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日報] 寒秋依依送紅軍

2020-12-18 大眾網

  編者按 從今日起,本報將陸續刊發大眾報業集團紀念長徵勝利70周年大型聯合採訪活動第二階段「重走長徵路」的報導,敬請廣大讀者關注。

  在被稱為「長徵第一渡」的江西省于都縣於都河畔東門渡口,79歲的丁張發向記者介紹當年與母親一起在渡口送別紅軍的情形。記者 房賢剛 報導
  
  由於「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至1934年10月,中央紅軍歷時一年的第五次反「圍剿」失敗。1934年10月10日,中央紅軍開始向離瑞金80公裡的于都縣集結。10月17日起,紅軍從十個渡口渡過於都河,開始偉大的長徵。日前記者奔赴江西,探訪中央紅軍長徵的起始。

  「左」傾領導人打算讓毛澤東留下

  8月31日,記者來到被稱為「長徵第一山」的雲石山。
  雲石山位於「紅都」瑞金城西19公裡,海拔只有50米。在長徵前夕的1934年7月到9月間,毛澤東、張聞天等領導人曾在山頂的古寺裡住過。雲石山最大的史料價值,是時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人民委員會主席的張聞天,在這裡為《紅色中華》報寫了社論《一切為了保衛蘇維埃》。在山上,記者讀到這篇於1934年9月29日發表的社論複印件。
  由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寫的《紅軍長徵史》認為,這一社論實際上是中央紅軍準備實行戰略轉移的第一個公開信號。早在1934年春天,迫於形勢嚴峻,當時的「左」傾領導人曾討論戰略轉移的事。但他們一直猶疑不定,直到9月底10月初才下定最後決心,並在小範圍傳達。
  在雲石山,記者還讀到一份李維漢寫的《中央紅軍長徵前夕蘇區的人事安排》。據文章介紹,在長徵前夕,「左」傾領導人大力排擠異己。他們最初連黨和紅軍的重要創始人毛澤東也不打算帶走,甚至已派毛澤東到基層去搞調查研究。後來由於周恩來、朱德等人的力爭,才允許毛澤東參加長徵。而留下來的何叔衡、阮嘯仙等人,則先後犧牲了。

  111歲老奶奶唱起當年的歌

  「一送(裡格)紅軍,(介支個)下了山,秋風(裡格)秋雨(介支個)纏綿綿……」正如這首《十送紅軍》唱的,紅軍要長徵了,蘇區人民依依不捨,追逐相送,心比秋涼。瑞金縣葉坪鄉的陳發姑就是這萬千群眾中的一位。8月31日,我們來到葉坪鄉光榮院,見到了111歲的陳奶奶。
  當年,陳發姑的丈夫參加紅軍走了,她則加入了村裡的婦女工作隊,整天為紅軍洗衣服、打草鞋。陳發姑一天能打四雙草鞋,做一雙布鞋,常常把眼睛熬得通紅,腫得像個桃子。
  陳發姑天生一副好嗓子,紅軍要遠徵了,她和鄉親們跑到十幾裡外的瑞金城給紅軍送行,唱得淚流滿面。在接受我們採訪時,老人興之所至,打著有力的手勢,閃著生動的表情,給我們唱起當年的歌:「送郎當紅軍,階級要認清,地主啊富農啊都是我們的敵人。送郎當紅軍,妹妹在家等,消滅了敵人啊,大家有田分,哎呀我的郎我的郎。」
  陳發姑唱著「送郎當紅軍」為紅軍送行,她的「郎」一走再也沒回來——英勇犧牲了。老人一輩子無兒無女,1958年葉坪鄉光榮院建院時,她就被接來照料,一直健康生活到現在。如今,老人雙目已經失明,知道我們要沿著當年紅軍的足跡採訪,用濃濃的江西話連連說:「共產黨萬歲。」

  於都人民獻出三年的口糧

  於都河水靜靜地流淌,河邊「中央紅軍長徵第一渡」紀念碑昂然而立。講解員介紹,碑呈帆形,象徵紅軍揚帆遠徵,高10.18米,象徵中央紅軍於10月18日這天渡過於都河。紀念碑上刻著葉劍英元帥的一首詩:「紅軍抗日事長徵,夜渡於都濺濺鳴。梁上伯堅來擊築,荊卿豪氣漸離情。」這是當年許多紅軍將士的感受。
  9月1日,于都縣委宣傳部報導組組長張文彬向記者介紹,長徵前夕,紅軍在於都不到10天的時間裡,補充新兵1萬人,另有1萬名挑夫隨軍遠徵,在長徵途中犧牲的每5個中央紅軍戰士中就有一個於都人。於都人民還積極為紅軍準備各種物資:為每個紅軍戰士準備1-3雙鞋、3-5天的乾糧,全縣共準備60萬擔糧食,相當於當時于都縣全縣人口3年的口糧。

  踏著百姓門板搭起的橋過河

  于都縣城有一座普通的客家民居,200年的風侵雨蝕,已使牆皮斑駁,潮溼發黴。然而這牆上卻燃著一團團火焰:「擴大鐵的紅軍100萬」、「工農兵解放萬歲」——長徵前夕紅軍書寫的標語,保存至今。再看那一個個門框,有的只有一扇門,有的則門扇全無。房屋的主人劉光沛告訴我們,這十幾扇門板早已變成於都河上紅軍腳下的橋——當年紅軍要過於都河,他的公公(爺爺)輩主動把門板獻出。紅軍過河後,為了防止國民黨軍隊追擊,把搭橋器材全燒了,他們家沒一點怨言,老屋也沒再安裝門扇。
  在于都縣開診所的李明榮,給我們講了他的父輩當年送紅軍過河的故事。1934年10月,17歲的李聲仁和童養媳王九發還沒有圓房,他們共同駕一條船隨著族人打魚。那年的重陽節(10月17日)晚上,有支隊伍請他們幫忙渡河。李聲仁認出是紅軍,當即和族人答應了。他們20多條船運送了兩夜。紅軍很感謝他們,每條船給了一個銀元的費用,另外還留了條子,讓他們到當地蘇維埃政府領糧食。之後,幫紅軍過河的李聲仁不敢在家鄉待了。他和王九發躲到於都河下遊一帶打魚,1942年在那裡生下兒子李明榮,直到解放後才回到於都。
  今年79歲的丁張發,爸爸1933年參加紅軍,有消息說他已經在興國縣犧牲,但丁張發的媽媽一直不相信。1934年10月,紅軍過於都河。媽媽做了5雙布鞋,帶著吃的,領著7歲的丁張發來到縣城東門渡口。看著一隊隊紅軍從渡口走過,小張發和媽媽仔細辨認著,但在河邊等了兩天,也沒見到爸爸。母子倆絕望地回到家,他們相信了那個噩耗。媽媽把給爸爸做的5雙布鞋,分送給了5個紅軍戰士。

  在瑞金市沙洲壩,有一口名為「紅井」的小水井。「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小學課文,使這口井成為全中國最著名的水井。它是毛澤東1933年9月為解決沙洲壩群眾「吃水難」,與當地幹部群眾一起挖掘的。當年曾有民謠:「沙洲壩、沙洲壩,三天雨不下,沒水洗手帕。」這口井,成為黨、紅軍和蘇區人民血肉相連的見證。1950年,瑞金人對這口井進行了維修,取名「紅井」。1961年3月4日,該井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記者 房賢剛 報導

相關焦點

  • 範正紅 · 我和大眾日報的故事
    大眾日報有著輝煌的歷史,尤其近20年來又進一步塑造了大眾報業集團的新形象。我曾經多次被大眾日報推介宣傳,這對我們搞藝術的人來講是一件非常榮幸的事,因為這個宣傳陣地在山東是分量極重的。大眾日報一直闢有相關版塊宣傳書畫藝術,對山東的文化藝術事業十分支持。
  • 《十送紅軍》「身世」探源:姓「陝」還是姓「贛」?
    資料圖片 今年6月,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徵80周年而創作的電視劇《十送紅軍》在央視熱播,同名歌曲《十送紅軍》再度引發關注。 13年前,也就是2001年6月,電視劇《長徵》曾將《十送紅軍》作為貫穿全劇的音樂主旋律,使這首老歌重煥青春,同時也引發了著作權的爭議。尤其在作曲方面,兩位藝術家一度對簿公堂,最終由法院給了它一個曲調方面的「身份證」。
  • 寒秋 - 寒秋-搜狐娛樂
    抗戰勝利後,沒過幾天平安日子的三大家族卻又開始了新的爭鬥…… 《寒秋》由廣西首屆及第六屆籤約作家龔桂華的同名小說改編,是其長篇小說《解放》三部曲(《寒秋》、《世情》、《尊嚴》)的第一部。 《寒秋》的演員組合也頗有新意。導演沒有啟用明星大腕來撐場面,而是從劇中人物的氣質出發,大膽啟用了19歲的新人王子文擔綱女主角秋紅。
  • 《十送紅軍》為何只唱「六送」?
    《十送紅軍》為何只唱「六送」現在,我們聽到的《十送紅軍》,是經過詞作家張士燮和作曲家朱正本等搜集整理而後加工編創的作品。這是江西省于都縣中央紅軍長徵出發紀念館內展示的紅軍夜渡於都河的場景(2016年8月11日攝)。
  • 我想找《十送紅軍》歌詞
    問:前不久,我在書店看到《十送紅軍》的歌詞。我想把它抄下來,店員不準。我喜歡這首歌,貴報能刊登它的歌詞嗎?(湖南懷化 楊石求 76歲)編輯回答:《十送紅軍》歌詞如下:一送紅軍下南山,秋風細雨撲面寒,樹樹梧桐葉落完,紅軍幾時再回山?
  • 護航「六穩」「六保」 | 武宣法院寒秋送暖80萬救助73人
    護航「六穩」「六保」 | 武宣法院寒秋送暖80萬救助73人 2020-11-27 20: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十送紅軍》創作溯源:曲作者僅用一小時譜成
    前不久,83歲曲作者朱正本先生接受《北京日報》採訪時,回顧了《十送紅軍》「急就章」誕生故事:  1960年,當時的空軍司令劉亞樓出訪朝鮮欣賞了大型歌舞史詩《三千裡江山》。3000名戰士氣勢磅礴的表演讓他眼前一亮,第二年給空政文工團下了緊急任務:三月內創作一臺革命歷史歌曲晚會——晚會後來也被周恩來總理稱為《東方紅》「前創篇」!
  • 《獨立寒秋》
    2014年11月17日 16:58 來源:廣西新聞網 作者:黃錦榮 編輯:李良 隸書《獨立寒秋
  • 江陰市公安局歌舞演繹《十送紅軍》
    江陰市公安局歌舞演繹《十送紅軍》 2019-09-05 07:47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國慶歌曲:《十送紅軍》創作背景及賞析
    創作背景  歌曲十送紅軍作為電視連續劇《長徵》插曲、片尾曲,其悠揚而悽婉的歌聲,給人們留下難忘的印象。在《長徵》播出後,作者朱正本向媒體介紹了《十送紅軍》的創作經過。  「1960年春,我們空政文工團幾位創作人員到江西採風。在當地我了解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戰鬥頻繁,每當紅軍上前線,各個村子的百姓經常到村頭、河邊、大道旁送別紅軍,有時一邊送一邊唱。其中一首送別紅軍歌,歌詞非常口語化,歌詞中夾雜著不少俚語、方言,唱半句,停半句,旋律婉轉優美。
  • 77名船工生死相助 送紅軍強渡大渡河
    安順場的紅色記憶: 77名船工生死相助 送紅軍強渡大渡河 1935年5月,他的爺爺帥仕高剛21歲,是紅軍強渡大渡河第一船的主舵手。  「當時的河面寬300多米,送紅軍渡河來回一趟要1個多小時。」從小就聽爺爺講故事的帥飛,至今仍記得格外清晰。  1935年5月,中央紅軍巧渡金沙江後,向大渡河疾進。24日晚,紅軍先遣部隊夜襲安順場,控制了位於大渡河南岸的渡口,奪得翹首木船一艘。但要想過浪高水急的大渡河,必須找到當地熟悉水文的船工擺渡。
  • 紅色經典歌曲《十送紅軍》背後感人的故事,奇怪的文字又隱藏著什麼...
    紅色經典歌曲《十送紅軍》是小編最喜歡的歌曲,百聽不厭,而且每次聽起來都會激動不已,感覺當年紅軍為了解放勞苦大眾真的很不容易,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為打破一個舊社會營造一個新社會,前赴後繼,流盡了鮮血,每每想起他們,都感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
  • 大眾日報
    書法界知名專家為其撰寫藝術評論、傳記、專訪數十篇,先後在《人民畫報》、《經濟日報》、《解放軍報》、《中國書畫報》、《羲之書畫報》、《甘肅日報》、《大眾日報》、《齊魯晚報》、《濟南日報》、《濟南時報》、《齊魯書畫藝術導刊》等報刊發表。出版有《楊炳雲書法集》、《楊炳雲書法藝術》、《當代書法名家——楊炳雲卷》等專著。
  • 《紅軍長徵追蹤》:一部用生命書寫的長徵日記 - 浙江日報
    其中,分為上、下兩部的《紅軍長徵追蹤》引起我特別的興趣和回憶。這是一套再版書,由張愛萍將軍親筆題寫書名,作者是《經濟日報》高級記者羅開富。  368天的艱險歷程  上世紀80年代初,全國人民以紅軍長徵為榜樣,吹響了建設社會主義的「新長徵」號角。當時《經濟日報》雲南記者站記者羅開富被火熱的社會生活激發出旺盛的鬥志。
  • 《十送紅軍》非革命民歌 曲作者透露創作內幕
    電視連續劇《長徵》的片尾吟唱的《十送紅軍》給人留下生動而深刻印象。但直到7月3日,劇中才恢復了歌作者朱正本的署名。此歌很容易被認為是一首江西革命民歌,而事實上它卻是一首編創歌曲。近日,作者朱正本向媒體介紹了《十送紅軍》的創作經過:  「1960年春,我們空政文工團幾位創作人員到江西採風。
  • 《十送紅軍》傳唱半世紀 曲作者身份隱瞞四十年
    為了收集到足夠多紅軍時期歌曲,劉亞樓還親自動員老紅軍、老幹部們到文工團來「獻歌」。可是,儘管大家廣為搜集素材,但在再現紅軍告別蘇區開始長徵的主題時,卻找不到一首合適的歌曲來表達根據地人民送別紅軍的不舍之情。  「不管劉司令的禁令了,創作一首吧。」幾位創作者的大膽之舉,便成就了後來的這首《十送紅軍》。
  • 大眾日報:牢記殷殷囑託,更好鼓舞大眾團結大眾服務大眾
    牢記殷殷囑託,更好鼓舞大眾團結大眾服務大眾——大眾日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精神暨改版一年間時序更替,步履不停。12月31日,我們將迎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大眾日報創刊8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兩周年。即將過去的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山東在空前考驗中交出了合格答卷,山東發展站在了新的起點上。
  • 一剪梅•寒秋
    一剪梅•寒秋(詞林正韻)文/淡泊明志夕照餘暉映畫廊。地錦嫣紅,銀杏金黃。蟾宮丹桂灑清香,玉兔相隨,釀酒吳剛。對影舉杯邀月光。輕撫瑤琴,淺醉滄桑。銀屏畫燭夜寒涼,愁思綿綿,暗自神傷。
  • 《十送紅軍》清秀女軍醫被贊「戰地女神」
    日前,由小馬奔騰出品,著名編劇李修文執筆導演毛衛寧執導,戰爭史詩巨製《十送紅軍》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劇中雲集佟大為、湯晶媚、劉威等實力派演員。該劇首播便引發好評如潮。劇中湯晶媚首次挑戰出演戰地女神軍醫徐瑞秋,雅致淡然的女紅軍形象被網友贊為「紅軍版靜秋」。
  • 十送紅軍歌詞龔玥版本一覽 紅色經典創新演繹
    十送紅軍是龔玥主唱的一首歌,收錄於專輯《民歌紅》。歌詞一送(裡格)紅軍,(介支個)下了山,秋雨(裡格)綿綿,(介支個)秋風寒.樹樹(裡格)梧桐,葉落盡,愁緒(裡格)萬千,壓在心間,問一聲親人,紅軍啊,幾時(裡格)人馬,(介支個)再回山.三送(裡格)紅軍,(介支個)到拿山,山上(裡格)包穀,(介支個)金燦燦,包穀種子(介支個)紅軍種,包穀棒棒,咱們窮人搬,緊緊拉住紅軍手,紅軍啊,灑下的種子,(介支個)紅了天.七送(裡格)紅軍,(介支個)五鬥江,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