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陽籍將軍周玉成,「一擔銀元」的長徵故事

2021-01-10 祁陽發現

周玉成,原名周長久,又名周鴻禮,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總後勤部副部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同時也是第三、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周玉成將軍,出生在我們祁陽縣下馬渡鎮東溪源村的一戶貧苦人家,是一位參加平江起義的老紅軍,是一位在太行山上和整個華北地區支撐八路軍八年抗戰的老後勤,是一位在朝鮮建立「鋼鐵運輸線」、打敗美帝國主義的老部長。

「一擔銀元」的長徵故事

這個故事發生在長徵路上。1934年,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開始了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裡長徵。紅軍從有人民支持的根據地,來到了一個又一個陌生的地方,一路上,前有敵人阻截、後有敵兵圍追、上有敵機轟炸,戰鬥十分慘烈。作為紅三軍團的供給部長,周玉成一邊行軍打仗,一邊籌備軍需,心都要操碎了!

紅軍越走越遠,越走越荒涼,越走越貧瘠,從還能生存的漢族區,走到了人跡罕至的藏族區,從「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的貴州省,走到了「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的大雪山……環境越來越惡劣,給養也越來越困難,周玉成心急如焚,他想了很多辦法,甚至還深入白區,從敵人那裡弄來急需的物品,但仍然不能滿足部隊的需要,很多戰士不得不吃野菜、身上的軍裝也越來越破爛,只有八角帽上的紅五星,才能看得出這是一支軍隊!

當他們走到茫茫的大雪山,狂風在天上怒號,鵝毛大雪鋪天蓋地,所有的戰士,都又冷又餓,有些戰士摔倒了,或者是一歇息,就再也沒能站起來。活著的戰士,再也沒力氣多拿一點東西,不得不一路走、一路丟。丟到最後,就只剩下了紅三軍團的帳本,和維繫全軍團生活的一擔銀元了!這個帳本,是黨的後勤工作記錄本,所有收支都一點一滴的記載著;這擔銀元,是部隊的救命錢,紅軍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不能像發動軍隊一樣去肆意搶奪,只能用銀元向老百姓購買物資。

戰士們一個一個地倒下,周玉成心如刀割,他抱著死去戰友的遺體悲痛不已,此刻他多麼希望朝夕相處的戰友們能夠活過來,他告訴自己,一定要想辦法,一定要和部隊度過這道生死關,他穿著破爛單薄的衣服,頂著凜烈刺骨的寒風,到處去找物資,幾乎一夜白頭。

但是,在日益緊缺的嚴峻考驗面前,部隊對後勤的怨言和不理解也多了起來。就在他努力工作的時候,卻受到了突然的誣陷,有人說是他截留了物資。此時的組織,已經沒有時間去調查真假,為了安撫軍心,就把周玉成,從副師級的供給部長,直接降為了一名與炊事員平級的管理員。

組織和戰友的誤解,讓周玉成的心情,也許就像那大雪山頂的雪一樣十分寒冷;讓他的心潮,也許就像那大雪山上刮過的風那樣難以平靜。但是,周玉成沒有埋怨!沒有氣餒!他堅信清者自清!他相信黨,相信組織,相信戰友!他毅然揣著軍團的帳本,決然擔著沉沉的銀元,跟著黨中央,跟著隊伍繼續走!

人從高處跌落,往往氣短神傷;水從高處跌落,反而激發力量! 他擔著這一擔銀元,爬過了雪山,走過了草地。他用這一擔銀元,買回了物資,保障了軍需。他還用銀元,買回了藥材,救回了很多重傷的戰友,其中就包括了時任中革軍委副主席的周恩來。

透過歷史的風煙,我們似乎可以看到將軍的抉擇:長徵路上的這付擔子,已經留在了歷史深處。新時代的長徵路上,只要我們像周玉成將軍那樣,就一定能夠走好新時代的長徵路,為黨和人民作出應有的貢獻!

據悉:下馬渡鎮正在積極計劃向上級爭取項目,建設周玉成將軍廉政教育基地,讓周玉成將軍的先進事跡激勵一代代革命後人。

#祁陽發現#

相關焦點

  • 鍾氏老祖宗花一擔銀元擴建後院 建築工藝精湛(圖)
    南寧良慶區陵桂村的清代鍾氏民居建築工藝精湛 按當地風俗,後院比前庭大,意喻「後代越來越旺」,相傳—— 財大氣粗的鐘氏老祖宗當年花一擔銀元擴建後院 記者算了算,當時所用的一擔銀元相當於現在人民幣
  • 長徵時的真實段子
    大洋,是清末、民國時期對銀元的民間稱呼。&34;和&34;是民國最常見的大洋民國時期,大洋品種很多。此外,還有紅軍自己鑄造的根據地銀元。那麼,當時的大洋有多值錢?大城市和農村不一樣。比如在上海,一塊大洋可以請人吃一頓西餐,逛公園可以買20張門票,看電影可以買10張入場券。農村裡大洋更值錢,民國初期的五塊大洋可以買一頭大水牛,一塊大洋可以買一擔米。而在紅軍長徵路上,關於大洋的故事也很有趣。
  • 長徵中走出的三位獨臂將軍
    在1955年授銜的開國將軍中,有10位獨臂將軍。其中有3位是在長徵中痛失手臂的,巧合的是他們還都來自同一支部隊——紅二方面軍,他們是賀炳炎、餘秋裡、晏福生。長徵中的戰火使他們的軀體不再健全,長徵的熔爐卻把他們淬鍊成馳騁沙場的獨臂將軍。誠如餘秋裡回顧長徵時所言:「是理想和信念的力量,鼓舞我戰勝了難以想像的困難。
  • 長徵路上,有戰士差點吃撐死
    大洋,是清末、民國時期對銀元的民間稱呼。 而在紅軍長徵路上,關於大洋的故事也很有趣。 紅一方面軍從江西蘇區出髮長徵時,所有物資大搬家,大批打土豪分來的銀元被挑著行軍。一些不打仗的知識分子幹部,每人發給一塊大洋或一個金戒指,甚至一塊洋布、幾塊煙土,萬一在掉隊時可以用來救急保命。
  • 物電學院學子參觀將軍山紀念長徵勝利80周年
    中國青年網北京7月11日電(記者李彥龍 通訊員孫禕 鄧敏華)為紀念長徵勝利80周年,了解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將軍山的英雄事跡,近日,物電學院參加三下鄉活動的學子前往將軍山,重走長徵路緬懷革命前輩。
  • 將軍書畫展在渝舉行 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
    將軍書畫展在渝舉行 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 2016-04-09 15:35:17唐楓 攝   中新網重慶4月9日電 (記者 唐楓)9日,為紀念中國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以「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長徵精神」為題的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將軍名家書畫展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舉行。來自新中國開國將領、原軍委副主席張震等人的300餘幅書畫作品對外展出,旨在宣揚紅軍長徵艱苦卓絕的精神。
  • 將軍本色是詩人——從蕭克詩看紅軍長徵
    《大戰將軍山(二首)》 新場返轡將軍山,殲敵前鋒指顧間。橫掃黔中新奏凱,臨風把酒角聲闌。 將軍山下槌金鼓,處女門前敵自紛。驀地迅雷飛彈雨,將軍山上立將軍。 《北渡金沙江》 盤江三月燧烽颺,鐵馬西馳調敵忙。炮火橫飛普渡水,紅旗直指金沙江。後聞鼙鼓誠為慮,前得輕舟喜欲狂。遙望玉龍舒鱗甲,會師康藏北飛韁。
  • 井岡山,紅色革命燎原之地,為何井岡山籍將軍只有一個?原因痛心
    開國中將二十一位,分別是王紫峰、王輝球、畢佔雲、肖新槐、楊梅生、李壽軒、張令彬、張國華、歐陽毅、周玉成、趙鎔、姚硃、晏福生、唐天際、曹裡懷、韓偉、賴毅、譚甫仁、譚希林、譚冠三、譚家述。少將中,也有龍開富、王雲霖、黃連秋等十二人在井岡山鬥爭過。
  • 將軍笑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書畫家應邀參加全國文化長徵第五屆年會
    本網訊 9月25日-27日,全國第五屆長徵精神學術研討暨紀念紅軍長徵86周年研學大會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召開。中國書畫家聯誼會將軍笑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常務主任李守效,副主任田華全、張鳳高、宋鳳英,副秘書長李金鳳、李朝平,書畫名家家傅高明、樊向忠、梅心寬、郭蘭奎、張海峰、雲華、龍外生等應邀參會。
  • 銘記:健在的開國將軍-塗通今,長徵中的醫生,建國後的博士將軍
    塗通今,出生於1914年,福建省長汀縣塗坊鎮塗坊村人,長徵中走出來的醫學博士,建國後的博士將軍,是我國神經外科創始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福建軍區後方總醫院護理員,1932年10月考入紅軍衛生學校第二期,1933年畢業後任紅九軍團八團醫生、兵站醫院主治醫生,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和二萬五千裡長徵。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後,紅九軍團改編為紅四方面軍第32軍,任第96師衛生所醫生、所長,中央教導師醫務主任等。到達陝北後,進入延安中國醫科大學學習。
  • 黃國柱:《永遠的長徵》注入了新時代內容
    《永遠的長徵》這部片子大氣磅礴、主題深刻、內容厚重、飽含深情,十分感人,是特色鮮明、別具一格的優秀之作。思想性、生動性、藝術性、感染力等方面都很好,為長徵宣傳注入了新時代內容。 第一個體會:這部片子採取革命史詩般宏大敘事,全景式紀錄了紅軍長徵全過程,讓我們看到長徵全貌。
  • 大連沙河口區紅星村曾住著38位將軍 有23位將軍參加過長徵
    油畫作品《強渡烏江》。(資料圖)   在大連市沙河口區黑石礁街道的紅星村社區有一座革命紀念館,紀念館中保存著38位老將軍的照片。據紅星村革命紀念館工作人員介紹,從1956年至今,這些老將軍都曾居住在紅星村,都擔任過兵團級以上的職務,在戰爭年代他們都身經百戰,屢建功勳。因此,紅星村又被稱為「將軍村」。 在38位老將軍中,共有23位參加過長徵。
  • 絕命後衛紅34師走出的傳奇將軍韓偉
    此次主講的內容,他還是圍繞著「長徵」這個宏偉的題材展開。只不過不是在泛泛的述說長徵故事,而是從「長徵的當代意義」這個關注點切入,與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聽眾,分享他對長徵的真切認知和深刻感悟。在他講述中,聽眾確實感受到,85年前中國工農紅軍以大無畏的革命英雄氣概進行的那場艱苦卓絕的長徵,是革命信仰的勝利,是革命英雄主義的勝利,是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勝利,是正義之師永不言敗的勝利。
  • 一擔一挑_讀書頻道_鳳凰網
    天津話與眾不同,「連襟」在天津稱為「一擔一挑」。在河北省一帶也說成「一擔挑」。遍查各種《稱謂詞典》,古往今來,還真沒有「一擔一挑」、「一擔挑」的說法。何謂「一擔一挑」?就是一條扁擔挑著兩個筐。這扁擔挑在誰的肩上呢?當然是挑在老丈人的肩上了。多年前,筆者曾看到逃難的一家農民,挈婦將雛,挑著一副擔子艱難前行的情景,一根扁擔挑著的兩個筐裡,各坐著一個幼兒。
  • 紅軍後代憶長徵往事 延續先輩初心 走好新長徵路
    10月19日,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主辦的「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不忘初心再長徵』大型採訪座談活動」上,毛澤東主席的嫡孫毛新宇將軍、朱德元帥的嫡孫朱和平將軍、賀龍元帥的女兒賀捷生將軍等紅軍後代,向央廣記者講述先輩親歷的長徵故事,暢談他們眼中的長徵精神。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臺長閻曉明出席並致辭。
  • 秦天中將講述父親秦基偉的長徵故事
    秦基偉在國慶35周年大閱兵儀式上擔任閱兵總指揮長徵是中國革命史上不朽的豐碑,是中華民族的英雄史詩,在這場史無前例的壯舉中,湧現出了眾多可歌可泣時值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之際,本刊記者專程採訪了秦基偉次子、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參謀長秦天中將,請他講述其父秦基偉在長徵途中,是如何奇蹟般地克服了惡劣到極點的自然環境和匱乏的物資供應環境,又是如何與戰友們一起戰勝了國民黨的重兵圍堵,最終取得紅軍長徵偉大勝利的傳奇故事。
  • 永恆的旋律——蕭華與《長徵組歌》的故事
    10月21日,中央電視臺現場直播文化部和解放軍總政治部聯合主辦的大型音樂舞蹈晚會《偉大的長徵》,蕭華將軍創作的《長徵組歌》又一次響徹中華大地,出現在億萬螢屏之上…… 周總理最愛唱的歌 《長徵組歌》是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最愛唱的歌,據統計,他生前共17次觀看《長徵組歌》的排練和演出
  • 「紅領巾講解員」:講述長徵故事 傳承長徵精神
    新華社西安8月8日電題:「紅領巾講解員」:講述長徵故事 傳承長徵精神新華社記者王作葵、張鐸、李浩「打竹板,響連天!紅色吳起熱血燃,人民英雄劉志丹,陝北擴紅意志堅。紀念館的展板內容涵蓋了紅軍從江西瑞金出發、血戰湘江、強渡大渡河、過雪山草地等長徵路上的大多數重要事件。很多孩子來之前對長徵並不了解,需要從頭開始,一點一點地學習、背誦。「講解詞我背了好幾個星期,現在,所有的講解詞我都會。」 王新迪自信地說。
  • 索爾茲伯裡和他的《長徵—前所未聞的故事》
    數年前,一本《紅星照耀中國》讓他對長徵這段光輝歷史充滿嚮往。數年後,索爾茲伯裡受邀重走長徵路,激動不已,雖已年近耋耄,卻堅持踏上這趟英雄的徵程,並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採訪、考證……終於38萬字的《長徵——前所未聞的故事》付梓,轟動一時。
  • 重走二方面軍長徵路50-深入甘肅,血戰將軍梁
    村民稱這位女紅軍為紅軍阿婆,紅軍阿婆七十來歲時因病去世。王逢太家後被授予「光榮軍屬」牌。我們來到閭井鎮,鎮黨委書記和鎮政府工作人員知道我們來意後,紛紛傳看我們的隊旗,合影留念,並關注我們的重走長徵路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