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時代以溫暖 于堅詩藝40年朗誦會溫情上演

2020-12-13 掌上春城

「與神對話」,給時代以溫暖 ——《于堅詩集》首發式暨于堅詩藝40年朗誦會詩意舉行 「我用昆明方言寫詩,也用昆明方言到世界朗誦我的詩。因為,昆明是一個可以滋養詩人的城市,我熱愛這片大地。」 用一口濃鬱的、標誌性的昆明方言,于堅講述著。緊接著,又用方言朗誦自己的《美好的一天》:「呦呦鹿鳴 食野之萍/美好的一天/吾寫詩數首……」 11月10日,今冬以來的第一個陰霾寒天,卻是特別美好的一天,昆明東方書店二樓激情恣肆,詩意盎然。《于堅詩集》首發式暨于堅詩藝40年朗誦會,在這裡舉行。

于堅之精華,詩壇之大事 作為中國當代最重要的詩人之一,最近,于堅在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推出其40餘年來詩歌生涯的精華選本《于堅詩集》,共收錄各階段代表作138首。 詩集責編、出版方副總編輯於奎潮表示:于堅代表著當代漢語詩歌的高度,這本選集由于堅本人精心編選,首首都經得起檢驗,堪稱于堅詩歌寫作以來的精華。 當代另一位詩壇大佬韓東評價:于堅是當代詩歌集大成者,早年,于堅以先鋒姿態示人,其寫作實踐影響了一代人,甚至幾代人。而近年來于堅寫作的體量日趨龐大,內容也更加豐富龐雜,可謂氣象萬千。

作為《于堅詩集》首發式暨于堅詩藝40年朗誦會的策劃與主持,青年作家、昆明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溫星,則如是界定《于堅詩集》:這是于堅詩歌生涯的裡程碑,其出版,堪稱「中國詩歌重鎮」雲南詩壇的一個年度大事件。

當代之「士」,給時代以溫暖 活動由東方書店、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聯合主辦,福照樓協辦,各界名流群賢畢至:國際攝影大師吳家林,雲南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胡彥,出版人虎良燦,雲南美食文化傳承人餘浩然,作家張憶、楊楊,主持人王革、詩人易暉、紅布條兒、陳鵬…… 嘉賓們對于于堅其人其作品都非常喜愛,且熟悉,他們紛紛發言—— 胡彥:于堅的詩歌創作是對「生活在別處」的烏託邦敘事的消解。他承繼了「未知生,焉知死」這一古老的漢語寫作傳統,試圖在席捲而來的現代化浪潮之下重建漢語文明的偉大傳統。「文」是漢語思想的最高道統,「文明」是漢語思想的實踐導向。于堅的寫作通過對「格物」的創造性轉化,消解了語言與存在的二元對立,漢語世界的氣息、滋味、光影在他筆下熠熠生輝。重建文明的殿堂這樣的寫作抱負,決定了于堅是一個「文士」,而不是一個文人。文士與文人的區別在於:前者以文明道,後者以文言「我」。

虎良燦:我從于堅詩歌和他這個人身上,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種巨大的情感力量,所以如果讓我對于堅的詩歌做一評價,只有一個詞,那就是「溫暖」。他的寫作,給了這個時代溫暖。剛剛胡彥談到于堅是當今的「文士」,我深表同意。「士」在今天已經稀缺了,士的核心是「義」,「鐵肩擔道義」的「義」。這是真正的士,而絕不是子夏所說的「學而優則仕」的那種「士」,在我看來,于堅就是今天具有這種品質的「士」。于堅的這種品質以及他的作品,也深深感染影響著廣大讀者尤其是身邊的朋友,所以說,他跟我是幾十年的老朋友,但更是我的好老師。

「與神對話」,致力於回復偉大傳統 「寫作不是為了表現自我,文學是中國人的宗教。」在于堅「本尊」發言環節,他雖語速沉穩緩慢,卻飽含激情,妙語連珠。圍繞《我這40年》的主題,這位當代重要詩人的生活、思想及寫作歷程,點點滴滴地呈現在了讀者和粉絲面前。 于堅說:兒時,在那個特殊年代,父親曾偷偷把書燒掉,燒了整整一個下午。為什要燒書?當時我不懂。那些燒掉的文字,就像死去的蝴蝶,在我的房間裡飛舞。 于堅說:千古以來,一代代青年投身於文化,唐朝宋朝達到頂峰。那時候,家裡沒有人寫詩是非常可恥的事情。人人都是詩人的時代,多麼輝煌的歷史啊,卻已經被我們完全遺忘。我的寫作就是致力於回復到如此偉大的傳統中去。現在我們活在一個西方的物質文明裡,這個民族的生活世界已經被西方的文明所取代,我是不服的。我四十年來的努力,就是想要用寫作去顛覆這種局面,回歸於偉大的傳統。 于堅說:卡夫卡說必須站在你腳下的土地上,我也要從我腳下的土地開始我的寫作。我要寫下那些對故鄉、朋友、愛情、滇池、語言的回憶。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文字,把古老的記憶保留下來。《追憶似水年華》、《紅樓夢》,等等偉大的作品都是這樣,都是保留那些偉大的傳統和記憶。我也是。我堅持用昆明方言的語感來寫現代詩,也用昆明方言到世界各地去朗誦我的詩歌我去過世界很多地方,也有一些機遇可以離開昆明,但我總是要回到故鄉,因為我認為這是一個可以滋養詩人的城市。 于堅說:有個書法朋友告訴我,每天都要寫字,每通往一張紙,我的心就會亮起來。我也認為,我的寫作就是與神的對話。 朗誦詩歌,就是「美好的一天。」

談及用昆明方言寫作和朗誦,主持人溫星插話,給大家講起一個段子:于堅曾多次受邀出訪,去世界各地去參加各種文學活動,並朗誦自己的詩歌。當有人要求他用普通話甚至英語來朗誦時,他總很霸氣地懟回去,「老子就是要用我的母語,我家鄉的昆明方言!」 段子難免有所演繹,但從中也能看出詩人的個性。滿場不由爆發出會意的大笑和掌聲。 在于堅本人及各嘉賓發言間隙,現場的詩人、作家及讀者們紛紛踴躍報名,從《于堅詩集》中挑選自己喜歡的詩歌進行朗誦。 「今早意外地接到姚霏的一個電話,我就讀《給姚霏》吧。」主持人王革聲音低沉,「姚霏弟/認識你的時候/你年輕得像一隻青蛙/活蹦亂跳……我們會一輩子玩得高興/我們的玩具/是整個世界」。

全場靜默,大家都有些黯然。楚雄人姚霏,是中國文壇曾經的「天才少年」,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即已成名,19歲便從華東師範大學畢業,回到家鄉,在雲南師範大學教授古典文學。但3年前,他罹患腦溢血,如今依然臥床。 「不過,姚霏的精神狀態挺好,最近,他早年的經典小說作品,還又結集出版了呢。」主持人溫星透露,「讓我們大家一起,祝願姚老師早日康復!」 片刻陰霾過後,東方書店二樓詩意氤氳之中的幸福與激情被再次點燃。 「《美好的一天》!我就用昆明話,給大家讀這首吧!」于堅起身,立於舞臺區中央,摸出眼鏡,戴上。 於是,昆明方言與「馬普」(昆明普通話)相結合的、充滿「于堅味道」的一首詩,開始在空氣中流淌:「呦呦鹿鳴 食野之萍/美好的一天/吾寫詩數首……」

昆明日報全媒體記者:王姍

責編:代鑫媛 一審:楊豔 吳晨萍

相關焦點

  • 一年一度詩歌朗誦會又上演
    一年一度詩歌朗誦會又上演 2020/12/24 00:09 來源:溫州晚報 編輯:單暉 瀏覽:1416
  • 于堅:詩歌應與時代發生深刻聯繫(圖)
    于堅:詩歌應與時代發生深刻聯繫(圖) 2014-08-19 10:02:38中國「第三代詩歌」代表詩人于堅、韓國當代著名詩人李晟馥以及中國著名詩歌評論家、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清華共聚一堂,共同探討了詩歌在當今社交網絡與自媒體活躍時代的身份價值,與現場的詩歌愛好者分享了他們對詩歌的獨到理解。這既是一個非常公眾的話題,也是一個非常專業的話題。
  • 于堅:詩歌從來不是謀生的飯碗 它讓人有尊嚴(圖)
    編者按  5月28日,「中國詩集·全國詩人筆會」在渝正式拉開帷幕,來自全國的詩人及評論家將開展「全球化語境下中國詩歌的原創力研討會」、「中國詩集朗誦會」等活動。27日,于堅、柏樺、趙野、伊沙等著名詩人陸續抵達重慶。詩歌在當下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狀態?重慶在詩歌創作上有何特點和優勢?本報記者就此分別對他們進行了專訪。  戴著助聽器、剃著光頭,這是著名詩人于堅為人熟知的形象。  于堅1954年生於昆明,幼時因病致弱聽。1979年,他人生中第一次離開雲南,來到重慶的朝天門碼頭,坐船順江東下。
  • 濮存昕領銜《聽見美濮哥讀美文朗誦會》上海大劇院溫情上演
    12月12日,由濮存昕策劃導演的《聽見美·濮哥讀美文朗誦會》在上海大劇院溫暖上演。一篇篇扣人心扉的經典詩文藉由濮存昕、姚錫娟、黃宏、吳京安、肖雄等藝術家的動情演繹,佐以吳玉霞、白慧謙等演奏藝術家的現場伴奏,為觀眾獻上了一場文學和美的視聽盛宴。令熟悉者重溫這種美,令陌生者認識這種美昨晚的上海大劇院,充滿著詩意之美。
  • 詩人于堅談周嘯天:他寫了40年詩,但卻被外行批評
    8月18日,「南方國際文學周」期間,中國詩人于堅與張清華、韓國詩人李晟馥就「詩歌的身份」對話。于堅說,詩歌是與神明對話。「這個詞本身有一種我們早已遺忘的意識,傳統中國在很多節日儀式中有這樣的內容。在雲南,一些部落直到現在每年春天都會有隆重的儀式將神接到自己的村莊。」  對談之後,于堅接受了專訪。
  • 絲路詩篇」大型朗誦會昨晚震撼上演
    絲路·詩意·豪情 「鐵馬冰河·絲路詩篇」大型朗誦會昨晚震撼上演 ,9月20日晚在甘肅省廣播電影電視總臺演播大廳盛大上演。
  • 「鐵馬冰河·絲路詩篇」大型朗誦會昨晚震撼上演
    絲路·詩意·豪情「鐵馬冰河·絲路詩篇」大型朗誦會昨晚震撼上演,9月20日晚在甘肅省廣播電影電視總臺演播大廳盛大上演。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朗誦會全程由樂手配樂,這一新穎形式在甘肅尚屬首次。  省領導歐陽堅、周學文、陳青、德哇倉、郝遠、郭承錄、尚勳武、貟建民及陳偉觀看演出。  2018年的這個秋天,作為絲綢古道上的重鎮、河西走廊通道的甘肅,將迎來來自不同國度的人們,大家匯聚敦煌,共襄文博盛會。
  • 于堅:讓詞的光輝,洞徹事物
    詩人于堅在昆明麥田書店。持續寫作40多年的他,不曾離開這座城市(楊建忠攝/ 非凡醬工作室)于堅成長的年代,正是一個喧囂的年代。1966年,在他讀小學五年級時,「文化大革命」爆發了。據說山西老詩人岡夫讀到于堅寫於1982年的這首《羅家生》時,竟熱淚盈眶。而在一篇創作談中,于堅曾反覆推敲其中一句「在他的箱子裡,搜出一條領帶」究竟該用「領帶」還是「皮鞋」,後來由於親眼所見因擁有一條領帶而犯罪的事例,才選了更能代表某種時代積澱的「領帶」。
  • 辛莊社區「溫情六月、感恩父親節」詩歌朗誦會
    原標題:辛莊社區「溫情六月、感恩父親節」詩歌朗誦會   「父愛,是把自己病重的消息封鎖,卻讓信鴿銜給遠方的兒子,家中親人平安的謊言。」當東山街道老幹部宣講團成員王安星飽含深情朗誦詩歌《父愛》時,在座的社區居民無不陷入到對自己父親的深深思念中。
  • 唐宋名篇音樂朗誦會在泉廈上演
    東南網9月17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劉益清 通訊員 鄭文華) 再現中華古典詩詞美感的「但願人長久」——中國唐宋名篇音樂朗誦會,上周末在泉州和廈門兩地舞臺傾情上演。詩詞與交響樂的完美結合,為兩地觀眾帶來了美妙的藝術享受。當千年詩詞與經典音樂交融,音樂在此升華,文學在此生輝。
  • 絲路·詩意·豪情 「鐵馬冰河·絲路詩篇」大型朗誦會昨晚震撼上演
    原標題:絲路·詩意·豪情「鐵馬冰河·絲路詩篇」大型朗誦會昨晚震撼上演,9月20日晚在甘肅省廣播電影電視總臺演播大廳盛大上演。
  • 「命運的抉擇」——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詩歌朗誦會在京舉行
    「命運的抉擇」——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詩歌朗誦會在京舉行。(人民網記者姚茜 攝)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北京12月26日電   (姚茜、姜萍萍)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准,由中宣部學習出版社、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共同主辦,北京德藝雙馨公益基金會承辦,中國作家協會《詩刊》社特別支持的「命運的抉擇」——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詩歌朗誦會12月25日下午在京舉辦。
  • 紀念《當代》創刊40周年朗誦會暨第16屆《當代》長篇小說年度論壇...
    2019年,適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當代》雜誌迎來了自己的40歲生日。 從創刊至今,走過40年的《當代》雜誌始終奉行「文學記錄中國」的現實主義辦刊宗旨,緊扣時代、直面現實、既聯繫名家大家、又注重發掘新人新作。早在創刊之初,第一任主編秦兆陽先生就反覆強調培養新作家的必要性,堅持每期必發新人新作。
  • 西安:群眾詩歌朗誦會歌詠生活和時代
    11月29日,由西安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西安市群眾藝術館承辦的「書韻長安」第八屆陝西省閱讀文化節暨2020陝西省群眾文化節西安分會場群眾詩歌朗誦會在陝西歌舞大劇院上演。作為2020陝西省群眾文化節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活動的舉辦旨在引領全市群眾參與文藝創作,提高人民閱讀素養,活躍古城文化氛圍,為十四運的舉辦加油助力。
  • 于堅 - 于堅-新聞頻道-和訊網
    錢小華 攝于堅從青年時代就喜歡在大地上漫遊,他曾經穿著解放鞋和一位朋友沿著滇池走了五天,穿過沒有道路的荊棘叢,夜晚就睡在瓜棚裡。早年我的田野調查局限於國內,全球化令這種田野調查成為世界性的,這是一個歌德所謂『世界文學的』時代。《巴黎記》不是觀光的結果,是田野調查的結果。」于堅說。詳見B04版 (責任編輯:董雲龍 )
  • 于堅等四人玩跨界!70幅攝影作品亮相北京
    掌上春城訊28日,由《中國攝影》雜誌社、中國攝影畫廊主辦的「無需理由——賴聲川 于堅 段正渠 張亞東作品展」在中國攝影畫廊開幕。4位文學藝術領域的名家,此次共同聚焦光影,用攝影作品跨界為大家傳遞他們對人生與社會的獨特思考。展覽將持續至6月30日。
  • 雜論|于堅「拒絕隱喻」的詩學觀
    雖然于堅對自己《拒絕隱喻》的那篇文章多次修改,甚至更易其名;但是這篇文章的核心觀點並無多少變化。所以,于堅後來在接受訪談時說:「二十年來,我一直在想這個東西,後來想得比較清楚,這個觀點是對的。」對於文學研究來說,其目的顯然不是單純地判定這個結論的對或錯。因此,本文仍嘗試從于堅的一系列創作談出發,探討「拒絕隱喻」命題的提出緣由,主要內容及其意義與限度。
  • 「一棵樹」:詩人于堅
    于堅他不懂拉丁語系,但卻可以很方便地找到他所要的一切,這是現代性的一個層面,新的一面。這就讓我想起了我身邊的很多老人,尤其是在鄉野居住的老人,他們是不敢輕易走進城市的,會害怕,會覺得自己已經被這個時代淘汰了,我們父母一輩雖然也刷抖音、聊微信,也許他們只是想離這個時代近一點再近一點。
  • 《但願人長久——中國唐宋名篇音樂朗誦會》在福建泉州首度上演
    演出現場(央廣網發 通訊員劉振聲 攝)央廣網泉州9月20日消息(記者萬存靈 通訊員鄭文華 劉振聲)《但願人長久——中國唐宋名篇音樂朗誦會》日前(12日)泉州大劇院上演,濮存昕、凱麗、迪裡拜爾、袁晨野、喬榛、康莊、玉蕾、張晶等藝術家紛紛登臺,為泉州觀眾獻上一場詩與樂的盛宴。
  • 【專訪】詩人于堅:我的寫作是後退的 與這個時代寫作的方向背道而馳
    我們或可將《建水記》看做于堅「故鄉寫作」方法論的一種實踐,一個樣本,一次範例。在于堅看來,建水的生命力證明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命力,證明了漢語的生命力,這些對于堅的寫作志業來說異常重要——他說自己的寫作是後退的,是背離時髦、走紅和現代派的,是與這個時代的寫作方向背道而馳的。說到激動處,于堅提高嗓音,吐出成串成串的反問句,重重砸在聽者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