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成,原名周長久,又名周鴻禮,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總後勤部副部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同時也是第三、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周玉成將軍,出生在我們祁陽縣下馬渡鎮東溪源村的一戶貧苦人家,是一位參加平江起義的老紅軍,是一位在太行山上和整個華北地區支撐八路軍八年抗戰的老後勤,是一位在朝鮮建立「鋼鐵運輸線」、打敗美帝國主義的老部長。
「一擔銀元」的長徵故事
這個故事發生在長徵路上。1934年,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開始了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裡長徵。紅軍從有人民支持的根據地,來到了一個又一個陌生的地方,一路上,前有敵人阻截、後有敵兵圍追、上有敵機轟炸,戰鬥十分慘烈。作為紅三軍團的供給部長,周玉成一邊行軍打仗,一邊籌備軍需,心都要操碎了!
紅軍越走越遠,越走越荒涼,越走越貧瘠,從還能生存的漢族區,走到了人跡罕至的藏族區,從「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的貴州省,走到了「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的大雪山……環境越來越惡劣,給養也越來越困難,周玉成心急如焚,他想了很多辦法,甚至還深入白區,從敵人那裡弄來急需的物品,但仍然不能滿足部隊的需要,很多戰士不得不吃野菜、身上的軍裝也越來越破爛,只有八角帽上的紅五星,才能看得出這是一支軍隊!
當他們走到茫茫的大雪山,狂風在天上怒號,鵝毛大雪鋪天蓋地,所有的戰士,都又冷又餓,有些戰士摔倒了,或者是一歇息,就再也沒能站起來。活著的戰士,再也沒力氣多拿一點東西,不得不一路走、一路丟。丟到最後,就只剩下了紅三軍團的帳本,和維繫全軍團生活的一擔銀元了!這個帳本,是黨的後勤工作記錄本,所有收支都一點一滴的記載著;這擔銀元,是部隊的救命錢,紅軍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不能像發動軍隊一樣去肆意搶奪,只能用銀元向老百姓購買物資。
戰士們一個一個地倒下,周玉成心如刀割,他抱著死去戰友的遺體悲痛不已,此刻他多麼希望朝夕相處的戰友們能夠活過來,他告訴自己,一定要想辦法,一定要和部隊度過這道生死關,他穿著破爛單薄的衣服,頂著凜烈刺骨的寒風,到處去找物資,幾乎一夜白頭。
但是,在日益緊缺的嚴峻考驗面前,部隊對後勤的怨言和不理解也多了起來。就在他努力工作的時候,卻受到了突然的誣陷,有人說是他截留了物資。此時的組織,已經沒有時間去調查真假,為了安撫軍心,就把周玉成,從副師級的供給部長,直接降為了一名與炊事員平級的管理員。
組織和戰友的誤解,讓周玉成的心情,也許就像那大雪山頂的雪一樣十分寒冷;讓他的心潮,也許就像那大雪山上刮過的風那樣難以平靜。但是,周玉成沒有埋怨!沒有氣餒!他堅信清者自清!他相信黨,相信組織,相信戰友!他毅然揣著軍團的帳本,決然擔著沉沉的銀元,跟著黨中央,跟著隊伍繼續走!
人從高處跌落,往往氣短神傷;水從高處跌落,反而激發力量! 他擔著這一擔銀元,爬過了雪山,走過了草地。他用這一擔銀元,買回了物資,保障了軍需。他還用銀元,買回了藥材,救回了很多重傷的戰友,其中就包括了時任中革軍委副主席的周恩來。
透過歷史的風煙,我們似乎可以看到將軍的抉擇:長徵路上的這付擔子,已經留在了歷史深處。新時代的長徵路上,只要我們像周玉成將軍那樣,就一定能夠走好新時代的長徵路,為黨和人民作出應有的貢獻!
據悉:下馬渡鎮正在積極計劃向上級爭取項目,建設周玉成將軍廉政教育基地,讓周玉成將軍的先進事跡激勵一代代革命後人。
#祁陽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