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教材編寫專家回應:語文歷史教材為什麼這樣改

2020-12-19 央廣網

  自去年9月1日義務教育階段三科統編教材投入使用,與教材相關的討論就此起彼伏,一直沒有間斷過。比如「衛青、霍去病為什麼從歷史教科書中消失了」「小學一年級為什麼要先學識字後學拼音」「古詩文篇目增加是否增加了學生負擔」……

  近日,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和教材編寫的多名專家接受了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獨家採訪,在答疑解惑的同時,引導人們對教材有更加理性的思考。

  為什麼教材一點「風吹草動」都會成熱議焦點?

  眾所周知,教材是學校教育教學的基本依據,也是培養學生的重要載體,國家的教育理念、人才培養的目標都在課程教材中集中體現。黨中央、國務院歷來對中小學教材的建設非常重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教材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並且明確提出教材建設是國家事權,要健全國家教材制度,於去年7月4日正式成立國家教材委員會,組織了一流專家進行教材的編寫。據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三科教材「組建了140多人的龐大編寫團隊,主編領銜,集體創作」。

  國家對教材如此重視,又花了這麼大力量組織編寫,為什麼教材中的一點「風吹草動」會立刻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

  專家們普遍表示,社會公眾討論教材的變化是非常正常的。「因為大家對教材總會有一些已經固化的理解,現在新教材跟以前不一樣了,一定會去探討這樣變化的合理性。」義務教育歷史統編教材執行總編、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葉小兵說。

  教育部教材局相關負責人指出,其實近期社會上對教材的討論動機是好的,都是希望教材向更好的方向發展,但是也要注意有些討論只關注了教材知識點的變化,而沒有考慮到每個知識點背後的內容。「每個學科都有核心素養,這是編寫教材的前提,因此教材的某些變化正是為了更好地強化學生素養的培養。」這位負責人說。

  新編歷史教材到底「變」在哪裡?

  歷史教材的變化絕不僅是「衛青、霍去病從歷史教科書中消失」那麼簡單。

  很多人還記得電影《甲午風雲》中的致遠艦衝向吉野號的情景,「以前所有教材在講述甲午海戰時都表述為致遠艦是被魚雷炸沉的。」葉小兵說,不過史學家對這個細節進行了仔細研究,查看了作戰雙方的航海日誌,最終確定炸沉致遠艦的不是魚雷而是炮彈。

  「教材編寫是非常專業的,不僅要考慮學科本身的發展,也要體現國家認知的變化,同時還要反映我國最新的發展態勢和成果。」葉小兵說,學科有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教材一定會發生變化。可以說,教材的這種變化更符合史實了。

  再有,初中學生的歷史知識還不是很系統,有些學生對歷史知識的了解還有一部分來源於充斥在屏幕上的各種古裝劇。一些文藝作品不僅對學生掌握的歷史知識產生了誤導,甚至也會影響社會普通民眾對歷史事件的判斷。針對這種現象,教材「對難於理解的術語、概念,儘可能採用讓學生理解的方式呈現。」葉小兵說,教材不是學術著作,既要考慮教育性,也要兼顧學習性。

  新編歷史教材主要採用點線結合的方式來編排。所謂點,就是一些具體的重要史事,比如事件、人物、歷史現象等。所謂線,就是歷史社會發展演變的基本脈絡和基本規律。「這樣用點線相互相連,以線串點,以點連線,使學生既了解把握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又對歷史上一些重要的史事有所理解,便於學生打好歷史的基礎。」葉小兵說。

  新編小學語文教材的變化合理嗎?

  這次的新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調整了小學一年級學習拼音和識字的順序:識字一個月後再學拼音。

  很多人覺得這樣的順序降低了學習的效率,畢竟拼音是識字的最好工具。

  專家解釋,這種變化不僅跟當今一年級小學生的識字狀態有關,更與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有關。

  「過去小學生識字量少,學會拼音後,可以藉助拼音讀文章。」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執行主編陳先雲說,但是現在語言環境發生了很大改變,生活中到處都是識字資源,兒童在入學前已經有了一定的識字量,對漢字並不陌生。「我們做過調查,90%的學生在入學前都認識『天』和『人』,80%的學生都認識『地』。」

  再有,識字課第一課「天、地、人」選自《三字經》中「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天、地、人」體現了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所以,第一個單元安排識字也體現了教科書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而漢語拼音只是幫助識字、學習普通話、閱讀的「拐棍」,學生獲得了一定的語文學習能力後是要丟掉這個「拐棍」的。

  對於語文教材,社會上另一個爭議就是古文古詩篇目的增加。

  「大家不要被古詩文的數量所困,古詩文更多是要求孩子們讀讀背背。很多課文都是很淺顯的幾句話,很多故事內容他們已經大致了解了,能在老師的幫助下讀通順、讀正確就可以了。」陳先雲說,在古詩文方面,增加古詩文的量,一部分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背誦的篇目,共75篇,另外很多古詩文都是兒童在閱讀白話文時已經了解過的。比如,教科書從三年級開始每學期安排一篇文言文,如《司馬光》《守株待兔》《自相矛盾》《精衛填海》,學生們對這些課文的故事已經很熟悉了,所以在理解文言文上不會有太大的困難。而且文言文的篇幅短小、文字簡練,有時候一篇課文只有三五句話,學生們學習不會覺得吃力。

  其實,大家之所以擔心古詩文篇目的增加會加重學生的負擔,一部分原因來自教師在教學中,對低、中、高學段的教學要求沒有體現出差異性。「低年級安排的古詩只要求鞏固識字、寫字,最重要的是能背誦、積累,做到『囫圇吞棗』即可。中年級要求了解古詩句的意思,到了高年級,才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初步領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陳先雲說。

相關焦點

  •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爭議與回應
    、歷史、道德與法治三科教材,簡稱「統編本」。「統編本」教材審查首次實行學科審查、綜合審查、專題審查和終審制。 (視覺中國/圖)(本文首發於2019年10月31日《南方周末》)「幾年來教材的編寫和修訂過程,就是持續不斷解疑、釋疑的過程。」從2019年秋季新學期開始,中國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年級開始統一使用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科教材,簡稱「統編本」。
  • 統編語文教材編寫背後的故事
    ……作為教育部統一組織編寫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材,是如何在文章內容、語言文字、插圖版式等方面做到正確、規範、細緻、嚴謹的?日前,記者採訪了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執行主編陳先雲。  教材插圖讓人們走出「寒號鳥是鳥」的誤區  「《寒號鳥》是一篇流傳甚廣的寓言故事,但對寒號鳥的形象,卻長期存在誤區。
  • 語文教材為什麼一點風吹草動都會成焦點?編寫專家回應
    自去年9月1日義務教育階段三科統編教材投入使用,與教材相關的討論就此起彼伏,一直沒有間斷過。比如「衛青、霍去病為什麼從歷史教科書中消失了」「小學一年級為什麼要先學識字後學拼音」「古詩文篇目增加是否增加了學生負擔」……近日,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和教材編寫的多名專家接受了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獨家採訪,在答疑解惑的同時,引導人們對教材有更加理性的思考。為什麼教材一點「風吹草動」都會成熱議焦點?
  • 統編《語文》教材的四大變化
    從今年秋季開學起,全國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個科目,將全部統一使用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教材。在三科當中,統編《語文》教材最受社會關注。在此,我們邀請參與教材編寫的專家為老師、學生和家長解讀其中的變化。
  • 統編語文教材執行主編講解:語文書為何這樣編寫
    統編語文教材。 中新網「奇怪,這筆順,這字怎麼都和我們小時候學的不一樣。」每每學校複習階段,陪孩子一起學習的家長就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到底哪個是對的?標準是什麼?在日前舉行的統編三科教材工作座談會上,統編語文教材執行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室主任陳先雲對家長、老師的一些有關拼音、古詩、文章修改、選文的經典性、標點符號等方面疑問進行講解。陳先雲告訴記者,教材的編寫,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統編小學語文教材自2017年秋季在全國投入使用以來,社會各界對其非常關注,通過各種渠道表達了對教材的看法和意見。
  • 針對統編小學語文教材拼音等疑問 專家講解:語文書為何這樣編寫
    原標題:語文書為何這樣編寫 「奇怪,這筆順,這字怎麼都和我們小時候學的不一樣。」每每學校複習階段,陪孩子一起學習的家長就會遇到類似的問題。 到底哪個是對的?標準是什麼?在日前舉行的統編三科教材工作座談會上,統編語文教材執行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室主任陳先雲對家長、老師的一些有關拼音、古詩、文章修改、選文的經典性、標點符號等方面疑問進行講解。 陳先雲告訴記者,教材的編寫,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統編小學語文教材自2017年秋季在全國投入使用以來,社會各界對其非常關注,通過各種渠道表達了對教材的看法和意見。
  • 針對統編小學教材 專家講解:語文書為何這樣編寫
    原標題:語文書為何這樣編寫「奇怪,這筆順,這字怎麼都和我們小時候學的不一樣。」每每學校複習階段,陪孩子一起學習的家長就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到底哪個是對的?標準是什麼?在日前舉行的統編三科教材工作座談會上,統編語文教材執行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室主任陳先雲對家長、老師的一些有關拼音、古詩、文章修改、選文的經典性、標點符號等方面疑問進行講解。陳先雲告訴記者,教材的編寫,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統編小學語文教材自2017年秋季在全國投入使用以來,社會各界對其非常關注,通過各種渠道表達了對教材的看法和意見。
  • 今秋小學初中新生改用統編語文教材
    本世紀初,教育部推行新課程改革,把教材的選用權下放到地方,於是出現「一綱多本」。  除了語文,此次統一更換的教材還包括道德與法治、歷史。省教育廳發通知稱,根據中央要求,教育部組織編寫了義務教育段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材,義務教育段一年級、二年級品德與生活和七年級、八年級思想品德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
  • 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統編教材
    新華社北京8月28日電(記者 胡浩、施雨岑)記者28日從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教育部統一組織新編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和歷史三科教材,將於今年9月1日秋季學期開始,在全國所有地區初始年級投入使用。從2012年起,教育部統一組織編寫的這三科教材,歷時5年完成了編審工作。
  • 語文教材刪除《陳涉世家》?回應:歷史教材有介紹
    針對網傳統編語文教材已刪除《陳涉世家》等古文的消息,人民教育出版社25日晚間回應稱,陳勝、吳廣起義是初中歷史必須講述的內容,因此,初中統編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秦末農民大起義》一課專列「陳勝、吳廣起義」,詳細介紹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並引述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 啟用新的傳統文化課程教材 語文等使用統編教材
    昨天,市教育局發布了今年秋季普通中小學教學用書有關事項的補充通知,其中提到義務教育階段六·三學制學校道德與法制一年級、七年級和八年級下(法制教育專冊)統一使用教育部統編教材,語文一年級、七年級統一使用教育部統編教材,歷史七年級統一使用教育部統編教材。
  • 新學期統編教材"全覆蓋" 《語文》有四大變化
    在三科當中,統編《語文》教材最受社會關注。在此,我們邀請參與教材編寫的專家為老師、學生和家長解讀其中的變化。變化1先學識字再學拼音打開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首先看到的是「我上學了」的欄目,在「我上學了」之後先編排了一個識字單元,之後才是拼音教學。
  • 語文教材刪除《陳涉世家》?人教社回應:歷史教材已有介紹
    2月25日電(楊雨奇)針對網傳統編語文教材已刪除《陳涉世家》等古文的消息,人民教育出版社25日晚間回應稱,陳勝、吳廣起義是初中歷史必須講述的內容,因此,初中統編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秦末農民大起義》一課專列「陳勝、吳廣起義」,詳細介紹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並引述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 高中思政、語文、歷史,將逐步使用統編教材
    共青團中央有態度 有溫度 全網青年都在關注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北京日報2019年秋季學期開始,全國所有小學、初中全部使用統編版的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材。12月19日舉行的「統編三科教材教學研討會」上,人民教育出版社總編輯郭戈透露,高中也將在未來幾年逐步實現三科統編教材全覆蓋。同時,一系列基礎教育階段統編教材「落地樣板」也在研討會上亮相。所謂統編三科教材,是指思想政治(道德與法制)、語文、歷史三科教材。
  • 人教社回應語文教材刪除《陳涉世家》:歷史教材已有介紹
    中新網北京2月25日電(楊雨奇)針對網傳統編語文教材已刪除《陳涉世家》等古文的消息,人民教育出版社25日晚間回應稱,陳勝、吳廣起義是初中歷史必須講述的內容,因此,初中統編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秦末農民大起義》一課專列「陳勝、吳廣起義」,詳細介紹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並引述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 統編教材時代到來 語文教育如何「教」與「學」?
    新華網北京8月30日電  題:統編教材時代到來 語文教育如何「教」與「學」?  新編語文教材出爐引關注  教育部介紹,根據統編統用、3年實現全覆蓋的要求,2017年秋季學期,全國所有地區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使用統編教材,2018年覆蓋小學和初中一、二年級,2019年所有年級全部使用統編教材。  針對新編語文教材,因所選古詩文數量有所增加,讓大家倍感期待。
  • 2019四川省普通高中新變化:思想政治、語文、歷史統編教材將投入使用
    三科教材是如何組織編寫的?提高教育質量,抓好教材是基礎。近年來,社會各界對三科教材十分關注,人民群眾有很多期盼。統編高中三科教材更好地適應了時代要求,回應了各方關切。  四是協同推進綜合改革。國務院2014年印發《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要求對高中課程和高考改革進行統籌謀劃,做好銜接。實施好新高考,必須推進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必須編寫和使用好高中新教材。
  • 統編《語文》教材的四大變化:先學識字再學拼音
    周瑾言從今年秋季開學起,全國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個科目,將全部統一使用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教材。在三科當中,統編《語文》教材最受社會關注。在此,我們邀請參與教材編寫的專家為老師、學生和家長解讀其中的變化。
  • ——義務教育三科教材統編工作綜述
    統編三科教材投入使用後,教育部組織教材編寫專家及教育行政部門人員兵分7路,進行實地回訪,問卷調查。換個角度看,回訪和調查就是「趕考」。教材編寫部門是考生,一線教師、教研員和學生才是考官和評委。「按照中央要求,這次國家層面統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三科教材,不是對原來教材編寫出版方式的簡單調整,而是著眼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辦好中國特色義務教育、維護國家長治久安作出的重要部署,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在三科統編教材出版發行與使用工作部署會上,教育部副部長朱之文對此明確強調。
  • 專訪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執行主編陳先雲
    一直以來,語文教材都是公眾關注的熱點。對於「一綱一本」的推行,語文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觀點不一。 (資料圖/圖)(本文首發於2019年10月31日《南方周末》)古詩文背誦不會增加小學生負擔南方周末:據了解,統編版教材的編寫團隊多達140餘人,請問其中小學語文教材編寫團隊有多少人,參與編寫教材的成員是如何挑選的,成員之間的具體分工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