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韓照源,1955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黑龍江省集郵學術委員會委員、雞西市地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黑龍江工業學院客座教授、雞冠區關工委副主任等職。
編著(合著)出版了《雞西集郵十五年》《烏蘇里江》《興凱湖暢郵》(獲雞西市第十二屆社科著作二等獎)《永恆的緬懷》《郵話雞西》(獲雞西市第十二屆社著作三等獎)《雞西集郵志》《雞西旅遊指南》《紅燈記原創在雞西》(獲雞西市第十四屆社科著作二等獎)《雞西旅遊文化》《雞西紅色交通線調查研究》《雞西百年老鎮歷史文化研究》《雞西百年城市故事》《雞西抗日戰爭文史資料》《雞西石文化》《衛生日郵典》《侵華日軍在雞西地區罪行錄》等書。《肅慎文化的地位、作用及傳承的思考》論文(獲雞西市第十三屆社科論文二等獎);撰寫《紅燈記原創在雞西的故事》《弘揚偉大的東北抗聯精神》《弘揚偉大的北大荒精神》《雞西紅色交通線》等講稿。執筆參與整理的《雞西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對策》調研報告,獲雞西市第十四屆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調研報告類一等獎。《雞西紅色交通線在抗戰時期的歷史貢獻》講稿錄像通過「掌悅雞西」APP等媒體平臺播放收看。事跡曾被《雞西日報》、雞西電視臺等媒體宣傳,以「地方文獻收藏家、雞西地域文化學者」入選雞西市委宣傳部編印的《雞西百位文化名人》書中。《「珍寶島」信封及郵局初探》論文,參加2016·北方十省市集郵學術論壇交流,併入選其論文集。《黑龍江英烈地名郵戳再探》論文榮獲2009黑龍江省集郵協會學術論文優秀獎。
痴迷地域文化 彰顯家國情懷
一
作為雞西市地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黑龍江工業學院客座教授、雞冠區關工委副主任的韓照源先生,他對自己生活的城市,有著濃厚的感情和深刻的體悟。他對地域文化研究,情有獨鍾。幾十年來,他嘔心瀝血,著書立說,筆耕不輟。他曾因公傷造成顱內血腫,經全力搶救雖然保住了性命,但卻留下了腦外傷後遺症,右手手指不靈便,不能寫字。但他卻憑著超常的、堅韌不拔的精神練熟了用左手寫字,經過艱苦努力和執著精神,硬是用左手練就出了一手流利的鋼筆字。幾十年來,他先後撰寫了多篇(部)論文和專著,曾主編、參與主編、編輯出版了《侵華日軍在雞西地區罪行錄》《雞西紅色交通線調查研究》《雞西百年老鎮》《紅燈記原創在雞西》《雞西百年城市故事》《雞西抗日戰爭文史資料》《陳慕華在穆稜》《雞西旅遊指南》《雞西旅遊文化》《烏蘇里江》《雞西石文化》《郵話雞西》《雞西集郵十五年》《興凱湖暢郵》《永恆的緬懷—我國名人地名郵戳》《雞西集郵志》《衛生日郵典》等多部書集。撰寫《紅燈記原創在雞西的故事》《弘揚偉大的東北抗聯精神》《弘揚偉大的北大荒精神》《雞西紅色交通線》等多部講稿。執筆參與整理的《雞西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對策》調研報告,榮獲雞西市第十四屆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調研報告類一等獎。執筆參與整理黑龍江社科院雞西分院組織的省市課題——《挖掘雞西歷史文化資源打造特色旅遊品牌對策研究調研報告》刊載在2016年第1期《問題與對策》。該調研報告得到了市領導的充分肯定,時任市長張常榮、副市長趙鴻洋先後批示,認為很有參考價值。
多年來,韓照源先生傳承紅色基因,發揚「大愛」之心,助力公益事業。他熱愛關心下一代工作,特別是對青少年的「兩史」教育有研究有創新。他以忘我的精神挖掘當地的紅色資源,整理撰寫紅色文獻,以鮮活的紅色歷史為教材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成為一名傳遞紅色基因的優秀踐行者,在雞西被傳為佳話。他挖掘紅色歷史,留住紅色經典。從他被雞冠區關工委聘為南山街道辦事處常務副主任之後,按區關工委的部署,他走進學校和社區採取座談討論,演講報告等方法,以紅色歷史、紅色故事為內容,教育青少年學黨史、知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把個人的夢想,與中國夢緊密結合起來。他從一位地域文化研究的學者變成了紅色基因的傳承者。在角色切換中,彰顯了一名「五老」的責任擔當;詮釋了一名老黨員教育青少年的初心。基於他的貢獻,相繼被聘為黑龍江工業學院客座教授,雞西市老科協研究員,多次榮獲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為了更好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全面揭露日本侵略者在雞西地區所犯的滔天罪行,在雞西市委、市政府領導支持下,雞西市革命老區建設促進會、雞西市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雞西礦業公司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中共雞西市委史志硏究室決定開展侵華日軍在雞西地區所犯滔天罪行的專題調研,並屆時編著《侵華日軍在雞西地區罪行錄》。由雞西市老科協市級研究員韓照源先生擔任主編。為了不負重任,韓照源先生在近兩年時間走訪十幾位雞西抗戰物品收藏家;並反覆參觀考察了侵華日軍虎頭要塞遺址博物館、侵華日軍雞西罪證陳列館、雞西博物館、雞東哈達河紅色歷史陳列館、小四平山博物館;同時,還赴省城圖書館查找有關史料,到哈爾濱市及周邊市縣收藏市場淘寶,挖掘搜集到了許多侵華日軍在雞西鮮為人知的罪證史料和圖片,歷時兩年,幾易其稿。本書共計十六章加附錄組成,在編著中盡收集苦難歷史中親歷者、倖存者的回憶講述,同時,還查閱了被中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軍事法庭、蘇聯伯力法庭審判的日本戰犯的罪行供述史料。與多位專家學者共同完成了這部資料詳實可靠,語言凝重通俗,圖文並茂,不可多得的一本資政存史、教育後人的愛國主義教材。
作家的創作離不開特定的地域文化,其創作本身也成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由韓照源先生執筆撰寫書稿的《雞西紅色交通線調查研究》,作為黑龍江歷史文化研究工程項目,他隨課題組人員深入雞東、密山、虎林等地,考察交通線(站)遺址,並參觀了綏芬河秘密交通線紀念館、黑龍江郵政博物館、密山二人班北滿國際交通站紀念館、侵華日軍虎頭要塞遺址博物館等。從厚重的雞西革命老區紅色文化中,挖掘整理出雞西抗戰史中的紅色交通線的亮點,出書立說,成為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之書。《雞西紅色交通線調查研究》一書,以翔實的史實、豐富的內容,敘述了雞西紅色交通線的形成與發展,反映了東北抗日聯軍十四年艱苦卓絕的鬥爭,弘揚了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悲壯的讚歌。既控訴了日寇的法西斯罪行,也彰顯了許多交通員的英雄事跡。他們英勇無畏、寧死不屈、抗戰到底的民族氣節,永世長存。
韓照源先生在地域文化研究中,積極參與地域文化各種活動,使他的身影在電視廣播報刊中不時出現,成了公眾矚目的人物。他參與了《雞西地域文化》叢書編寫工作,把多年的地域文化研究成果匯集起來,為廣大讀者獻上一份精品工程。他參與了名協召開的加強地域文化研究座談會,他認為地域文化研究大有作為,提出了地域文化研究要規範化、常態化,提高雞西人的自信心與自豪感。他在恩師於耀生先生的指導下,參與了我市肅慎文化的研究,為肅慎文化研究作出了自己的努力。2010年,在於老師搭建的對外文化交流的平臺,他首次出市應邀赴牡丹江進行文化交流,參加牡丹江地域文化學術研討會活動,會上宣讀了《北方民族海東青文化述略》論文,受到好評。該論文幾次被收入有關肅慎文化研究書中。他還撰寫了《銘記吳大瀓功績 學習他五種精神——紀念穆稜河流域開發先驅吳大瀓誕辰175周年》論文,參加了「中國·穆稜首屆吳大瀓學術論壇」活動。他還參與了「愛祖國、愛家鄉——賀俊修生平事跡展」籌辦工作,使展覽取得了圓滿成功。他還參與了市社科聯、地域文化研究會舉辦的《雞西百名歷史文化名人展覽》的史料搜集文字撰寫及照片的找尋,展覽推出後,在市民中引起很大反響,紛紛點讚。他還主編了市穆稜河綜合治理改造項目辦主辦的《穆稜河》刊物,撰寫了《雞西象徵中心塔》《新中國第一臺採煤機》等文章,介紹了雞西的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他撰寫的文章被收入《黑龍江日報》《黑龍江郵電報·集郵縱橫》《雞西日報》《雪花》《興凱湖論叢》《天南地北雞西人》《肅慎文脈》《興凱湖新開流肅慎文化研究》《新開流肅慎文化初探》《哈達河紅色歷史記憶》(雞西市政協文史資料第十一輯)《雞西歷史文化概覽》《雞西地域歷史文化大講堂》等書。
三
韓照源先生是我市知名地域文化研究者,他收藏了雞西市第一部小說、戲劇、詩歌、民歌,解放戰爭期間1947年東安(密山)印刷的紅色書籍《毛澤東同志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等20餘本。同時他又是雞西市「舊貨市場」書刊經營者。幾種身份集於一身,使他既能居「廟堂之高」和市領導共商雞西市地域文化大計,又有處「江湖之遠」接地氣,和普通群眾保持密切聯繫,為地域文化發展提供不竭的助力。
由於收集、研究紅色歷史需要資金投入,韓照源先生採取了「以書養書」的方法,他與老伴在雞冠區橋東舊物市場擺了一個舊書攤,《劉亞樓將軍傳》《密山剿匪》等重要歷史文獻就是在以書養書的交易中找到的。他把一些不需要的書籍變現,既補貼家用,又可以更好地收藏一些相關的資料。在這裡他邊賣邊買,淘到不少有價值的雞西史料,如《雞西礦務局1945—1975歷年統計資料彙編》《雞西煤機廠國民經濟統計資料(1950—1980)》等,當時是絕密資料,現在也是很有參考價,是一份研究當時雞西經濟狀況非常珍貴的資料。
韓照源先生退休金比較微薄,為了收藏省吃儉用,「一瓶礦泉水,一個麵包」隨身帶,可是對收集地方文獻出手非常大方。遇見有價值的資料,就會果斷買下來。《雞西市志》《密山縣誌》就是他花140多元從舊書攤上買到的。當時,這些錢是他月工資的1/3。他收集歷史資料的足跡延伸到牡丹江、哈爾濱、大連……《向黑龍江荒原進軍》就是在外地舊書攤上買到的。韓照源先生的精神,感動了一些書攤的老闆。曾擔任雞西礦務局第一任黨委書記撰寫的《楊長春回憶錄》就是一位舊書攤老闆贈送的。《八五一〇農場史》《興凱湖農場史》《虎林農墾之光》就是雞東、密山、虎林文友送給他的。聽說密山市楊木鄉耿玉林先生有很多藏書,他專程去拜訪,在那裡找到了《密山黨史》《興凱湖的傳說》《渤海國志長編》。意外的收穫,使他激動不已,乘車從楊木回到密山,密山的文友林兆豐先生又送給他一部《密山年鑑》,同時,又請了幾位文友共同探討、交流有關尋找紅色歷史的經驗和心得。在交流中,這些文友也都確認《紅燈記》的原著地就在雞西,這讓韓照源大喜過望,由於過度的興奮,韓照源從密山回雞西乘火車時竟然「坐過站」了,不得已第二天才從梨樹返回了雞西。因「淘書坐過站」的囧事,成為文友茶餘飯後口口相傳的一段笑料。
與此同時,他還從孔夫子書店網購了《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東北老航校》《密山土改》《革命自有後來人》等紅色書刊。由於韓照源先生鍥而不捨的深挖細找,他收集的歷史文獻資料幾千件,成為聞名全市的收藏家,被選為雞西市藝術品收藏研究會副會長,被業界稱為收藏達人。
這些年,韓照源先生用收集的雞西地域各種黨史和文史資料等歷時一年多,三易其稿,寫出20多萬字的專著《紅燈記原創在雞西》,不僅填補了雞西紅色歷史文化的空白,也叫響了雞西《紅燈記》原著發生地的品牌。這部專著榮獲了雞西社科著作二等獎。他編著的作品,報刊發表文章被省圖書館、市檔案館、圖書館、學校、社區圖書閱覽室收藏。400冊部分地方文獻曾在市博物館公開展出。由於他收集紅色歷史,留住紅色文獻中的貢獻,被收錄在市委宣傳部編印的《雞西百名文化人》一書中。並向黑龍江省圖書館、雞西市圖書館、雞西市檔案館、雞西市博物館、黑龍江工業學院、黑龍江東北文化博物館、小四平山博物館、雞西市公安博物館、虎林市老幹部局、市園丁小學、南山街道康新社區等單位捐贈了雞西歷史文化書籍。
四
在地域集郵文化研究中,韓照源先生頗有成就感,一是編著了雞西市第一本正式出版的講述郵票故事及展現雞西集郵文化簡史的《興凱湖暢郵》一書;二是他憑藉多年收藏豐富的雞西郵品和史料的優勢,參與編寫了黑龍江省地市級第一部集郵志書—《雞西集郵志》,使其具有可讀性、史料性;三是為已故郵友張榮久整理出版了中國第一本《永恆的緬懷—我國名人地名郵戳》,該書是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教材,發行後深受各地讀者好評;四是與人合作執行主編了《郵話雞西》一書,書中插有許多珍貴的郵品、 照片和徽章,彰顯了雞西歷史文化風情。使我們對雞西地域文化有了更清晰的認識,這是第一本較全面反映雞西歷史文化風情的鄉土教材。五是與人合作出版了《衛生日郵典》一書,書中選編了70餘個衛生節日,並配有相關的健康衛生郵票或郵品,這是一本集郵文化與衛生節日文化相輝映的讀物,引導人們樹立科學與健康的生活理念,延年益壽,幸福快樂一生。
他在集郵學術研究方面,也頗有成果。《黑龍江英烈地名郵戳再探》論文榮獲2009黑龍江省集郵學術論文優秀獎。《雲南十二生肖地名(郵戳)初探》論文,參加中國·牡丹江清明節文化(歲時文化)學術論壇。《「珍寶島」信封及郵局初探》論文,參加2016·北方十省市集郵學術論壇交流,併入選其論文集,在論壇上受到專家學者的好評。還有《新中國郵票上彩虹》《辛亥革命對我國戲劇產生的積極影響》《探索郵票謎的發展與利用》《淺析詩句郵票題的個性魅力》《正確引導青少年集郵 推進素質教育之我見》《中山路及其郵戳考》等論文被收入到省市集郵學術論文集及集郵書籍中。
1981年,照源先生因為一次不幸的公傷事故到上海進行康復治療,為了打發寂寞和孤獨,意外地收穫了集郵,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在付出了艱辛和努力奮鬥的同時,也收穫了知識快樂、榮譽和健康。他記錄整理了幾萬字的學習筆記積累史料,從集郵初始就有目標、有規範、有所為。從1988年開始就以收集雞西文獻、地域郵品為主,至今已積累地方文獻800餘冊,雞西地域發行的郵品500餘件。為地域集郵史志的編撰積累了豐富、詳實的史料,現已成為雞西地域史志與集郵史志編撰工作不可或缺的人才之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在勤於讀書的同時,還勤於做筆記。無論是參加培訓,讀書看報,學友交流,他都習慣地做好筆記,多年來他積累的筆記已有十幾萬字。為了探究雞西市集郵協會成立之前的一些史實,他利用幾年的時間,走訪幾位雞西的集郵前輩,收集和整理了雞西市集郵協會成立之前的一些集郵史料,撰寫了「雞西市集郵協會成立始末」一文,填補了雞西市集郵史研究的空白。
《興凱湖暢郵》是照源先生從20多年撰寫的200餘篇郵文中,編選出百餘篇成書。在擔任《郵話雞西》一書執行主編時,他充分利用自己多年來致力收集的雞西地方文獻與地域郵品的優勢,來進行該書的編寫工作,從不計較個人得失。該書出版發行後,曾受到中共雞西市委宣傳部領導的高度讚揚,評價說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鄉土教材。《興凱湖集郵》報刊創刊於1983年,取名《郵花》,2001年改刊為《興凱湖集郵》。改刊後的執行主編一直由韓照源擔任。該刊越辦越火,交流範圍匯集省內外,最多時印一萬份,使該刊真正地起到了宣傳雞西集郵文化發展的作用。
韓照源先生的郵品及收藏品與眾不同之處,是能緊密結合雞西實際情況,與日益發展的雞西地域文化息息相關。例如:他與人合作編排的《北國綠寶石——興凱湖旅遊門劵》專題,入展全國第十三屆旅遊門劵收藏展覽。《二戰終結地——虎頭》(開放類)郵集,參加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全國集郵巡迴雞西站展出。可以說這些郵品及收藏品對挖掘、反映頌揚、推動雞西地域文化起了一定的作用。
五
黨的十八大之後,韓照源先生經常奔走在學校、社區演講紅色故事,傳承紅色經典。2015年冬天,他在雞冠區關工委主任李連昆,區關工委理論顧問、市委黨校原副校長張雲堂先生等陪同下,在雞西第九中學舉辦一次《<紅燈記>原型在雞西》的故事會。2017年,他應約到黑龍江技師學院做《雞西在解放戰爭中的歷史貢獻》專題報告。以雞西創建解放戰爭後方根據地,創建煤炭、軍工企業基地等內容,講述了雞西的奮鬥史、發展史和貢獻史。2017年6月,在康新社區,照源先生為社區工作人員、志願者、青少年講起民族英雄蘇懷田、八女投江烈士之一的安順福、平陽鎮交通站桑元慶等悲壯的烈士故事。2017年12月,雞西博物館主辦《雞西歷史文化系列講座》聘請照源先生做報告,專題講述《紅色絲綢之路--雞西紅色交通線》。
雞西是一個有著紅色歷史的邊疆城市。當年的紅色交通線,曾一度被譽為「紅色絲綢之路」。照源先生的足跡遍布學校、社區和企業。他以詳實的歷史資料講述了日軍七三一細菌部隊殘害革命烈士的殘酷罪行,雞西紅色交通線如何演繹成《紅燈記》的故事,以及紅色交通線當時的歷史地位和作用。讓聽眾了解了當年《滿洲省委密山國際交通站》《吉東特委半截河國際交通站》《密山二人班國際交通站》《烏蘇里江國際交通站》《城子河區新陽村抗聯四軍交通站》《虎頭關帝廟抗聯七軍交通站》《樺木林場第二十一號界碑國際交通站》七個紅色交通站,負責黨政軍等人員出入境,傳送共產國際、中共中央指示信等鮮為人知的故事。《雞西紅色交通線》專題講座,既是紀念密山國際交通站建立90周年,又是貫徹十九大精神,堅定文化自信的舉措,極大的豐富了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內容。
多年來,韓照源先生做各種報告、講演30多場次,有6000多人次接受教育。同時,在雞西市舉辦的《黨旗飄揚,光耀雞西》大型展覽中,負責《解放戰爭中的雞西》解說詞的撰寫,並義務擔當解說員,受到了有關領導的一致好評和公眾的點讚。
(參照張長斌:韓照源:賣書·收藏·研究、收藏成了我的支柱;劉忠義:雞西郵壇上一朵盛開的雞冠花;吳國華:愛心獻給興凱湖文化。向三位作家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