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兩代是帝王求仙的高峰時期。秦始皇崇拜神仙,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在他四次巡遊山東沿海的過程中,每至八神祭祠均要頂禮膜拜。據《史記• 秦始皇本紀》記載,秦王政28 年前,有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上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派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徐市即徐福,公元前210 年,被秦始皇派遣率童男童女三千入海求仙。為使徐福一行在求仙的航途中免「為大蛟魚所苦」,甚至不惜以一代帝王之尊,親自乘船下海,「自以弩候大魚射之」。後世傳說徐福因尋仙未果無法向秦始皇交待,最後去了日本。《史記•淮南王衡山王列傳》說秦始皇對他「資之五穀種種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
到了漢武帝時,求仙船和求仙人數之多,出海時間之長,都超過了秦始皇時期,而且還試圖對求仙船的下落、求仙結果進行考察。漢武帝甚至想親自乘船從登州渡海求仙,第一次為群臣諫止,第二次是苦諫也不聽,無奈天不作美,風濤十餘日,才不得不作罷。應該說,漢武帝的求仙之切,比起秦始皇有過之而無不及。
據《 史記》 、《 漢書》 記載.漢武帝海上巡幸活動約有八次,歷時23 年,證及其他資料,幾乎每次都到達了登州.這是因為那時的方士們認為:蓬萊仙山大體應在今蓬萊以北的海上(因海市之故)。漢元鼎五年(前112 年)三月,漢武帝首次臨幸海上,「益發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數千人求蓬萊神人」(《史記• 孝武本記》)。元封元年(前110 年), 「方士更言通萊諸神山若將可得… … 乃復至海上望,冀通蓬萊焉」(<<史記• 孝武本記>>)。太初元年(前104 年)十二月又「臨渤海,將以望祠通萊之屬』, (《漢書• 郊祀志》)。太初三年(前102 年)「東還海上,考入海及方士求神者」, 莫驗,然益遣(求仙船和求仙人), (《 史記• 孝武本記》 )。
當然,漢武帝的求仙活動終歸要以失敗告終。於是.太初元年(前104 年),他在第五次巡幸海上到達登州時,命人築城一座,稱之為「蓬萊」,以聊充渴腸.從此,人世間有了一個實實在在的地名一一蓬萊。史書、志書對此有多處記載。明人注唐代杜佑《通典》 :「漢武帝於此望海中蓬萊山,因築城以為名。」不過,漢武帝臨死前兩年終於幡然醒悟:「天下豈有仙人,盡妖妄耳!」於是「悉罷方士求仙事」,為秦漢求仙熱潮畫上了句號。
可見,正是因為漢武帝的尋仙活動,才有了「蓬萊」地名的由來。
「蓬萊」作為地名(而不是神山名),最早有文字可考的見於唐代杜佑的《 通典》 :「漢武帝於此望海中蓬萊山.因築城以為名。」,漢武帝確曾於太初元年吸前104 年)東巡至遭萊,說他望神山不遇,築一座小城命名為「蓬萊」,聊以自慰,這說法似乎可信:一是至今未見漢代以前的典籍中有「蓬萊」作為地名出現的;二是據清代《蓬萊縣誌》 載,蓬萊舊城鼓樓(址在今畫河橋西50 米處)的前身為古城東門,為漢武帝登臨望海處。
秦漢求仙是那一時期社會的重大事件,且不論它對社會進步起了怎樣的作用,從產生的實際效應看,儀式促進了山東沿海(尤其古登州港)港行事業的發展;二是「蓬萊」作為仙境、仙鄉的代名詞被固定了下來;三是有了一個以仙境蓬萊命名的小城——蓬萊城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蓬萊」作為神山名,是戰國時代的方士們首先叫響的;而作為實實在在的地名,則應當始於漢代。我們應當感謝漢武帝,是他把神山的名字送給了這方土地,為後人留下了無邊福澤。