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神對話」,給時代以溫暖 ——《于堅詩集》首發式暨于堅詩藝40年朗誦會詩意舉行 「我用昆明方言寫詩,也用昆明方言到世界朗誦我的詩。因為,昆明是一個可以滋養詩人的城市,我熱愛這片大地。」 用一口濃鬱的、標誌性的昆明方言,于堅講述著。緊接著,又用方言朗誦自己的《美好的一天》:「呦呦鹿鳴 食野之萍/美好的一天/吾寫詩數首……」 11月10日,今冬以來的第一個陰霾寒天,卻是特別美好的一天,昆明東方書店二樓激情恣肆,詩意盎然。《于堅詩集》首發式暨于堅詩藝40年朗誦會,在這裡舉行。
于堅之精華,詩壇之大事 作為中國當代最重要的詩人之一,最近,于堅在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推出其40餘年來詩歌生涯的精華選本《于堅詩集》,共收錄各階段代表作138首。 詩集責編、出版方副總編輯於奎潮表示:于堅代表著當代漢語詩歌的高度,這本選集由于堅本人精心編選,首首都經得起檢驗,堪稱于堅詩歌寫作以來的精華。 當代另一位詩壇大佬韓東評價:于堅是當代詩歌集大成者,早年,于堅以先鋒姿態示人,其寫作實踐影響了一代人,甚至幾代人。而近年來于堅寫作的體量日趨龐大,內容也更加豐富龐雜,可謂氣象萬千。
作為《于堅詩集》首發式暨于堅詩藝40年朗誦會的策劃與主持,青年作家、昆明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溫星,則如是界定《于堅詩集》:這是于堅詩歌生涯的裡程碑,其出版,堪稱「中國詩歌重鎮」雲南詩壇的一個年度大事件。
當代之「士」,給時代以溫暖 活動由東方書店、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聯合主辦,福照樓協辦,各界名流群賢畢至:國際攝影大師吳家林,雲南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胡彥,出版人虎良燦,雲南美食文化傳承人餘浩然,作家張憶、楊楊,主持人王革、詩人易暉、紅布條兒、陳鵬…… 嘉賓們對于于堅其人其作品都非常喜愛,且熟悉,他們紛紛發言—— 胡彥:于堅的詩歌創作是對「生活在別處」的烏託邦敘事的消解。他承繼了「未知生,焉知死」這一古老的漢語寫作傳統,試圖在席捲而來的現代化浪潮之下重建漢語文明的偉大傳統。「文」是漢語思想的最高道統,「文明」是漢語思想的實踐導向。于堅的寫作通過對「格物」的創造性轉化,消解了語言與存在的二元對立,漢語世界的氣息、滋味、光影在他筆下熠熠生輝。重建文明的殿堂這樣的寫作抱負,決定了于堅是一個「文士」,而不是一個文人。文士與文人的區別在於:前者以文明道,後者以文言「我」。
虎良燦:我從于堅詩歌和他這個人身上,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種巨大的情感力量,所以如果讓我對于堅的詩歌做一評價,只有一個詞,那就是「溫暖」。他的寫作,給了這個時代溫暖。剛剛胡彥談到于堅是當今的「文士」,我深表同意。「士」在今天已經稀缺了,士的核心是「義」,「鐵肩擔道義」的「義」。這是真正的士,而絕不是子夏所說的「學而優則仕」的那種「士」,在我看來,于堅就是今天具有這種品質的「士」。于堅的這種品質以及他的作品,也深深感染影響著廣大讀者尤其是身邊的朋友,所以說,他跟我是幾十年的老朋友,但更是我的好老師。
「與神對話」,致力於回復偉大傳統 「寫作不是為了表現自我,文學是中國人的宗教。」在于堅「本尊」發言環節,他雖語速沉穩緩慢,卻飽含激情,妙語連珠。圍繞《我這40年》的主題,這位當代重要詩人的生活、思想及寫作歷程,點點滴滴地呈現在了讀者和粉絲面前。 于堅說:兒時,在那個特殊年代,父親曾偷偷把書燒掉,燒了整整一個下午。為什要燒書?當時我不懂。那些燒掉的文字,就像死去的蝴蝶,在我的房間裡飛舞。 于堅說:千古以來,一代代青年投身於文化,唐朝宋朝達到頂峰。那時候,家裡沒有人寫詩是非常可恥的事情。人人都是詩人的時代,多麼輝煌的歷史啊,卻已經被我們完全遺忘。我的寫作就是致力於回復到如此偉大的傳統中去。現在我們活在一個西方的物質文明裡,這個民族的生活世界已經被西方的文明所取代,我是不服的。我四十年來的努力,就是想要用寫作去顛覆這種局面,回歸於偉大的傳統。 于堅說:卡夫卡說必須站在你腳下的土地上,我也要從我腳下的土地開始我的寫作。我要寫下那些對故鄉、朋友、愛情、滇池、語言的回憶。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文字,把古老的記憶保留下來。《追憶似水年華》、《紅樓夢》,等等偉大的作品都是這樣,都是保留那些偉大的傳統和記憶。我也是。我堅持用昆明方言的語感來寫現代詩,也用昆明方言到世界各地去朗誦我的詩歌我去過世界很多地方,也有一些機遇可以離開昆明,但我總是要回到故鄉,因為我認為這是一個可以滋養詩人的城市。 于堅說:有個書法朋友告訴我,每天都要寫字,每通往一張紙,我的心就會亮起來。我也認為,我的寫作就是與神的對話。 朗誦詩歌,就是「美好的一天。」
談及用昆明方言寫作和朗誦,主持人溫星插話,給大家講起一個段子:于堅曾多次受邀出訪,去世界各地去參加各種文學活動,並朗誦自己的詩歌。當有人要求他用普通話甚至英語來朗誦時,他總很霸氣地懟回去,「老子就是要用我的母語,我家鄉的昆明方言!」 段子難免有所演繹,但從中也能看出詩人的個性。滿場不由爆發出會意的大笑和掌聲。 在于堅本人及各嘉賓發言間隙,現場的詩人、作家及讀者們紛紛踴躍報名,從《于堅詩集》中挑選自己喜歡的詩歌進行朗誦。 「今早意外地接到姚霏的一個電話,我就讀《給姚霏》吧。」主持人王革聲音低沉,「姚霏弟/認識你的時候/你年輕得像一隻青蛙/活蹦亂跳……我們會一輩子玩得高興/我們的玩具/是整個世界」。
全場靜默,大家都有些黯然。楚雄人姚霏,是中國文壇曾經的「天才少年」,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即已成名,19歲便從華東師範大學畢業,回到家鄉,在雲南師範大學教授古典文學。但3年前,他罹患腦溢血,如今依然臥床。 「不過,姚霏的精神狀態挺好,最近,他早年的經典小說作品,還又結集出版了呢。」主持人溫星透露,「讓我們大家一起,祝願姚老師早日康復!」 片刻陰霾過後,東方書店二樓詩意氤氳之中的幸福與激情被再次點燃。 「《美好的一天》!我就用昆明話,給大家讀這首吧!」于堅起身,立於舞臺區中央,摸出眼鏡,戴上。 於是,昆明方言與「馬普」(昆明普通話)相結合的、充滿「于堅味道」的一首詩,開始在空氣中流淌:「呦呦鹿鳴 食野之萍/美好的一天/吾寫詩數首……」
昆明日報全媒體記者:王姍
責編:代鑫媛 一審:楊豔 吳晨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