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從今日起,本報將陸續刊發大眾報業集團紀念長徵勝利70周年大型聯合採訪活動第二階段「重走長徵路」的報導,敬請廣大讀者關注。
在被稱為「長徵第一渡」的江西省于都縣於都河畔東門渡口,79歲的丁張發向記者介紹當年與母親一起在渡口送別紅軍的情形。記者 房賢剛 報導
由於「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至1934年10月,中央紅軍歷時一年的第五次反「圍剿」失敗。1934年10月10日,中央紅軍開始向離瑞金80公裡的于都縣集結。10月17日起,紅軍從十個渡口渡過於都河,開始偉大的長徵。日前記者奔赴江西,探訪中央紅軍長徵的起始。
「左」傾領導人打算讓毛澤東留下
8月31日,記者來到被稱為「長徵第一山」的雲石山。
雲石山位於「紅都」瑞金城西19公裡,海拔只有50米。在長徵前夕的1934年7月到9月間,毛澤東、張聞天等領導人曾在山頂的古寺裡住過。雲石山最大的史料價值,是時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人民委員會主席的張聞天,在這裡為《紅色中華》報寫了社論《一切為了保衛蘇維埃》。在山上,記者讀到這篇於1934年9月29日發表的社論複印件。
由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寫的《紅軍長徵史》認為,這一社論實際上是中央紅軍準備實行戰略轉移的第一個公開信號。早在1934年春天,迫於形勢嚴峻,當時的「左」傾領導人曾討論戰略轉移的事。但他們一直猶疑不定,直到9月底10月初才下定最後決心,並在小範圍傳達。
在雲石山,記者還讀到一份李維漢寫的《中央紅軍長徵前夕蘇區的人事安排》。據文章介紹,在長徵前夕,「左」傾領導人大力排擠異己。他們最初連黨和紅軍的重要創始人毛澤東也不打算帶走,甚至已派毛澤東到基層去搞調查研究。後來由於周恩來、朱德等人的力爭,才允許毛澤東參加長徵。而留下來的何叔衡、阮嘯仙等人,則先後犧牲了。
111歲老奶奶唱起當年的歌
「一送(裡格)紅軍,(介支個)下了山,秋風(裡格)秋雨(介支個)纏綿綿……」正如這首《十送紅軍》唱的,紅軍要長徵了,蘇區人民依依不捨,追逐相送,心比秋涼。瑞金縣葉坪鄉的陳發姑就是這萬千群眾中的一位。8月31日,我們來到葉坪鄉光榮院,見到了111歲的陳奶奶。
當年,陳發姑的丈夫參加紅軍走了,她則加入了村裡的婦女工作隊,整天為紅軍洗衣服、打草鞋。陳發姑一天能打四雙草鞋,做一雙布鞋,常常把眼睛熬得通紅,腫得像個桃子。
陳發姑天生一副好嗓子,紅軍要遠徵了,她和鄉親們跑到十幾裡外的瑞金城給紅軍送行,唱得淚流滿面。在接受我們採訪時,老人興之所至,打著有力的手勢,閃著生動的表情,給我們唱起當年的歌:「送郎當紅軍,階級要認清,地主啊富農啊都是我們的敵人。送郎當紅軍,妹妹在家等,消滅了敵人啊,大家有田分,哎呀我的郎我的郎。」
陳發姑唱著「送郎當紅軍」為紅軍送行,她的「郎」一走再也沒回來——英勇犧牲了。老人一輩子無兒無女,1958年葉坪鄉光榮院建院時,她就被接來照料,一直健康生活到現在。如今,老人雙目已經失明,知道我們要沿著當年紅軍的足跡採訪,用濃濃的江西話連連說:「共產黨萬歲。」
於都人民獻出三年的口糧
於都河水靜靜地流淌,河邊「中央紅軍長徵第一渡」紀念碑昂然而立。講解員介紹,碑呈帆形,象徵紅軍揚帆遠徵,高10.18米,象徵中央紅軍於10月18日這天渡過於都河。紀念碑上刻著葉劍英元帥的一首詩:「紅軍抗日事長徵,夜渡於都濺濺鳴。梁上伯堅來擊築,荊卿豪氣漸離情。」這是當年許多紅軍將士的感受。
9月1日,于都縣委宣傳部報導組組長張文彬向記者介紹,長徵前夕,紅軍在於都不到10天的時間裡,補充新兵1萬人,另有1萬名挑夫隨軍遠徵,在長徵途中犧牲的每5個中央紅軍戰士中就有一個於都人。於都人民還積極為紅軍準備各種物資:為每個紅軍戰士準備1-3雙鞋、3-5天的乾糧,全縣共準備60萬擔糧食,相當於當時于都縣全縣人口3年的口糧。
踏著百姓門板搭起的橋過河
于都縣城有一座普通的客家民居,200年的風侵雨蝕,已使牆皮斑駁,潮溼發黴。然而這牆上卻燃著一團團火焰:「擴大鐵的紅軍100萬」、「工農兵解放萬歲」——長徵前夕紅軍書寫的標語,保存至今。再看那一個個門框,有的只有一扇門,有的則門扇全無。房屋的主人劉光沛告訴我們,這十幾扇門板早已變成於都河上紅軍腳下的橋——當年紅軍要過於都河,他的公公(爺爺)輩主動把門板獻出。紅軍過河後,為了防止國民黨軍隊追擊,把搭橋器材全燒了,他們家沒一點怨言,老屋也沒再安裝門扇。
在于都縣開診所的李明榮,給我們講了他的父輩當年送紅軍過河的故事。1934年10月,17歲的李聲仁和童養媳王九發還沒有圓房,他們共同駕一條船隨著族人打魚。那年的重陽節(10月17日)晚上,有支隊伍請他們幫忙渡河。李聲仁認出是紅軍,當即和族人答應了。他們20多條船運送了兩夜。紅軍很感謝他們,每條船給了一個銀元的費用,另外還留了條子,讓他們到當地蘇維埃政府領糧食。之後,幫紅軍過河的李聲仁不敢在家鄉待了。他和王九發躲到於都河下遊一帶打魚,1942年在那裡生下兒子李明榮,直到解放後才回到於都。
今年79歲的丁張發,爸爸1933年參加紅軍,有消息說他已經在興國縣犧牲,但丁張發的媽媽一直不相信。1934年10月,紅軍過於都河。媽媽做了5雙布鞋,帶著吃的,領著7歲的丁張發來到縣城東門渡口。看著一隊隊紅軍從渡口走過,小張發和媽媽仔細辨認著,但在河邊等了兩天,也沒見到爸爸。母子倆絕望地回到家,他們相信了那個噩耗。媽媽把給爸爸做的5雙布鞋,分送給了5個紅軍戰士。
在瑞金市沙洲壩,有一口名為「紅井」的小水井。「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小學課文,使這口井成為全中國最著名的水井。它是毛澤東1933年9月為解決沙洲壩群眾「吃水難」,與當地幹部群眾一起挖掘的。當年曾有民謠:「沙洲壩、沙洲壩,三天雨不下,沒水洗手帕。」這口井,成為黨、紅軍和蘇區人民血肉相連的見證。1950年,瑞金人對這口井進行了維修,取名「紅井」。1961年3月4日,該井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記者 房賢剛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