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七月,好像就可以看到熱烈的陽光,瀝青路上湧動的蒸汽,人們臉上掛著的汗水。七月就像是一個酷暑的代名詞。
一旦和七月掛鈎,人們就和「熱」聯繫起來,七月流火一詞也不例外,被大家理解為天氣越來越炎熱,天氣熱的像流火一樣。
新聞上一再出現諸如「七月流火,酷暑難耐」、「流火的七月,天氣持續高溫」等等句子,仿佛給這種誤解添了「實錘」。望文生義的毛病大家犯得不少,這也是其中之一。
2005年7月,人大校長紀寶成在歡迎臺灣新黨主席的致辭中,會借用這個成語來表示歡迎的熱情:「七月流火,但充滿熱情的豈止是天氣。」這個歡迎詞曾屢遭質疑,說一個倡導國學復興的大學校長居然誤用傳統國學文化的基本詩句。
「七月流火」真正的意思是酷暑減退、天氣逐漸轉涼。
我們可一詞一詞的解釋。這裡的「七月」不是我們現在過的七月,指的是夏曆(夏正)的七月,大致相當於公曆的九、十月份。
到那個時候已經進入了夏季的尾巴,秋季也到來,進入了「秋高氣爽」的時節。而讓人頻頻誤會的「流火」二字,其實和「星座」相關。
這裡的「火」指「心宿」,一個名為「大火」星宿。在每年仲夏午月黃昏之時,「大火」這個心宿位於正南方,位置最高。
到了七月黃昏,它的位置由中天逐漸向西降。此處的「流」,是水向低處曰流,在這裡是下降的意思。
古人通過對自然的觀察慢慢總結出:大火星逐漸向西方遷移,墜落的時節,天氣就開始變涼的規律。「七月流火」則成為了這個規律的定義。
這個詞最早出現於《詩經》中的《國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天氣轉涼了,該縫製寒衣了,免得九月沒有抵禦冬天的衣服可穿。
古人們雖沒有精準的儀器,完備的天文知識系統。但是通過觀察日月星辰運行變化的規律來確定農時,指導生產,保護自己,實為大智慧矣!
現在的我們卻也不可理解為「炎熱」之意,和人大校長鬧同樣的笑話。
·END·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向紅
主編:幾枝
副主編:拾雨
排版:春來
運營:謝靜
關注我,一起挖掘更多文化寶藏!
[參考文獻]:
《詩經全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