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景德鎮瓷博會首次復燒明清御窯「六式窯」

2020-11-25 東方網

原標題:江西景德鎮瓷博會首次復燒明清御窯「六式窯」

明清御窯前三位奧運冠軍、受邀嘉賓與點火窯工合影。

  人民網景德鎮10月19日電 (肖成)江西景德鎮19日在全國首次復燒明清御窯「六式窯」中的青窯、龍缸窯和風火窯。雅典、北京奧運會兩屆皮划艇冠軍楊文軍,奧運會體操冠軍程菲,北京、倫敦奧運會兩屆跆拳道冠軍,景德鎮籍吳靜鈺三位奧運會世界冠軍共同助陣點火儀式並點火。

  據了解,景德鎮御用窯是明清兩朝為皇帝燒造瓷器的御用瓷窯,明朝初年,朝廷正式設立御器廠,清朝康熙年間,改稱御窯廠。明清御廠按照燒造不同品種瓷器和窯具的功能要求,分別營造了青窯、龍缸窯、風火窯、色窯、爁熿窯、匣窯等「六式窯」。其中,青窯燒制小件青花瓷,龍缸窯燒制大龍缸,風火窯燒制多品種瓷器。而明清御窯「六式窯」中的色窯、爁熿賓和匣窯將於2014年在景德鎮復建。

  2009年以來,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成功進行了清代鎮窯、明代葫蘆窯、元代饅頭窯和宋代龍窯的復燒,集中再現了中國千年制瓷歷史,有效保護和傳承了優秀的陶瓷文化遺產。

  延伸閱讀:

  文獻記「六式窯」

  一、明 隆慶 陳學乾《陶政錄》:

  御器廠為窯六:曰風火窯,曰色窯,曰大小爁熿賓,曰大龍缸窯,曰匣窯,曰青窯。

  二、清 嘉慶 藍浦《景德鎮陶錄》:

  御窯廠為窯式六:曰青窯,曰龍缸窯,曰風火窯,曰色窯,曰爁熿賓,曰匣窯。

  三、明 萬曆 陸萬垓《江西大志 陶書續補》

  青 窯:前寬五尺,後五尺五寸,入身四尺五寸。

  龍缸窯:每座前寬六尺,後如前繞五寸,入身六尺,頂圓。

  風火窯:待考證。

  四、汪慶正《簡明陶瓷詞典》

  青 窯:瓷窯之一。明代燒小器的瓷窯,御器廠和民間都有。它比缸窯略小,前寬五尺,後五尺五寸,入身四尺五寸。御器廠每窯燒瓷器三百餘件,民間青窯可燒千餘件。自入窯起火至火止封門,前後須五天。

  龍缸窯:即缸窯,亦稱大龍缸窯。據記載,前寬六尺,後如前繞五寸,入身六尺,頂圓。窯的燒成周期較長,需溜火七日夜,緊火二日夜,止火後冷卻十天方右開窯。以其產瓷缸多畫雲龍,故統以龍缸窯名。

  風火窯:明、清景德鎮官窯窯型之一。燒窯亦稱風火窯。

點燃靑窯。

風火窯前太平窯窯火。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

相關焦點

  • 景德鎮復建復燒明清時期御用窯
    本報景德鎮訊記者左陽天報導:8日是全國文化遺產日,在中國瓷都江西景德鎮,當地開展了一系列民俗遺產保護活動,向群眾普及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景德鎮當天在全國首次復建明清御窯「六式窯」中的青窯、龍缸窯和風火窯。同時,當地還舉行十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場展演。
  • 景德鎮明清御用窯復建復燒專家研討會舉行
    景德鎮明清御用窯(色窯、爁熿窯、匣窯)復建復燒專家研討會舉行  古窯民俗博覽區管理處主任、董事長陳武平總結  3月24日上午,景德鎮明清御用窯(色窯、爁熿窯、匣窯)復建復燒專家研討會在古窯民俗博覽區一號會議室舉行。
  • 「景德鎮歷代官窯珍品大全」亮相景德鎮瓷博會引關注
    瓷博會上,早已轟動全國的《景德鎮歷代官窯珍品大全·御窯千秋》再次隆重華彩亮相,吸引了現場大批陶瓷愛好者的目光。特別受邀參展的《景德鎮歷代官窯珍品大全·御窯千秋》在傳承保護傳統手工技藝的時代主旋律下,以獨特的皇家氣質迅速成為瓷博會上的明星。據悉,人氣高漲的「御窯千秋」是由中國官窯研究會、景德鎮市文物局權威監製,景德皇窯、北京榮會藝術中心聯合執行的「中國官窯傳承行動」開篇巨作,不但跨越千年景德鎮制瓷史,而且囊括景德鎮各大傳統制瓷絕技,涵蓋各種經典器型,是宋元明清歷代王朝最經典、最受帝王鍾愛的官窯珍品巨作。
  • 景德鎮明清御窯廠史記
    明清景德鎮圍繞御窯廠四面形成熱鬧的商業街和居住區的格局,即廠西為東西方向密集弄巷、碼頭和南北走向的「前街」(今中山路,靠近昌江),廠東為「后街」(今中華路)。但是,王朝興替和城市建設,致使昔日窯廠的所有地面建築如官署、作坊等建築均已不復存在。在清末、民國初年,御窯廠的最北部,改建成為江西瓷業公司廠房和門市,而後成為建國瓷廠、門市和廠區的建築。
  • 江西景德鎮續燃千年窯火 宋元明3代古窯同時復燒
    江西景德鎮續燃千年窯火 宋元明3代古窯同時復燒     10月19日上午,在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內
  • 景德鎮「攣窯」技藝:搭建泥與火的魔幻空間
    把樁師傅胡家旺(前)參加景德鎮葫蘆窯復燒點火儀式(10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新華社南昌10月22日電 題:景德鎮「攣窯」技藝:搭建泥與火的魔幻空間新華社記者 袁慧晶、李嘉盈瓷器之成,窯火是賴。江西景德鎮有1000多年的官窯史、600多年的御窯史,這裡的瓷器通過絲綢之路運往世界各國,而產出的母體就是歷代制瓷窯爐。
  • 聽非遺講故事|景德鎮「攣窯」技藝:搭建泥與火的魔幻空間
    把樁師傅胡家旺參加景德鎮葫蘆窯復燒點火儀式(10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新華社南昌10月22日電題:景德鎮「攣窯」技藝:搭建泥與火的魔幻空間新華社記者袁慧晶、李嘉盈瓷器之成,窯火是賴。江西景德鎮有1000多年的官窯史、600多年的御窯史,這裡的瓷器通過絲綢之路運往世界各國,而產出的母體就是歷代制瓷窯爐。
  • 景德鎮御窯:陶陽裡歷史街區的核心
    (劉嘉明 攝) 陶陽裡歷史街區的核心價值或曰核心部分就是延續明清兩朝600餘年的御窯廠。現在,就讓我們來追尋一下御窯廠那曾經的轟轟烈烈。 明代,朝廷在景德鎮創建御窯,也就是官窯。 關於明代御窯,明王宗沐《江西大志.陶書》等記載,御器廠的建築、設施等均在珠山以南,以北則無記載。2004年,在珠山北麓發現的明代初期的葫蘆形窯爐、院落等遺蹟卻顯示,明代初年洪武至永樂時期珠山北麓應該是御器廠燒造和活動的主要區域,只是在宣德以後才成為堆放窯業廢棄物和埋藏落選御用瓷器的場所。《景德鎮陶錄》有記,明初洪武年間「除大龍缸窯外,有青窯、色窯、風火窯、匣窯、爁熿窯,共20座」。
  • 景德鎮陶瓷歷史博覽區,被譽為最具中華神韻的陶瓷文化景區
    景區清代鎮窯是景德鎮清代蛋形窯的唯一遺存。2009年重新修復鎮窯窯爐,10月份國際瓷博會期間成功復燒,榮獲「世界上最大的柴燒瓷窯」的金氏世界紀錄。除清代鎮窯外景區用從近及遠、尋根溯源的方法,2010—2012年逐年復建並復燒了歷代典型瓷窯,包括明代葫蘆窯、元代饅頭窯和宋代龍窯,2013年-2014年復建復燒景德鎮明清御窯六式窯(青窯、龍缸窯、風火窯、色窯、爁熿窯和匣窯)。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專題拍攝了紀錄片。景區清代制瓷作坊群和鎮窯窯房,聚集了200多名老藝人進行傳統制瓷生產,其傳統制瓷工藝在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榮獲金獎。
  • 復燒御瓷 拓新石灣陶 更見情懷 收藏有品位
    《藏富密碼》一經出版,她系統收藏的明清御窯黃釉瓷再度引發了人們的強烈關注。記者在番禺自得堂見到她的時候,馮瑋瑜剛從景德鎮趕回來。她興奮地表示:終於看到了黃釉龍缸成品,就是太大了,自己扛不回來。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江粵軍、李巧蓉復燒黃釉瓷,調配顏色是第一個攔路虎說起復燒黃釉瓷,馮瑋瑜表示,念頭閃現於兩年前她應某拍賣公司邀請,在北京舉辦了一場名為「皇家氣象」的明清御窯黃釉器個人收藏展。
  • 景德鎮御窯碎片的「拼圖」故事
    江西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名譽所長江建新在《國家寶藏》節目現場介紹,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除了分別藏於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的兩件外,在景德鎮與故宮博物院聯合舉辦的「明代御窯瓷器系列對比展」上,展出了考古工作人員在景德鎮用發掘出的碎片修復出的第三件,與故宮藏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共同講述著同樣器物的不同命運——優勝劣汰:同器不同命 基於江西景德鎮宋代青白瓷和元代青花瓷的聲名遠播和景德鎮優質制瓷原料高嶺土的富集
  • 景德鎮清代鎮窯二次復燒 6月16日開窯(圖)
    大江網訊 記者張愉報導:6月12日是全國文化遺產日,景德鎮清代鎮窯(第2窯)復燒點火儀式特別選在這一天舉行。大江網對復燒點火儀式和開窯儀式進行全程現場直播。  清代窯燒「古瓷」藏品  2009年10月,景德鎮瓷博會期間,清代鎮窯成功進行了首次復燒,從而創下了全世界最大柴燒瓷窯的金氏世界紀錄。這次的第2窯復燒由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與首都博物館共同舉行,6月1日開始滿窯,景德鎮傳統手工制瓷60多位老藝人共同參與。
  • 景德鎮御窯瓷器亮相市博
    本報訊(記者 郭睿)昨日,「填空補白——景德鎮御窯出土明代瓷特展」在廈門市博物館開展。現場展出的瓷器誕生於曾被稱為御窯瓷器「空白期」的明代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它們的出土填補了明代御窯瓷器發展史。展覽分為「石破天驚」「帝王好尚」「宴饗用器」「承前啟後」四個單元,共展出三朝御窯瓷器標本120件,包括2014年景德鎮御窯遺址珠山北麓出土的珍貴瓷器,直觀呈現御窯生產的探索軌跡及取得的成就。展覽中不少展品令人耳目一新。
  • 景德鎮復建復燒清代明爐暗爐 傳承古代制瓷技藝
    王昊陽 攝   中新網景德鎮6月10日電 (記者 王昊陽)6月10日是全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在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內,用於專業燒制釉上彩瓷的清代傳統紅店明爐暗爐復建完成,並進行首次復燒。
  • 景德鎮祭窯神燒龍窯 迎全國文化自然遺產日
    景德鎮祭窯神燒龍窯 迎全國文化自然遺產日 2017-06-11 1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翟璐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內
  • 御窯天下——景德鎮為何會成為天下瓷都
    御窯文化,窯火千年,傳承有序,首推景德。究其內在原因,在於水:宜陶。景德鎮的自然和人文條件的天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產一方器。天、地、木、水、人、史。獨厚、得地獨厚、得人獨厚。景德鎖燒道資器主要用馬尾松和雜柴。中原缺少山林,多用煤燒瓷器。用松柴燒窯,火焰更旺,溫度更高,可達1300℃。 其馬尾松油脂多、火焰長、燃點高、耐久燃,數量大。宋代詩人蘇軾就有「夜燒松明火,照室紅龍駕」的詩句。景德鎮的窯柴,就是將松樹砍伐後,鋸成七八寸長的木段,再劈開成塊,陰晾乾燥,以備燒用。此外,窯場和坯房、料桶和料板、桌案和堆架,也都需要大量木材。
  • 古窯SHOW | 喧囂中的一抹淨土:千年瓷都景德鎮
    是個令人神往的地方,景區蘊含著上千年的陶瓷歷史文化,古代傳統手工制瓷作坊,最古老的制瓷生產作業線。他們拉出來的坯加上古窯的窯火,燒出來的都是極具紀念價值的瓷器。千年技藝,窯火傳承。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擁有著不同年代、形態的古窯。每個古窯的名字形態都有他們各自的出處和緣由。宋代龍窯,元代饅頭窯,明代葫蘆窯,清代鎮窯、清代獅子窯以及明清御窯六式窯,讓你在參觀之餘不斷在年代歷史之間轉換。最令人驚嘆的是這些窯至今都在延續著窯火。可惜的是幾次探訪都不曾趕上古窯的開火,不能親眼看見古窯的復燒,略有遺憾。
  • 景德鎮千年制瓷秘密都藏在這裡
    「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這是前人對景德鎮陶瓷的美譽,千年不斷的窯火不僅創造了輝煌燦爛的陶瓷文化,也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遺蹟和人文景觀。據說早年間宦官潘相奉命來到景德鎮為朝廷燒造青龍白瓷缸,因龍缸又大又厚燒制屢屢失敗,他不斷的逼迫和殘害瓷工,而童賓則不忍面對工友的悲慘境遇,便縱身跳入熊熊烈火的窯內,以身帶薪,也許是他的壯舉感動了天神,第二天打開窯門龍缸竟出奇地燒成功了!大家事後為了紀念這位英雄便立銅像封他為「封火仙師」,其英勇之氣令人敬佩。 古窯,將陶瓷元素展示得淋漓盡致。
  • 成化御窯瓷器「組團」亮相故宮
    分離數百年的御窯瓷器再次聚首。今天(25日)上午,「明代御窯瓷器——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成化瓷器對比展」、「明清御窯瓷器——故宮博物院與景德鎮陶瓷考古新成果展」在故宮博物院延禧宮及齋宮開幕。展覽將不單獨售票,憑故宮博物院門票可免費參觀,展期將持續至2017年2月26日,共計4個月。
  • 景德鎮御窯博物館 / 朱鉳建築事務所
    ,毗鄰明清御窯遺址,地段周邊環繞著不同年代的建築,從 明、清、民國時代的老民居及私家民窯,到49年後建造的廠房,再到90年代末的商品住宅,豐富、多元的城市肌理,塑造了極其特殊的、厚重的地段環境。場地御窯博物館的地域性實踐融入了對場地的閱讀,這種複雜的分析涉及到了城市學、考古學、人類學、氣候等相關知識領域。景德鎮「因窯而生,因瓷而盛」, 人們遠道而來,依山而建、擇水而居,終生的勞作就是建窯做瓷。瓷窯、作坊、居住三位一體構成了城市的基本單元,城市的雛形和結構也因此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