、社區志願者下沉到基層一線,劃小網格單元,構築起聯防聯控、群防群治的嚴密防線,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同時,在當前的條件下,我們推進網格化管理的條件也更加成熟。一是網際網路、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廣泛運用。不再需要挨家挨戶奔走相告、村村大喇叭,只要朋友圈、微信群發布一個消息,第一時間就傳遞到了所有人。二是視頻監控系統等技防設施覆蓋面越來越廣。包括我們現在的平安城市、天眼工程、雪亮工程,並且實現了用無人機巡邏,大大緩解了基層人手不足的壓力。三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不斷增強。現在老百姓生活越來越富裕了,吃不愁、穿不愁,他們都發自內心地希望國家更繁榮富強、社會更和諧穩定,投身社會事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越來越高。以上所有這些,都為網格化管理模式在更大範圍內應用和普及創造了良好條件。
我提出完善城鄉社區村屯網格化社會治理的制度體系、工作體系、職責體系、保障體系,提升城鄉網格化管理覆蓋率,在加強社會治理上,更加注重從管理轉為「管理+服務」,以網格化為手段,整合、調動基層資源,目的就是推動多向溝通信息化、基層管理高效化、下沉服務精細化,及時掌握、滿足群眾的多樣化需求。一是配齊、配強網格隊伍。包括社區人員、小區物業人員、基層黨員幹部和社區志願者等,老中青、專兼職、域內外結合,按照服務能力和管理半徑,每10戶或者30人配備一名網格員最為理想。二是整合各種資源。堅持「多網合一」,推動權力下放、力量下沉、重心下移,公共服務要加快進社區、進村屯,做到應進全進、能進都進。層層建立網格,層層負責。三是進一步強化科技支撐。全面推行「網際網路+社會治理」「網格+網絡」等服務管理模式,逐步打通數據壁壘。推動老舊小區改造、新建小區,百分之百安裝技防設施,實現科技驅動、智慧治理,促進基層社會治理效能最大化。
人民網: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給您留下印象比較深刻的,可以和我們分享一下麼?
張子林: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每年都不缺金句,不缺掌聲,今年更是如此。「揭榜掛帥」「誰能幹就讓誰幹」「真正過緊日子」「為擔當者擔當」等,發人深思、給人啟迪,特別是「留得青山,贏得未來」,賦予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個中國古人最樸素的經驗與智慧更深刻更豐富的時代內涵。「留得青山」,既是著眼當下穩住市場主體、保住就業民生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國經濟長遠發展,「贏得未來」的大命題。市場主體是我們社會財富的創造者,是就業崗位的提供者,是財政稅收的貢獻者,也是我們經濟發展的基石。減稅降費雖然帶來了暫時的財政困難,但保住了市場主體,涵養了稅源,做大了稅基,換取的是長遠的財政可持續增長、經濟高質量發展。這正是「留得青山,贏得未來」的深意所在。
「留得青山,贏得未來」就要增強產業韌性,把產業鏈供應鏈作為發展的生命鏈。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對於「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進行專門研究部署,折射出產業鏈的極端重要性。這次疫情對各個產業衝擊都很大,但我市玉米產業鏈上下遊企業通力合作,根據市場訂單倒逼生產,在生產進度和銷售步調上保持高度一致,避免了產品的積壓和資金鍊的斷裂,有效應對了疫情帶來的風險挑戰。比如,我市經開區兩戶企業新和成、昊天,一戶生產玉米澱粉,一戶以玉米澱粉為原料,生產高附加值的輔酶Q10、核黃素、結晶糖等,昊天生產出的玉米澱粉直接進入新和成車間,有效降低了倉儲、物流和時間成本。這使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產業鏈聯結越緊,企業的成長性就越好,比政府的扶持更快更有效。
「留得青山,贏得未來」就要落實落靠政策,把事辦到心坎上,把錢花在刀刃上。企業在,活力就在,明天就在。我們要全面落實減稅降費政策,進一步梳理政策、吃透政策、搶抓政策,分析把握好國家政策走向,讓政策跑在受困企業前面,通過量的不斷疊加形成質的飛躍。要把政策宣傳到每戶企業,提高政策知曉率,決不能鎖進抽屜裡。政府部門要主動對接、上門服務重點企業,讓更多更好的優惠政策惠及更多的企業。要堅決打通紅利梗阻的「最後一公裡」,公開每一個項目,公示每一筆資金,真正進市場主體的腰包、進老百姓的口袋。
「留得青山,贏得未來」就要用刀刃向內、壯士斷腕的改革,為市場主體留出更多空間。外部環境不好,更需要內部環境來支撐。我們鮮明地提出,不抓招商的領導不是好領導,不抓項目的市長不是好市長,不抓環境的幹部不是好幹部。牢牢秉持兌現比承諾更重要、效率比笑臉更重要的理念,全面推行「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我幫辦」和「最多跑一次」,深化「辦事不求人」。我們明確要求,部門對企業沒有輕易說「不」的權力,如果說「不」,必須班子集體研究,找到充足依據,向市政府報告。我們要以政府收入的「減法」,補齊短板的「除法」,換取市場活力的「加法」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乘法」,讓企業輕裝上陣,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生產中,在奮進中贏得美好未來。
(責編:劉佳、連品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