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上下幾千年的文化,不僅誕生了各種各樣的傳奇事跡,還有各種各樣的傳奇的文化。就拿我們最基本的語言文字說事吧,我們各地就有很多各種各樣的方言。中國有句俗話叫:「十裡不同音,百裡不同俗」,哪怕是一個小鎮都有三到四種不同的方言。
方言的產生最初起於先秦時期,周滅商之後,劃分中原,以周王室作為華夏中心,將南方作為「蠻」、東方為「夷」、西方為「戎」、北方部落為「狄」。這五方的居民語言就是互不相通的,各有各的文字和語言。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七個國家之間也有各自的語言文化,當然為了交流方便交流,他們也有共同語,叫「雅音」,是周朝規定的一種洛陽讀書音。而方言體系正式確定下來的時間就比較晚了,那是在南北朝至宋朝這段時間。在這段時間內,雖說有了官方文字,不過方言在兩千多年的傳播下,已經融入了中華文明,有些字在方言當中還是保留著原始讀音,比如「街」,在大多數方言當中都是讀成「gai」。
所以,在有些方言中,「街」讀成「jie」或者「gai」都行。它都代表著街道的意思,而且有些古詩詞中為了押韻,還會把這兩種讀音區別開來。有些時候,也會用「gai」作為文章中的韻腳押韻。
由此可見,方言在我國已經形成了定局。但是在近代史上,西方列強侵略我國的時候,一些有識之士力求改革,希望能改變中國的思想文化局面。但是想要改革就必須普及教育,但是中國古代的繁體字又十分難懂,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另制拼音新字,於是就興起了推行簡字。
清末最後十年,各種拼音方案就多達二十七種,這自然也是不可能同時使用二十七種拼音,當時影響最大的是「京音官話」,所以就推行以京津而奉天,而南京,官話字母,就連國文當中也附加的官話一門。
雖然在清朝覆滅的時候,這種改革還沒有完全推行下來,但是中華民國建立之後,還是確定下來了國音。「gai」這個音在官方話裡面就慢慢地改成了「jie」,如今我們學的普通話當中也是「jie」不過方言還是保留了原本的中古漢語讀音,也算是一種傳承。
客家方言算是非常古老的一種方言了,它就保留了原始的發音,還是湘語、雲貴川西南官話也都保留著「gai」的讀音。而至今,「gai」這個讀音也成為了一種網絡語言,就比如說:我是這條「gai」上最靚的崽。可以代表著一個人非常自戀的時刻,也可以代表同伴打鬧的時刻,總之,具有著娛樂的性質。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